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长孙皇后临终留给唐太宗什么嘱托这一内容。
自古以来历史上有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其中也包括唐朝的一段宫廷纷争。李世民登基之后,一直对长孙皇后十分的敬重而且宠爱有加。长孙皇后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她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免去了李世民许多后顾之忧。
然而当长孙皇后病重的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时,他立马穿上盔甲,急匆匆地归心似箭赶回长孙皇后的身边。这种疼爱有加的表现让人感动,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听从长孙皇后临终前的遗言。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长孙一族灭顶之灾。
长孙皇后临终前的遗言包括建议李世民以后要重用房玄龄,并对待长孙家族只要给予外戚应有的恩惠就好,切不可给长孙无忌太多的实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不要过多地关注长孙家族,以防悲剧发生。自古卸磨杀驴的事情比比皆是,长孙皇后这么做就是为了保住长孙家族。
不幸的是李世民没有遵从长孙皇后的建议,导致了长孙家族的悲剧。这段历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爱情固然重要,但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应当顾全大局,听取明智的建议,以免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第一件事,长孙皇后建议李世民以后要重用房玄龄,对待长孙家族只要给予外戚应有的恩惠就好,切不可给长孙无忌太多的实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皇帝不要注意力放在长孙家族的上面。自古卸磨杀驴的事情比比皆是。长孙皇后这么做就是为了保住长孙家族。
长孙皇后之所以如此的推荐房玄龄,就是希望自己死后,皇帝不要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哥哥,她知道自己的哥哥对权力的欲望极高,如果长此以往,肯定会出事情。
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长孙皇后就曾经劝说李世民不要让他哥哥做宰相,但是李世民看在长孙无忌才华出众,还是坚持让他做了宰相。长孙皇后病死后,皇帝更加伤心不已,为了弥补对长孙皇后的亏欠,李世民对子孙异族加以的重用。对长孙无忌更是越发的重用,一时间长孙无忌的权力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朝中地位无人能及。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长孙无忌封为了托孤大臣,让其尽心尽力的辅佐李治。后来李治登基之后,这时长孙皇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但是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而且为了这天下长孙无忌也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对他实在是太信任了,把自己的第九子李治交托给了他。
李治改立武则天为后,实则就是为了让武则天去和王皇后斗,借此机会将王皇后背后的舅舅拉下马来。不久之后,长孙无忌遭贬斥,长孙无忌被迫自缢。
李治为了将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刻意的启用一批寒门子弟,极力的打击了关陇贵族,一时间长孙一族首当其冲。成为打击的首要对象。
以上是本文关于长孙皇后临终留给唐太宗什么嘱托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相关内容的话,我们强烈推荐你关注我们。
李世民的皇后端庄的长孙氏: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为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关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感情问题,很多人质疑,很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些电视剧的渲染。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在长孙皇后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看来李世民心中的皇后之位,非长孙氏莫属。
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惠妃,丽妃,华妃。
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的成功,和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凉国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五女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