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肃宗作为太子时斗不过李林甫有哪些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

人生百味 2023-11-28 09:16:52

唐肃宗作为太子时斗不过李林甫有哪些原因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唐肃宗作为太子时,斗不过李林甫有哪些原因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唐肃宗作为太子时,斗不过李林甫有哪些原因

李林甫:唐朝真正的操盘者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传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贬义的。然而,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有些确有其事,有些则是言过其实。李林甫的确是一个善于搞阴谋权术的人,但如果说他毫无能力,仅靠口蜜腹剑而身居高位,那就很不客观了。事实上,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强,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制度设计与改革都是在他担任宰相期间完成的。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李林甫在政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玄宗已越来越疏于政务,大部分国家大事都是在李林甫的主持下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林甫才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真正操盘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定性为一位奸臣,也应该看到他在唐朝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李林甫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他排挤贤才、败坏纲纪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唐朝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当时的国家建设有着积极的贡献。所以,在评价李林甫时,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的李林甫确实是一个善于搞阴谋权术的人,但如果说他毫无能力,仅靠口蜜腹剑而身居高位,那就很不客观了。事实上,李林甫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制度设计与改革,都是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完成的。当时唐玄宗已越来越疏于政务,大部分国家大事都是在李林甫的主持下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林甫才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真正操盘者。

当时唐朝除了皇帝外,李林甫无疑就是最有权势的人。不过他这个“二把手”却与另一位“二把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人便是皇太子李亨。从李亨被册封为皇太子之日起,李林甫与他的明争暗斗都没有停止过。按理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李林甫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即便不投靠到太子门下,至少也要与之和平共处,他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与太子死磕到底呢?其实李林甫与太子的矛盾,正是从李亨被钦定为皇位继承人开始的。

众所周知,唐玄宗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杨贵妃。但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还有个挚爱的女人,她便是武惠妃。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形容唐玄宗对杨贵妃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果把这句话套在武惠妃身上,其实也同样适用。

和当时唐朝宫廷的许多宠妃一样,武惠妃背后也有一群朝廷上的支持者,其中最显赫的当属李林甫。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太子,于是她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终于成功唆使唐玄宗废黜掉了太子李瑛。

然而武惠妃的野心却最终没有得逞,就在废太子李瑛被赐死后不久,武惠妃自己也因病去世。作为武惠妃的支持者,李林甫极力向皇帝建议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皇太子。但此时的李林甫对皇帝的影响力还没有后期那么大,唐玄宗最后采纳了宦官高力士的意见,立皇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因此,在经历过储位之争后,李林甫和李亨就已经站到个彼此的对立面了。

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朝廷大权基本都掌握在李林甫和他的追随者牛仙客手中,朝局基本还算稳定。太子李亨在这一时期非常低调,因为他虽身为储君,但从实力而言,与李林甫相差太远,没法与之抗衡。而李林甫也没能抓住太子的什么把柄,所以两人虽然立场对立,但也都没爆发矛盾。

有人认为李林甫和太子李亨同为唐朝的“二把手”,两人就必须要保持对立面。假如他们两人关系走得很近,反而会引起皇帝的担忧。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从后来李林甫和太子你死我活的斗争看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不仅仅像是在“演戏”,而是真刀真枪的对决了。

742年,宰相牛仙客去世,皇帝任命李适之接任宰相之职,与李林甫搭班,朝局很快就因这一人事变动发生了剧烈变化。李适之是唐太宗的曾孙,若论血缘关系,远比李林甫这个皇室远亲要近得多。更重要的是,李适之还是太子李亨的支持者。而且太子这个新形成的集团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掌管朝廷财政和运输大权的韦坚(太子的内兄),户部尚书裴宽,刑部尚书裴敦复,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太子的密友)。

这个令人生畏的新集团很快就让李林甫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于是李林甫就开始用自己娴熟的权谋之术来打击政治对手。

746年,李林甫安排自己的亲信杨慎矜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太子与韦坚、皇甫惟明等人正在一起策划发动政变。关于这次事件的真相现在是无据可查了,但唐玄宗对此事的处理却颇耐人寻味。在没有找出政变实证的情况下,皇帝仍把韦坚、皇甫惟明外放到地方担任刺史。李适之则主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改授太子少保的闲职。太子李亨本人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但他的集团却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人物,李林甫深谙权谋之道。他明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于是就继续指控韦坚、李适之等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后来他又指控太子涉及一场所谓的阴谋之中。这次李林甫的指控没有完全得逞,但皇帝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处决了支持太子的一批重要人物,其中就包括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则在惶恐不安中服毒自尽了。李林甫与李亨的这场权力对决,最终以李林甫全面胜出告终。

李亨身为太子,为什么会斗不过李林甫这个当朝宰相呢?除了李林甫本身位高权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玄宗在里面拉偏架。

因为从当时的权力结构来看,李林甫已经位极人臣,他要想维持住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皇帝死心塌地。可太子李亨却仍有上升空间,那就是登上皇帝宝座。所以,这场宰相与太子的权力对决背后是唐玄宗借李林甫之手来打压李亨,因此李亨处处落败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是本文关于唐肃宗作为太子时,斗不过李林甫有哪些原因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相关内容的话,我们强烈推荐你关注我们。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九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那么“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三:民族矛盾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

四:内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肃宗李亨的悲剧人生是他自己原因造就的吗

身居太子之位,李亨并没有锋芒毕露,相反,他却是处处小心,如履薄冰,决不能重蹈李瑛的覆辙。尽管如此,他却时时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玄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为相19年不倒,可见他在玄宗心中的分量。作为当朝首相,李林甫一心想要废掉李亨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李亨的处境可想而知。李林甫死后,继之而来的权相杨国忠也没有对李亨的太子之位心慈手软,明争暗斗不断。李亨的太子之位摇摇晃晃,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玄宗年间李林甫是如何陷害太子忠王的?

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唐玄宗下诏:“立忠王(后又改名绍、亨)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林甫的阴谋遭到了挫折,但他并没有便旗息鼓,便开始陷害太子。要想危及深居宫内的太子,并下那么容易,李林甫便从太子身边较亲密的人着手。韦坚,京兆万年县人,其妹为太子玛的妃于;其姊为薛王李隆业妃,薛王李隆业为唐玄宗之弟。由于姊妹的关系,韦坚很早就步人仕途,加上本人也极有才于,深得唐玄宗的赏识。韦坚在任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时,经常向朝廷贡奉一些奇珍异玩,唐玄宗很是高兴,日益得宠,并兼任了御史中丞,封爵韦城县男。韦坚见唐玄宗十分重用自己,也就使出全身本领向权力的巅峰爬去。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舅父姜皎的女儿,在韦坚未被玄宗宠信之前,二人的关系甚为亲密,随着韦坚的日益见宠,李林甫害怕危及自己的宰相地位,对其非常厌恶。李林甫准备构陷太子,便拿韦坚开刀,作为实现自己阴谋的第一个步骤。韦坚素与左相李适之交好,李林甫在打击李适之的同时,乘机剥夺了韦坚的话使之职,授之以刑部尚书,使韦坚再也无法以奇珍异玩取悦皇帝。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引起韦坚不满,二人互为仇敌。这时,皇甫惟明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太子为忠王时与之非常友善,因太子妃的关系,韦坚与皇甫推明成为好友。皇甫椎明掌握兵权,不畏李林甫,每次回京,都要在唐玄宗面前历数李林甫的劣迹,称赞韦坚的才干,此事李林市素有所闻。在一个正月十五的夜晚,韦坚与回京的皇甫惟明召集宾客,举行宴会,此事被李林甫得知,他喜出望外地说:‘真乃天助我也!”便急急忙忙向皇宫走去。李林甫走进后宫,忙向玄宗进言:“启奏陛下,大事不综,外成韦坚与边将皇甫惟明私下举行宴会,图谋不轨,打p谋生太子继承皇位。”’唐玄宗听后,勃然大怒,未加思索,便下诏将他们二人区捕入狱。事后,唐玄宗也感到极为不解,便将二人吸出朝匡。韦坚的几个弟弟向唐玄宗上奏:g“陛下,兄长为奸人陷害,实在冤枉,望陛下明察。”「唐玄宗大怒,将他们赶了出去。韦坚被贬,太子十分恐民,为避免遭李林甫的毒手,只好上表与太子妃断绝关系,民其幽禁宫中。区在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虽然铲除了韦坚等人,但;子的不得已之举,使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一时受挫。李林区—计不成,又生一计,使大唐太子整日里生活在恐惧之中。太子良棵杜氏,其父杜有邻与另一个女儿的丈夫柳严,产生了矛盾,积怨很深。柳怦为人浮浪阴险,他便利用李林甫来陷害岳父一家,这对于李林市来说,实在是天赐良机。在李林甫的指使下,柳伊诬告杜有邻谋反。就这样,杜有邻被自己的女婿送上了断头台。身为东宫主人,太子档无计可施,他深知一切都是为了对付他,是杀鸡做猴。苦闷的太子,内心非常痛苦,一个是妻兄韦坚,一个岳丈杜有邻,先后都因他而遭人暗算。作为太子,连申辩都不敢,还要装腔作势幽禁自己的妃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太子马的心头在滴血。这一次,面对泪流满面的良梯还能说些什么呢?自己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苍天啊!公道何在?你睁开眼睛看看,奸人当道,朝廷不幸,何时得了?!

太子妇又面临一次生离死别,眼睁睁地把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推向深渊。杜良梯看着夫君痛苦的样子,完全绝望了,一个无辜的女子,就这样不得不去扮演替罪羊的角色。痛苦之余,太子玛上表朝廷,将杜良梯废为庶人,太子这才化险为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6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