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解缙惹恼朱棣的,是因为他犯了皇帝眼中一大禁忌的相关内容。
解缙是明朝朱元璋时期的一位文官,他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尽管他的直言常常招致非议和误解。但即使如此,后人对他仍然怀着崇敬之情,因为他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不愿妥协于权力和利益。他的生活充满苦难,但他的才华和勇气也让人叹为观止。
解缙曾得到朱元璋的夸赞,但却因上书《万言书》和《太平十策》而得罪了兵部、户部和吏部。兵部尚书还诬陷他,最终导致他被贬官。然而,即便如此,解缙并没有低头,靖难之役后,他归顺了朱棣,并负责主修《永乐大典》。朱棣也对他赞赏有加,甚至请他商讨太子人选。
有一次朱棣欲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解缙直言不讳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弃用天下归附的人而立次子,必将引发争端。这种坦率和勇敢正是解缙的本色,尽管他因此遭受了很多苦难,但他的坚持和勇气也让人感叹不已。解缙是一个敢于直言的文官,他的故事也让人深思,值得我们铭记。
靖难之役发生后,解缙归顺朱棣,朱棣也十分欣赏解缙,让他负责主修《永乐大典》。有次,朱棣招解缙前来商讨太子人选,朱棣心仪次子朱高煦,解缙直言:“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
不过后来发生一件事,解缙触犯了朱棣一大禁忌。当时朱高煦更受恩宠,对他的礼秩已经超越了标准,解缙上疏说:“启争也,不可。”
就这几个字让朱棣觉得解缙是在挑拨父子关系,因此对他的看法发生转变。此后,解缙在朱高煦的诬陷下入狱,最终死于雪中,享年46岁。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解缙惹恼朱棣的,是因为他犯了皇帝眼中一大禁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阴历正月十三,天降大雪,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信步走在诏狱阴暗的过道中,带着几分笑意的鹰犬正回味着皇帝过人的暗示水平。?缙犹在耶??好一句反问!解缙明明就是不应该存在的嘛!为如此精深的帝王心术当浮一大白!纪纲的手指敲了敲提着的酒坛。
示意狱卒打开紧锁四年的牢门,纪纲低头走进这间甲字号房,低垂着睡眼的解缙正好也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纪纲无比厌恶这双似乎永远睁不开的眼睛,那种审视且了然的目光总让他觉得自己没穿衣服,好在这该是最后一次面对。
解缙看着纪纲手里的酒坛展颜一笑:?我的时间到了??
纪纲也咧嘴一笑:?我来送送解才子!?
解缙接过酒坛:?纪兄有心啦!不知太子怎么又惹到陛下了??
纪纲大笑:?就知道瞒不过你,前天太子面谏陛下罢老卒养马之策,触了大霉头。?
解缙抱着坛子灌了一大口酒:?太子仁德!?
纪纲冷笑:?可惜迂腐!?
解缙摇摇头:?看在这坛酒的份上,小弟有句逆耳忠言给纪兄,汉王赢不了,陛下亦雄猜之主,多余的心思不要动。?
纪纲也摇摇头:?道不同啊!解贤弟!?
解缙哈哈一笑:?那好!我在那边等你!?
一个时辰后,烂醉如泥的大明第一才子被架出诏狱,扔进准备好的雪窟,在低温和窒息中结束了47年的生命。是年五月,明成祖朱棣诏令次子朱高煦就藩青州,并强行派人修建藩王府邸,纠葛不休的夺嫡之争终于明朗起来。
解缙其人
出生在1369年的解缙是个天才,他六岁就能作诗,十八岁就拿到乡试第一名,十九岁就成为三甲第十名进士,让无数皓首穷经的书呆子羞愧难当。对官员态度恶劣的朱元璋非常喜欢他,甚至说出?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的话来。
正是这样少年得志的经历让解缙锋芒毕露,屡屡触朱元璋的霉头,虽然太祖没拿他怎么样,但还是决定磨磨他的心性,留给子孙用。于是朱元璋下令解缙回乡,十年之后再出仕任用,谓之?大器晚成?。
可惜少年心性的解缙并不理解朱元璋的苦心,他等不了十年,八年后朱元璋去世时就返回南京谋职,结果自然触了号称纯孝的建文帝的霉头。几番波折之后只混了一个翰林待诏的虚职,从未得到信任。
再之后就是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不得志的解缙没心思当建文忠臣。朱棣有召?缙驰谒?,还顺手接过被诛掉十族方孝孺的笔,给朱棣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继位诏书,从此成为永乐朝的重臣。
主持修纂了《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的解缙很容易被误解成单纯的才子,然而细看历史才会发现这家伙的可怕。他是个非常有战略远见的谋士,对征安南、改土归流等事的预测极准,早早就告诉朱棣明朝占不住安南。
他又是一个颇有识人之明的智者,对蹇义、夏元吉、刘俊、郑赐等人的评断均应验如神,仁宗继位后曾拿着他写的论朝臣短长奏疏感慨,?人都说解缙狂妄,但观其所陈,都是史笔定论,他并不狂妄。?
失势下狱
很多人都说解缙的失势是因为卷入了夺嫡之争,于是被汉王朱高煦构陷,再加上平时得罪人太多,于是墙倒众人推。这其实并不准确,当时卷入夺嫡之争的人多了,淇国公邱福就直接向朱棣推举汉王,杨士奇也是太子铁杆,怎么偏偏就解缙出事了?
解缙举荐朱高炽为太子之后汉王虽然恼火,但拿他确实没啥办法,最后让他倒霉的其实是朱棣本人。原因很简单,他表现得太过聪明,又明显支持朱高炽,这让朱棣非常恼火,只是《永乐大典》还没修完,只能一直忍着。
在《明太宗实录》里记载解缙第一次被贬非常意味深长,记录时间是永乐五年阴历二月,那一年正好《永乐大典》修成,而解缙被贬那一条的前一句话记录的是安南诸蛮作乱,更要命的是再之前徐皇后病逝了。
很显然,本就没用了的解缙正好遇到心情其差的朱棣,下场能好才怪。解缙被一贬再贬最后扔到交阯(注意这个地方),但朱棣此时应该没动杀心,大抵只是想出口恶气,你不是说老子打不下安南吗?我现在让你去哪当官。
提起解缙我们都知道是明朝的大才子,其在朱元璋时期就特别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更是说出两人道义是君臣,恩情如父子的话语,显然朱元璋把解缙当作自己子嗣一般。后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采取削藩之策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结果我们都清楚无比,朱棣胜出登基为帝。朱棣更是把才子解缙看作不可或缺的臣子,曾经言道,朝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从朱元璋和朱棣对解缙的评价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解缙如此受到两朝皇帝器重,又是两朝重臣为何最后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解缙到底犯了什么过错?
只能说才子解缙虽然有大才又是两朝重臣,其又能八面玲珑哄得朱元璋与朱棣开心,可是解缙一直不懂人情世故、政治和谦虚。从解缙被朱元璋和朱棣重用这条信息就可以看出解缙在朱元璋时期犯过过错,以至于解缙未能辅佐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虽然是底层出身的一位皇帝,朱元璋从小没有什么文化,自然其在打拼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推崇有学问之人,登上九五之位也是如此。解缙从小就是神童一般的存在,五岁就能背诵文章,七岁就能写诗,二十岁不到就高中进士在当时绝对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朱元璋听说有解缙这么一位才子自然是高兴异常,加上解缙又是一位八面玲珑的人,处处拍朱元璋的马匹,在朝廷可谓是风光无比。也许是解缙太过成功,也许是有能力的人都会有一些性格缺失,总之解缙开始骄傲自满起来,其毫无避讳的给朱元璋提出了很多建议。
朱元璋虽然比较喜欢文人的风雅,知道江山社稷离不开文臣的辅助,可朱元璋不喜欢文臣对帝王的治国之策进行指指点点,对待解缙也是如此。解缙对朱元璋所提的建议又无法让朱元璋进行反驳,只能以巧言夸奖解缙的建议,按照常理来说才子解缙应该能听出朱元璋有不悦之象,可解缙依然侃侃而谈,不但如此后来解缙更是为李善长求情,朱元璋无奈之下只能以老有所成的借口让解缙回乡反省。解缙直到朱棣登基之后才重新被朱棣重用,当时修永乐大典解缙可谓是首功一件,被朱棣夸赞一日离不开解缙。按照常理解缙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八面玲珑依然可以在朱棣面前混的风生水起,当然解缙也做到了。
可是解缙在之后在一件事情上还是走了朱元璋时期的老路,就是朱棣立太子之事,解缙在这件事情中虽立下了大功,当时朱棣心中想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可次子朱高熙一直被武将所推崇,如此之下文臣支持朱高炽,武将支持朱高熙。朱棣左右为难之际让想到了解缙,解缙展现出自己八面玲珑的特长,以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朱棣的难题,最终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解缙至此之后又犯了朱元璋时期同样的毛病,多次向朱棣进言次子朱高熙的过错,并在朱棣在外征战之际秘密会见太子朱高炽。古代帝王对太子可谓是又爱又怕,太子虽然是自己长子又是自己喜欢的皇子,可古代帝王害怕太子等不急自己驾崩,而此时解缙秘密会见太子朱高炽可谓是触犯了朱棣的逆鳞,于是朱棣下令让锦衣卫捉拿了解缙并打入大牢。
本来解缙有可能在牢房之内了此残生的,奈何解缙运气不好,在永乐十三年被朱棣看到了解缙这个名字在囚犯名册之上,朱棣说出解缙怎么还活着之言,锦衣卫自然明白朱棣的意思,最终解缙被酒灌醉,冻死在雪地之中。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解缙其实并没有犯什么过错,而是解缙的性格成为解缙身死的伏笔,其八面玲珑却不知臣有臣道,臣始终是臣不能妄断帝王家事,更何况在当时敏感时期私自会见太子这样的事情,在加上解缙运气不好才遭此一道。
有明一代,若要排出一个大明十大才子,解缙绝对榜上有名。作为与徐渭、杨慎合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的存在,解缙的才学是天下闻名的,明翰林院修撰焦竑就曾说:“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意思是说解缙的才能与汉代东方朔不相上下,其远见更是略胜东方朔一筹。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仅19岁的解缙高中三甲第十名,授中书省庶吉士,同年晋升为翰林学士,参预机要事务。 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十分器重,经常让他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以此便于自己召见。朱元璋对他到底有多器重?某一日,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大意就是我与你道义上是君臣,但从恩情上却如同父子,作为父子,你应当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到了永乐朝,解缙依然是深受永乐皇帝的器重,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朱棣的器重,让解缙是官运亨通,一路直升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此内阁首辅非彼内阁首辅,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相比,此时的内阁首辅只是一个秘书,只负责给皇帝提供意见,并没有执行和决策权),进文渊阁参预机务。
按理说,被明朝两位皇帝如此重视的解缙,他的结局应该不会差,至少也会是以告老为结局。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解缙的结局却是“埋积雪中,立死”,被冻死在雪中的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那为何,解缙这么一位备受两位皇帝恩宠的臣子,最后会落了个这般田地呢?
究其原因在于,解缙不合时宜的掺和到皇帝的家事之中。历来,聪明的臣子,他们永远都不会掺和皇帝的家事,至少是明面上不会。他们知道,干预皇家的家事,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但是更多的可能却是直接身首异处。解缙虽聪明,但在此事却是犯了糊涂,他太过莽撞的加入到了皇子之间的夺嫡战争中。
自靖难之役后,荣登大宝的朱棣是好不得意,可是在得意之时,却也有着一个让他很是烦恼的事情,这就是立储一事。对于储君人选,朱棣曾反复的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两人之间反复徘徊着,朱高炽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且素有贤名,但他的身体实在太弱,性格也不像朱棣,所以并不得朱棣的喜爱。反观朱高煦,他虽不是长子,可是谁叫他讨朱棣的喜欢,不但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奇功,性格还很像朱棣。
所以,对于朱棣而言,这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立谁都不好说,立朱高炽,朱棣又觉得他太过软弱,执掌不了这大明江山,可立朱高煦,朱棣又怕群臣不同意,且他行事多无法度,让他登基恐怕会影响国运。
就在这左右为难之际,朱棣想到了求助城外观众,而这个被求助的观众,就是解缙。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一时,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按理说,这毕竟是他们朱家自己的家事,立谁不立谁与自己何干?因此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位臣子被询问,他要做的就是默许,不给出任何的答案。但是,本来很聪明的解缙,在这一件事却突然反应迟钝了起来,他不但阻止朱棣欲立朱高煦为储君一事,还直接跟朱棣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要求立朱高炽为储君。
而此时,朱棣听了是不以为然,默不答应。这时,哪怕是再迟钝的臣子,他都应该知道不能再说了,应该适可而止。但是,解缙却偏偏不这么做,此时的他居然直接跪倒在地,不断地叩头说:“好圣孙”,言外之意就是皇长子的儿子也很好,可保朱家江山至少两代昌盛。试想,第一次说,或许别人也就认为你只是提一个意见,但是你第二次说,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摆明了,你就是朱高炽一党的啊!是极力想将朱高炽扶上帝位,而与朱高煦为敌啊!
如此,当这件事传到朱高煦的耳中时,朱高煦岂能饶他?从此,朱高煦与解缙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只要稍有机会,其就要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
当时,朱棣虽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可是朱棣仍然对其不是很满意,仁孝的太子朱高炽始终不如效法霸业的朱高煦会来事,因此朱高煦虽未当上太子,但是却越来越得宠,此时,朱棣给予朱高煦的礼秩,早已超过了嫡亲标准,有恃无恐的朱高煦,平时出行时,所摆的谱都比太子还大。这时,解缙对此是大为不满,遂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要求朱棣要注意太子与朱高煦的尊卑。试想,朱棣本来就要更喜欢朱高煦,此时解缙居然叫朱棣要注意,你说他岂能不大怒?
经此一事,朱棣对解缙开始有了很大的意见,同时朱高煦更是视他为杀父仇人,是欲除之而后快。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泄露朝廷机密事件。这件事本跟解缙无关,但是朱高煦却偏偏将此事赖在了解缙的身上,之后又是给他加上了“试阅卷不公”的罪名,由此最终解缙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但是,就这样,朱高煦依旧不放过他,在他临行前,他又暗地指示那个曾被解缙指为“诞而附势,虽才不端”的礼部侍郎李至刚诬告解缙,对朱棣给他的处分非但不谢恩,还口出怨言。这时,朱棣听后,那是大为生气,又将解缙贬到交趾,命其督饷化州。
如上文所说,朱高煦对解缙可谓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解缙被一贬再贬,但朱高煦却依旧不愿放过他,始终是想将他置于死地。永乐八年(1401年),解缙因有事需回京打报告,所以并回到南京。但好巧不巧的是,此时朱棣正在北方打仗,所以解缙只能是礼节性地拜见太子,之后就返回任地。按理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帝不再,而储君仍在,自然就是要去拜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在被朱高煦得知后,却是变了一番模样。此时,朱高煦向朱棣慌称解缙趁他不在京时,偷偷去拜见太子,又不等皇帝回来就走了。这时,生性猜忌,又是靠造反起家的朱棣,他岂能不怀疑,解缙与太子正在谋划一件大事。由此,朱棣大为恼怒,立即下令逮捕解缙。
入狱后,朱高煦是拼命的折磨于他,让他受尽酷刑。只是,因此时的朱棣虽下令逮捕他,却并未下令杀死他,所以解缙一直都被关在牢中,长期监禁。永乐十三年(1415年),也就是解缙的第五年,一天,朱棣在浏览锦衣卫帅纪刚所上报的在押犯名单时,突然间看到解缙的名字,于是就对帅纪刚说道:“缙犹在耶?”,说解缙怎么还活着啊。帅纪刚族听都朱棣这般说后,一回去便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出去埋在雪中,将其活活冻死。
只得说,解缙虽聪明,但在关键时刻太容易犯迷糊,皇家之事岂能是他能干预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7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