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一首连李白都模仿的诗千古流传诗论家一再赞扬

话历史 2024-01-01 07:37:07

在唐代文豪榜上,崔颢虽然榜上有名,但因为早年不治行检,恣意放荡,娶妻择美,稍不如意便弃之如敝屣,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算好。虽然他官场不得意,留下来的诗作也不多,但是《黄鹤楼》一首就足以使他蜚声诗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的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图经》)。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这几笔写出那时代登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感情真挚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

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复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按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云的诗句。清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此诗转折处格调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结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了这个传说,历代对《黄鹤楼》的校注层出不穷,不仅黄鹤楼被称为"崔氏楼",连武汉都被誉为"白云黄鹤的地方",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直到清代诗人孔尚任游览黄鹤楼时,有感于李白搁笔一事,却遗憾黄鹤楼景区没有建筑来纪念此事,于是随意指了黄鹤楼旁的一处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赋诗名曰《题搁笔亭》。因此,"李白搁笔"的故事就更加有名了。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却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昊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明显地摹学此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作为李白不多见的七言律诗,也被后世诗论家一再赞扬,并经常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成为诗坛佳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39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