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

历史典故 2023-12-31 07:20:32

在37年前的今天,1984年4月2日,第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

1984年4月2日,第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山东举行。

这一天,从地球的西半边和接近南北极的两头都有人来,他们说怀着朝圣的心情来访问风筝的故乡。这是1次充满欢乐、美感、友谊的盛会。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沐浴着童年的天真,把他们的创造、向往、爱恋,1齐抛上天去,起飞吧!

最为壮观的是开幕以后的下午,在离潍坊市50里外的白浪河水库大坝上,从老远就看见黑压压连绵800米的1座人山,对面,隔着干枯的河床对岸,又是1片人海,估计有10万人以上。他们从4乡几10里外早早来到这里坐定。只见如地毯的底色黑蓝服装的男人群中,现出红、绿、黄色鲜明的点点片片的繁花,那固然是艳服的农村妇女和孩子。

这儿不像在运动场,没有门票和入场的拥堵,没有主持人的主席台和广播喇叭,没有人叫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但是10万人的广场秩序井然蓝蓝的天上,飞翔着来自国内的和国外的5彩缤纷的各式风筝,展开1场无声的比赛。

风筝是智慧的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木鸢(木制风筝)。木制以后,又有纸制,称纸鸢,至5代,则出现了风筝。据《询刍录》说: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5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可见风筝之得名,乃因其上装有鸣器,发声如筝,动听动人的原因。亦可见制作之工,是愈来愈巧了。

风筝曾是战争的工具。

古人放风筝,岂独游戏而已,它还有个放晦气的讲求呢。《红楼梦》第710回,描述大观园众芳和宝2爷赋柳絮诗,忽然窗外竹梢上挂住了1个大胡蝶风筝,黛玉要丫头送走时说:可是呢,知道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我们的拿出来,我们也放晦气。经黛玉1说,丫头们便把各人的风筝搬出来去放。这固然是一种迷信,但它也从反面说明了人们是不要晦气而喜吉祥的。

唐朝诗人高骈作的《风筝》1诗流传久远: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来往风。

模糊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清朝郑板桥也作过风筝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4围。

5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胡蝶斗春归。

明朝徐渭曾作《题风筝画诗》: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邓拓曾作《风筝》1诗: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1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

春风送你上青天。

60多年前,鲁迅先生写了著名散文《风筝》。在鲁迅的笔下,风筝乃是春的使者,又是儿童最爱好的玩物: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10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但是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准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但是,由于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居然把兄弟手扎的1个胡蝶风筝折断了,踏扁了,干了1件精神虐杀的蠢事。

如今许多国家的风筝都在利用流体力学的知识和新材料新技术创出新纪录。如新西兰朋友在坐谈会上介绍,他们已研制出强塑料管和纸,利用在风筝上又轻又结实,不需要8级风也能把房子大的风筝送上天。还看到美国的录相片介绍,他们也试过顺着风筝线送饭儿上去,但那不是画的嫦娥,而是活人运动员。

由于潍坊国际风筝会连年举行,已使该地的风筝名扬4海,在1988年的国际风筝会上,潍坊被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的风筝界知名人士推举为国际风筝都,并开始准备成立国际风筝联合会。据介绍,这是第1个由我国发起、组织并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体育组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0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