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雅
本文我们来介绍一篇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文章,它就是《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今天的语文教材里头,相信大家对故事里头的人物形象,一定印象深刻。这个故事讲的是读书人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因为过于兴奋差点疯癫的故事。作者吴敬梓通过巧妙的对比手法,将讽刺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你若知道范进中举后的官有多大的话,估计就笑不出来了,而且可能还会理解他的感受。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这部长篇小说是乾隆时期的吴敬梓创作的。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被赞誉为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这部小说也深得鲁迅先生喜欢,它开创了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文风,可以称之为“古代杂文”。《儒林外史》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它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并在汉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范进中举》讽刺的对象,当然是当时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已经变成严格而死板的八股文。尽管如此,科举考试还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正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为了就是在科举中能脱颖而出。尤其在那个“官本位”的时代,科举更成为穷书生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那么范进又如何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范进的升学历程!
古人参加科举考试,是需要逐级提升的。首先,这些读书人需要先在自己的老家成名,他们要参加的第一场选拔考试,称为“县试”,这是官方认可的一场考试。“县试”的参加者被称为童生,来自同一个郡县州府。这场考试的人数不多,但也有数百人。有些比较大的州县,考生也会破千。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录取率却很低,基本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一旦升级了,就会获得一个更高的称号,它就是“秀才”。换言之,一个州县里头的读书人,秀才的比例并不多,淘汰率其实非常高。看看范进就知道了,他到50出头了才过了这一关。
一旦你考上秀才后,就要准备另一级别的考试,这个考试被称为“乡试”。“乡试”属于省级考试,而且每三年才一次。这场考试和我们今天的高考有点类似。要想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难度更高。按照范进时期的录取率看,乡试被录取的比率,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左右,一旦被录取,就成为“举人”。书中所讲的“范进中举”,就是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还是以“两级连跳”的成绩中举的。因为这场考试,不仅省里认可,而且举人的名字也会被呈上朝廷。换言之,此刻的范进距离为官的梦想,已经只有半步之遥了。
一般,读书人在中了举人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实现理想了,他们的阶层早已发生变化。在明清时期,举人的待遇福利非常好。他们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能够通过补缺的方式,直接获取一些县令级别的官职。若用今天的例子来对比,范进的级别已经达到了“正处级”。如果他不愿当官,一样享受这个级别的待遇。如果想要从政,可以通过补缺的方式获得官职。如果只是这样,范进应该不会疯癫吧?当然,我们的主人公范进,可是一个十分上进的读书人。因为高中举人之后,他又继续深造。这次考试的级别更加不得了,因为考点直接设在京城。
范进中举之后,又前往京城参加一场更高级别的考试——会试。范进发挥的不错,再次晋级,最后被授予一个职务——山东学道。那么这个官到底有多大呢?如果放在今天,它就类似于一个省的教育厅厅长!属于厅级干部!怎样?是不是十分不得了?在清朝,每个省都有一名学道,而范进就是山东当时的学道。另外,山东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大省。范进能在这里当“教育厅厅长”,可见有多了不得!这个职务,不仅名声好、威望高,而且也是一个待遇十分优厚的位置。这对一个50多岁才考上秀才的穷书生而言,无疑是真正的“鲤鱼跃龙门”!他怎能不激动呢?
知道范进的官居然这么大,你应该不会再笑了吧?换谁都激动啊!
【往期回顾】
他在布上扎了4个洞,为何能卖2个亿?专家:看看洞里有什么
李莫愁作恶多端,为何没人灭她?原来她有个秘密很惊人,无人敢惹
达芬奇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看完这三幅画,网友不淡定了
达芬奇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看完这三幅画,网友不淡定了
他偷偷画了一个游泳美人,看到作品后,美人竟爱上了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47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