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4月4日,农历三月十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民间习俗,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焚化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上几只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拜行礼,进行祭拜,以此寄托大家对先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一位大孝子,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十四孝》中记载曾子的一个故事:曾子家里很穷,有一天曾子到山上砍柴,正好家里来了客人,他的母亲独自在家,不知道如何招待客人,但当时又没有手机,无法和曾子取得联系,所以很着急。
后来左等右等,曾子也没有回来,母亲就想出一个办法,她知道儿子平日非常孝顺,念念不忘父母,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咬得很痛,十指连心,结果曾子在山上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感觉家里可能发生什么事了,就赶紧从山上跑回来,回家一看,才知道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我是实在没有办法联系到你,所以才咬自己的手指,希望你能有所感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是父母所生所养,与父母本是一体,与我们的先祖也都是一体,是可以心心相印,互相感通的。
古人有三种礼仪极其慎重,一是婚礼,二是丧礼,三是祭礼。没有丧礼,我们就无法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没有祭礼,我们就无法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所以古人在丧礼和祭礼方面定制了一系列的规矩,这些礼节礼仪虽然只是形式,但这更是一种表达心理情感的方式,如果形式都不要了,那我们对历代祖先的思念感激之情,何以体现?
《弟子规》中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所以说在进行这些礼仪之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如果徒有形式而心不在焉,那就失去祭祀的意义了。虽然父母先人不在世了,但我们还要像他们生前一样对待,还要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用真诚恭敬之心来祭祀,表达对祖先、父母的感恩怀念,这就是在培养我们厚道的存心,让我们做人不要忘本。
如果大家连遥远的祖先都不会忘记,还会念念感恩他们,那怎么能忘记我们现前的父母呢?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我们的孝心,培养社会的孝道之风。人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风就会变得厚道,淳朴善良,这就是“民德归厚矣”,这也是祭祀祖先的意义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12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