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红楼梦》:不变的宝钗善变的黛玉

华里士 2024-01-01 00:40:4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对黛玉和宝钗的看法,基本已经定格在“黛玉适合谈恋爱,宝钗适合娶回家”这个结论。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作为《红楼梦》的两个女主角,即使作者的本意是两人互补短长,但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差异吧。

为什么到了现在,反而越来越多人认为,宝钗就更适合做妻子呢?真的就是为了弥补所谓的“金玉良缘”之遗憾吗?

或许,认为宝钗更适合妻子这个角色的人,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所致。因为缺乏,才总希望弥补。因为缺乏安全,就总想取之于平静。也只有这样,才能更贴切地解释黛玉和宝钗两人身上的不同。

表面看上去,黛玉身体虚弱,宝钗则丰腴晶润。从传宗接代的角度看,似乎是宝钗胜出不少。

但这个观点,放在《红楼梦》里、放在贾宝玉身上或许是一个理由。但这样的理由,还能成为现代人的评判标准吗?

我甚至可以断言,之所以认为黛玉只适合谈恋爱,宝钗才是更合适的妻子的人。其实,他们的内心都有一份潜伏的不安。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其实很简单,谈恋爱是没有法理约束的,而婚姻则是彼此的维系和负担。

娇弱的黛玉,表面上是会影响后代的传承,其实更难明说的是经济上的负担、生活上的照顾,甚至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人财两失。

这对一切以得失为参照的现代人而言,肯定是一种莫大的风险。为了“止损”,选择预期更稳妥的宝钗,就显得那么名正言顺了。

或许,我们可以先对比一下黛玉和宝钗身上的不同之处。便会发现,对于她们的所谓“差异”的认知,其实都是建立在我们主观上的想当然而已。

黛玉,一个“幽居在空谷”的绝代佳人。

当然,潇湘馆也不是空谷。相反,甚至很有一种无法掩饰的富贵气息。竹影摇曳之中,她坐在糊着软烟萝的窗前,手头是诗书,案上是笔砚。

即使是微恙在身,也还是斜倚熏笼,在漫天秋风秋雨中听着雨打残荷的淋漓。那一刻,你会相信,她就是哀愁的化身。

然而,秋去春来之后,当某一回和宝玉斗嘴之后。她会吩咐人将帘子放下来,并用石狮子倚着。那副“梁上燕来还燕去”的璇旎,分明又是十足小儿女的娇憨。

所以说,黛玉给人的感觉,是善变的,而且是捉摸不定的。

她会为了送宫花的顺序而抢白周瑞家的,也会因史湘云说自己像戏子而明确流露不快。虽然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但却又有一种烟火的气息、一种真实的人生。

可以说,表面上,黛玉会让人觉得一览无余的“浅”,但却没有“薄”的索然无味。

而表面上的冷,或许也只是她为求自保的一种方式而已。只要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你便能发现,她的内心才是火热的,更是赤诚而不设防的。

这个判断不是凭空而言,我么可以从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变而验证。

从最初的相嫉,到最后的义结金兰,宝钗所做的其实并不多,也就是送来几两燕窝,说了几句暖心的话而已。

可却让黛玉从此尽释前嫌,还追着薛姨妈喊“妈妈”。甚至连后来的薛宝琴,也成了黛玉眼中的亲妹子。

显然,一个真正善变、彻底冷漠的黛玉,是做不到这些的。为什么就会让现代人认为,她只适合谈恋爱而不是一个贤妻的人选呢?

较之于黛玉,宝钗给人的感觉就要平淡多了。

豆蔻年华的宝钗,早就已经对衣着打扮失去了兴趣。她平素衣着素淡,以四大家族之富,却常年身着半新不旧的衣物。全身上下,除了遵循癞头和尚的提点,佩戴了一具金锁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富丽闲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像如今的世界五百强家的女儿,却穿着地摊货,出入自行车,手上的包包也是几十块的物品。全身上下没有任何的奢侈品,只有一个性命攸关的金锁而已。

这样,谁能说自己能看穿这个姑娘的内心?

可以说,妙龄的宝钗,基本没有任何小儿女应有的情趣。和自己的同龄人比起来,她就是一个老气横秋的“知心阿姨”。

蘅芜苑的布置,不但是“一色玩器全无”。即使有书,也只有两部济世之书。难怪连贾母也不免诟病“如雪洞一般”。

这一切的铺垫,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年纪轻轻的宝钗,内心的修为,已经到了“四大皆空”之境。而很多出家人,穷毕生之精力也难达到这个境界。比如馒头庵的净虚老尼之流。

因此,宝钗虽然生得丰满莹润,但其内心却是古井无波的枯乏。或许,也是一种绚烂之后的沉寂。

虽然,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宝钗的平淡,和她的年龄比起来,是那么的不谐、那么的格格不入。

而宝钗的平淡,不仅仅是自己的衣着与居处的平凡,更多的还是在对人的态度上。

当金钏儿因被王夫人误解被逐,羞愤交加之下跳井身亡。作为主子的王夫人,放在那个年代,其实并无大错。但即便如此,王夫人也有良心上不安的自责。

但宝钗则以轻飘飘一句“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就能将其揭过去。

人有贵贱,本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王夫人和宝钗的眼里,金钏儿确实没有多少分量。

如果只是王夫人淡漠视之,我们或许还能轻易接受。而素以平和示人的宝钗,有这份看法,难道就仅仅是“荣辱不惊”吗?

对于“情”,宝钗的看淡,其实还能从柳湘莲身上得到应证。

因为尤三姐自刎雌锋之下,柳湘莲痛失佳侣而出家为僧。即使以薛蟠之愚,尚且揾了几滴眼泪,宅心仁厚的薛姨妈亦为之叹息不已。

唯有宝钗,则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不必为他们伤感”为由,便能跳脱过去。

柳湘莲与尤三姐,本来就是最容易惹人落泪的爱情悲剧。而宝钗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正是最容易为情而动的年龄。

她所关心的,并不是尤三姐的薄命,更不是柳湘莲的痴情。在此关头,,反倒惦记着要酬谢薛蟠身边的伙计。

由此也大致便能佐证,在宝钗心里,“情”是不存在的,现实的利益才是更是值得关注的。

这就是黛玉和宝钗的区别所在。两人的不同,已经一目了然了:黛玉善变,而宝钗不变。

黛玉的善变,正是和她年龄相当的为情所动。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那就是“为你欢喜为你忧”,但原因无非就是一个“情”字;而宝钗的不变,似乎生来就是一种卧看白云苍狗、我自嵬然不动的冷寂。

善变者,因情,不变者,也因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3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