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毕加索用35天创作的《格尔尼卡》我用一年才看懂

历史典故 2024-01-01 05:22:12

Hey朋友们,#做了本书#是未读的周三栏目,我们每期会邀请一位编辑,向你讲述那些“做书”背后的有趣故事。希望这些故事不仅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还能让你get一种看书的新视角!

安梁

安梁,「里程碑文库」产品经理,参与书稿编辑、纪录片策划、官网搭建与新媒体运营。执着于读书与睡眠的宅男编辑,曾是不称职的纪录片校对者,闲来撰写历史文化科普文,喜好围观古今旅行家见闻。

文 | 安梁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没有艺术细胞,就不需要跟立体主义和毕加索打交道,直到一厚摞《格尔尼卡:毕加索的愤怒与人类战争反思》的书稿被堆在眼前。

No.1

为什么做《格尔尼卡》这个选题?

二战期间,曾有一名纳粹军官质问毕加索:“这幅画是你画的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画的。”这幅引起德国人不满的画,正是《格尔尼卡》。

1937年,在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被德国选为轰炸目标,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轰炸之后,毕加索用35天创作了这幅画。

形貌诡异的牛、马、灯和人物的表面之下,有怀抱死去的孩子痛哭的母亲、战斗到最后一秒的战士、受伤挣扎的马等,从画中,我们可以瞥见1930年代盘旋在西班牙、乃至整个世界上空的战争阴影。

毕加索说:“在这幅画中,清楚地表达了我对格尔尼卡陷入痛苦和死亡的海洋中感到厌恶。”

如今,我们知道《格尔尼卡》是“反战”的标签,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它为什么会成为旷世名作、它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它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

而这些,和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依旧相关。

No.2

越了解毕加索,越发现他“渣”?

对于一个艺术门外汉来说,如何读懂那摊名画,成了我起步不久的做书生涯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对于这幅作品,我的知识还停留在曾经的美术课堂上,在寥寥无几还没有“被生病”的日子里,美术老师讲到,《格尔尼卡》表达了毕加索对战争的愤怒与控诉,仅此而已。

毕加索在创作中

如果从头恶补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能需要一些审美天赋,思前想后,直觉告诉我,古代东方“知人论画”的路子大概是个捷径。于是,搜罗毕加索传记变成了我每天闲暇时间的乐趣。

然而,我没想到的却是,毕加索的形象逐渐“渣化”,以致我一度都不记得他原本是个画家了。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画室中,他钟爱的两个女人在这里争风吃醋,两人剑拔弩张,结果毕加索抛下一句“两个都爱”后,就继续专心作画。多年之后,他还对又一位情人坦承,那是一段珍贵回忆。

读完传记,忽略那些创作之外的八卦,毕加索辗转于马拉加、巴塞罗那与巴黎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从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到同情共和国的创作者再到反战呼吁者的角色转换,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不过,到这为止,《格尔尼卡》的形象依然模糊。

No.3

作者在线教学后,终于迎来转机

当「里程碑文库」编委陆大鹏将前往英国采访《格尔尼卡》作者詹姆斯 · 艾德礼的消息传来,事情有了转机。他的目的,是为里程碑纪录片搜集素材。用微型纪录片解读图书,这实在是业内少有的创举,很幸运的是,我能够参与其中。

青年译者陆大鹏(右)与作者(左)一起骑马

就在这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意外发现——

《格尔尼卡》赴英展览时,牵线的人是时任工党领袖、后来接替丘吉尔出任首相的克莱门特 · 艾德礼,瞄到“艾德礼”这个姓氏的时候,我嗅到了一丝“八卦”的气息。于是立刻托陆大鹏私下询问了作者和克莱门特 · 艾德礼的关系,这才发现,克莱门特正是作者的家族远亲!这么一看,原来艾德礼一家和《格尔尼卡》的缘分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内战时代。这个小插曲,也让我更加期盼着与书稿对话了。

不久,陆大鹏和詹姆斯 · 艾德礼的对话视频传到我手里。

作者不愧是研究《格尔尼卡》的专家,两人在泰特美术馆和书房的交谈,直接完整而详细地勾勒出了画作的前世今生,同时,由此引发的我的其他思考——

牛、马、女人背后的象征意义,是毕加索赋予的还是评论家“想象”的?

毕加索长期关注的斗牛、战争、米诺陶洛斯,和这幅画是不是存在着内在联系?

让《格尔尼卡》至今为人尊崇的,是艺术本身还是“反战”符号的拔高?

这些历代艺术研究者都琢磨不透的难题,也在他们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里程碑文库」《格尔尼卡》主题纪录片片花,点击即可观看

也正因为作者的讲解,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这幅大作的面目,在我这个门外汉心中,才逐渐不再那么“狰狞”。

No.4

做书过程中的一场“行为艺术”

虽然做书的过程并不算特别顺利,但还是有一些欢乐的事情穿插其中。

比如关于《格尔尼卡》中光源问题的“小实验”。画中那匹嘶鸣的马头顶有闪着锯齿状的昏暗灯光,而真正点亮整个画面的却是女人手中的蜡烛。

不同光源的强弱投影,究竟会怎样影响画面呢?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我和同做本书的天宇同学走进了一间漆黑的会议室,把微弱的电脑背光当做一个光源,又打开手机电筒,观察两者交错的影子。

经过一番探索之后,我们共同认定——我们果然是没什么艺术细胞,实验并没有确凿结果。但后来重温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两台电脑的桌面,一个是《格尔尼卡》本尊,一个是毕加索稍早的画作《米诺陶之战》——足以说明,我们是怎样地“醉心”于这部书稿!

No.5

关于里程碑文库的一个“小设想”

其实关于「里程碑文库」,我们有一个宏伟的设想,那就是打造一个东西方文明知识版图——每一本书通过关键词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让读者能够凭此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能一眼看到文库的精华所在。而作图的难点,就是把书与书关联的节点翻检出来,这无疑是令人一夜头秃的艰难任务。

在祭出无数根头发之后,有一天,我在《格尔尼卡》里瞥见了安德烈 · 马尔罗的名字。他是毕加索的好友,也是一位乖张的艺术家,曾远赴东方寻觅佛教痕迹,故而也出现在了文库未来会出的《玄奘》一书中。一瞬间,仿佛电流划过,我看到了点亮这张后现代信息图的希望。

在白板上,画了无数次的草稿

自己用软件画的初版信息图

最终设计大大绘制的终版图

当然,兴奋之余,我还是经常被拉回现实。读者们,会对毕加索的那摊名画望而却步吗?詹姆斯 · 艾德礼用自己优美的文字和透着趣味却不失深刻的解读,向我们述说《格尔尼卡》的故事和对现世的意义,我们又竭力填平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从艺术高度来说,毋庸置疑,抽象、破碎的《格尔尼卡》是一杯苦酒,而我们,希望历经编校,让它摇身变成人人皆可啜饮的甘泉。

Q

&

A

@春曲:「里程碑文库」中,您个人最喜欢哪一本?为什么?

安梁:令我吐血最多的《格尔尼卡》,肯定是首选,不过之前已经介绍很多啦,这里强推一下《摩天大楼》吧,当初从《漫步世界建筑群》认识了丹·克鲁克香克,他的书稿也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这本书需要精心细品,乍一看是镀金时代、白城恶魔、哥伦布世界博览会、建筑师生涯的大杂烩,其实作者独具匠心,个中奥妙,待读者自己探寻吧~

@咕叽咕叽:艺术小白会不会看不懂《格尔尼卡》?

安梁:对艺术的领悟在乎个体感受,没有懂与不懂的区分。艺术批评家可能聚焦于构图光影,画作鉴赏者可能关心牛马女人的寓意,普通人可能尝试着去理解反战符号的魅力,历史爱好者可能希望探寻画作本身的颠沛流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无需在意别人的臧否。

@Becky:您做完《格尔尼卡》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安梁:不要被字句翻译所累,做书的乐趣可能在书稿之外!为了理解詹姆斯·艾德礼笔下的一些细节,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奇怪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加了。设想一下,如果以后的图书有了译者注释版和编者吐槽版,会不会更有爆点?

编辑大大有话说

「里程碑文库」正在线上众筹中

关于上面说的

打造东西方文明知识版图的设想

我们能不能实现

这些还取决于你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

一共有350位朋友支持了我们

感谢你们

你们每一位的名字都被我记在小本本上了!

也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一起完成这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儿!

跨越4300年历史长河

遍布全球47个城市

涉及18个学科领域

60个人类文明高光时刻

全球顶尖的大咖作者

……

「里程碑文库」

一套书带你重返

人类文明的高光时刻

「里程碑文库」第一辑(6册)+限量文创

正在摩点众筹首发

现在成为支持者

以性价比最高的价格

最早入手

以及享受不断解锁的特别福利

第二波特别福利——

「里程碑文库」复古明信片已成功解锁

p.s

想参与到未来的每一辑

新书、文创、纪录片、课程的制作中吗?

想参加里程碑系列的书友会共读、为选题投票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36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