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因烧制窑口——建窑地处宋代建州府辖地,位于今天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而得名。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盛于宋;败于元、明,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其中位于今天水吉镇后井村窑址,窑长135.6米是国内考古挖掘发现最长的古龙窑。宋人追求极简、留余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品位,造就了建盏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中的特殊意义和崇高地位,作为黑釉之典范将黑釉瓷器推上中国陶瓷历史的最顶峰。建盏作为宋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于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窑出产的茶盏,也是当时皇家御用的茶器,然而,时隔千年,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所谓的顶级建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保存在日本。
“宋人茶事,由盏开始”,宋代之所以成为建盏烧制的鼎盛时期,与当时的点茶之风盛行非常有关系。宋代的文人雅士都沉迷于艺术雅玩,盛行评比调茶技术与茶质优劣的“斗茶”、“茗战”,所用茶具以黑釉瓷茶具为贵,其中又以建盏最为著名。在它最辉煌的两宋时代,宋徽宗用“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为它作注,几乎所有大文豪也都不吝情辞吟咏其大雅之质。
关于在日本的建盏的最早记载,为十六世纪左右(相当于明朝中晚期)在《君台观左右帐记》的记载,该书是足利义满将军所收藏中国宝物的造录册。从这本书上的记载来看,建盏在当时已被人们视为极品了。足利义满将军收藏了三件,其中“曜变建盏”为“无上神品”,价值为“万匹绢”,“油滴建盏”次之,值五千匹绢,“兔毫盏”第三,值三千匹绢。自从有记录以来,日本人所收藏的建盏名品都有完整的记录,流传有序,从幕府将军到世家财阀,以及最后出现在日本各大博物馆中,我们偶尔可以一睹芳容。
绍介如下: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静嘉堂是由三菱集团总裁岩崎弥之助与其子岩崎小弥太于1940年所创立,馆藏有国宝7件,其中作为镇馆之宝的,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碗”的曜变建盏。这只曜变,最初是美浓稻叶家的秘藏,后易手德川家康、小野哲郎,于1924年被岩崎家购入,并一直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除此之外,该馆还藏有一件品质极佳的油滴盏,敞口状,口径19.4cm,属大件建盏。其釉面斑点的大小、形状与疏密程度恰好也很清晰,是典型的鹧鸪斑建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日两国对建盏称呼有所不同,有“天目”“黑釉瓷”“油滴”“鹧鸪斑”“禾目”“兔毫纹”之称其中,“曜变”一词源于日本,国内史籍并无记载,在杭州出土半件曜变残器之前也无实物可循,故一直沿用。
藤田美术馆
藤田美术馆原是明治时期实业家藤田传三郎的私人宅邸,在二战期间几乎被战火所毁,后重新修建,并在1954年对外开放。所藏这只曜变,从德川家康开始,一直保存在德川家族,直到1918年,被藤田平太郎购入,藏至今日。
大德寺·龙光院
大德寺创建于1325年,是京都最大的寺院,也是禅宗文化中心,尤以茶道文化而闻名,可以说就是“禅茶一味”的在日本的最好体现。大灯国师开山,又在战火中被毁,后一休大师以80岁高龄主持重建。现寺中共有22座塔头(既小寺院),这件曜变就藏于龙光院中,供于佛案之上。
这只曜变最早归龙光院主江月宗玩所有,从未易主。至今400余年,也从未离开过龙光院。NHK电视台曾有两次拍摄过仅存的三只曜变,第一次是1986年,这只曜变出镜过,而2003年的那次拍摄,就没有取到镜头。而且,这只曜变从不对外展出,是最难见到的。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是日本最大的陶瓷博物馆,素来以所藏中国陶瓷著称。美术馆成立于1982年,曾经获得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得到一批重要的捐赠。其中就包括住友集团捐赠的有中国千余件藏品的“安宅旧藏”。这只油滴盏在1951年被认定为“国宝”,与前三只曜变同列。日本国宝中有瓷器14件,其中8件中国瓷器中,建盏就占4件,可见日本对建盏的珍重程度。
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国立博物馆,馆藏国宝级文物87件,重要文化财634件。就建盏而言,东博馆藏建盏数量也是位居日本之首,但精品数量甚少,无一件是国宝或重要文化财级别。这大概可以说明,顶级建盏在日本,还是作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多属家族传承,具有很强的内闭性,公立博物馆除捐赠外,也很难收藏到顶级的建盏。京都国立博物馆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曾长时间作为日本国都,该馆也珍藏着流传至今与千年古都同呼吸的稀世珍宝。馆藏建盏数量和品质稍逊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德川美术馆
德川美术馆素以收藏尾张德川家遗物闻名,尾张德川家是德川家康第九子德川义直为初代之家族。所藏建盏也是德川家一直流传下来的珍品,所以身世较为显赫。如图这只标注“大名物”,是指在日本历史上曾经被“大名”收藏过、编录过的器物。大名属于日本贵族的顶层,实力雄厚,以收藏唐物即中国瓷器特别是建窑茶盏为荣。
图中“星建盏”,是对油滴细密如星空这类品种的独有称呼,这只盏器型不正且口沿有很多气孔,但仍不失为名品。原因在于建盏采用高温强还原烧制方法,容易变形,出现气孔的概率也极高,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完全无气孔的建盏,惜物之人永远懂得瑕不掩瑜的道理。
九州国立博物馆
九州国立博物馆是继东京、京都、奈良之后第四大国立博物馆。建馆宗旨是“从亚洲历史观点看日本文化的形成”,基于这样一个观点,所藏品中有大量中国古代艺术品,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馆藏建盏中,这只油滴盏也是很值得一看,曾为江户后期著名茶人松平不昧公所藏,现为重要文化财,地位仅次于国宝。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是由小山美秀子创办,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予人展示的是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馆藏品也都艺术感十足,其中就包括这只“曜变油滴”。其外形似油滴,带有紫红色的窑变光晕,可以说是类曜变,极具特色。足见,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罢,都与建筑内所藏的艺术品,有不可名状的和谐之处。
其它重要博物馆的收藏
故宫藏宋代黑釉盏 ,其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满了由氧化铁结晶而形成的自然流淌的斑纹。建窑曾向宫廷进贡茶盏,在外底会刻画“进盏”、“供御”等标记。
故宫藏宋代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宋代黑釉兔毫盏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建盏
大都会藏北宋建盏
大都会藏北宋建盏
当然,还可以找到藏在国内外重量级博物馆的建盏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显然,刚才我们作了一个对比,即其它博物馆所藏的建盏没有日本所藏的那些那么酷炫。那么,写到这里,我们就要来回答题目中预设的问题了。为什么顶级的建盏都被日本收藏了?这些日本的收藏在当时是顶级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讨论几个词:
首先,我们所谓的“顶级”概念,或许在宋人那里完全是另一种解释,和我们今天所界定的不同。从文献上来看,关于“兔毫”、“鹧鸪斑”的文字与篇章很多,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 陈蹇叔撰《郎中出闵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但关于“曜变”或者有意义相近的文字我们却没有发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宋代人可能并不将“曜变”放在顶级建盏的认定范畴。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它确实太“惊艳”了,在崇尚含蓄的宋人眼里,可能它们过于张扬了。
其次,把“曜变”当作神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是“物以稀为贵”,我们现在所知的每一件“曜变”的主人,都是当年手握重权的幕府将军。在战国时期的日本,这种人物的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因此为了展示自己,做到“人无我有”,往往会把这种稀罕物作为很重要的攀比对象,所以日本人对建盏的评级,估计政治的因素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对于两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天下一人,他们根本不在意别人如何想如何看,他们要做的是主导审美,事实上宋徽宗也做到了,在《大观茶论》创作出来之前,对于建盏各种“紫”色的描述,如紫玉瓯心、兔毫紫盏、紫瓯、紫玉瓯元、明窗倾紫盏、紫泥新品等等。但“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句话一出,以上那些溢美之词全都消失了。
盏因茶而生,也因茶而亡。建盏伴随着斗茶的流行而盛极两宋,元代以后这种饮茶方式逐渐被淹茶法所取代,建盏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日本则一直保留点茶法并沿用至今,所以建盏也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充当茶道中的主角,从未被撼动过。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能够保留大量建盏完整品的最根本原因。
对于建盏的品评,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都是诗文中零星散见,而且大多是审美层面的表述,也未成体系,这就叫后人很难有据可循。所以大家通常沿用日本对建盏的评价标准,而建盏在宋代孰轻孰重、孰好孰坏,还有待新的史料给出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9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南斯拉夫将阜姆让给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