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铁路潼关隧道外景
抗战时期,中国铁路交通主要动脉之一的陇海铁路,自洛阳往东被战火切断,仅洛阳至宝鸡一段,尚可勉强通车。使用的系比利时制造的“绿钢皮”客车,构造十分考究。由于战乱,无力维修,座位、门窗破烂、肮脏。机车用煤质量奇差,燃烧不足,无法维持正常速度,时走时停,自洛阳至宝鸡,如今只需10小时,而当时却需4—5天。记得交通大学内迁师生曾在沿路土崖上大字书写:“交大内迁师生曾在此推火车纪念!”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南靠秦岭,北临黄河,险峻无比。黄河由北向南而来,在这里折向东方。潼关对面,过了黄河,是山西境内的风陵渡。潼关之险,一半在黄河,而风陵渡又是控制黄河水路的关键。可以说,黄河北岸一旦失去,潼关天险就要大打折扣。1931年12月,陇海铁路西延至潼关,与古老的黄河并列而行,成为一时之盛。某位不知名诗人曾作诗 《火车过潼关》:“九曲黄河万叠峰,秦关天险古来雄。如何任此长蛇入,不见泥丸路口封。”古老的黄河和潼关一起迎来了新邻居——铁路,天险从此成为坦途。抗战期间,围绕着黄河、潼关与铁路,这里又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 “闯关车”的 历史传奇。
1938年2月23日,《申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敌军图犯潼关》,文章认为,日军进攻山西东南部,目的就是从黄河北岸进犯潼关,从而切断陇海铁路大动脉。文章指出,切不可因为敌人进攻山西,暂缓了攻击武汉而放松,因为 “我们要维持长期抗战的补给,要增强充实我们军队的战斗力,要给敌人以最终的打击,在势必须维持我们生命线的陇海铁路,和我们生命之咽喉的潼关山地。千万人可死,而潼关不能失守”。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日军沿同蒲铁路由北向南,顺利占领了晋南,风陵渡也落入敌手。从风陵渡视潼关,居高临下,一览无余。从此,陇海铁路从河南陕县会兴镇到陕西潼关县100多公里的线路也全部暴露于黄河北岸日军的炮火之下,铁路线成了炮火线。
1938年3月8日, 《申报》报道了潼关陇海铁路遭受黄河北岸炮击的消息:“潼关来电:黄河北岸发现敌军,7日开炮向对岸射击,似图轰我陇海列车,我无损失。 ”这是日军首次炮轰陇海铁路。谁都不会想到,这样的炮击竟然持续了7年多,直到日军投降。其间,日军的大炮不停向对岸轰炸,妄图中断陇海铁路,在这样的环境下,铁路冒着敌人的炮火,奇迹般地坚持运行,这就是着名的 “闯关车”。这里的关,并不完全指潼关,而更像是“生死关”。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潼关风陵渡附近的“火车闯关”。这里的“关”,并非潼关,而是黄河对岸风陵渡日军向过往列车发射的炮弹。当时,日军占据黄河北岸,并在沿岸设有炮兵阵地。陇海铁路列车途经河南灵宝与陕西潼关交界处,便处于日军大炮射程之内。但幸有隧道及土塬相隔,日军能听见火车轰鸣声,却看不见列车,便根据估测的距离及声音的来向,盲目发泡。
火车司机掌握日军打炮规律,摸索出一套躲避方法。先将机车停在隧道出口处原地不动,接着汽笛长鸣,同时并伴发机车启动的喷汽声。日军闻声开炮,待日军第一波炮弹发出后,乘其填弹的空隙,司机快速驾驶机车前进,闯出日军大炮射程之外。一方炮击,一方“闯关”,这一局面持续数年之久,列车很少受损,陇海铁路西段交通也从未因日方炮击而被切断。列车闯关时,为了旅客人身安全起见,旅客须下车步行,穿过灵宝与潼关两县相邻地段,然后再登车旅行。
陇海铁路为当时沦陷区民众逃奔内地的一条主要通道。内地的人有来自东北、华北及华东各省的知识分子及学生,但更多的是河南难民,难民们扶老携幼,背箱挑担,络绎不绝。路边土坡之上,饿殍横陈,无人收敛,惨不忍睹。
抗战期间,陇海铁路东段被日军占据,残留下来的西段部分铁路成了重要的生命线,去往延安要走这条路,从北平等地到四川、重庆也要经过此路。战前入川多走平汉铁路,到武汉后沿长江入川。但在战时,特别是武汉失守后,由陕西入川,要从洛阳等地沿陇海线到宝鸡,再从宝鸡坐汽车入川,这成了逃难的主要通道。梁实秋的夫人、老舍的夫人从北平逃难到重庆,都是这么走的。
走陇海铁路,“ 闯关车”是必须经过的考验。梁实秋记载妻子程季淑过潼关的经历:“ 季淑一行到洛阳后稍事休息,搭上火车,精神为之一振,虽是没有窗户的铁闷车,然亦稳速畅快。唯夜间闯过潼关时熄灯急驶,犹不免遭受敌军炮轰,幸而无恙。”(《槐园梦忆》)1938年,一个叫堵述初的人乘火车到西安,他记述道: “潼关北岸的风陵渡,这段黄河水道最窄,所以侵占风陵渡的侵略军,对于潼关的炮击也更频繁。我们的火车到达风陵渡附近时,只好停下来,以便等到夜晚,熄了车灯,悄悄地开车过潼关了。”(堵述初《回忆一九三八年延安之行》,《近代史资料》96辑)当火车偷过潼关时,全车的人都寂静无言,万分紧张。可以看出,经过几年的探索, “闯关车”的“闯关”技巧更强了。
当时,日军掌握着制空权,敌机横行。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陇海铁路的火车多为夜行,既不鸣笛,也不放气,悄悄地在隧道中前进。一驶离洞口,飞速前进,对岸风陵渡的日军应声开炮,炮击火车。与此同时,国军的大炮对风陵渡和赵村一带日军炮兵阵地进行猛烈的压制性射击,以掩护火车前行。人们称这种“车走炮送,车来炮返”的列车叫“闯关车”。八年抗战期间,日军炮毁我方车辆,打死打伤人员无数。原因是陇海铁路路基高出水面五米,火车一出隧道,就全部暴露在对岸日军的炮火下。车头、车皮一旦被毁,不论轻伤重残,尽全力往东向灵宝车站,向西往华阴车站拉。拉不动运不走的车厢,往黄河水里推。八年抗战、陇海铁路的员工,舍生忘死,冒着日军的炮火,奋勇运送军民物资。这段铁路畅通无阻、难得可贵。陇海铁路员工,为守土抗战出了大力,是真正的抗战英雄!
经过多年的摸索,“闯关车”的经验越来越成熟,方式也越来越多,其中多用 “计闯法”。列车上半夜隐藏于潼关隧道,要闯关时先把机车头伸出隧道外拉响汽笛,随即缩回隧道内,这时敌军会立即开炮。如是者数次,直至日军停止发炮,火车才真正加快速度,通过危险路段,这是一种疲兵之计。抗战后期采用的则主要是“瞒天过海”之计,当时称为“暗闯”。所谓“暗闯”,就是列车先隐蔽于隧道之中,入夜后,列车悄悄开出隧道,这时人人屏住呼吸,小孩也不敢吵闹。原野上万籁俱寂,漆黑一团,列车在黑暗中潜行一小时,才算“闯关”成功。之所以敢“暗闯”,是因为抗战后期日军炮击次数相对减少的缘故。
有资料显示,抗战7年间日军炮击万余发,击中陇海线列车多次,伤亡惨重,机车车辆损失也不少,道路桥梁也常被击毁,铁路员工随毁随修,付出了极大牺牲。除此之外,铁路员工还采取了修改隧道、修筑挡坡、搭建便道等措施,降低列车被击中的危险。抗战后期,列车被击中的现象已经很少见。
着名铁路史专家金士宣曾说:“ 抗战8年以来,该路 (陇海铁路)虽受多次威胁,西段仍能保持完整通车,乃中国铁路之最幸运者。 ”陇海铁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与“闯关车”是分不开的。
尽管陇海路积弊重重,但在抗战期间它的贡献的确很大,军人、粮饷、弹药源源不断从后方向前方输送,难民、伤兵等朝相反方面运回来。有一年河南发生天灾,陇海铁路管理局全力应付,在兵荒马乱中,在很短的时间内运输900万担粮到河南,河南建设厅长特打电报致谢,灾区百姓更为感激。最为难得者是所有的运输都是在死亡边缘上冒险进行,就拿潼关以西到宝鸡来说吧,大体上没什么危险可准时通行无阻,但敌人可从天上来,几架飞机,常常把路局人员弄得手忙脚乱。当然,最感棘手的还是“闯关列车”的通行。自潼关往东闯的车不只天上有突然而来的敌机,尤其在陕县到潼关这一段铁路紧靠南岸,而北岸敌人的大炮正对准铁路,有列车通过就轰。只能利用晚上通车,敌人盲目射击,减轻了损失。不过车被命中,乘客及路局人员时有伤亡,但仍坚持到豫西失陷才停止闯关。陇海路的“闯关列车”与“潼关的固守”同为抗战中的奇迹。潼关为晋陕豫三省要冲,关城背负峭壁,俯瞰黄河,北与风陵渡隔河对峙,陇海铁路系由关城另凿通道通过,奇险无比,抗战八年,日军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闯进潼关。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威尔基与顾维钧曾来潼关游关参观,看到地面上所有民房及军事设备无不遭受来自风陵渡日炮的摧毁,潼关全城及其周围没有一尺没遭炮击的,但古代所建筑的地道安然无恙,对我国历史上的军事要塞赞不绝口。此外,民房既毁,且随时有受炮击危险,照理平民应绝迹,但当地民众仍在废墟上艰苦地生活下去。又看到“闯关列车”不间断的通行,对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有深刻的印象,不敢轻视。中国有好的表现不只友人由衷赞誉,就是敌人也表惊异,有些日本俘虏经过潼关,亦认为奇迹。战争期间不只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建立了丰功伟绩,就是民众、铁路员工及其他职务的人员亦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演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剧,有的在默默无闻中为国家做最艰难的事,有的轰轰烈烈地悲壮牺牲了,然而他们对国家的贡献都是不能磨灭的。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铁路的仁人志士,浴血奋战,为确保钢铁运输线的畅通,献出了宝贵青春和生命。陇海铁路在黑暗面固多积弊,但在光明面上那些日夜在日本炸弹炮火威胁下的列车长、机车司机、车务、工务人员,那些已逝去的或尚存人间的同事们,是可钦敬的,他们的贡献足可掩盖了陇海路的黑暗面了。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叫嚷要渡过黄河,攻占陕西。盘踞在山西省风陵渡的日军疯狂地炮击、轰炸陇海铁路,常常造成车毁人亡。铁路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力拼搏。长安(西安)机厂的工人们由每周维修机车1台提高到维修2台。养路工人舍生忘死地及时抢修被炸毁的线路, 随炸随修。有一次在抢修中30余人死于日军炮火之中。司机们采取“白天停运,夜间熄灯运行”的办法进行闯关,谓之“闯关车”,先后有100余名司机和司炉在日军炮火下牺牲。车务人员坚守岗位,指挥行车, 后经堆筑防护墙,展筑17号隧道,行车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 使铁路运输基本畅通。
陇海线17号隧道曾发生过一起惨案。那是1944年日军侵占豫西,沦陷区的同胞纷纷西逃,难民争坐“闯关车”,火车里外爬满了人,连车顶也挤得难以插脚。由于17号隧道东口被敌人打坏,当时为了加固,隧道上面用枕木支撑,仅可进去火车。以致坐在车顶的逃难者,被挤死者达300余人,许多幸存者也都成了断胳膊少腿的残疾人。
抗战爆发后,作为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自然受到日军的密切关注。因其重要地位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据统计,自1937年7月至1940年底,日军对陇海铁路共实施轰炸822次,出动飞机3612架次,投弹10302枚。炮击3059次,发射炮弹11511枚。损坏机车103台,客货车321辆,铁轨842节,桥梁9座,电杆179根,电线4371档,水泵9个,印刷机1台,房屋621所,大楼1座。尤其是1942年1—10月份,陇海铁路几乎每天都要遭受日军炮击或空袭。
陇海铁路管理局在“军运第一”的指令下,用货车编成17列军运列车和46列“符号列车”(最多时达160列),专供向前线运送部队及弹药等军用物资。还编有工程列车和卫生列车,以备随时抢修被日军炸毁的路段和运送伤兵。
1941年,日军迫近河南宝丰,危及洛阳,陇海铁路管理局奉命在一夜之间,将陕县以西的8个师运往洛阳前线,遂使战局暂趋稳定。
抗战8年, 据《西安铁路分局志》记载:“抗战8年, 陇海铁路管理局开行军列7133列,运送部队104.14万人,伤员29.8万人,军用物资148.86万吨。 ”。
1944年,日军逼近潼关,陇海铁路仅剩阌底镇至石门(今颜家河)间及咸同支线448.5公里可正常运营。这是当时国民政府管辖的仅存的一段铁路线。陇海铁路为抗战军事运输提供了巨大支撑。
1945年8月13日,日军向潼关方向进行了最后的炮击,随即向北撤退。两天之后,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期间,潼关作为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常年驻军一个师以上,驻军和过境军队柴草、马料、粮食均由潼关百姓负担。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潼关百姓并无怨言,咬紧牙关撑了下来。八年抗战,全县有3799名青年参军(占1938年总人口,6.08万人的6.24%),“一元献机”活动捐献法币7969元,认购同盟胜利公款16.09万余元,柴草马料粮食难以准确统计,仅1942至1944年,运交军粮就达2.1万包(约2100吨),年均700吨。
据文献记载,1938年,潼关县城东山上的报警钟被日军炸毁后,打钟人无事可干,日军每打一炮,就朝盆里扔一颗豆子,抗战胜利后一数,竟然有14800多颗。1940年农历6月13日,是日军最想夺取潼关、轰炸激烈的一天,日军飞机轮番轰炸,从早晨轰炸到傍晚。晚上日军又隔河打炮,有人躲在桥洞下,每听一炮,便向瓷碗里扔一颗黄豆,天明竟数了316颗。
抗战期间,日军隔河炮击或飞机轰炸,西来东往装满物资和难民的火车,屡屡被击中。为了抵御日军炮火,遮蔽黄河北岸日军炮兵观察,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中,潼关军民在铁道北面筑起一道四米高、两米宽的砖土护墙。在日军的炮火下,火车司机在十多公里的交通线上,取得了不少实战经验。
为切断抗日军民的物资补给,打击中国守军的斗志、切断西北地区的后勤供应,日军集中力量轰炸和炮击潼关县境内的西潼公路、潼关火车站、陇海铁路和运行的列车。潼关军民跟日军斗智斗勇,火车采取白天停运、夜间熄灯运行的办法,当火车开到隧道口或东关后沟时,火车司机立即鸣笛放气,吸引日军开炮,一旦炮火停歇,火车便急速通过。
1939年1月,陇海铁路潼关车站因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成为日军炮轰的重点。仅1939年1月24日这天,即被“连炸三次,城内车站以及南原都变成了黄土废墟”。这种轰炸,不仅给陇海铁路带来物资上的极大损失,亦对铁路员工造成巨大杀伤,给陇海铁路的运营造成巨大困难。
1939年7月,潼关县境内的西潼公路由于日军的持续轰炸,交通阻塞,迫使华阴、潼关、阌乡人民在南塬修建了一条全长40余华里的隐蔽道路。12月陇海铁路运输被迫中断,河南阌乡经潼关到华阴的军需民用物资全部改为驿运。1940年,潼关军民在潼关境内挖出了一条14.6公里的交通沟,连接了陇海铁路的运输,保证了几十万抗日军民的物资供应,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将军魏德迈、马歇尔等人视察过潼关河防工事后,称赞潼关河防胜似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惟一不同的是法国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没有挡住德军的西进的脚步,潼关军民用热血修建的简陋防御工事挡住了日军南下西进的铁蹄。
陇海铁路践行“闯关车”的实践,在5年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重演,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援朝铁路员工在朝鲜战场又一次创造了古今中外的战争奇迹,用血肉 铸就了“ 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是这一次规模更大、地域更广,环境更为恶劣,战争更为残酷。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战争的创伤已随时间地推移而平复,但陇海铁路员工、潼关军民为抗战所作出的付出,正如于右任先生近百年前“河声岳色无惊句,写出秦人血战功”诗句所述,历史不会忘记,后人也决不会忘记那些为抗战牺牲的英烈和默默奉献的人民。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决不是单纯地回味伤痛,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示人们痛定思痛,居安思危,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卧薪尝胆,自强不息,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潼关城外的中国军队
(作者简介:于世宏,宝鸡山水文化与宝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本文图源片作者提供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免责声明:本平台属公益性平台,所发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4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热河金丹教杨悦春发动反洋教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