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汉字,那么中华千年传承的文化又该怎么流传百世?五千年上下求索、亿万人口口相传才铸就成当今汉字文化的繁荣。相比较于拉丁字母,汉字有其独特的优美、深意,但这也导致其的学习难度极高。在世界教科文组织的认定中,中国汉字学习难度为“极难”。会说会写中文的外国人,要远远少于会说英语的人。但在中国汉字的传承中,曾差点就彻底绝迹。
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自觉的进行文字改革。当时因为特殊的社会因素,大部分人只会说却都不会写汉字。因此出现一种学说,认为汉字的书写难度过高,难以实现全面普及。应该放弃书写汉字的习惯改用拉丁字母,这样就能够更快的实现全国普及。拉丁字母一说的出现更多是历史背景的影响,当时西方文化开始“渗入”,伴随而来的就是拉丁字母。其简单、易学的特点被很多学者推崇,确实相比较于文言文而言,在流通性上有很大优势。
但其底蕴浅薄,对情景的表达能力有限,对事物的描述也很直白,缺乏感情色彩以及情绪表达。因此也有一些学者坚持使用汉字,其中赵元任更是一气之下写出三篇“千古奇文”。《石室诗士食狮史》、《季姬击鸡记》、《饥鸡集矶记》三篇古文通篇均只有一个发音,但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整件事。能够被看懂,但永远听不懂。文章刚一发表,就在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三篇古文是对文言文的讥讽,甚至可以作为废弃汉字推行拉丁文的“标杆”。
但赵元任老先生想表达的意思却并非如此,他认为文言文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是拉丁文无法比拟的存在。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单纯的拼写很难达到例如《季姬击鸡记》这类文章的高度。当然在此赵老先生也表达出对拼音文字的一些“不满”,但世界万物又有什么是完美的?这三篇奇文对于中国普通话来说,都无法实现口口相传,所谓的拉丁字母就更加不可能。
也正因为老一辈学者对传统文字的敬畏和守护才让汉字保留下来。凭借三篇奇文力挽狂澜,保住千年传承的中国汉字确实值得敬仰。当时还有一些记者歪曲赵老先生的意思,但在随后的“呵斥”之下也都慢慢消声灭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瑞典化学家卡尔·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