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变化之书:周易传播到欧洲的三个阶段

历史典故 2024-01-01 14:02:04

易经本来有三本,一是《连山易》,二是《归藏易》,三是《周易》。前面两本已经失传,目前只有《周易》还在世。虽然孔子年轻的时候瞧不起《周易》,晚年研究了《周易》才后悔不已,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孔子,不管卦辞爻辞是不是孔子写的,反正他对《周易》的流传和推动,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周易》传播到欧洲的时间较早,如果要说出《周易》具体传播到欧洲的准确时间,这个很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7世纪西方人就知道了《周易》。据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oclas Trgault)早在1628年便将《周易》译成拉丁文,但是很多西方学者否认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第一个系统翻译《周易》的人是雷孝思。

周易译名《变化之书》

从雷孝思为代表的传教士,开始翻译《周易》到18世纪末端,可视为《周易》在欧洲传播的第一个时期,前后延续150年左右。雷孝思是一位耶稣会传教士,他于1736年将《周易》译为拉丁文,雷孝思在翻译的基础上还加上自己的评注,便之成为一部有内涵的《周易》译本。随着雷孝思《周易》的出现,更多的欧洲学者有了接触和研究它的机会。这个时期的译本是拉丁文,生搬硬套,而且并不完整。所以西方学者对《周易》的看法和认识,大都主观武断,非常片面,有些观点甚至滑稽可笑。

英国汉学家闵福德的《易经》

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更多更完整的《周易》译本开始出现,这个时期先后有五种译本问世。1876年马克拉契(Mc Clatchie)的译本《儒家易经》出版发行,马大哥试图用神话来开启《周易》之谜,结果他把《周易》与《圣经》、中国与巴比伦、神话与宗教、统统搅在一起,看起来振振有词,实际上是胡说八道。总而言之,这段时期,欧洲人完全没有搞清楚《周易》是个森马东西?

狄蒙·古霍的《易经》

《周易》在欧洲传播的第三个时期,是因为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文译本(1924)横空出世。卫礼贤在大儒劳乃宣的帮助下,花了十年的时间翻译了《周易》,而且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占卜高手,随后他把秘技传给了心理学大师荣格尔,荣格尔靠着《周易》带给他的灵感,手撕弗洛伊德,成为一代宗师。直到这个时候,欧洲人才算是摸到了《周易》的边缘!

到了本世纪,欧洲的汉学家几乎没有不涉足《周易》的,但具有独到见解者不多。三百多年来,《周易》在欧洲的影响愈来愈大,但她神秘面纱背后的真相,无人能解。正因为它太深奥,仍然吸引着不少欧洲学者!

卫礼贤的《周易》

在欧洲人眼中,利雅格和卫礼贤分别是《周易》在欧洲传播的第二、三时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译本最为优秀全面,帮助了欧洲读者客服了阅读困难综合症。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卫礼贤与利雅格的看法也不太一样。利雅格是一位精通中国语言文学的大学教授,他以学者的眼光来看待《周易》,他对《周易》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于卦象和占卜,他完全不知所云,他还抱怨说:那六条实线虚线,变来变去,错综复杂,到底是嘛意思啊?但是卫礼贤长期生活在中国,而且拜师劳乃宣,得到了真传,还掌握了占卜之法。

利雅格和卫礼资的译本均以清代的《周易折中》为原本,两人译易的态度都十分严谨。但若将两者译文一一对照,则会发现利大哥更倾向于严格的直译,不愿也不敢轻易越原文半步。比如,64卦的卦名,利氏一律采用音译;相比较而言,卫大哥则更带意译的倾向,尤其表现在注释部分,其中不乏卫大哥本人的理解和说明。

至今很多西方人,认为《周易》是数学论、逻辑论、历史文献、咒语集,他们根本没法了解到这本中国古代典籍的伟大意义。我觉得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周易》那些莫名其妙的文字,成为了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别说西方人士,就是中国人也看不懂。

即使很多玄学人士会占卜,但是《周易》的原理至今无一人融会贯通。就好比我们天天驾驶汽车去上班,但是我们都不懂汽车的构造,更无法自己在家造车。所以呢,我们都只是使用者,而不是发明创造者。《周易》的始作俑者是谁,我估计目前地球上没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4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