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是什么制定的,如果斩了来使会怎么样

众妙之门 2023-06-15 09:57:55

古代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是什么制定的,如果斩了来使会怎么样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交战来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战争作为一种争夺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随之诞生,漫长的战争史上,交战的双方相互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并且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说最为简单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战争当中,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对方传达信息的人员。

至于这个规矩,实际上早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已经开始了。

公元前596年,楚国派遣使节申舟出使齐国,因为土地的摩擦问题,楚国和邻国宋一直有矛盾,因此楚庄王在辞别申舟的仪式上特意交代他,不要出使宋国。没想到这句话却被宫人泄露了出去,传到了宋国的执政官华元的耳朵里面,这下他不高兴了,楚国这是小肚鸡肠嘛!那就别怪我做小人的事情了!因此特意派遣人前往申舟经过的交通要道设伏,杀死了楚国的使臣,有从人逃回了楚国,楚庄王听说了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左传》记载他“投决而起”,立刻派遣大军,包围了宋国国都9个月。

为此宋国只好派遣华元来到楚国军营,向楚庄王低头认错,楚国军队因为连日的围城,粮草也快吃完了,决定趁好就收,两国随即约定保护双方使节,华元则作为和谈的人质来到楚国居住,这也是第一个有纸面协议的不斩来使约定了。

在近代,世界各国的《日内瓦公约》也明确做出了规定,世界各国不得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对这句话有了更好的描述。

实际上这么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彼此之间留了一条后路,但是古代偏偏有人不按套路出牌,斩了来使会怎样呢?汉朝就有一位将军试了,他就是汉初建威大将军耿恭。耿恭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他的父亲耿广很早就去世了,耿恭年少成为了孤儿,但是他从小喜欢习武并且善读兵书,为人慷慨而有谋略,有着将帅的才能,因此在公元74年,都尉刘张出兵攻打车师,随之从军的耿恭就被任命为司马。在边关担任将领期间,他多次击退入侵的匈奴,因此被拜为了将军。

永平十八年,汉平帝去世,因此车师和匈奴趁机反叛,匈奴大军将耿恭和数百名士兵围困在孤城当中,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但是耿恭亲自激励士兵振作,和他们同起同睡,并且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兽筋,汉军打退匈奴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城里面也只剩下几十人,这也让汉军有些动摇,耿恭心生一计,当北匈奴单于派使者进城劝降,耿恭竟然派人杀了那个使者,还在城头烘烤北匈奴使者尸体,这让单于彻底大怒,加派部队继续围城,而士兵们得知了这个消息,明白自己一旦投降,下场肯定是非常惨,因此更加只好更加卖力坚持。

最终数天之后,耿恭等人总算等来了汉朝的援军,守住了这座孤城,最重要的是他们拖延了匈奴的攻势,耿恭斩了来使,却凭借此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也算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幕了。

古时候“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古装剧经常出现这样一句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有一种说法叫?斩使立威?,那么,来使到底该不该斩呢?斩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其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交战双方很少斩来使,因为使者充当邮递员的角色,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交战双方只能依靠使者沟通

倘若斩了来使,就意味着双方不可沟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样或许可以激发士气,?斩使立威?,破釜沉舟,但同样激怒了敌方,使得敌方拼死力战。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斩使立威?,使得己方立于死地,背水一战,总体来看,是不够明智的。

?斩使立威?是有典故的。

东汉时期,北匈奴围攻疏勒城,守城大将耿恭据城死守,粮草将尽,岌岌可危,后来,匈奴派使者前往劝降,但耿恭见了使者之后,二话不说,直接砍了使者,还将其尸体架在城墙上烧烤。

耿恭此举视死如归,但彻底激怒了匈奴,匈奴发动了一波又一波潮水般的进攻,好在,汉朝七千援军及时赶到,冲散了匈奴,耿恭才得以保全性命。

与耿恭相比,司马懿对待使者显然聪明的多。

诸葛亮六次北伐,司马懿龟缩不出,诸葛亮派使者送去一个礼盒,里面装着粉红色女仆装,讥讽司马懿不是个男人,哪知道司马懿看了之后,一点不生气,反倒重赏来使,还与来使聊了起来。

司马懿问:?诸葛亮饮食起居如何呢??

使者如实回答:?军师事必躬亲,打二十大板,还要亲自数,每天吃米饭不过一升。?

司马懿内心暗喜:?诸葛亮烦心事这么多,吃的这么少,怕不久于人世了吧!?

司马懿通过使者一席话,就窥探出了诸葛亮的身体状态,知道诸葛亮不行了,于是更加坚定了不出战的信念。

与司马懿相比,吕蒙更是利用使者,将关羽打入地狱。

关羽兵败樊城之后,得知大后方被东吴偷袭,于是多次派使者去找吕蒙沟通,吕蒙隆重接待了使者,嘘寒问暖,并带他见了俘获的关羽下属的亲眷们。

这些亲眷们,见了使者之后,纷纷报平安,还委托使者捎去书信,结果,关羽部下见了亲人的书信,士气大损,无心恋战,亲人在敌人手里,哪还有心情打仗啊,于是都偷偷地溜了,拦都拦不住。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荆州丢了,关羽死了!

所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是大有道理的!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一、”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来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战争史上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出自周朝的春秋时期,周朝自周公旦辅政,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涵盖了周朝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都是周礼,就连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彬彬有礼的战争。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后世朝代相差很大,当时的战争是两方先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各自带着军队列好阵,摆好架势,双方都准备好再一声令下,开始打仗,打仗都是点到为止的,一方战败后,另一方一般情况下不追,即使追,也是追规定的路程,然后战争结束。

现在看起来很好笑,当时的战争就类似于牛仔约架,或者君子动手,一切都是彬彬有礼的,既然是打仗,就需要双方互派使者进行沟通:在哪里打?什么时候打?你们敢不敢来?

使者在当时是负责协调双方打仗的沟通员,战争的双方根本就不会产生杀使者的行为,一方面是周礼限制,另一方面是杀了使者双方就没法沟通了,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同时,在春秋时期发生了一场因为斩杀使者而引起的战争,让这一规定成为一件俗定的规定,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596年的事

楚国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半路上被宋国所杀,于是楚国大怒发兵攻打宋国,楚军围城围了整整9个月,仍然没有攻下宋国,宋国于是派出使者华元出使楚军大营,双方约定,宋国投降并派使者华元到楚国为人质,以此为条件,要求楚国后退三十里,以给宋国尊严,楚国答应宋国要求,双方达到和解。

这事发生后,被后世称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交战规则,原因就是使者可以化解一场战争,同时又能便于战争双方的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利益。春秋时期的周礼贯穿了整个周朝,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礼仪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同时随着礼仪制度的崩塌,战争也越来越残酷,从最早的君子约架到后来的无所不用其极,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作为战争的不成文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成为一句空话,斩杀使者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不斩杀使者的情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任何时代的战争都是有目的,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战争,战争可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好处和目的谁会发动一场无缘无故的战争呢?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派了一个使者叫郦食其出使齐国,当时的齐国算是相当独立的诸侯国,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齐国归降刘邦

没有用一兵一卒郦食其就成功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就是使者的作用,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后来韩信嫉妒郦食其的功劳,在蒯通的建议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让齐国措手不及,齐王田广认为使者郦食其是刘邦派出当幌子的,诱骗自己放松军备,才让韩信出兵击败的,所以齐王田广杀了使者郦食其,这算是使者成功劝说战争,但又因故被杀的典范。

还有个三国时期的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时,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没办法了,就派出了一个使者拿着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仍然不为所动,也没有为难使者,照样该干嘛干嘛,这也不斩使者的例子。

历史上,不杀的使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毕竟双方交战,也需要派出使者进行一些沟通,战争不可能无限打下去,连刘邦和项羽这样的死对头也是鸿沟协议,双方签定暂时和平条款,这些事都是使者去办的,使者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协商双方战争的停止、俘虏的交换、协议的签定、利益的谈判等等,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

三、斩杀使者的情况当然了,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但比不杀的使者的情况稍微少一点,斩杀对方使者是需要向敌方传达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就是:我方一定要将战争进行下去,等着开战吧,我不会投降的,斩杀使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升级战争的行为,把战争延续到使者身上。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南宋时期,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军攻打合州的钓鱼城,南宋主将王坚与副将张钰紧守城池,抗击蒙古,蒙哥攻打了五个月都没有攻下城池,于是派出使者原南宋降将晋国宝进城去劝降王坚,王坚怒斩使者,等于向蒙古传达了拒不投降的意志,就连大汗蒙哥也战死在钓鱼城下,王坚斩杀使者就是用这种无言的方式表达继续战争的决心,不给蒙古抱有希望。

还有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的事件,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主动示弱之计击败了公孙渊,在大局快在明朗之际,公孙渊派出了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作为使者出使司马懿,希望司马懿能够接受请降,司马懿却一反常态,把公孙渊派出的两个高官使者给斩杀了,以示对公孙渊的心理威慑,之后公孙渊又派出侍中卫演为使者来见司马懿,司马懿这次没有杀使者卫演,而是让他叫公孙渊当面来投降。

从司马懿的事件看,杀不杀使者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由当时的战争形势所决定,并没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约束,完全是看当时的战争情况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一心对敌方表达决战到底的意思,就完全可以杀了对方使者来促成,如果想要快速结束战争,一般情况不会杀害对方使者,而是会与使者积极沟通情况,解决战争。

总结后世的战争中,早就没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约束了,杀不杀使者,取决于自己一方怎样的政治目的,杀使者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抗议和战争的宣言,是会扩大战争的,不杀使者说明双方愿意控制战争,不让战争升级,或者有限度的战争,这都取决于政治目的,而不是这句约束的话。

在古代历史里有个“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礼仪究竟是怎么回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一词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在古代历史中战争不计其数,每一个朝代的兴起衰落,都饱含战争之苦,在历史中战役轻则上百万死亡,重则连文明都因战争而永久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后续还因为战争延伸出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即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礼仪渊源春秋时期的楚国被其它国家誉为“野蛮”之国,他们认知里,楚国是没有文化,不懂礼仪,只知道蛮干;一次因为楚国向齐国洽谈相关大事,随派遣使者前往,但楚与齐中间却掺杂了一个宋国,如果想早日传信齐国,势必要借道于宋国。

然而宋国自诩为大国,从来都是“狗眼看人低,眼高于顶”,压根瞧不起楚国,所以面对楚与齐的交流,楚只能让使者绕道而行,但,宋国却觉得绕道也是对其不尊重,认定这乃是奇耻大辱。

竟然在楚使者必经之路上设兵埋伏,并将其袭杀,后宋此经一事被楚披露,引起春秋轩然大波,须知,宋国在自诩但只是自诩,而非其它国公认的大国,而作为春秋数一数二大国中的楚国面对这赤裸裸挑衅嫣能不怒。

宋国面对事情败露,都没来得及缓口气,就被楚庄王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困住宋国,宋国在面对大军时方才有自知之明,后派遣死志使者拼命传递求援信至晋国,但接收到求援信的晋国却不敢发兵。

一是楚国强大,二是上次战役中刚溃败于楚军不敢再起战争,于是晋国面对求援信全当没发生过。

宋国眼看孤立无援,城中局势不断恶化,围困九月后竟然易子而食,无奈之下宋国君主就将华元作为使者去争取外交胜利,希望能说服楚王退兵,华元知道这一国生机皆系于身,正面谈都不会有好结果。

随竟然凭借夜色潜入楚国大营并挟持了楚军最高指挥官子反,在拿刀抵脖时,华元说到:“我知道此次谈判不会有好结果,方出此下策,但我国已经析骸以爨,如若贵军不肯退兵,宋国唯有倾国一战,哪怕举国同死也在所不惜,如果将军愿退兵30里,我宋国当楚国唯命是从。”

瞅着脖子上的刀,楚国最高指挥官子反只能答应宋国使者华元的建议,第二天就领全军退兵30里,并互派使者立下约定:“保证此后绝不互相隐瞒!”

也因此华元成了楚国人质,后还在楚国定居,此事后,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范例,也是后来诸国传承的礼仪。

其实按理来讲,“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应该废弃掉的,因为兵不厌诈,并且春秋时期后续也有人犯过斩了来使破了例,但为何后来保留了下来,源于短兵相接讲究一个英雄气概与精气神,如果杀掉来使会显得我方胆怯,最终为了让军队勇猛无畏,这项礼仪传承了下去。

并且送信之人,本身不具备攻击性,更没携带武器,在古代尊崇儒家思想的人,斩杀来使是为人所不齿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