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范仲淹从没去过岳阳楼为何把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写得那么好

话历史 2023-12-30 17:38:38

范仲淹是从未去过洞庭湖的,但他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千古以来为人称道,人们为范仲淹的胸怀而激励,文人才子,奉为圭臬,是为之奋斗的理想。

《岳阳楼记》,作为“记”,记得很清晰了。古人很多文章都交代的非常清楚,为什么写,为谁而写,中间抒发个人怀抱。譬如苏轼《赤壁赋》开篇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交待非常清楚。《岳阳楼记》的开篇就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交待的很清楚了,写文的原因,是因为滕子京的嘱托。

但范仲淹是很有操守的,绝非随便什么人嘱托一下,就为之写文。开篇最要紧的笔墨,实际上是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滕子京的政绩是好的,是范仲淹所钦佩的,所以滕子京让他作记,他立即同意了。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谥号这东西,不是乱给的,由此可知范仲淹为人作文的品格了,很“正”。连苛刻的王安石评价范仲淹,都说:“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可见范仲淹很注重名节,绝不会随意为人写文的。他写文章,主要是为了弘扬“正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文章传递温度和正能量。

往往读《岳阳楼记》的人,忽略这八个字,不知范仲淹的胸怀与用意,也看不到他一肚子的圣贤心,圣贤学问,发挥在了文章中。但看他字字句句说“过往人”,说“天下人”,就知道他是为了别人,而非为了自己了。

范仲淹作记的时候,是在邓州,那是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九月,也就是公元 1046 年。范仲淹刚到邓州 。滕子京贬谪的那一年,庆历四年,范仲淹正在主持“庆历新政”,大概他做事要用人,跟王安石一样,拉拢了一帮人,滕子京自然也是他的朋友,所以被攻击“朋党”。范仲淹只好自请外出巡守,在陕西、河东做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扛不住压力,自请外放,出知邠州,从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任上下来。十一月,范仲淹生病了,自请除去四路帅任,出知邓州。邓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了。此地离洞庭湖,相隔千里。

庆历六年(1046 年),范仲淹到邓州,他做了跟滕子京差不多的事情,,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按:事见《宋史》、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这段时间,范仲淹身体一直不好,当时交通不便,去洞庭湖也不可能。他接到滕子京的信时,仍然在病中。

范仲淹的《与韩魏公书》说:师鲁(尹洙)去赴均州时,已觉疾作……舁疾来邓,以存殁见托……初相见时,却且著炙,下谈后事。疾势渐危……举手云:渭州有二儿子。即就枕,更不语。

从范仲淹给韩琦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自己当时还在照顾一个老朋友的病,那朋友几乎是在对他托付生死了,并且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范仲淹,那两个儿子都在渭州(今甘肃平凉,范仲淹在那里抗过西夏)。范仲淹后来也为这两个孩子奔波了一番。

范仲淹一生,基本都在为西北边塞战事,以及朝廷革新而努力。他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就是在西北边塞戍边时写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后余年,基本都在颠簸,去过杭州,又去青州,最后到颍州,但他没走到颍州,在上任颍州的路上,过徐州的时候,病逝了。年 64 岁。

范仲淹在西北边塞

那时候,是公元 1052 年的 6 月 19 日(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距离他写《岳阳楼记》的时间,也不过五年多。

他从没去过岳阳楼,没看过洞庭湖 ,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那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其他的也还罢了,尤其写洞庭景色,可谓写得冠绝古今——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种写景,如非亲身经历,很难描绘得如此壮阔而细腻。

巴陵胜状

如何写出来,应该有两种原因:

1.范仲淹在家乡积累的素材;

2.范仲淹读书得来。

范仲淹是在苏州长大的,当时叫吴县。在太湖边上,他从小看太湖烟波,应该是牢牢记在心中的,王昌龄写过的一首诗,《太湖秋夕》,其中两句是“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其中也有“洞庭”二字,其实在古代,“洞庭”并非就专指洞庭湖。

因为院子前面的叫作“庭”,这是空的;洞,就是通。凡是水相通的,就叫“洞庭”,这是一个名词通称。长江以北也有洞庭,古诗文中经常可见,此处王昌龄写太湖,也称“洞庭”,但实际上是如今的太湖。

太湖也是大湖,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范仲淹从小在这里长大,这种景色应该是深印在他脑海里的,写《岳阳楼记》时,便发为想象,结合地理,化用在里面了。

可见写文,生活里面的点滴,是很重要的素材。

第 2 个原因是范仲淹告诉我们的。

《岳阳楼记》写完洞庭景色后,还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也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前人已经有描写记述了。

范仲淹读书而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可见写文的另一个因素,是好好读书。

但范仲淹最厉害的不是弄出了这么一个大景。这篇文章是“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动静相生,极为融合。所以大景只是准备。

他还要写具体的景,以便景与他的“悲喜”两情融合。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段具体写景,相信是范仲淹想象、借鉴而化为文字的,但跟后面的情感非常切合。

连月以来都在下雨,阴风怒号,薄暮冥冥,虎啸之声悲壮,猿猴嘶叫如啼哭,被困在这里的人(商旅不行),在岳阳楼上看到这景色,满目萧然,心里满是感触,感触深了,自然觉得悲切——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是悲!

而人世间的另外一种情绪,大概是喜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人总是在天气好,景色好的时候,受自然感染,心情也很好的。天气好的岳阳楼,天光一色,长烟一空,白天看出去一篇郁郁青青,有兰花,有锦鲤。晚上则皓月千里,渔歌互答,静谧极了。谁到了这景中,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凡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忘了。

在微风中把酒一杯,那可真是“其喜洋洋”了。

这是喜!

范仲淹把悲喜二字作为一个结构,融入不同的景,写出了不同的情。而最重要的是,他揣度的是天下人的悲喜,并非仅仅是自己。这对他自己后面提出对于“人生悲喜”的看法做足了铺垫。这种铺垫,对于上文来说,是承接,因为在洞庭大观之后,范仲淹第一个想到的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千古以来,多人文人骚客都曾站在洞庭湖边,看到洞庭湖的大观,那他们的心情呢,有什么不同吗?

或许有吧,但无非“悲”或者“喜”。

所以,范仲淹此两段有想象变化而来的情绪,都是说的普天下的人,说的是“众人”的悲喜。以先贤的心思要求自己。

但,悲喜两段,只是范仲淹小小的一个文字游戏而已。

因为他并非为了写悲喜。他的终极目的是说“忧乐”。

所以,他一笔便能把“悲”、“喜”拉回来,做成一种千古规劝,当然,也是在劝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古来仁人志士的心绪,大抵如此。开得透世事与人生得失,绝不由外部的景而影响自己的本心。

那“古仁人”的心里记挂什么呢?

不是自己的“悲喜”心绪,而是天下的“忧乐”。所以他们常常在“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是时时刻刻不在为别人、为天下人而忧心,进亦忧,退亦忧。

虽然,难免活得累了一点,可是,这就是古仁人的心底啊,也是范仲淹自己的心底事,自己的忧。

可是呢,他们总得有点乐吧?

有!他们乐的时候,也绝不是因为那点具体的环境影响,不是为了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而萧然落寞、伤悲不已;也不是为了春和景明把酒临风而趾高气扬喜乐无限。

他们的乐,还是来自于别人,来自于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了这一句,范仲淹花尽了心思,从洞庭大观引出天下“悲喜”,又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忧乐”。

古仁人的心底人品,范仲淹的心底人品,跃然纸上。

连范仲淹自己都深深感动,感觉自己已经独立楼头,举目感慨了。这气魄,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气魄并无分别。

当然了,范仲淹是在写“记”,从文体上来讲,“忧乐”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顺着“悲喜”的调子写下去,那就是赋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中国散文中“赋”和“记”的特点。

这就是范仲淹,即便不在岳阳楼,依然可以凭借圣贤心、大胸怀作出千古名篇,不愧为“文正公”。只是,那时,范文正公已经 58 岁,时日无多了,能不让后人感慨?而范仲淹,并没以此作自己的“悲喜”。

--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92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