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人死后就真的消失了吗?心理学家荣格来给你解答

人生百味 2024-01-01 00:06:01

《荣格自传》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了他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实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

荣格说:我们如果要走个性化发展道路,要过自己的生活,必须能够容忍偏颇,没有偏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们无法保证自己从不陷入错误,或者说不会跌入致命危险的状况。人们或许认为,世界上存在一条康庄大道,但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这个说法我还挺认同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选择遵从自己的喜恶本心,那么其中必然包含一种“偏颇”,同时我从荣格对他自己的童年的描述中曾多次出现过“好奇心”和“原罪”,这让我想到:如果你对一个人的行为感到好奇,便会去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探索其内心的欲望,了解他为何会犯罪——原罪。

而我们的分析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猜测,这可以追溯回自己即伊德,再感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渴望及希望自己能获得什么,这些思想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引导,若是不好的方面,便可能会引发因原罪而犯下的罪行。荣格和卡伦都是弗洛伊德的门生,他们都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对其吸收和批判,他们都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局限性,只看到了个人的潜意识,但是人类的行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受集体潜意识、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荣格他自身的局限性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家庭的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荣格希望用上帝来解释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本身违背了科学性,并且会让心理学理论变得不可知化。荣格在他的童年这部分认知中太过个人化,特殊化,他认为他小时候的梦、雕刻的玩具都有性的意向,都有远古含义在里面,我个人觉得,小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大脑灵活度较高,他们更善于把吸收到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新的东西,他们渴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体验感,每个小孩子都会有的,只是记忆深浅的关系。

而在他的中学时代,荣格热衷用上帝来解释他所认知的一切,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现象,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荣格自传其实是描写了一个在哲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人,在他童年的时代,他热衷问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他对自然有浓烈的兴趣,他可以操控自己的身体,让他生病,到中学时代,荣格意识到他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父亲觉得荣格以后没有出路,但是他从我是谁过渡到了我要做什么。

感叹于荣格对生活的细微体验,更感叹于其对生活一丝一毫的思考。事情发生于我们的身上,我们顶多是感叹几许时间的匆匆,而缺少一种相应的思考。童年的经历对于荣格个人品格和往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直接为其研究提供了个人例子。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匆匆的时间洪流中细细地品味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一切。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荣格以科学的态度,直面复杂而隐微的人性。他自喻为一盏小灯在黑夜的浓雾中行走的人;他探索世界文化中幽暗的深处,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中,来理解人类的幻想和梦境他提出的原型理论、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等概念,深刻影响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

荣格于自传中称呼自己的童年是一个“拥有秘密的孤独小孩”,到了80岁时,则以下列文字表明心迹:“我是个孤儿,举目无亲;我浪迹天涯,我是一个人,与自己对立,我是个年轻人,也是老人……对每一个人来说,我是必死的,我不在时光的轮回中。”依此看来,荣格对自己的定义由孤儿开始。孤独,孤独感是古今中外不可避免,富含丰富信息的感受。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如何将自身成长经验中的孤独转化成创造和自由,乃至发展出博大精深的荣格心理学,正是对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孤独的角度。纵观荣格的生命轨迹,亦会发现是如何将其个人的孤独经验转化为独特理论的。

荣格形容自己是孤独者,但是从他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他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医院工作期间,有能力聚集众人组织研究机,与弗洛伊德相识之后,担任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隐居湖边的同时,则在附近与友人共组联谊性俱乐部,一直到后来分析心理学发展起来之后,他组织或是支持参与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活动,互动的人群涵盖心理研究人员、物理学家、艺术家、政商贵贾、新兴媒体到一般大众。

这样的人机互动其实是非常全面而广泛的立体络,络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分析心理学提供了贡献,也在其中找到各自完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就比如梵高,他在生前的画被世人唾弃,嘲讽,他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所以抑郁症的压力和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再看看现在,每一幅作品都被追捧,都被当成是“贡品”来看待,如果他穿越到现在,看到这幅景象会怎样?我们不是梵高无法体会,但是我相信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欣喜因为那种欣喜早在当时被人嘲讽时就已经将原有的期待扼杀了,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也都会犯错,没有捷径之路,除非他是通向死亡。

因为时间原因只看了一点,但是其中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是我这一次最大的收获,大体理解说是每个人身上的潜意识来源于其祖先,其整体社会历史,人的身上有一个可能不被自己认识到的来自历史的人格部分,这部分是集体潜意识,且通过实现的活动来发展意识,人好像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体。

这似乎和他对来世的看法一致,他觉得潜意识或者精神存在于第四维之中,和现实的三维空间不同的是,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脱离了这一刻度而存在,因而在死后可以继续存在。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必知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会再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9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