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周易》需要的方法和钥匙
因为后人不能清晰地解释《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从古至今竟然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周易》是用来占卜的书。王宏杰研究《周易》,从多年的象数运用入手,在完成《复活论语》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先秦典籍,立足于《周易》本身,通过《十翼》进入《周易》的殿堂。因为《周易》的文字表达系统属于“古义”,孔子在《周易》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其讲解的内容属于“今义”。对于,孔子的解读,我们是很容易明白的,而不明白的部分,通过《子夏易传》来解决。因此,就像从厚厚的一堵墙凿开一个孔一样,《周易》的智慧光芒终于照射出来。所以,王宏杰对其《周易》的解读系统,叫做《周易凿光》。
欢迎四海同仁前来曲阜儒风国学院,共同修学。让我们回到先秦,从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寻找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留给世界的自信。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九五: 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 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王宏杰解读
我们开始学习天泽履卦。履卦是小畜卦的反卦,而小畜卦是讲事物在发展之最初阶段的畜藏。对于“畜藏”的理解,我们是从某一点,或者借助于某一片面来理解的,这是针对我们学习者思维局限和认识局限的原因,不得不简单入门,随智慧不同而求得的境界不同罢了。如果我们放在天地万物生成最初阶段的畜藏来理解呢?所以,小畜卦的含义就更广大了。天地生成以后,万物发展皆有最初阶段,何尝不需要“畜藏”呢?完成最初的畜藏,那就需要“履”的阶段了。
我们先看“履”字的含义,履,《说文》:“履,足所依也。”即脚在行路时所依赖的安全保护物,即鞋子。我们理解天泽履卦为什么用“履”来表达的,若从其含义的作用和发挥来说,那是怎么讲也讲不完的,因为“履”的作用是可以通达人类文明的一切事物。因为,我们从其本义上入手,便是很方便。履,是什么?就是我们脚上穿的鞋子。我们要走路,要走的好,走的正,走的远,这是需要脚上的鞋子。所以,古圣先贤从这个“履”而得到启示,便作为“天泽履卦”的卦名了。而《帛书周易》对这一卦,其卦名是“礼”,足见“履”的含义就是用来表达“礼”的。”“礼”是什么?《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包括了天地之间的一切规则和人类行为的所有符合天道、地道法则的所有规范。《序卦传》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万物在形成一定的势头,在经历过畜藏阶段后,必须有“礼”的规范。这个“礼”,小到管理民众的制度,并且这个制度是不变的,它只能随着越来越规范,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对人们聚众发展事业来说,就是管理制度。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到了天泽履卦这个阶段,就用“履”来表达,让人们通过这一卦获得智慧。《子夏易传》说得更清楚:“畜众则有治也,修礼以整之,故受之以履。”从社会治理来说,蓄养民众就必须有治理的方法,施行礼教能够治理民众,因此用“履”来表达,让人们获得智慧。在儒家的学问中,对社会的管理,礼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在《论语·为政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国家的政策、法令来引导并管理百姓,用刑法使百姓与政策和法令一致,百姓会想办法免罪而且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并管理百姓,用礼的规定使百姓与道德的规范一致,百姓会有一颗知耻之心并且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天泽履卦所表达的智慧,是“礼”的开始,所以这是社会文明的开始,儒家文化的礼教思想全部基于此。一个看似简单的“履”字,是表达人走路时所穿的鞋子,来规范人走路的,走路时受到保护,能够走得更远。由此,“礼”的教育便产生了,那就是遵从天地之道的社会秩序。古人是通过一个例子来表达,它不是简单地说明穿鞋子走路,而是说明一个法则,一个规则,就是人类社会需要一个完美的管理法则,来进行规范,就是礼教。对个人来说,礼教就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对社会来说,政治管理和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一切都是“礼”。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子夏易传》:履,一阴而履于阳,为下之长,众之趋焉。是以危而履虎尾也,语其上下,则下承上也。言其情,则说而奉于乾也。失其所履而全其所承,是以不咥人。亨,情之所归,则三也。故以卦命之,其于履,则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其义也,能制其度,得其光明也。阴者,阳之求,而履之阳。不竞者,以阴失位而凶,阳抑其情而不乱上之正,而咸得其履也。
《东坡易传》:“履”之所以为“履”者,以三能履二也。有是物者不能自用,而无者为之用也。“乾”有九二,“乾”不能用,而使六三用之。九二者,虎也。虎何为用于六三而莫之咥?以六三之应乎“乾”也。故曰“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应乎‘乾’”者,犹可以用二,而“乾”亲用之,不可。何哉?曰:“乾”,刚也;九二,亦刚也。两刚不能相下,则有争;有争,则“乾”病矣。故“乾”不亲用,而授之以六三。六三以不校之柔而居至寡之地,故九二禁为之用也。九二为三用,而三为五用,是何以异于五之亲用二哉?五未尝病,而有用二之功,故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夫三与五合,则三不见咥而五不病。五与三离,则五至于危而三见咥。卦统而论之,故言其合之吉;爻别而观之,故见其离之凶。此所以不同也。
履。天泽履卦的卦辞,通过《彖辞》的解释,很显然分为三部分。对于天泽履卦的“履”,我们不能死板地就理解为脚踩在什么地方,因为履卦是表达事物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该如何做的事情,因为就用“礼”来注解。礼,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天地之间的一切法则。而我们理解这一卦,“履”就是最初的规范,只要有人存在,任何事业都有最初的阶段,当然也包括整体的阶段,那就要立规矩,有标准,总起来就是如何规范队伍,这就是“履”的含义。我们看天泽履卦的卦象,五个阳爻,一个阴爻居于下卦的上位。这一阴爻是做什么呢?是用来规范“阳”的。在任何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积极进取,向前发展,这是主旋律。但是,并不能因为处在发展的阶段,而没有规矩,这样容易导致违背初衷的东西滋生起来,所以需要柔性的内容来规范。《彖辞》解释说:“履,柔履刚也。”履的含义,就是用柔性的东西来规范刚性的东西。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团队在最初阶段的事情,为了便于管理开始制定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对有的人不起作用,越是能力强的,越是位置高的都不遵守这个制度。那么,这个团队一定是有问题的。六三爻的阴爻,虽然位居下卦的上位,并不是代表只有居于基层的人才遵守这个制度。所以,《子夏易传》解释说:“履,一阴而履于阳,为下之长,众之趋焉。”天泽履卦所传达的智慧,就是一阴能够规范众阳,这个规范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六三爻的“阴”作为下卦的最高位,代表的是最初阶段,所有的阳爻都要趋向于阴爻的要求,就是都要遵守这个规范。
我们从天泽履卦的卦象和来看,上卦为乾卦,下卦为兑卦,乾卦为父亲,兑卦为少女。乾卦的身份是高的,但是其对兑卦是有特殊感情的,就像做父亲的很多时候听从女儿的要求一样,柔性的东西是在规范和左右阳性的东西,这就说出的“礼”的本质。礼,是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是需要人来自内心的约束。礼,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就像乾卦顺从兑卦的意愿,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哪怕是贵为天子,也要遵从礼的规范。从天泽履卦的爻象来看,六三爻是下卦之长,这其中的智慧是说,对基层的民众来说,礼的规范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也是规范的重点。实际上,几千年来对民众的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礼教,包括儒家的孝悌忠信的教育,如何来通过礼教规范。乾卦所代表的三个阳爻就好比各级的管理者,其接受礼教的规范和民众是有差别的,这就属于对为政者进行的“礼”的教化。对管理者,儒家文化的“学而优则仕”就解决了教化的问题,必须是接受圣贤教育优秀的人才能为政,如果不是以此为标准,整个官场一定是混乱的。因此,必须有完整、完美的符合“礼”的官员选拔制度。我们总结一下,民众需要礼教来规范,接受礼教规范优秀的人才能为政。
履虎尾,不咥人。咥,读作dié,咬。这句话的直面意思是,踩着老虎的尾巴,老虎是不咬人的。我们不仅问,老虎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要踩着老虎的尾巴?本来咬人的老虎,为什么踩着它的尾巴,却不咬人?所以,我们要弄明白,古人通过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礼”的含义,就是这个“礼”到底是用来规范谁的?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仅仅从字面直接来理解,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我们看“履”卦的含义,就在于六三爻的阴规范整个履卦中的五个阳爻,就是阴性的规范阳性的,对人类文明来说,就是“礼”的产生。而整个履卦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下卦的兑卦,一是上卦的乾卦。对于下卦来说,六三爻的阴爻来规范初九爻和九二爻,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以六三爻之下位来规范上卦的乾卦,那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什么?因为乾卦居于上位呀。在这里,古人用老虎来代表居于上位的乾卦,就是说柔性的“礼”来规范乾阳,就像人们驯虎一样,你去规范老虎的动作,老虎会接受吗?这里用老虎不咬人告诉了我们答案,是会接受的。为什么规范老虎的尾巴呢?因为嘴巴、虎头、前爪代表的是老虎动作的主要部分,这些部分是合乎规范的,这里用尾巴来代表不规范的部分。这里是告诉我们,居于上位的管理者,就是乾卦所代表的,就是老虎所代表的,他们所部遵循“礼”的部分,是需要进行规范的。同时,明确指出,老虎是不咬人的。所以呀,古人告诉我们,在一个群体中,甚至在一个社会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其中的管理者是很容易遵守制度的,就是用“礼”的规范来教化他们的时候,它们很容易接受。而作为那些管理者,自身因为管理者的身份,往往忽略了、甚至不在乎“礼”的规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社会制度的决策者呀,所有的制度、规定等仿佛是不约束他的,所以在规范他们的时候就想规范老虎的尾巴一样。但是,真要用“礼”来规范这些像老虎一样的管理者,他们是不会反对的。
我们看《彖辞》的解释,“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为什么规范老虎的尾巴,老虎不咬人呢?这是因为天泽履卦的乾卦和兑卦的关系,用兑卦的来约束乾卦。兑卦与乾卦的关系,就是少女和父亲的关系,当父亲存在不足之处,有不符合“礼”的行为时,那就要“说”。说,读作shuō,《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即解释说明。一种说法认为,“说”是“交谈”的意思。这个“说”字是在告诉我们,对居于上位的人违背“礼”的规范时,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解释和说明。当居于上位的“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时,自然会对居于下位的“兑”进行应和。我们总结《彖辞》的解释,就是当管理者有违背“礼”的行为时,居于下位的通过解释说明,会得到上位的应和的。但是,这里的居于上位者,一定是乾卦代表的君子,此为君子有过错,被指出来就可以改正,接受规范。而非君子之人居于上位,你去劝说他会是什么情况呢?在《论语》之“里仁篇”第二十六章中有“事君数,斯辱矣”,意思是说,侍奉国君,频繁地给他讲“仁”,就会被国君羞辱。这种国君并非乾卦所代表的君,而是小人。我们再看《子夏易传》的解释,“是以危而履虎尾也,语其上下,则下承上也。言其情,则说而奉于乾也。失其所履而全其所承,是以不咥人。”为什么要“履虎尾”呢?是因为“危”。危,不安全,危险。对管理者来说,其位置不稳固的原因,就是像《论语》之“八佾篇”的“八佾舞于庭”的事情发生。居于上位的人,尤其是朝廷的人做出违礼的事情,这才是不可救药的。居于庙堂之上的人违背礼,百姓就会对她们失去信任,国君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火了。这时,就需要有人对其讲出如此下去对导致什么样子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时确实是需要进行辩论一样的讲道理,最终会因为居于上位的人遵循礼的规定,得到民众的尊奉。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的时候,要把兑卦与乾卦之间的这种感情说出来,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居于下位的人去给居于上位的人推行礼教,其中的“情”很重要,否则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如果居于上位的人丢失了礼教的规范,又能在他人劝说后能全部的恭敬地接受,就是爻辞中所说的老虎不咬人。那反过来,咬人的老虎是什么人?小人呀!试想,你去劝说一个位高权重的小人按照礼的规范去做事,去做一个君子,结果严重的会招来杀身之祸,就是被老虎咬死了。
亨。这里是指礼乐教化的亨通气象,就是乾卦所代表的景象。有“礼”的解释,在《论语》之“颜渊篇”第一章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的“复礼”,就是恢复到符合“礼”的先王之道。为什么要恢复呢?是因为人们的私欲膨胀,整个社会出现了违背“礼”的现象。意思是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到用先王之道,用以规范自己,就是仁。如果国君有一天时间能做到‘克己复礼’,整个天下就有希望回到仁的状态。能不能做到仁,是通过自己才能做到,难道还要靠别人吗?”后人对“克己复礼”出现严重的误读,竟然认为是要求回到周朝的政治体制,你说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卦辞用一个“亨”字,表达了整个社会符合“礼”的文明气象,而决定文明气象出现的是谁呢?从履卦中我们可以明白,就是居于九五爻之位的大人呀,实际上就是天子。我们从儒家的诸多典籍中,都能找到依据,社会的混乱,人们不按照“礼”的规定做事,是从天子开始的。一个时代出现文明气象,也是从天子以身作则开始的。
《彖辞》解释说:“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帝位, 天子之位。疚,害、灾殃。显然,“礼”的推行,是从居于天子之位的人接受“礼”的规范开始的,这需要天子具备乾卦之君子的刚健,也具有君子的内心端正。因此,天子居其位并且按照“礼”的规定治理国家,就不会有灾殃,就会出现社会和谐的光明气象。通过《彖辞》的解释,一个国家的灾殃,是从违背礼的法则开始的。我们不禁要问了,整个世界都在做违背“礼”的事情,那又如何解释?这就是人类的悲哀呀!造成世风日下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欲”与“礼”相违背了。如何解决呢?就是“克己复礼”。孔子的意思是“克”,即克制人的私欲,这属于修身的事情。但是,后来理学和心学,却把这个“人欲”该如何解决,发明了自己的说法,是与孔子的精神相违背的。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人的私欲又如何能“灭”,而孔子是“克”,因为人的私欲是“灭”不掉的。并且,二程包括后来的王阳明也没有找到一个灭掉私欲的方法。再看朱熹的说法,“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跟二程的“灭私欲”一样,朱熹的“灭人欲”,这种理解来自佛教的“熄灭贪嗔痴”。我们在这里一比较,就看出“心学”和“理学”所存在的问题。这里不是我们展开来说的重点,就是为了说明后人如何对待“礼教”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再看《子夏易传》的理解,“亨,情之所归,则三也。故以卦命之,其于履,则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其义也,能制其度,得其光明也。阴者,阳之求,而履之阳。不竞者,以阴失位而凶,阳抑其情而不乱上之正,而咸得其履也。”这段话分为四部分。推行礼教,能做到亨通、顺达,也就是自上而下能推行,根本的基础就是要有情。这种情感,就像履卦中的五个阳爻对六三阴爻的情感,这是符合阴阳之道。这就好比君臣的关系,臣民的关系,这是水能载舟的关系,彼此而互相存在并且发挥自己作用的关系,这种情感是本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我们在推行礼教的时候,不是刻意去改变什么,是让因为人的私欲而变得混乱的世道,回归到符合天地之道的法则中来。因此,古圣人为了表达“礼”的内涵,就用天泽履卦来表达给我们。居于九五之尊的天子只要带头推行礼教,自己先做到刚健、内心端正,就不会有灾殃。礼教的推行因其符合天道地道的法则,表现是适宜的,合乎道德,并且能以“礼”的规范来制定法度,在社会管理中推行,就会出现社会和谐的光明气象。天泽履卦中,用阴爻表达礼教的规范,用阳爻表达需要规范的一切。礼教能够得到推行,是因为社会的需求,自上而下的为政者为了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必须遵循礼教,这是唯一的出路。子夏最后特别指出,当社会变得不遵循礼教了该如何去做。整个社会已经出现不争相谈论如何推行礼教了,是因为礼的教化不再是作为主要的方法,因此整个社会就凶险了。我们看,一个社会最大的凶险,不是贫穷,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没人有再推行圣贤之道。要让人们以礼行事,要从管理者开始,这是自上而下的行动。国君先正己,大臣自然就正了,民风自然也就好了。社会的混乱一定是从朝廷开始的。我们总结天泽履卦的卦辞,这三部分说明了什么,一是,“礼”是符合阴阳之道的;二是,“礼”的规范要从管理者开始;三是,“礼”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子夏易传》:上天下泽得其履也。君子辨贤、不肖而上下定之,则民无觊幸之望也。
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古圣人通过天泽履卦的卦象获得什么样的智慧呢?即“辩上下,定民志”,辨别社会秩序的上下之分,是百姓的心志安定。社会秩序的“上下”之分别,源于“天地”之别,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礼教的首要,就是规范社会的尊贵之上和卑贱之下的分别。有了上与下的秩序,目的是使得民心安定。只有民心安定,社会才能安定,最终是天下安定。所以,礼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天下的百姓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没有天下百姓的心安,礼教的所有意义都会失去。儒家文化的礼教思想,都是从天泽履卦发展而来,受“上天下泽”的启示,都离不开“辩上下,定民志”这个总纲。《子夏易传》解释说:“君子辨贤、不肖而上下定之,则民无觊幸之望也。”子夏的解释更具体了。社会的治理,首先要有善恶美丑的标准,即君子小人之别。一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论语》,都是围绕着“君子之道”,和分别君子、小人的认知和如何使用来讲的。贤,有德的,即是君子。不肖,无德的,不按圣贤教化做人、行事的,即是小人。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安定,都是分辨君子和小人,如何使用和管理人才的问题。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分别君子和小人如何使用的为政思想。那么,整个社会的管理系统如何又让百姓失望了,就是“觊幸之望”。觊,jì,希望。幸,侥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望,希望,期望。百姓有过错,有违法犯罪的事情,有违背礼的行为,应该是有忏悔之心的。结果呢,希望自己能躲过惩罚。按道理说,只有符合规则才能取得成功。当社会不讲规则的时候,百姓只有想歪门邪道了。因此说,先王之道最美之处,就是“礼教”。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子夏易传》:履,得其所履,吉也。过之则咎。以刚志而守下,不求其阴,进之不以为荣。独履素,行之节,是以无过咎也。
《东坡易传》:“履”,六爻皆上履下也。所履不同,故所以履之者亦异。初九独无所履,则其所以为履之道者,行其素所愿而已。君子之道,所以多变而不同者,以物至之不齐也。如不与物遇,则君子行愿而已矣。
初九。天泽履卦的五阳一阴,阴爻代表的就是阴性的对阳性的规范,就是“礼”的开始。万物都需要符合“礼”,万事都需要符合“礼”,任何事情的开始和发展过程都需要“礼”的规范。所以,初九爻所代表的,即是万事的开始,又是万物的根本,什么可以代表依照“礼”的规范做事的个体。比如说,世风日下,人们很少再按照“礼”的规定做人、做事了,大家都是一样了,随心所欲了,表现出来的都是以私心为根本的,只要你是明白“礼”的重要,就要以礼行事。为什么?因为“礼”是天地之间最大的根本,按照“礼”的规定就是吉利的,违背“礼”就是凶险的,就会有灾祸。人是从哪里开始违背礼的?是那颗一己之私的私心。私心就是与天地之心相违背的,而“礼”又是天地之间最完美的秩序,所以合乎“礼”就是与天地之心相一致。
我们在学习儒家文化,学习先秦诸家学问的时候,会发现比如“礼”“道”“仁”等很多概念都有特定和不特定的含义。我这样说,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能死板地去理解,更不能漫无边际地去理解。比如“道”,既有形而上的“道”,也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有本体的“道”,也有外用的“道”。礼,也是一样,它是天地之间的根本,和“道”有没有关系呢?从本体上是一回事,“仁”也是一样。这是我们认识的方法,圆融的智慧。我们看《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就是上天的规范,不就是“礼”吗?但是,这里叫做“性”,而不叫做“礼”,因为“性”表达的是天性,是人性,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是根本的东西。当然可以通通叫做“礼”,或者“性”,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达,我们很难通过分别的方法深入理解。率性,遵循天性的就是“道”,说来这个“道”也是“礼”呀。“道”的修学过程就是教化,说来说去一切都是“礼”的本体和外用,因为人类的所有思想、学问,都在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法则、规则都叫做“礼”。这就是天泽履卦为什么说这是人类社会出现文明的开始。我也告诉大家一个学习的方法,开始学习是认死“理”,学习通了才发现“理”不死。
初九爻作为开始,《子夏易传》的解释,“履,得其所履,吉也。过之则咎。”过,错,犯错误。咎,责罚、怪罪。履,就是礼,就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对人类的行为,就叫做规范,通通称之为“礼”。礼,对人类来说,其结果只有两个,吉或者凶。所有的吉利来自哪里呢?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的思想就是“易”文化的发扬。凡是能够得到“礼”的规范的一切,都是吉利的。过之,“之”就是“礼”,不遵循“礼”的规定而犯错误,就是违背了“礼”,那就要受到责罚。有一位法师说,人为什么痛苦,是因为他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实际上,违背了“礼”,就要受到责罚,自然就是痛苦。人类所有的灾难和痛苦,都是源自违背了天地之间的规则,就是违背了“礼”。“以刚志而守下,不求其阴,进之不以为荣”。刚志,刚健的意志,就是坚强、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人生最难的是不是顺风扯帆,而是在困境、逆境中的坚守。如果你在富贵之中,你去推行圣贤之道,当然容易得多,方便得多。如果一个地位卑下的人,一个贫穷的人,仍能坚守这个“道”,无怨无悔,那真是了不起的事情。这就是“守下”,居于初九爻的下位还能坚守。不求其阴,就是不责求、不责怪“礼”的存在和规定。富贵布施易,贫穷修道难。遵循“礼”而有所进步,人生境界提升了,也不要认为这是什么荣耀,因为人就应该遵循,这是本分。其实,这个“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提升而生出的傲慢。
素履,往,无咎。这句爻辞,我们在学习《象传》和《子夏易传》的解释时,其怎么解释也不是爻辞含义的全部,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的。爻辞藏在宝库里的宝藏,《象传》和《子夏易传》不过是进入宝库的窗子或者大门。素,《说文》:“素,白致缯也。”即未染色的白色原丝织成的丝品。素,代表的是本色,是底色,是人类的甚至每个人的根本。《论语》“八佾篇”第八章有,“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说:“你所问的‘素’,就好比经过描绘完成后的画面,后面是以素色作为底色的。”子夏说:“老师的意思是,礼的后面那个东西吗?”我们通过《论语》中对“素”的运用,和爻辞的“素”比较,其是在表达一样的含义。素履,就是一切用“礼”作为根本,作为底色,作为依据。往,到某个地方去,意思是做一切事情。无咎,没有灾祸。爻辞的含义是,用礼作为一切的根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灾祸。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子夏易传》:履,不得其履,宁倡无僣。二以刚比柔,见利。不挠其志,居易幽退。履其所履,中正之吉也。
《东坡易传》:九二之用大矣,不见于二,而见于三。三之所以能视者,假吾目也;所以能履者,附吾足也。有目不自以为明,有足不自以为行者,使六三得坦途而安履之,岂非才全德厚、隐约而不愠者欤?故曰“幽人贞吉”。
九二。九二爻处于下卦中正之位,又属于阳爻,其所面对的存在和发展会出现两种局面。第一个局面是其和九五爻的关系,上卦乾卦之九五爻刚健中正,九二爻与九五爻相应,所以其发展可谓前途无量。第二个局面就是其在近期发展过程面对的问题,就是其在下卦中的情形。我们看初九爻就像乾为天卦的“潜龙勿用”一样,保持了以“礼”为本色的状态,自然是和礼教的推行相一致。可是,居于九二爻之上的六三爻,与九二爻的关系是阴居于阳之上,自然出现有悖于阴阳之道的关系。这就好比小人因为位置高对你发展事业不利一样,他有足够的能力阻挡你,出来捣乱。我们不仅要问了,在学习卦辞的时候,六三爻居于下卦之上不是用来表达“以阴履阳”吗?怎么会出现与九二爻心思不相一致呢?大家要明白,凡是阴性的东西,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必须是接受刚健之阳的作用,否则就会背道而驰,这是阴阳之道的法则。我们在学习风天小畜卦的时候,六四爻虽为阴爻,但其处于上卦之下位,属性与爻位皆与阴都不相违背,上一爻就是九五爻,自然是阴阳配合相得益彰。天泽履卦的六三爻就不同,其处于下卦之高位,对于九四爻来说是阴阳相配,但其爻位必定还是在下卦之中,其却与九二爻不能相互配合,自然出现对于九二爻相互违背的情形。这就是九二爻面对的不利的局面。所以,我们看九二爻的爻辞,出现了两方面的含义。就像一个居于基层的君子,具有领导才能且居于领导位置,既有顺境也有逆境一样。
履道坦坦。礼教文明形成以后,自然有君子推行其道。我们再拿张横渠的四句来鼓励居于社会基层的君子,“为往圣继绝学”,礼教的践行和推行就是这个过程。九二爻的君子,其属性和行为自然是以身作则并大力推行礼教的。天地有正气,人间无夕阳。只要有天地在,不管世道如何混乱,那一颗天地之心依然屹立于世间,依然存于君子的心中。有了这个基础,人类文明虽然在有限记忆的几千年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但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传灯者,坚守着这个大道。我们看爻辞,“履道”就是推行礼教的道路,“坦坦”就是一条平展开阔敞亮的大道。坦,《说文》:“坦,安也。”即内心安定。本义是地面平展,开阔敞亮。这里的“坦”是用来形容推行礼教的大道。我们看古圣人在表达的时候,一个“坦”字还不足以表达,用两个“坦”字就好比给“为天地立心”的君子吃了两颗定心丸。是在告诉后人,在这条路上不用怀疑,要坚定信心地走下去,因为这是一条康庄大道。“履道坦坦”的含义实在是太明白了,我们一听就懂得,一看就清楚。我们看无论是《象传》还是《子夏易传》的内容,都没有“履道坦坦”的解释,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就是说不需要解释,这条路你根本不用怀疑。
幽人贞吉。这里的“幽人”真是害苦了后人,因为不知道其到底是谁呀!我们总结一下,有认为是指“囚徒”,有认为是指“深思明哲的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所犯的错误,不是望文生义,就是牵强附会。“幽人”的概念,同样也出现在雷泽归妹卦的九二爻爻辞中,“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象传》解释为“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子夏易传》的解释和明确告诉我们,“刚居内而应,柔之制也。道之反,不足以为明也。眇而视者矣。自守其幽,不变其常,虽利也。岂娶之道哉?”很显然,就像雷泽归妹卦的九二爻一样,其受六三爻阴爻的影响和作用,即“柔之制也”,必须“自守其幽,不变其常”。我们看“幽”的解释,《说文》:“幽,隐也。”即隐而不现。本义是火光极为微弱。引申为暗暗地,隐蔽地,不公开地。这就是说,九二爻的君子在推行礼教的时候出现了不利的环境和情形,在不能大行其道的时候。这不利的因素就是来自阴阳失道的六三爻。幽人,即是退而隐的君子。这时该怎么办呢?贞,坚守其道,独善其身,自己要心正和行为端正。哪怕世间只剩下一个人推行礼教,你再孤独也要坚持。我们看一下历史,古来处逆境的君子,凡是坚守正道者,只有两种结果。有的虽然身陷囹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其形象和精神自然屹立在天地之间,声名浩然于后世。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有的必定会突出重围,见到曙光,迎来一片光明。
《象传》从君子内心端正的角度解释:“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中,内部的,内心。社会乱了,周围的人都随波逐流了,作为坚守正道的君子,你要做到内心端正,要深刻明白礼教推行是不可改变的道路,是高于生命的事业,只要你内心不乱,一切都是稳固的。我们常说,一个人没有希望了,不是前面没有路,而是他的心死了。心死的原因,是因为心乱了,不知道什么是正道了。只要明白推行礼教是君子永远不变的正道,这颗心就不会乱。《子夏易传》:“履,不得其履,宁倡无僣。”推行礼教是君子一生的事业,在礼教不能公开推行或者推行受阻不能前进的时候,也就是邦无道,社会混乱的时候,最具体的还有被小人阻挡的时候。宁,宁可、宁愿。倡,《说文》:“倡,乐也。”即表演歌舞的乐人。引申为带头唱,领唱;倡导、提倡、引领。僣,Jiàn,古同“僭”,假冒在上位者的名义,超越本分以行事。虽然身处逆境和困境,宁愿自己先做好,哪怕只剩自己也要做好这个带头者。不会做超越礼教规范或者违背礼教规定行事。“二以刚比柔,见利”。比,勾结、偏爱。当然,九二爻身份之人也有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具有上位的六三爻属于阴性,具有刚健属性的九二爻反而去亲近六三爻,就好比明知道居于上位的人是小人,反而去说奉承的话,反而迎合小人的行为,看上去沆瀣一气一样。其原因不就是为了利益吗?所以,推行礼教的过程,君子很容易做迎合上位小人的事情,以获得利益。的确有这样的情况,说是等获得利益可以更好地推行礼教,这是完全错误的。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君子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改变,改变了就是失节。当然,这和君子进退的方法不是一回事,君子进退也是符合天地之道的,这里的“见利”实际上是小人之举。“不挠其志,居易幽退”。挠,《说文》:“挠,扰也。”即扰乱。居,处于。易,变化。幽,隐蔽、隐藏。退,退隐。不要被外物和外界环境扰乱你的心志,有时需要君子根据时势的变化隐藏自己的身份,或者退隐。但是,有一个东西一定是要坚固的,就是这颗“道心”。如果是“履道坦坦”是君子“达则兼济天下”,那么这个“居易幽退”就是“穷则独善其身”了。说到这个道心,南朝有一名傅大士,一生未曾出家,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到了三国南北朝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由儒入玄,由玄入佛。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其根本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傅大士创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南怀瑾先生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我们在这是为了看一看傅大士的道心,关于他卖妻子的事情。傅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于是把田宅通卖掉,设斋会普供四众,并说偈道:“舍报现天心,倾资为善会。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归投无上士,仰愚普令益。”刚好,那一年又遇上大荒年,大家都普遍在饥饿之中,他从设立大会之后,家中已无隔宿之粮,当他的同乡人傅昉、傅子良等人进山来作供养时,他又劝导妻子,发愿卖身救助会费。他的妻子留妙光听了以后,并不反对,就说:“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大通二年(528)三月,同乡傅重昌、傅僧举的母亲,就出钱五万,买了他的妻子。大士拿到了钱,就开救灾大会,办供养,赈济穷苦人。他发愿说:“弟子善慧,(傅大士又名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妻子,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过了一个月,那位同乡的傅母,又把他的妻子妙光送回山中来了。从此以后,许多人都受到他的感化,也有人捐供全部财产作布施,大士都为他们转赠于穷人或修道的人。子夏总结说:“履其所履,中正之吉也。”中正,内心端正,不会被外物扰乱,不就是这颗“道心”吗?推行礼教,弘扬圣贤之道,才是人间的大道,走上这条路便要义无反顾。所有吉利的基础,都是这颗“中正”之心。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子夏易传》:卦皆无诸,阴而三,自以为己任。眇目能视,跛足能履,岂足恃哉?僣履非位,咥其宜也。而志拟于刚,欲为武人,大君之行,凶之灾也。
《东坡易传》:眇者之视,跛者之履,岂其自能哉!必将有待于人而后能。故言“跛”、“眇”者,以明六三之无能而待于二也。二,虎也,所以为吾用而不吾咥者,凡以为“乾”也。六三不知其眇而自有其明,不量其跛而自与其行,以虎为畏己,而去“乾”以自用。虎见六三而不见“乾”焉,斯咥之矣。九二有之而不居,故为“幽人”;六三无之而自矜,故为“武人”。武人见人之畏己,而不知人之畏其君。是以有为君之志也。
六三。六三爻作为阴爻,是天泽履卦中唯一的阴爻,所以其是有特殊含义的。我们先比较初九爻和九二爻的爻辞,再来看六三爻的特殊含义。初九爻居于“履”之初,无论是其所在的位置,还是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所反映的都是与“履”之根本有关的。初九爻作为阳爻,是规范最根本的。九二爻呢?居于下卦之中正之位,同样具有“履”之功能,无论是穷还是达,都是吉利的,因为“礼”是符合天道的。在整个卦中所讲的“阴”规范“阳”,这里的“阴”是用来表达“礼”的性质和表现,就像阴性的一样。实际上,“礼”的规范还是通过“阳”来实现的。我们在学习爻辞的时候,要明白这一点,就是卦辞的表达和每一爻爻辞的表达,其思路是不一样的。
六三爻属于阴爻却居于阳位,其对于“履”的作用,自然不同于其他阳爻了。理解履卦的爻辞,一个原则就是:阳爻是“履”之发生作用的,阴爻发生作用是因为九五之阳爻,包括整个上卦乾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六三爻来发挥“履”的作用,就好比有这个心,而没有这个力量和身份一样。但是,六三爻又居于“三”之阳位,其表现就有“阴”和“阳”不同的两面了。我们说阴阳,从天泽履卦的六三为阴,这其中的阴阳之道,从整个卦来说,从每一爻来说,我们怎么分析都会得到智慧,这就是阴阳之道的奥妙。试想,如果这一阴爻在其他任何一爻都不是这个含义了。《子夏易传》对六三爻的解释,《子夏易传》:“卦皆无诸,阴而三,自以为己任。”诸,《说文》:“诸,辩也。”即辩论。卦皆无诸,整个天泽履卦,五个阳爻和一个阴爻,六三爻的作用,就是阴性的规范阳性的作用,每一爻都是认可的,没有怀疑之心或者不同观点,所以叫“无诸”,没有提出异议的,没有出来辩论的。接下来,是转折的含义。阴而三,六三爻属阴且居于三爻的阳位。自以为己任,六三爻自己把阴爻居于阳位作为自己规范众爻的责任,也就是说认为这是自己的能力所为。无论是阴性的,还是阳性的,都有独立作用的能力,但这个作用必须是受另一种力量的制约或者牵制,这就是阴阳相互作用。六三爻发挥作用,从显性来看,是其在作用;从隐性的角度来看,其作用的力量是来自外卦之乾之刚健。这就是阴阳思维所表达的,不能孤立去看问题,所有作用的表现也是如此。
眇能视,跛能履。这是对六三爻“履”之表现的解读,是其中的一种情形。这里用两个比喻来表达六三爻之“履”。眇,miǎo,《说文》:“眇,一目小也。”一只眼睛较另一只眼睛小。本义是眯缝着眼睛努力看清。跛,bǒ,《说文》:“跛,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即步子不正。另一种说法认为,“跛”是用脚排开的意思。本义是一脚长一脚短,导致走路时身体上下起伏颠晃。“眇”是看东西不正常的人,“跛”是走路不正常的人。这两种情形,不是什么也看不见的瞎子,也不是一步路也不能走的瘫子。说明六三爻是可以发挥“履”之作用,但是不能像初九、九二这样的阳爻一样,毕竟还是有缺陷的。“眇能视,跛能履”的意思是,眯起眼睛能看见,瘸子也能够走路。这是强调六三爻的能力呢,还是表达六三爻能力的不足呢?如果是表达能力,那就说明六三爻足以发挥“履”之作用。我们看看《象传》的解释,“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虽然眯起眼睛能看见,但是用这种方法不能足够获得光明。虽然瘸子也可以走路,但是用这种方法不能足够随着他人行走。这是在明确告诉我们,六三爻其阴爻的属性,是不能和阳爻一样,发挥“履”之作用的。《子夏易传》的解释,“眇目能视,跛足能履,岂足恃哉?”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眯起眼睛能够看见,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瘸着也可以走路,哪能足够依靠呢?子夏的这一反问,更说明六三爻的不足之处。对于六三爻来说,这说明了什么?推行礼教,居于阳位的阴爻,六三爻是不能足以担当此任的。为什么呢?推行礼教如此伟大的事业,是上行天道、下顺民心的,不是具有九五之尊的君王,是不可能将事业做大的。而六三爻所执行的是君王的事业,并非其个人的行为。
六三爻,正如古往今来多少传承圣贤之道的人,他们在每个时代都是灯塔,在每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都是一股滚滚洪流。如果单从其个人的能力和作用来说,他就像“眇”和“跛”一样,只有承大势并且与众人一道才能呈现出刚健的乾道。所以呀,在推行礼教的事业中,不是单个人的事情,那些独立于他人之上的所谓大师,最终不过是流星一枚而已。推行圣贤之道如此伟大的事业,一定是像孔子一样,桃李满天下,多有继承者如长江黄河源源不断。因此,每个人就像六三爻一样,而那个九五爻才是天道,其永远在那里,光照环宇、古今。六三爻所代表的就是传灯者。
履虎尾,咥人,凶。和卦辞的“履虎尾,咥人”相比,一个是踩着老虎的尾巴,老虎是不咬人的;一个是踩着老虎的尾巴,老虎是咬人的。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在卦辞中,针对天泽履卦来说,对乾卦这样的老虎尾巴的规范,是顺承的天道运行法则。对于六三爻来说,是以阴爻阳位的个体来面对居于上位的乾卦,具体到九四、九五和上九各阳爻。推行礼教不是个人行为,而作为六三爻之所以招来凶难,自然是以个人的私心为支配,所行的并非符合圣贤之道的事情。如果真正符合圣贤之道,一定是顺承九五爻的大人之德,又何来凶险?我们看《象传》的解释,“咥人之凶,位不当也。”位,这里指代表身份的职位,就是发挥“履”之作用的职位。因为六三爻属于阴爻,而阳爻是具备推行礼教能力的。当,《说文》:“当,田相值也。”即两块田相当、相等。这里指相抵,相等,相一致。这是说,六三爻不属于阳爻,不具备与阳爻相一致的作用,其作为个体没有资格去规范其他阳爻。因为阴性的数顺承阳性而发挥作用,所以出现老虎咬人的凶险,是因为六三爻并非与其他阳爻相一致的位置,并不具备相一致的能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理解,《象传》的表达有些不具体,这是我们对阴阳的属性理解不足的原因。阴阳的属性,说白了就是,你是什么身份就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具备这个身份就是越位了。《子夏易传》的解释,“僣履非位,咥,其宜也。”僣,古同“僭”jiàn,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非,违背。这里的“位”是因为六三爻的职位而表现出来的职责。宜,通“谊”(yì),合理的道理、行为。子夏说,六三爻作为个体,在没有顺承九五爻的命令,自行推行礼教,这是超越它的身份行事。出现被老虎咬人的结果,说明被咬是合理的。子夏的比喻明确告诉我们,老虎咬人是合理的。当那些违背了自己的身份而发挥“履”之作用,就要受到老虎要人一样的惩治。“履虎尾,咥人,凶”的意思是说,六三爻以个人身份去推行礼教,居于上位者会采取惩治六三爻的行动,对六三爻来说其行为是凶险的。
武人为于大君。武,其造字本义为肩扛兵械,出征作战。武人,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诗·小雅·渐渐之石》有“武人东征,不皇朝矣”,其“武人”指的是东征的将士。在《巽》卦之初六爻,爻辞有“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子夏易传》的解释为“利于勇而行之则正也”。其“武人”就是勇敢能积极前行的人。无论是天泽履卦的六三爻,还是巽卦的初六爻,其都属于阴爻,且居于阳位。阳则刚,那么这里的“武人”代表的就是阳刚,其表现就是勇敢。六三爻本属于阴爻,其因为在阳之爻位,却行使阳刚的行为,这是违背阳之刚健、阴之顺承的原则,自然不会是吉利的。我们结合前面的爻辞内容,都是在表达六三爻不具备推行礼教的独立能力。在这句爻辞,意思就是“武人所为,即大君之为”。大君,天子、君王,指的就是九五爻。六三爻本来是顺承九五爻而行事,而独自担当起推行礼教的作用。爻辞中有两个身份,“武人”和“大君”。武人是要服从大君的安排,听命于大君。而此处的大君,却自行而“为”,自然是超越了他的职责。六三爻的“武人”就是其所居的阳之爻位。其为什么这样做呢?《象传》:“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志,意志。刚,刚强。六三爻具有双重的属性,其本身的阴爻之阴性,还有其阳位之阳性。阳性就是它的“志”,阴性就是它的“行”,这是说它的意志和行为是不一致的。如果没有《子夏易传》的解释,我们从字面自然会认为,六三爻其意志倾向于乾卦的刚强之德,认为这句爻辞表达的是吉利的事情。实际上,整个六三爻的爻辞,都是用来说明六三爻即阴即阳的表现。《子夏易传》解释说,“而志拟于刚,欲为武人,大君之行,凶之灾也。”拟,《说文》:“拟,度也。”即揣度,推测。欲,想要,希望。“拟”和“欲”表达的是六三爻的“志”,并没有付诸于行动。六三爻的意志揣度着如何实施刚强的做法,打算做刚健之人所做的事情,代行九五爻之职,是凶险的,会有祸患到来。
我们总结六三爻爻辞所表达的含义,就是在说,推行礼教这样的大事业是顺承天道而为,并非个人行为。具有六三爻身份的每个人,无论你的意志还是行为,以个人主义出发的时候,其结果是凶险的。六三爻爻辞的表达看似直白,甚至有点儿啰嗦,但对于所有传承圣贤之道的人来说,其是忠告,更是警告。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份,具有谦卑的心态,即使有了六三爻之阳位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顺承的原则。看一下,古往今来的所谓文人之狂,其警示太有必要了。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子夏易传》:三以不顺,为众同弃而已。近也,愼于难履者也。心惧不足相与,在乎守卑以承于上,为上所任。果获其志,得其终吉也。
《东坡易传》:“愬愬”,惧也。九二之刚用于六三,故三虽阴而九二之虎在焉,则三亦虎矣。虽然,非诚虎也。三为“乾”用,而二辅之;四履其上,可无惧乎?及其去“乾”以自用,而九二叛之,则向之所以为虎者亡矣,故始惧“终吉”。以九四之“终吉”,知六三之衰也。六三之衰,则九四之志得行矣。
九四,履虎尾。九四爻属于阳爻居于“四”的阴位,相比于六四爻的阴爻居于阴位来说,看似其位不正,但对于天泽履卦的九四爻为阳爻来说,是完全符合阳爻具有推行礼教的职责,自然就符合“九四”之属性和作用了。《子夏易传》用六三爻作为比较,来表现九四爻,“三以不顺,为众同弃而已。”九四爻和六三爻的共同点,就是自身具有的既有“阴”又有“阳”的特点。但是,六三爻属于阴爻居于阳位,其自身还是阴性的,不具备推行礼教的职责。因六三爻的所作所为并不是顺从九五爻的指令,与九五爻并没有保持往同一个方向发展。六三爻最终的结果,被众阳爻所抛弃。九四爻就不同了。其居于阴位,正是具备了顺承九五爻的职责;其属于阳爻,正是具有推行礼教的能力。
履虎尾,直译就是踩着老虎的尾巴。我们要明白,礼教的规范虽是人类文明的全部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并非全部的内容。就好比说,用礼教规范别人,包括了对他人全部人生的含义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推行礼教的人就像导演一样编排他人的人生,这样的话别人还有什么自主行为呢?当然不是。用老虎的尾巴作为礼教的规范内容,因为老虎能看见远方,能自行走路,这是自然的能力,不需要规范。那么,九四爻所规范的又是谁呢?《子夏易传》说,“近也,慎于难履者也。”近也,指九四爻靠近九五爻。很显然九四爻的“履”是针对九五爻的。慎,谨慎、慎重。九四爻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九五爻。九五爻本是君子之德的大人,为什么还要用谨慎的态度。这就是人无完人的道理,伴君如伴虎吗!九五爻属于什么情形呢?难履者也,很难用“礼”的规定约束自己的人。这是九四爻面对的一种大人。如果是完美之德的大人,就不存在问题了。这里的“难履者”只是性格的问题,并不是人性的问题,就是说还是通情理的人,只要谨慎行事就可以了。
愬愬,终吉。愬,shuò,惊惧,恐惧的样子。这句话的直译就是,心里是恐惧的,有表现出恐惧的样子,结果是吉利的。我们看上一句的爻辞,表达的是谨慎的心态,这一句是恐惧的心态,其原因就是面对的九五爻的情形不同。我们试想,在哪一种情形下能让九四爻推行礼教而处于惊惧的状态呢?这当然是九五爻的问题。如果一个完全按照礼的规定井然有序的世界,还需要推行礼教吗?正因为社会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违背礼的行为,所以才需要圣人的教化。一个社会推行礼教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底层,而是来自朝廷,天子出现了问题。这句爻辞所反映的问题,是九五爻令九四爻出现惊惧的心理,不能向其推行礼教。但是,这种上下尊卑的关系又存在着,九四爻该如何做呢?
《象传》说:“‘愬愬,终吉’,志行也。”志行,意志得以实行,就是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里的主语是九四爻,九四爻是执行九五爻的指令,但九五爻的指令是违礼的,并且阻碍了九四爻推行礼教。就好比一个贤明的宰相,一个残暴的国君,这位宰相该如何推行礼教呢?我们从《象传》中看到了两点,一是惊惧的心理,一是结果吉利。这也充分说明,九四爻顺应天道,能匡正自己的行为,适应各种环境,而达到目的。《子夏易传》的表述更为具体,“心惧不足相与,在乎守卑以承于上,为上所任。果获其志,得其终吉也。”因为九五爻给九四爻带来的是惊惧心理,九四爻不值得跟随九五爻。九四爻仍坚持在自己的位置上行事,还守着相对于九五爻卑微的位置,是因为这个位置是九五爻赐予的,必须从行为上遵从九五爻。我们是不是也会遇到那些不称职的上级,你还坚持在那个位置上,是因为需要这个位置做事情。你尊重这样的上级,是尊重他的位置,而不是他这个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最终的结果,是吉利的。我们总结九四爻的爻辞,难在居于下位的向居于上位的推行礼教,其困难都是不以礼行事的九五爻,该如何去面对。
九五: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子夏易传》:三柔失位,志比武人。五为一卦之主,明得帝位取而决之,非求系于情也。然三者,众之趋也。虽曰决之,正之危也。位正当也,何其患乎?
《东坡易传》:九二之刚,不可以刚胜也,惟六三为能用之。九五不付之于三,而自以其刚决物,以此为履危道也。夫三与五之相离也,岂独三之祸哉?虽五亦不能无危。其所以犹得为正者,以其位君也。
九五。九五爻作为一卦之主,外卦又是乾卦,后人理解总以乾卦之九五爻来对比理解,以为与之相近。我们分析履卦,从“礼”的含义和推行,其有两个中心的,一是代表“礼”之推行的六三爻,一是一卦之主的九五爻。针对推行礼教来说,我们要明白,教化是柔性的,是唤醒被教化者的自觉,这是教化所使用的方式。所以,履卦用六三爻的柔性来表达礼教的推行。对“礼”的含义及其外用的表述,是针对众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其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其如何具体施行却因人而异。比如孝道的推行,孝是人类最美的品德,是第一位的,是一个人修身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具体行孝,只能讲大原则,每个人依照大原则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好。说具体了,礼教的推行神对每个个体来说,是不可以量化的。比如,做儿女的因为工作长期在外,不能在父母面前行孝,只能通过打电话问候或者逢年过节回来。我们能用量化的打几次电话和必须什么时间回来进行量化吗?当然不能。我们在比较九五爻对其他爻下指令就不同了,那是要具体化的,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才行。所以,乾卦的九五爻,居于尊位,其德行的外用也是刚健的;履卦的九五爻,同样居于尊位,其推行礼教的过程则是柔性的,要通过六三爻的阴柔发挥作用。我们看《子夏易传》,就明白为什么解释九五爻却又拿六三爻来解释,这就是履卦所表达含义的原因。“三柔失位,志比武人。五为一卦之主,明得帝位取而决之,非求系于情也。然三者,众之趋也。”六三爻其性柔,其推行礼教和它所在的职位相违背。这里的“失位”就是我们在学习六三爻的时候所讲的,本来是执行九五爻的指令,却认为这是自己的能力所为。所以,六三爻的意志决定,仿照刚健的阳爻行事。九五爻作为一卦之主,众爻明见其获得帝位,聚合众爻并且做出决断而推行礼教,并非如六三爻一样,众爻是因为接受教化且推行礼教,有情倾向之。六三爻呢,就是众爻趋向礼教的表现。因此,我们理解九五爻,要从卦的本身来看。
夬履。夬,《说文》:“夬,分决也。”即分手引决。决,同“决”。“夬”是“诀”和“玦”的本字。对于“夬”如何理解,我们不能离开《周易》本身。六十四卦之一的泽天夬卦,正好与天泽履卦的上下两卦互换。夬卦的《彖辞》明确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夬”就是决断的意思,刚性的决断柔性的。在履卦中,对“履”之作用起决断作用的是九五爻。所以,“夬履”的含义正说明了九五爻在履卦中的身份,就是推行礼教的决断者。
贞厉。我们学习天水讼卦的六三爻爻辞时,对“贞厉”进行了解读。贞,《说文》:“贞,卜问也。”即卜问神灵。由卜问神灵能得其正,故引申为“正”。正的,就是不偏斜的,就是合乎道的。在这里是指九五爻所在之位,以及推行礼教所付出的行动。厉,《说文》,“厉,旱石也。”即粗悍的磨刀石。在这里作“有威力的”。我们从字面理解“贞厉”,意思就是合乎正道是危险的。那么,这里的“贞”对九五爻来说是什么意思呢?九五爻只是推行礼教的最高决断者,既不是“礼”的创造者,也不是“礼”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并非履卦本义的正位,其正位的含义在六三爻的阴爻。另一方面“贞”的含义,就是推行礼教具体的标准。我们在上文学习的时候,明白推行礼教是不能量化的,不能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如此规定会过去死板,很难做到应机而化。贞厉,就是死板地推行礼教,用框框式的方法推行礼教,自然是危险的。
我们再看《象传》的理解,“夬履贞厉,位正当也”。位,爻位,职位。这是说九五爻居位端正,是因为其阳爻居于阳位,且是一卦之主的端正之位。当,是指九五爻的行为,是与它的位置相一致的,就是说九五爻做了分内的事情,合乎本分的事情。同样,六三爻的《象传》有“咥人之凶,位不当也”,其凶险的一面就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本分做事,不能完全执行九五爻所发出的指令。《子夏易传》的解释:“虽曰决之,正之危也。位正当也,何其患乎?”子夏的解释中,有两个“之”,其代表的是同一个含义,都是指对礼教的推行。虽然说九五爻是推行礼教的决断者,如果用条条框框,甚至量化去推行礼教,是危险的。尽管如此,因为九五爻居于端正之位,其做好分内的事情,还用担心有什么祸患吗?我们总结九五爻的爻辞,要明白并非居于九五爻就说明所有的做法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一卦都代表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含义。除了乾坤二卦,其余的六十二卦都代表的是部分内容,都是在乾坤二卦的大原则下讲道理的,这一点是解读六十四卦的原则。即使居于端正之位,其行为也会出现阴阳的、对与错的两面性,因为所遇之人和所遇之事不存在完美的事情。我们学的九五爻,如此去理解,道理就在于此。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子夏易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归其本也。不顾其邪,自履其所得,履之终也。则可以心视其往之履,而考其善应也。积其行,得其终,归其有庆者矣。旋其元吉哉。
《东坡易传》:三与五,其始合而成功;其后离而为凶。至于上九,历见之矣,故视其所履,考其祸福之祥,知二者之不可以一日相离也①而复其旧,则“元吉”。旋,复也。
【校注】
可以一日相离也,《苏氏易传》无“以”字。
上九。上九爻居于阴位而显阳刚之性,从其本身来说阴阳和合,所谓履卦之终,乃是推行礼教的结果和收获。从初九爻推行礼教之始的“素履”,到“履道坦坦”、“武人”、“履虎尾”、“夬履”,是不同阶段、不同身份推行礼教所面对的具体事情和解决办法。对于礼教的推行,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家庭,家庭最基本的组成就是夫妻、夫子等等关系。整部《周易》智慧的应用,即天道的外用,无非就是地道、妻道、臣道的关系,礼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体现在社会的层层面面。所以,到了上九爻,是推行礼教目的的实现,并不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因为礼教的推行没有下一个阶段。从推行礼教的开始,到推行礼教的结果,是一个位置,就是符合天地之道的美善,融化在社会之中。《子夏易传》的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归其本也。不顾其邪,自履其所得,履之终也。”归其本也,回归到礼教推行的源头。推行礼教的重点就是起点,说明天道之美和人心之善事一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坤卦·文言传》里的话,是说一个家庭因为善行的积累,除了自身享受到福报,必定有多余的福泽能够福及子孙。顾,《说文》:“顾,环视也。”即回头看。邪,不正当的,罪恶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按照礼的规范做得很完美,必定有违背礼教的事情,并且还很多。这时候,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呢?不要回头看自己的恶行。这很关键,就像有的人在忏悔自己的罪过,因为那些罪过会让人下地狱,所以人如果把注意力盯着自己的过错,就没有希望了。所谓忏悔,更应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后面如何做好。因此,要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这就是礼教的结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推行礼教从现在开始,要求自己当下该如何行动。看待他人呢?对他人过去违礼的行为,不要去盯着不放,每个人其实都是罪恶累累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视履,考祥。我们在上文所说不要把注意力盯着过去如何违礼,并不是不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审视。推行礼教没有阶段,但人生的成长却有阶段,每个人接受礼教的规范却有阶段。上九爻作为接受礼教的结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该如何做呢?视履考祥。视,《说文》:“视,瞻也。”即远眺。这里指考察、察看、审察。审查自己接受礼教和推行礼教的过程,即视履。考,《说文》:“考,老也。”即衰老。这里指检查。祥,《说文》:“祥,福也。一云善。”即福瑞。一种说法认为,“祥”是“善”的意思。这里指善的。考祥,检查自己哪些行为是善的,是符合礼的。我们的古圣先贤有多智慧,在对待过去所为,包括违礼和以礼行事方面,不应把注意力放在过错上,而是多关注自己的善行。这样就给众生在学礼的这条路上,一个积极向上的助力。这就算古圣先贤对后世学者们的一种鼓励方式吧!《子夏易传》解释说:“则可以心视其往之履,而考其善应也”。这是以“不顾其邪,自履其所得”为前提来说的,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在内心审视自己推行礼教的过程,能考察自己哪些行为是与美善相应的。
其旋,元吉。在上九爻爻辞学习马上结束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卦的卦辞和爻辞,这么少的文字要想把推行礼教的内涵表达出来,那实在是很难尽其义的。这的确给我们后世的学者,带来了一个艰难的课题,如何解释才能更接近圣贤之道的本义,才能更详尽地表达出来呢?我们从这四个字的本义直接来翻译。旋,《说文》:“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即挥转旌旗,表示将帅发出作战指挥信号。本义是归营的军队转动旗竿使旗飘扬。这里指返回或归来。元吉,从开始就是吉祥的。“其旋,元吉”,返回,从开始就是吉祥的。首先说“旋”之“返回”,这是说上九爻作为推行礼教的成果,再返回到推行礼教之初。元吉,是说礼是天道运行美善的开始,从整个过程的推广和实施都是美善。从这四个字,我们看到的是开始、推行和成果,一切都是美善的。这四个字从小处说,关乎每个人的修行;从大处说,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无所不包。人类一切美善获得的过程,以及一切美善在人类文明的延续,都包含在其中,其含义太广大了。《象传》只对“元吉”给予解释,“‘元吉’,在上,大有庆也。”意思是说,开始就是吉利的,这是说上九爻作为推行礼教的结果,居于六爻之上位,大有福泽。《子夏易传》解释说:“积其行,得其终,归其有庆者矣。旋其元吉哉。”礼教的推行,是每个人对自己善行的不断积累,得到其想得到的结局,返回到有福泽的人。这里有一个问题,子夏所说的人通过积累善行,得到想得到的结果,何以认为是回归到有福泽的人?这里说的是人性的根本是善的问题,在儒家的学问体系中,称之为“性命学”。人性的根本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是因为儒家典籍传承下来的有限内容,无法让我们系统化。从子夏的这句话,我们似乎可以明白所言是讲人一开始就是美善的,当恶的心行出现的时候,通过学礼,以礼而行,最终可以返回人性之初的美善。所以说,“旋其元吉哉”,返回到起初的吉祥。有关这个问题,我们未必能通过儒家学问搞清楚,就目前儒释道学问的综合运用,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在这只是提一下,请大家注意。
总结天泽履卦之全部含义,我们又如何能全明白呢?这就是《周易凿光》名称的欣喜和无奈吧!
王宏杰 (平原儒生)
河北沧州人。
诗人,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
儒家文化与大乘佛法践行者,
《复活论语》学习和教育体系创始人,
《周易凿光》学习和教育体系创始人,
曲阜市教体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聘讲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博鳌教育创新论坛传统文化专委会首席专家,
曲阜儒风国学院院长、导师。
生长于华北平原,沧州以南潴龙河北岸。于天山脚下近三十载,博览群书,深入经典,勤学不辍,研习儒学、佛学、道学、易学经典,尤其对先秦文化的探索别开生面。主张用“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的治学路径,意在寻找各种文化的源头。从师于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系统学习南怀瑾先生着述。
数十年来深入学习《周易》的应用系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尤其对“梅花易数”的运用极其纯熟。为了进入《周易》的殿堂,解开《周易》卦辞、爻辞之谜底,以《十翼》为金钥匙,沿着《子夏易传》和《东坡易传》所传承的《周易》之源流,终于看到了《周易》的光芒。古今学“易”者,因被其即厚且高的墙壁阻挡,便把学习收获称为《周易凿光》。
研究古今诸家《论语》解读版本,继承南怀瑾先生、钱穆先生、李炳南居士对《论语》的注解思路,提出“复活”的观点,完成《复活论语》,全书近150万字。《复活论语》是“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的重要着述,将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论语》呈献给读者,是《论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情绪就是心魔(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