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杨贵妃死亡真相这一内容。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直指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逃往四川避难。然而,当逃难的队伍行至马嵬驿时,禁军将领陈玄礼联合太子李亨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父子等人。唐玄宗只得承认杨国忠乱朝当诛,并以杨贵妃无罪为由打算赦免。然而,禁军将士并不这样认为,最终唐玄宗下令赐死杨贵妃。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被缢杀。史料的支持包括《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如“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这些史料表明,杨贵妃是被缢杀于马嵬驿。
另一种说法是被毒死。有学者认为,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爱妃如命,不舍得亲手杀她。因此,他让高力士用毒药毒死杨贵妃,以此完成赐死的任务。
还有一种说法是被迫自尽。有历史学家认为,唐玄宗实际上是被迫下令杨贵妃自杀,以满足禁军将领和士兵们的要求。
无论是哪种说法,杨贵妃的死因都被赋予了较多的传说色彩。然而,关于她的真正死因,历史学家们依然在进行探讨。无论怎样,唐玄宗对杨贵妃的遭遇都感到痛心,并在她去世后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
1、被缢杀之说。这种说法流传最广,而且有大量史料支撑,例如《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载,“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又如《新唐书·后妃传》则记载“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再如《资治通鉴》也有“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还有《唐国史补》中的“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等。这些史料都表明,杨贵妃是被缢杀于马嵬驿。
2、死于乱军之说。这种说法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例如杜甫的《哀江头》,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语;又如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其中又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句;再如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中有“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之句,而张佑中的《华清宫和社舍人》则有“血埋妃子艳”一句,温庭筠的《马嵬驿》则有“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这些描述无疑都在暗示,杨贵妃乃是死于马嵬驿兵变的乱军之中,毕竟被缢杀是不会见血的。
3、吞金而死之说。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其中的“贵人饮金屑”,显然指的是吞金自杀。
在以上三种说法中,“死于乱军”显然不太符合现实,无论杨贵妃是否有罪,是否应死,她毕竟还是贵妃,就算是兵变,乱军想要接近杨贵妃,恐怕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唐玄宗岂能容许杨贵妃被乱军所杀?更何况,这种说法只见于唐诗而不见于史料。
关于“吞金之说”,近代史学家陈演恪对此曾进行考证,认为刘禹锡诗中“贵人饮金屑”之语,来自于“里中儿”,但“里中儿”所说到底是真是假,谁也无法得知。
因此,三种说法中可信度最高的,其实还是“缢杀”之说。不过,虽然同样是“缢杀”,但由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和《唐国史补》的记载各不相同,关于被杀的细节,却仍然难以确定。
首先,杨贵妃到底是自缢还是他人缢杀?《旧唐书》只说“遂缢死于佛室”,《新唐书》也只说“缢路祠下”,皆未具体交代是自缢还是他杀。而《资治通鉴》中则说“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但这仍然无法确定杨贵妃到底是自缢,还是被高力士所缢杀。但《唐国史补》中说“(唐玄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这里则明确记载了杨贵妃是被高力士所缢杀。
其次,杨贵妃到底死于何处?如前文记载中提到的,《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皆记载杨贵妃是死于佛堂,《新唐书》中则是说死于祠堂,而《唐国史补》则是说死于佛堂梨树之下。
综上所述,由于史料记载太过简单且又各不相同,而又无其他直接或侧面证据,因此关于杨贵妃到底是怎么死的,是否真的死了,目前还只能停留在猜测层面,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杨贵妃死亡真相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杨贵妃死因应该是窒息而亡。
在电影中,马嵬坡兵变时,陈玄礼等将士诛杀杨国忠一族,并要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不决。一直追随杨贵妃的道士黄鹤为之献策,以尸解法使杨贵妃进入假死状态安睡。
待到玄宗度过今日之险境,再拔出体内的银针,就可以使杨贵妃醒来。杨贵妃被活埋,后来,杨贵妃在石棺中醒来,但是却出不去,也没有人及时来救她,所以应该是窒息而死。
介绍
《妖猫传》是由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角川映画株式会社、二十一世纪盛凯影业、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电影,由陈凯歌执导,王蕙玲编剧,黄轩、染谷将太、张雨绮、秦昊、阿部宽、张榕容、刘昊然、欧豪、张天爱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了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搅动长安城,诗人白乐天与僧人空海联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杨贵妃下落之谜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杨贵妃则逃往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藉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藉贯是生父杨 维祖藉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藉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藉;第三藉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藉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这一考古新发现,还从另一侧面,支持了日本山口县油谷町的二尊院内藏有两本古文书记载着当地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到四川,沿长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由于高力士与杨玉环是老乡,加之在宫中接触较密切,深知杨玉环身世,因此高力士曾断言“贵妃诚无罪”,陈玄礼与高力士协助杨玉环出逃的唯一安全可靠的线路就是,南逃四川,沿长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流至海外。
杨贵妃之死真相
沈阳学者发现杨贵妃之死真相的史料
日本地震,所谓杨贵妃墓岌岌可危。中国沈阳一位学者听了日方文化界的惊慌,哈哈大笑。接着,出示了他在1983年发现的关于杨贵妃之死的珍贵史料。杨贵妃与唐玄宗临别都说了哪些话?玄宗又是如何回答的?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一句吾一门富贵倾天下,今以死谢又何恨也
让我们看到了重大义轻生死的杨贵妃。一句愿得帝送妾数步,妾死无憾矣
让我们看到了爱情至上的杨贵妃。那么,谁是这份史料的发现者?
沈阳学者发现杨贵妃之死真相的史料
日本大地震,山中县大津郡油谷町有人担心所谓杨贵妃墓了。我们也有人跟着忧心忡忡了,说是万一毁掉咋办?。
沈阳的一位七旬老者听了,轻蔑地一笑,他说:那是日本人的胡扯。什么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裔,更是胡扯!。
说这话的老人,就是原辽宁省原图书馆副馆长韩锡铎先生。
那么,他有什么权力嘲笑日本的杨贵妃墓吗?
当然有!
正是这位古籍鉴定大师,在1983年发现了杨贵妃之死的最新资料。
在日本的传说中,杨贵妃在马嵬驿是诈死,然后逃到了日本。日本人说,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并没有被逼自缢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杨贵妃在皇帝亲信的护送下,从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县半岛的唐渡口,不久之后因病身亡。当地人为了哀悼她,将她葬于二尊院。后来,杨贵妃托梦于唐玄宗。唐玄宗命人制作了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两尊佛像,命陈安带到日本安放在杨贵妃的墓地。陈安多处寻找,未能找到杨贵妃墓地的下落,就暂时将两尊佛像安置于京都的清凉寺后回国。后来,人们得知杨贵妃漂流身死的地点是山口县,但清凉寺众僧对两尊佛像爱不释手,就又制作了完全相同的两尊佛像,并将新旧佛像各一尊分别安置在京都的清凉寺和山口县的二尊院。
关于杨贵妃逃到日本去的种种传说,根本顶不住韩老先生发现的资料中的一句话,这就是左右以帛缢之,陈其尸于寺门,乃解其帛。俄而气复来,其喘绵绵。遽用帛缢之乃绝看来,根本是不自缢而是左右以帛缢之遽用帛缢之乃绝
既然乃绝了,那还怎么逃向日本?
只因多看了一眼,韩锡铎颠覆了一个历史结论
韩锡铎,1940年7月生,辽宁省海城市人。1959年海城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64年分配到辽宁省图书馆工作。曾历任善本组长、特藏部主任、业务副馆长等职。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进行中国古籍的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及图书馆学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出版专著3部、主编书3部、参编多部、校点古籍书近20部。参加过中国书籍善本分目的全国总编工作,曾任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主编。是东北地区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学科带头人,也是这个领域少数的专家之一。
韩锡铎在辽宁省图书馆工作了36年,发现的珍宝数不胜数。仅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他就以自己火眼金睛的惊人发现,一再震惊中外图书界。
2008年,他发现了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三卷,为北宋晚期本。2009年,这本佛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后,在2010年、2011年,他仍不时地发现价值一页一两黄金的宋版书,到目前为止已发现30多本。此外,还有珍稀本的大清一统志等。
关于杨贵妃之死的最丰富的资料,他是1983年发现的。
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文献,过了无数人的手,过了无数人的眼,很多问题解决了,也有很多问题悬而未解。唐代大诗人杜牧著的樊川文集夹注就是一桩疑案。这本书标明的是朝鲜刻本,注释却没有写署名,国内外研究一直认为这本书没有中国自己的刻本。而且,似乎还是个定论。而因为是朝鲜版,过去的研究者也都没细看这本书。
1983年,韩锡铎在整理古籍时,仔细看了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时,本来要合上书了,可是,他眼睛的余光在封底看到了书牌记。书牌记,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这个书牌记,用的是中国明代正统的年号,也就是说它是依据中国明代的正统版编辑而成的。
他大为惊喜。
这个发现,意味着过去的所谓定论站不住脚了。樊川文集夹注现在不但有了,而且还是我国杜牧文集最早的刻本,比以前发现的正德刻本早了七十年。
韩锡铎对这本樊川文集夹注进一步进行研究。结果,他又发现了新大陆
过去,人们对杜牧诗注释的认识,只知道最早的是清代的冯集梧。可是,这本书的注释时却记载了南宋人无名氏作的注。而正是这个注释的引文的出现,在唐史研究中、在杨贵妃的研究中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果。
生动形象的杨贵妃之死的现场再现
这位无名氏居然还在注释中引用了1000多字描写杨贵妃之死的材料。这也是过去从未见过的来自与唐朝相邻的宋朝的珍贵信息。
在卷二华清宫三十韵中,杜牧写道: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
在这一句的下面,无名氏做了注释,他引用了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中的一千余字,这段资料前所未见。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杨贵妃之死前前后后的情形,玄宗的性格、高力士的性格、杨贵妃的性格全部凸现出来。
请看
玄宗一日坐朝,闻宫中奏霓裳曲,听之甚久,已而免首不适者。后刻朝起,愿近侍取笔,私书于殿柱,又命取纸副其上,意不欲人见也。高力士跪膝前请:臣晨侍立帝右,帝听宫乐何圣颜不怡之甚也?又宸翰亲书后楹,副以外封,不使人见,臣窃惑之,是以敢有请也
帝仰面长吁曰:非汝所知也
上谓力士曰:朕所书殿柱,乃半月后当有叛者而志之也。朕早来听宫乐知之也。吾忧边臣之将叛,天下之将乱也
力士曰:日近台谏继有封章,言渔阳事,陛下尚未处置,岂非此乎?上曰:天下精兵所聚无如渔田,朕旦暮忧之,事以胶固,无计可解
力士曰:禄山吐蕃奴也,无奇谋远略,其所以叛者,臣知之矣
上曰:汝无再言,令人愤然不乐
翌日,渔阳叛书至,帝及御前殿诏高力士护六宫,意留贵妃守宫。力士奏曰,陛下留贵妃消患乎?天下谓之如何也?帝许贵妃从驾。由承天门西去。至马嵬,前锋不进,六师回合,侍卫周旋。帝欲揽辔,近侍奏曰:帝且待之,恐生不测
力士前曰:外议籍籍,皆曰杨国忠久盗天机持国柄,结患边臣,几倾神器,至天步西游,蒙尘万里,皆国忠一门之所致也,是以六军不进。请图之
俄顷,有持国忠首奏曰:国忠谋叛,以军法诛之
帝曰:国忠非叛也
力士遽蹑帝足曰:军情万变,不可有此言
帝悟,顾左右曰:国忠族矣
不久,国忠弟妹少长皆为所杀。帝曰:一门死矣,军尚不进,何为也?力士奏曰:军中皆言祸胎尚在行宫
帝曰:朕不惜一人以谢天下,但恐后世之切讥后宫也
神卫军挥使侯元吉前奏:愿斩贵妃首悬之于大白旗以令诸军。帝怒叱元吉曰:妃子后宫之贵人,位亚元后之尊,古者投鼠尚忌器,何必悬首而军中方知也,但令之死则可矣
力士曰:此西有古佛庙,诸军之历由路也,愿令妃予死其中,贵诸军知也
帝曰:汝引妃子从他路去,无使我见而悲戚也
力士曰:陛下不见,左右不知,未为便也。愿陛下面赐妃子死,贵左右知而慰众军之心也
帝可其奏。贵妃泣曰:吾一门富贵倾天下,今以死谢又何恨也
遽索朝服见帝曰:夫上帝之尊,其势岂不能庇一妇人使之生乎!一门俱族而及臣妾,得无甚乎!且妾居处深宫,事陛下未尝有过失,外家事妾则不知也!帝曰;万口一辞,牢不可破,国忠等虽死,军师犹未发备,子死以塞天下之谤
妃子曰:
愿得帝送妾数步,妾死无憾矣
左右引妃子去,帝起立送之。如不可步,而九反顾。帝泣下交颐。左右拥妃子行速,由军中过。至古寺,妃子取拥顶罗掩面大恸,以其罗付力士曰:将此进帝
左右以帛缢之,陈其尸于寺门,乃解其帛。俄而气复来,其喘绵绵。遽用帛缢之乃绝。挥使侯元吉大呼于军中曰:贼本以死,吾属无患矣
于是,鸣鼓挥旗,大军以进。力士回奏,以妃子拥顶罗上进。视其泪痕皆若淡血,帝不胜其悲曰:
古者情恨之感,悉有所应,舜妃泣竹而为斑,妃子拥罗而成血,异矣
夫前军作乐,帝不乐,欲止之。力士曰:不可,今日之理,且顺人情
读罢这篇小文,唐玄宗的优柔寡断理胜于情、高力士的圆滑老练奸诈多谋、杨贵妃视死如归爱情至上,如影视一般清晰,真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白居易等人的遗憾,以及后世文学史家的幸运
那么,这段文字的真实性如何呢?
韩锡铎先生说:这要分析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这两部书
翰府名谈共二十五卷,是宋代刘斧撰。刘斧,大约是北宋仁宗至哲宗时人,生平不详。他的著作除翰府名谈外,还有不少传世的。但这部翰府名谈却早已失传了,只是在南宋曾髓编辑的类说中保存十二条,还有现存的永乐大典中保存一条,但都没有关于杨贵妃的这一条。玄宗编遗录是唐代陆贽撰的。这本书不见于新唐书、旧唐书的艺文志和经籍志,而见于宋史艺文志的传记类,著录为二卷。陆贽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有陆宣公奏议行世。和翰府名谈同样的命运,玄宗编遗录也失传了。
夹注引用书,很少有两个书名并列引用的。上面这段引文将两个书名并列,可能是这段故事同时见于这两部书。按说,两部书内容不可能会完全一致。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应当以年代最早的书为主,这就是玄宗编遗录。
南宋的无名氏在做夹注时,一定是看见了陆贽的玄宗编遗录。陆贽生于公元754年,他两岁时,即公元756年发生了马嵬之变。那么,在他有记忆时,他应该听得到关于这场震惊全国的事变的讲述,甚至是现场目击者的讲述。
这些细节在以往的书中都没有记载,夹注的上述引文则作了相当的充实。推敲起来这些充实的细节也不是荒诞不经,而是合乎情理可信的。如果说这些细节陆贽确实曾作过描述的话,那末应该说是历史的真实。当然,要寻究其历史的绝对真实性,那还要做进一步考证。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中国,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这个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汗牛充栋,记载二人故事的稗官野史也几乎随处可见,甚至在正史中也有记载,比如新唐书、旧唐书。
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记载杨玉环之死的上述文字,其史实轮廓与其他各种书的记载基本相同。但在细节上却是异常的丰富,比如杨玉环死前对李隆基说的一段话,还有她要求李隆基送她几步,还有缢而未死又再缢、拥顶罗上的泪痕皆若淡血等,则是其他各种书上所绝对没有的。最为细腻的描写李杨爱情的戏剧长生殿,还有以演义见称的隋唐演义,也都没有这些细节。
杨玉环与李隆基有多年的爱情生活,受到极其特殊的宠爱,她绝不仅仅是仰仗自己的天生丽质,而更多的还是智慧和情商。所以,一旦被迫走上绝路,在生离死别的关头,她绝不会是一般女人的哭哭啼啼,而一定是要有贵妃的不俗表现。在没有发现这些细节之前,历史学家、作家艺术家也只能是推测而已。
马嵬事变过去了五十年,白居易的长恨歌才问世。小陆贽18岁的生于公元772年的白居易,可能没有陆贽那样幸运,一来是年代毕竟太久了,二来朝廷对这个事件的封锁,所以,他只能写道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模糊程度。这不能不说是白居易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长恨歌的遗憾。和白居易一样,清代的剧作家洪升也没有看到这份珍贵资料,因此,他的剧本长生殿也和长恨歌一样存在着遗憾。
也就是说,从韩锡铎先生往后,文学艺术家再以杨贵妃、李隆基的爱情题材进行创作,那么创作自由空间就要比白居易、洪升等人大多了。这些细节将会有助于表现杨玉环的性格,更能展示她对李隆基有一腔深沉的爱。事实上,近年来一二部电视剧,就吸收了这些资料。
如果要说价值,这些资料对文艺创作是起码的参照价值。它对史学研究的价值,也将越来越显示出来。我的这一发现,经常被专家就者们引用
韩锡铎老先生这样说。
谈到日本的杨贵妃墓,韩先生又一次笑了,他说:我发现的这份资料说明了一切。如果一定要我评论,我作为中国的学者,我只能对他们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的态度,说声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代国公主李华解读: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女
下一篇: 凉国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五女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