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到底是不是被冤杀的刘邦为什么说“且喜且怜之”

众妙之门 2023-06-15 09:39:33

韩信到底是不是被冤杀的刘邦为什么说“且喜且怜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到底是不是被冤杀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逢乱世发生之时,总有英雄人物的出现,比如秦朝末年之时。在这段岁月中,涌现出了一批豪杰,比如项羽、刘邦、韩信、萧何等人。而在刘邦手下,最能打仗的人当属韩信了,此人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经典战役,比如背水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等,而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垓下之战,在那一战中,韩信成功逼死了项羽。

正是因为韩信的能力突出,所以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萧何称赞他为“国士无双”,蒯彻也称其为“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刘邦对韩信的评价更是非常高:“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在乱世之中,韩信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汉朝建立之后,韩信也获得了自己应得的权利和地位,刘邦甚至向其承诺:“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也就是说,刘邦曾经承诺,他这辈子都不会杀韩信。但是可惜的是,韩信最终还是因为刘邦而死。

主要对手项羽死后,刘邦便开始逐步消灭异姓王,他先是捕杀或攻灭了燕王臧荼、代王(原为赵国国相,自立为代国国王)陈豨、梁王彭越,并且同时一再削弱韩信实力。刘邦先是将韩信的楚王封号贬为淮阴侯,然后又准备捕杀韩信。

当然,刘邦是个极富心机同时也非常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他不会让人认为是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于是乎,他安排吕后(符合“君不杀韩信”)用竹剑杀了韩信(符合“铁不杀韩信”),成功除去了这个可能对大汉江山造成威胁的人。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合谋,成功韩信骗入了长乐宫,并将其杀害。此时的刘邦外出平叛战乱了,而当他回京之时,吕后告诉他:“韩信意图谋反,已被我斩杀。”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刘邦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只说出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那么,这五个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首先来看“喜”,韩信的去世对刘邦而言,有何喜之有呢?项羽自刎之后,国家大局已定,刘邦已然不再需要韩信这么一个实力强劲之人。但是韩信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没有和张良等人一样急流勇退,最终让刘邦忌惮。为了压制韩信,刘邦还多次将其贬黜。而当吕后杀了韩信之时,刘邦只觉得松了一口气,因此有了喜悦之情。

再来看看“怜”,显然的,刘邦觉得韩信很可怜。虽然刘邦忌惮韩信,但是两人毕竟相处多年,相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况且韩信还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最终获得如此下场,刘邦自然是怜惜他的。

从刘邦的这个反应态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韩信并没有造反,他的确是被冤死的。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著作《史记志疑·卷三十二》中也称:“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

韩信是怎么死的 刘邦为什么要杀他

1、韩信之死是因为他被封为王。
不单单是汉朝,包括汉朝以后的封建朝代,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封异性王——天下大乱尚未平定,不封王无以酬其功,不封王无以收人心,不封王无以争天下。可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杀的下场。比如说汉初异姓被封为诸侯王的九人,几乎都被除了国(除了长沙王一直没被废除,老吴家是统帅越人的,属于少数民族政策,特殊照顾,呵呵),到高祖刘邦晚年的时候更是明说:“除了刘姓以外异性称王的天下一起讨伐他!”(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诛之。)
2、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的王几乎是自立的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后代评论多有说刘邦有如流氓的,你想,刘邦在天下平定后会怎么"好好报答"韩信?
3、韩信之死是因为他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和本事
当时楚汉双方已经是处于胶着状态——汉军攻不过去,楚兵打不过来。这时候韩信占有齐地,掌握着百胜雄兵,和两边都接壤,偏偏韩信还是个战争天才,无论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会赢。哪怕当时保持个中立的态度,闷头发展自己的势力,楚汉那里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帮把手,让他们俩家"非常公平"的进行竞争,使他们都顾不上自己的发展的话,也是个三分天下的局势。(呵呵,没准三国时代提前到来)刘邦看出来了,派张良封韩信齐王;项羽也看出来了,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三分天下;一个叫蒯通的齐人也看出来了,劝说韩信谁也不帮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点明帮哪个都没好下场;可韩信一句“汉王对我好”立刻去帮扶贫困去了(“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真够可爱,也真够天真的了)
平定天下后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我是刘邦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4、韩信之死是因为他不知谦让、到处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劳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原文是:“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后世血食矣”。就是说如果韩信学点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才能骄傲,那就好了啊、至少韩信自己的后代还会祭祀他啊。

5、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可这一切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是“且喜且怜”——领导为韩信同志被杀很是高兴,领导为韩信同志的"堕落"很是可惜。要知道,吕后再干练果断也得听大当家的话,也得看大当家的意思,否则的话怎么不趁刘邦不在当时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因为吕后不敢,可她敢杀韩信,因为领导平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汉朝韩信死于什麽事情上?是谁陷害他?

【韩信之死】  关于韩信之死,用当事人的话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用蒯通话就是:韩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刘老三赏无可赏,所以韩信只有死路一条。这两种观点合二为一。也是最普遍的看法。千百年来得到千百万人的热烈拥护。 
  《淮阴侯列传》: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刘邦知道韩信死讯以后情感反映也很能说明问题。且喜且怜之!喜从何来?为何而怜? 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但不屑杀之。刘邦对功臣也有这样类似的心理。刘邦是想杀韩信,但又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太大,不忍杀之,和项羽有点不一样。但既然被杀还是且喜且怜之。是人性最真实的反映。任何潜在敌人的死亡,换了谁都会高兴的。
  《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被软禁以后,刘邦为了给他解闷,缓解他的心里压力,还时常与韩信聊天下棋。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刘邦对韩信是有愧疚之心的,何只不忍杀之呢?
  《淮阴侯列传》: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明明白白地写着,杀韩信的是吕后,而非刘邦!
  吕后也是一政治强人,不下于刘邦。吕后窥测到了刘邦的心里,想杀而不忍杀,那就让老娘来吧!吕后杀韩信并不是拍刘邦马屁,相反的是个巨大的政治阴谋。
  韩信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韩信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
  2.韩信是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吕后杀韩信起到两个效果:
  1.杀猴给鸡看,老娘连韩信这样的大功臣都敢杀,小样就更不在话下了
  2.吕后杀韩信的方式让人不寒而栗。她采用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杀了韩信并夷三族。并且刘邦默认了这样的方式。在众大臣那里产生的心里效果不下美国送给日本的两颗原 子弹!它不啻向大臣们说明了吕后是有先斩后奏的权力的。以后还有谁敢得罪吕后?白天刘邦在上班没有机会下手,等到晚上刘邦睡觉的时候,就快刀斩乱麻给处理了,顺便夷三族。等到第二天生米煮成熟饭了,再奏报。够恐怖吧!当然吕后也不可能乱杀人,但做大臣的就都得小心翼翼了。
  吕后通过杀韩信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吕后杀人道理很简单,为了自己的权力,吕后要杀的不是一个韩信而已,而是所有的功臣!
  《吕太后本纪》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
  大臣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心安了,也就不杀人了,还是为了权力。
  可以这么说从杀韩信开始,吕后放手大杀了。
  《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魏豹彭越列传》: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在不断杀人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权!杀到后来权势巡天!
  《留侯世家》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政治强人,到最后竟然连易太子也无能为力,可见吕后杀人杀出的威权有多大了!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样的说法是对的。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非刘邦。刘邦是想杀韩信,但因其功多不忍杀之。再说韩信已经被刘邦软禁,对那样的死老虎已没有杀的必要了。杀了反而会招致千古骂名。吕后窥测到了刘邦的微妙的心里。放手一杀。并在杀功臣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权!强化了吕氏专政!可以说杀韩信是吕后立威的政治需要。作为吕后专权的绊脚石,韩信迟早总是要杀的。。。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无毒不丈夫,说的大概就是刘邦这一类人。
  但还有一句成语,比男人还要毒,叫做:最毒妇人心,说的就只有吕后了。

韩信的死究竟犯了什么罪?他的一生还犯过哪些罪?

?莫须有?这个罪虽然一直都是用来形容岳飞的,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因为?莫须有?这个罪而死的功臣良将还真不在少数,只不过没有这个专属名词罢了。

韩信的死就属于犯了?莫须有?之罪,而且韩信一生还不止犯过一次?莫须有?之罪。

一、从楚王到淮阴侯

韩信的第一次?莫须有?之罪就是从楚王被贬到淮阴侯。

韩信,大家都知道,刘邦手下?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盘都是韩信率军打下来的,最后更是作为统帅带领全军一举在垓下击溃项羽。不过,也正为韩信如此百战百战,他的军事才能才更让刘邦胆寒。

垓下之战刚打完,刘邦就跑到韩信的军营里把他的兵权拿下了。面对刘邦的这个行为,韩信甚至都丝毫不感到意外,毕竟刘邦之前也做过好几次这样的事儿了。

后来,刘邦又以希望韩信衣锦还乡为由将他由齐王改封为了楚王,实际上也是担心韩信在齐国时日已久,根基过深。

当了楚王的韩信还是没能让刘邦放松警惕。这时候韩信反而给了刘邦一个借口。

项羽手下原来有个大将,名叫钟离昧,跟韩信关系特别好。项羽败亡后,钟离昧就跑来投奔韩信了,韩信也不能见死不救,就把钟离昧留下了。刘邦听说以后,就以要去云梦泽(一个古代的湖泊群,大致在今湖北境内)游玩为理由,召诸侯们来相会。

这时,韩信手下就有人跟他说:?刘邦此行正是为了钟离昧而来,不如杀了他去见刘邦以证清白。?韩信犹豫不决,就去找钟离昧商量,把有人跟他提建议的事儿也说了,钟离昧心知肚明,韩信已有杀他之心,被逼无奈之际,也只好自杀了。

随后,韩信就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刘邦。怎料,刚一见面,刘邦就命人把韩信绑了起来,刘邦给韩信的理由是?有人告你谋反?。韩信被迫带上满身的刑具被拉到了洛阳,可到最后也没审出韩信的谋反罪来。

不过,刘邦还是把韩信的楚王爵位拿下,换成了淮阴侯。

二、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很显然也是源于一次?莫须有?之罪,只不过这次操刀的换成了吕后和萧何。

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征讨,韩信以生病为由没有跟着去。刘邦此时对韩信更不可能有信任可言了,韩信去了也没兵权,早就心灰意冷了,自然也就不想去了。

不过,就在刘邦出征期间,发生了一个事儿。

韩信府里有个家臣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有心处决。这个人的弟弟想救哥哥出来,就跑去吕后那里告了韩信一状,说:?陈豨当初来长安的时候就曾经私会过韩信,两人早已约好,陈豨谋反,韩信给他做内应。韩信现在正在家里和家臣们商量,打算夜里假传诏书把罪犯和奴隶们都放出来,突袭皇后和太子。?

这番说辞无论真假都好,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智慧的女性,吕后也不会放过这个替丈夫除掉眼中钉的机会。于是,她把萧何找来谋划,萧何给她出了个主意:假装刘邦已经平叛成功,马上就要回来了,召列侯进宫一同祝贺,待韩信到来之际,一举将其拿下。

还蒙在鼓里的韩信哪里知道他们的主意,一下就进了他们的包围圈,被武士们五花大绑起来。最后,韩信被处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之内。

韩信临死之前的感慨一定很多:

他可能后悔当初蒯通劝他造反的时候,他没有行动;

他可能也一直在怪刘邦和吕后为何如此狠心,一定要置他于死地;

他可能也会怀念曾经那些征战沙场的日子;

他的人生到底有多少遗憾,也只有他自己更清楚了。

当吕后将韩信的死讯告诉刘邦的时候,刘邦?且喜且怜之?,一半是高兴、一半是怜惜。从朋友的角度出发,韩信不该死;从君主的角度出发,韩信又不得不死。

表面的理由是?莫须有?,而实际上的理由却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0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