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隆庆六年(1572年)春,明穆宗驾崩于紫禁城乾清宫中,太子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万历,是为明神宗,由此开始了他对中国长达四十八年的统治。神宗初立王氏为皇后,但王氏仅育有一女,后因屡次流产而未能产下子嗣。中宫无子也让万历皇帝苦恼不已,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私幸宫女王氏,后来王氏有孕,产下了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但神宗对这个儿子却并不喜爱。而此时美人郑氏被选入宫中为嫔,郑氏入宫后很快得到神宗的宠爱并从此宠冠后宫,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郑氏为神宗生下皇子朱常洵(即福王),神宗大喜之下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并统摄六宫事宜。
而当上皇贵妃的郑氏此时最想要的就是让神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她不能容忍一个宫女所生之子日后成为大明的天子。神宗虽然非常喜爱朱常洵,但大明祖制立嫡以长(中宫无子则只能立长子为太子),他知道一旦立朱常洵为太子,势必引发朝臣的激烈反对。果然不久后就有流言从宫中传出:“说神宗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且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此言一出,举国大哗,朝廷之中议论纷纷,由此也引发了历时十多年的“国本之争”(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
万历十四年(1586年)冬,“国本之争”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拉开序幕。申时行上书后,朝中大小官员纷纷上疏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面对群臣的进言,神宗使用了拖延战术,他对群臣说皇长子年龄尚小,等过几年再说。然而从神宗对两位皇子生母的态度中朝臣们纷纷怀疑皇帝想要废长立幼(朱常洛生母仅被册封为妃,而朱常洵生母却是皇贵妃)。他们绝不愿因对此事让步而被记入史册,让后世觉得朝中无忠君爱国之人。紧接着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纷纷殊请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神宗对此的回应是将二人贬斥边远之地。接着又有南北两京数十人上疏申求,明神宗对此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此后朝中大臣们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集体要求册立,三百多名大小官员杜门请辞,向神宗施加压力。神宗大怒之下将上疏的一百多名官员或罢职、或廷杖、或流放,礼部尚书洪乃春被廷杖后愤郁而死,首辅申时行辞官。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皇帝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但这样的手段却挡不住大明的官员们,他们依然前赴后继,不顾生死向皇帝上疏早立东宫。
就这样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皇储争议政治事件,在历时十五年的时间,四位首辅辞官以归,上百名六部官员及六科给事中、御史等被廷杖、罢职及流放后,神宗皇帝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让步,立虚龄已二十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但皇太子的地位却并不稳固,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梃击案发生之后,在大学士叶向高、礼部右侍郎孙慎行等众多朝臣的压力下,福王终于之封国,皇太子的地位才算稳固,这场国本之争才真正的宣告结束。
杨廷和廓清宇内 提倡政治清明 不少未通过考核的官员被罢官 贬低 此举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 他们背后组织起来散布谣言重伤杨廷和 这是一句散播的谣言 意思就是说 杨廷和不是为了考核官员而是借此排除异己党同伐异罢了 把杨廷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奏折形容成“杀人榜” 同时以此表现出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果皇帝再不出手阻止 朝中政令将无出其右 其实这也是杨廷和罢官的主要原因 做得太绝 眼里揉不得沙子 连皇帝都忌惮三分 他儿子杨慎那更是一代强项令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 仗节死义即在今日” 这都是铁骨铮铮的读书人 可惜自京中二杨一去 大明士大夫的的脊梁都被廷杖的板子打断了
朱常洵(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亦称福忠王,俗称老福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母亲郑贵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初五,母郑贵妃恃宠,欲立其为太子,遂引起争国本。万历二十九受封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盐引千计。崇祯间,益沉湎酒色。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0年)十月十五日册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三月二十四日,全家迁移洛阳府邸。从移居洛阳到遇害,福王共在洛阳生活28年。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阳,被执杀。享年五十六岁。崇祯皇帝赐谥曰忠。
福王是万历第三子,母亲郑贵妃。万历的皇后姓王,但没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万历一时兴起,宠幸了一个宫女,便有了长子朱常洛。按当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和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继承法,身为长子的朱常洛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但一则由于万历对郑贵妃的宠爱,二则由于朱常洛的母亲只是个一般宫女,万历迟迟不肯立朱常洛为太子。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立心爱的女人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这种不顾祖制的行径,遭到了多数正直大臣的批评。尽管万历曾一怒而斥谏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骇叹,但前仆后继的批评者依然络绎不绝。最后万历敌不过大臣们的口水仗,他终于明白,尽管贵为天子,却不能随心所欲地立一个接班人,只得接受祖制的安排,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光宗,即熹宗,思宗之父。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神宗因此荒废朝政以示 *** 。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不得已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末,为福王举行了隆重的花费了三十万两银子的婚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命令在福王的封地洛阳为福王建造王府,数年后才竣工,用银二十八万两。做父亲的真是劳苦功高,让儿子有了媳妇,有了房子,如果是当今社会,车肯定也免不了了。
他除了在物质方面为这个儿子着想之外,还在精神上也加大力度。按照明制,亲王受封之后,即应到封地居住,而且,有严格规定,去了以后,不得再回京城见母亲。郑贵妃对这种规定真是深恶痛绝,她哭,她觉得自己脆弱的身心根本承受不了母子两地分居的痛苦,坚决不肯让儿子去洛阳。万历真的就不让儿子去洛阳了。
当大臣们向他提示有祖宗规定时,他断头;大臣们哇哇大叫时,他依旧断头,后来放出话来,福王的房子还没有建造完毕,你要他去洛阳难道住大街上?
好的,那么,就等房子建好,大臣们有的是时间。大臣也太多了,他们虽然在朝堂上可以分派对立,但在这件事上却是抱成团,一起向万历发难。
万历四十年(1612年),福王府竣工,万历却说,明年春节再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已经过了春节,福王还在京城。大臣们火了,作为皇帝你当然可以打我的 *** ,但绝不可以侮辱我的算术智商,时间早已经过了,为什么还不履行诺言。
万历不得已,只好让福王去洛阳,但在福王临走之前,万历却跟内阁说,要拨给福王田四万顷。首辅叶向高几乎要跳起来,这哪里是皇帝,简直就是一个瘪三。太子什么都没有,而这个福王却什么都有。都是你的骨血,待遇问题上凭什么差别就这么大。
叶首辅上疏,大意是说,您三番五次地违反与臣子们的约定,又横七竖八地给福王待遇,天下的人民该如何想?
万历断头,大臣们又上疏,认为皇帝有点过分了,万历依旧断头。
拨给福王田四万顷虽然因为后来发生的与郑贵妃有关的妖书案而没有得逞,但万历对待两个亲生儿子的态度可见一斑。
发生梃击案时,福王已经到洛阳享福去了。这也就是郑贵妃在太子面前哭诉的那样,我儿子都走了,我杀了你,按照祖宗规矩,他也成不了太子啊。
事实上,福王离开京城,在客观上进一步肯定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也就是说,朱常洛的太子之实一直到福王去洛阳后才得以落实。
两名承奉(福王身边的侍从)伏尸而哭,贼军揪住他们,让他们离开。承奉挣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们也不愿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尸骨,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无怨言。贼军见他们如此,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用一付一寸厚的桐棺装殓之后,放在一个破烂的架子车上,两人就在旁边自缢而死。王妃邹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怀庆。贼军火烧福王宫,大火持续三日不绝。
先是,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至是多以资常洵。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又请淮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中使至淮、扬支盐,乾没要求数倍。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河东引遏不行,边饷由此绌。廷臣请改给王盐于河东,且无与民市。弗听。帝深居久,群臣章奏率不省。独福藩使通籍中左门,一日数请,朝上夕报可。四方奸人亡命,探风旨,走利如鹜。如是者终万历之世。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阝舀〉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贼火王宫,三日不绝。事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
————《明史.列传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