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说说#临清#这座城

话历史 2023-12-31 01:36:07

很久以前,一个意大利人曾经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仅本省的货物,而且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

这个意大利人,叫做利玛窦。

这座城,叫做临清。

临清人,每天都会被运河旁的阵阵吆喝声唤醒。

在这座与大运河相生相伴的城市里,商贩们还保留着走街叫卖的习惯。这样的叫卖声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那就要说到1400多年前了。

当年隋炀帝杨广一声令下,开挖大运河,于是连通中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形成。

临清,一座运河城市诞生了。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把大运河截弯取直建成京杭大运河,南北方水运距离一下子缩短了900多公里。

漕运和盐引制度又把江南、草原和西域三者连为一体。

临清当时繁荣到什么程度呢?作为沟通运河南北的节点城市,连许多中西亚居民也纷纷来定居了。

明朝初期,临清已经发展成为“延袤二十里”的繁荣城市。

到了清朝,这里居然有一处占地1600平米、三进三出的豪宅!

这就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徽派建筑——“汪家大院”。马头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那时,每年漕粮北运期间,往来临清的客商达数十万人之多,他们习惯购买一些耐存放的咸菜以备路途之需。

徽州商人汪永椿沿大运河一路北上,他一看,有商机,于是便创办了一家“济美酱园”。

临清人做生意,和气生财,从不排外。很快,汪永椿在临清扎下了根。

可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徽州人精细,不但用料讲究,酱菜口感也更好,逐渐有了名声。

长此以往,当地酱菜铺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经营一日比一日惨淡,按说这外地人抢自己的地盘,临清酱菜铺的老板们心里应该是不爽的。但是相反,他们并没有抱团排挤这位徽州人。

古城人的友善让这位徽商感慨万千。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公开自己的独家秘方!

后来,大家又推举汪永椿为行业带头人,于是“汪家大院”便作为共同的生产作坊。

大家一起努力,最终结果是,临清成为了驰名中国的酱菜之乡!

临清本地商人对外地商人尊重包容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繁荣。

鼎盛时期,临清城内有街二十三、市十二、巷二十九、厂七,数百家布店、茶叶店、瓷器店等大小商铺,分布在运河两岸的胡同中。

胡同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尊重包容的态度不但产生了商业的繁荣,还让这里诞生了一位文化大师——季羡林。

1911年,季羡林在这里出生。

他从小看着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接受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息。

在大运河旁长大的少年,眼界极为开阔,对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

他一边学习传统文化,一边学习英语,接触西方文化。

读中学时,季羡林遇到了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英文教师——郑又桥。

中国人初学英语的时候,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拿汉语的思维来堆英文单词,把它堆成句子。

季羡林一开始也这样。有一次,郑老师把季羡林的英文作文,用英语的思维重写了一遍,季羡林明白了。

从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术方法,始终贯穿着季羡林的一生。

长大成人后,他求学于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能阅读俄文、法文,特别精于古老的吐火罗文。

季羡林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终成一代大师。

而他海纳百川的治学精神,与运河包容万物的特质也是一脉相承的。

季羡林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

“文人学子、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赶考举子,只要从南方进京,几乎无不通过临清。

遥想当年舟舶星聚,帆影云展;廛闬(chán hàn,意味市肆商店)扑地,歌吹沸天;车水马龙,商贾联翩。景象何等繁华动人!”

这就是临清,应“运”而生的一座城市。

编辑|汪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02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