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这是说,霜降的时候豺这种动物将捕获的猎物排列在地上,看起来像在祭祀一样;绿色植物都枯黄、凋落了;小虫子们也不再动弹,准备冬眠。霜降之后的大地弥漫着肃杀、萧条的味道。
01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此时地面上的热已纷纷降到地面以下的土里,大气中寒气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窑洞的人,窑洞内明显感觉温热,东南方也能感觉到屋内热气更大。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觉得温了。
人的身体是小宇宙,健康的人,此时身体的阳气逐渐收藏到了肚脐以下,下半身也增温了。
降到土里的热是要滋养植物的根基,降到身体的阳气则是要滋养五脏。秋天最怕的是“阳气不降”,不降则万物失根,根基养不好,就别想明年春天会枝繁叶茂了。
所以,民间有谚曰“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是天气潜降的最后高峰期,正是我们补充能量,借天势将能量潜藏于体内的最好契机。
02霜降养生
【一防秋燥】:饮食清淡,平补为宜。
霜降时节饮食清淡,多吃有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萝卜等食物。霜降进补则需平补,以健脾养胃、调补肝肾为原则,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
【二防秋郁】:保持良好的心态
霜降过后,草黄叶落,触景生情,人们易变得忧思。
多外出活动接受阳光浴,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多参与一些有利愉悦身心的活动以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防贼风】:注意保暖,预防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
霜降过后,气温降低,外出登山、欣赏美景的时候,大家一定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膝关节,切不可运动过量,必要时戴上护膝。
【四不要熬夜】:早睡早起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最伤阴血的就是“熬夜”,霜降,已经进入深秋的后半月,秋气伤肝,此时要滋养肝血,特别注意不要熬夜。
熬夜极伤肝血。肝血不足时,人容易在子夜失眠,脾气急躁,甚至双目干涩,指甲变薄,手脚发麻,上至心脏,下至大小便,都会受影响。
03霜降民俗
【霜降嫁娶】
《夏小正》曰:“二月,冠子嫁女娶妻之时。”在周朝的制度当中,仲春之月,男女以成婚礼,即“仲春阴阳交,以成婚礼,顺天时也”。
此外,霜降以后在古代也是一个嫁姑娘的好时节。
其中的原理,跟阴气旺盛有关——女性属阴,所以“阴盛宜嫁也”,这样才能给男方带来多子多孙的结果。
在古代是根据男阳女阴的原理来选择婚嫁的最佳时机。
【送芋鬼】
霜降天气渐冷,霜打万物,意味着秋天很快就要结束,即将迎来寒冷的冬季,因此人们非常重视霜降节气,很多地区在此期间都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生活安康幸福。
山东烟台等地,人们在霜降日当天都要去西郊迎霜;而在广东高明一带,在霜降前有“送芋鬼”的风俗。
霜降时节,村民们会聚集起来,用瓦片垒成一个梵塔,然后点燃堆在塔里面的干柴,柴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大火将瓦片烧至通红时,人们推倒梵塔,然后将芋放置在烧透的瓦片下,称为“打芋煲”,待芋被烤熟后,便将瓦片都丢至村外,即称之为“送芋鬼”。
百姓们以这种朴素的方式,利用大火辟凶祈祥,表现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纯朴的趋吉避凶观念。
【吃柿子】
每到金秋十月,红红的柿子缀满枝头,使人馋涎欲滴。
柿子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特别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等滋补功效。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人们都会在霜降时节买一些红柿子吃。
人们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帮助御寒保暖,还有补筋骨的效用,是特别好的时令食品。
柿子虽然既美味又营养丰富,但是属于凉性的食物,而且含有大量的丹宁和角质以及一些具有收敛作用的物质,碱性非常强,因此在空腹时千万不要吃过多的柿子。
【霜降赏红叶】
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非常有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深秋山林的美景。
霜降来临,枫树、黄栌、柿树等树叶的颜色随着气温的降低,受冷经霜而由绿变红,然后再进入树叶的盛红期,至此也进入了最佳的红叶观赏期,行走在山林间,秋色映入眼帘,令人赏心悦目,山林中纯净的气息沁人心脾。
“学国学网”,尽享更多优质好课!
学国学网,专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1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暗黑舞踏者大野一雄诞辰
下一篇: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