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出生

话历史 2023-12-29 06:06:25

在643年前的今天,1377年12月5日,明代第2位皇帝明惠帝朱允炆诞生。

朱允炆(1377~1402?),1377年12月5日诞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是朱标。他是明太祖的孙子。朱允炆在位4年,年号建文。

洪武2105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明太祖不能不重新斟酌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4子朱棣,由于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类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3吾提出,如立皇4子,那末将皇2、3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分封了诸王,而且皇2、3、4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3人的封地都是边疆重镇,而且手握重兵,1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哄,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太祖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3101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从年号来看,1个建文,1个洪武,2位皇帝的性情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1个重要缘由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善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往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以后,1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1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1个宽松的环境。建文帝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创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情。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乃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对建文帝造成严重要挟。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3个儿子都已亡故,朱棣成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进程中不断壮大,他已成了皇权最大的要挟。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1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1个毛病。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发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抓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役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据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出现出了1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要挟。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1次显示出来,他的1道诏书,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屡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终究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4年的拉锯战以后,燕王正确分析了情势,只要建文帝在1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1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1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末自己就能够成为1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由于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因而燕军绕过大城市、1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乱作了1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究被占据,朱棣到了皇宫,看见宫中熊熊大火,建文帝着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近没有人反对。靖难之役宣布成功,朱棣称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就是明成祖。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外一番情形,投降的文臣只有4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近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4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善良,有时乃至犹豫不决,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建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1个悲剧人物。

建文帝的着落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4年的征战,燕王取得全胜,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经是1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迹。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迹。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9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3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胁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屡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甚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外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心腹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屡次派亲信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很多锦衣卫士,这明显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1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5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神仙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触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影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展转到了南洋1带,直到现在,云南京大学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叛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藏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2101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4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