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坚到底是怎么死的,杨广到底有没有杀杨坚

以史为鉴 2023-06-15 07:20:54

杨坚到底是怎么死的,杨广到底有没有杀杨坚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广和杨坚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隋文帝杨坚泰陵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三畤原上,发现陵园遗址周围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长628.9米,东西长592.7米,墙基宽约4.4米,陵园总面积37274.03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南门门址保存较完整,门外分别有一对门阙,门阙平面呈梯形,陵园外环绕有围沟。

谈及隋文帝之死,坊间说法众多,有说为病逝而亡,有说为毒杀而亡。如此种种说法,表明了人们的一种质疑态度,且这种质疑在隋朝更甚,百姓将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太子杨广。因为,隋文帝一死,最大受益者就是他。史学家普遍认为,隋文帝之死,并非病逝而亡,亦非寿终正寝,而是死于迫害。

可以说,在这场众说纷纭的宫廷秘事中,杨广则成为难以洗脱嫌疑之人。

其中,野史对此记载最为详细:

当时,隋文帝患病卧床不起,一干朝廷大臣在仁寿宫组成临时内阁,太子杨广则专心侍奉隋文帝。杨广自知隋文帝时日无多,便决定做好后续准备,随即写密信给杨素,让其为父皇准备后事等事宜。同时,他还令手下众将,看守好皇宫,防止隋文帝驾崩后,出现动乱。

杨素做好一切准备后,对密函进行回复,令宫女交给杨广。结果,宫女却误送给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此信,大为震怒。他虽身体渐衰,但可还没死啊,杨广竟然都开始命人准备后事了。更令他生气的是,信中连登基就位、朝政安排都计划好了,这种行为无异于谋逆大罪啊。

隋文帝气的全身发抖,正在这时,宠妃陈氏神色匆忙走了进来,称:“太子杨广对她动手动脚。”此句话传入隋文帝耳中,顿时令他心痛如麻。他原本以为,杨广才能出众、富有谋略,将来定然能堪大用,这才把太子之位给他。

没成想,在临死前,却发现杨广道德败坏的一面,如此表里不一,又如何能将江山交付予他。如此打击之下,隋文帝险些昏厥,稍稍平复心情后,他忙召柳述和元岩入房,待二人来到后,隋文帝吩咐道:“快召我儿!”

柳述、元岩一听,知道皇帝要在临终前,见太子最后一面,便打算去寻杨广。结果,隋文帝突然补了一句:“是传杨勇!”柳述、元岩二人脸色一变,当即明白了什么,未敢停留,忙躬身离开。

杨勇为隋文帝大儿子,奈何性格平庸,碌碌无功。隋文帝自知其不适合统治江山,便撤其太子,封予杨广。此刻,隋文帝临终前,却突然要召见杨勇,意图很明显,那便是告诉柳述,他要废太子杨广然后立杨勇为太子。柳述元岩跟随隋文帝多年,自然明白其用意。

他们回到内阁后,深知事情重大,不敢耽搁,当即拟写复位杨勇的诏书。杨素听说此事,告知杨广,杨广当即预料到后果,紧急命人抓捕柳述和元岩,同时,调动东宫卫队进驻仁寿宫,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其后,命右庶子张衡进入隋文帝寝殿,其他宫女侍奉尽皆赶出。

当天没多久,隋文帝便驾崩了,而杨广在那天的反常调兵以及派张衡进寝殿等举动,引发朝廷内外对皇帝死因的质疑。可以说,“杨广弑父”之事,自古至今,在史学界都说法不一,单说野史中的故事,还是有一些疑点的。

故事中的疑点大致分为四个:

1、据正史记载,杨广在仁寿宫寝殿照看隋文帝,杨素则在主殿,如此近的距离,二人为何还要以秘信互送的方式沟通?

2、即便送信是为了防人偷听,但是,密信送错到隋文帝手上,未免有些匪夷。

3、《隋书》记载:杨广与隋文帝宠妃一直都是不正当关系,那么,为何此妃偏偏在隋文帝临死前,跑去告状?

4、根据野史记载,隋文帝要废杨广立杨勇,此事托给柳述等人去办,后来,杨广抓住二人,才没有坏事。那么,问题来了,杨广当上皇帝后,为何没有对柳述等人灭口,反而仅是流放?杨广作为一个极看重名声的帝王,难道,他不知道此事传出的危害吗?

另外,临死前突然废除太子可是会造成国家动乱,隋文帝岂能不知道。他怎可能因为杨广调戏妃子和密信之事,便命人废除杨广太子?密信那件事,杨广见隋文帝身体日渐虚弱,时日无多,命人安排后事、且准备登基事宜,对于隋文帝来说难以接受,但是,对于旁人来说,杨广此举仅是提前规划、以备不时,算不得什么十恶不赦。

其次,隋文帝驾崩只是时间问题,作为太子的杨广,只需暗自等待,便能获得皇位,不可能也没必要冒着“忤逆”罪名弑父。

唐朝的李世民也曾因皇权争斗,杀死兄长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逼迫其父李渊退位,自己成为皇帝,是为唐太宗。这点与杨广很像,因为,杨广杀掉了其兄杨勇。虽然,同为杀兄,但是,二者还是有不同的。

李建成能力出众,治国能力仅次于李世民,而杨勇,则平庸无能,杨广杀之取代也无不妥。事实证明,杨广登基后,开凿运河、兴建东都、开拓疆土、三征高丽、完善科举等,功绩卓著,甚至高于李世民,可是,为何其被后世称为昏君,而李世民则成为明君呢?

可以说,这中间少不了唐朝史官的添油加醋、恶意丑化。另一个层面,则是成王败寇的问题,如果,隋朝没有那场宫廷政变,隋炀帝没有死于身边人之手,那么,隋朝也不会覆灭,其也不会背上“丧国昏君”头衔。

同样,如果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覆灭,那么,残杀同门之事,必然会被后世放大,其“明君”头衔必然不保。

所以,各位看官,且看且分析。

参考资料:

『《隋书》后妃传、《隋文帝之死》』

杨坚当了这么多年的帝王,怎么会被隋炀帝杀了呢?

其实隋文帝杨坚并非是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杀,乃是自然生老病死。只是因为杨广继位后,只顾贪图享乐,对隋朝国事无所作为,更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管不顾,最终落得骂声一片,连自己父亲身死之事也被强加在他的头上,成为了他的罪过。

其实隋炀帝杨广虽然在政治方面没有作为,可他对自己的父亲还是满怀敬畏之心的。这点从他继位后,还将父亲衣袍好生存放在寝宫,时常缅怀就可看出。试问如果杨广真的毒杀了自己父亲,那他又何必惺惺作态还保留衣物呢?

另外还有人提到说杨广是因为自己与父亲宠妃陈姬,俩人暗度陈仓的事情被父亲发现,才设计将杨坚毒杀的。杨广与宣华夫人陈姬苟合的事情确实是存在的,可俩人之间有迹可循的时间点是在公元614年左右,而隋文帝杨坚患病时是公元618年4月间,7月病重逝世。

这也就说明陈姬与杨广之间有来往是在隋文帝患病的前四年,而且如今的隋文帝眼看就要病逝了,杨广又身居太子的高位,他俩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作死,去挑衅杨坚。再说此时的杨坚都已经卧床不起了,又哪里来的精力能发现他俩之间的事情。所以说,此种说法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最后一点就是,隋文帝杨坚在病逝之前,是有立下遗诏的。诏书中提及:?长子杨勇行为放荡,败德辱行,为天下世人所不止,今已废黜。次子杨广,仁孝忠义,谦卑谨慎,是能堪大任之人选。?由此可见,隋炀帝杨广最终能继承大统,确实是由父亲钦点,而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并非如传闻中那般恶劣。所以,这所谓的亲手毒杀父亲的传言,更是子虚乌有了。

杨坚是不是被杨广杀死的?

评价:杨坚在开国之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国家人丁兴旺,国库殷实,促成了“开皇之治”的局面,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其性格多疑,不学无术,不识大体,尤其到了晚年,更是喜怒无常,滥杀无辜,最后落得被其子杀害的地步。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正月,隋文帝离开京师,前往仁寿宫休养,把朝政托付给太子杨广。年老体弱的杨坚到仁寿宫不久就病倒了,而且病势日益沉重。为了防备万一,他命内臣前往京城宣召太子。

太子杨广在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以及护卫随从的陪同下,星夜赶到仁寿宫,当天夜里就去拜见隋文帝。由于隋文帝在熟睡,杨广等人向左右宫人询问了病情,了解了一些情况后,便各自安歇了。第二天一早,杨广等人再次入见隋文帝。隋文帝躺在床上微睁双眼,有气无力地和他们说了几句话,便吩咐退下。

杨广到了大殿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隋文帝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而自己也将登上皇帝宝座,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提笔给杨素写了一封信,询问隋文帝死了以后,应当怎么办。杨素看完信后,马上回了一封,详细谈了隋文帝死后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没想到的是,杨素给杨广的这封信被宫人错送给隋文帝了。文帝看后大怒,痛骂杨广是不肖子孙。

这时,名为服侍父亲杨坚,实为等待他死期的杨广,在花园里碰到了一位绝色女子——隋文帝晚年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陈氏是陈后主的妹妹,生得国色天香,羞花闭月。杨广见了不由得欲火焚身,兽性大发,企图逼奸她。隋文帝听说后暴怒,真正看清了杨广的真面目,他强撑着从病床上坐起来,口中不停地骂:“像这样的畜生,怎么能够托付国家大事!”并且速召柳述、元岩入宫,要他们立即起草诏书,废掉杨广,立杨勇为太子。杨素听说后急忙找到杨广,将诏谕内容告诉了他。杨广心急如焚。杨素看到这种情形,便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讲了出来。杨广听后大喜,立即下令照办。

随即,杨广矫诏调东宫兵入卫禁中,将柳述、元岩逮捕,并以东宫卫士全部替换了隋文帝的卫士。这些卫士在大将军宇文述、郭衍指挥下,封锁了仁寿宫的全部通道。杨广又下令说,不经他允许任何人都不得出入仁寿宫。一切布置好后,杨广派左庶子张衡直入隋文帝的寝宫。张衡让隋文帝身旁的人全部离开,由他负责照管。宣华夫人陈氏及许多宫女都被赶到了别的房间内。过了一会儿,张衡从文帝寝宫内出来,大声嚷道:“皇上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不早些报告?”众人听了,都吓得浑身哆嗦,不敢吱声。其实,隋文帝是被张衡杀死的。据说,张衡走进隋文帝寝宫,将众人赶走后,就将隋文帝从床上拉起,用刀直刺他的身体,喷出的鲜血将屏风都染红了,宫外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文帝的惨叫声。

不久,杨广即位,是为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隋炀帝。短短十几年时间,他即断送了隋文帝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大隋帝国。

杨坚是怎么死的 杨坚死因

1、死于疾病,史书记载:仁寿四年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于仁寿宫;死于杨广之手,被杨广的部属张衡猛击,文帝口吐鲜血,立时死亡。

2、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一生雄才大略,建树颇多,在他英明领下,结束了连年战争的混乱局面,再次建立了强有力的封建集权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