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死亡数千万,诞生了一位“医圣”

荆十三 2024-01-05 21:16:52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发。旱灾、蝗灾、地震接踵而来。瘟疫一触而发。

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5648.6万;到了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一百余年间,人口跌至1616.3万,简直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

微信图片_20240106094551.png

人口锐减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频繁发生的瘟疫。仅在公元196年—220年(汉献帝建安年间),有史可查的大规模瘟疫就发生了5次:196年(建安元年),北方大面积暴发瘟疫;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遇瘟疫,“吏士多死”;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征合肥遇瘟疫,“吴疾疫”;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江淮流域大疫;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江东地区大疫。

当时,南阳郡涅阳县(今属河南省邓州市)有一个张姓家族,全族总人口有200多,从建安初年开始,不到10年,2/3的人身亡,其中死于传染病伤寒的占70%。

将这件事记录下来的是这个家族里一名叫张机的人。张机,字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瘟疫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人们称这种病为“温病”“热病”“伤寒”。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和瘟疫一直是不可避免的灾难。欧洲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近一半人的生命,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类似的瘟疫吗?事实上,汉朝时期,中国爆发了一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瘟疫,导致全国4/5的人口死亡,全国人口下降了近千万,这对当时还处于封建初期的中国是一个重大打击。历史上人们只能得到“二十二年前的建安是一场流行病”这样几个描述。

当时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有限,再加上医生数量少,进一步导致了前期瘟疫的蔓延,皇帝对此无能为力。而这场瘟疫,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黄巾起义爆发了。

赤壁之战的瘟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带兵进攻东吴,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由于魏军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水性,所以诸葛亮想到了火攻,用火烧魏军的船只,让他们无处可逃,结果魏军大败,可是魏军大败的主要原因真的是火攻吗?还会不会是其他造成的呢?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曹操在赤壁大败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都相信魏军是因为受到火攻而失败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史料都是记载着曹操是因为遭火攻而大败的。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黄盖“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展,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可见司马光是认为曹操战败的主要原因是遭到火攻,但是我们再来看下另一篇著作,看他是如何记载赤壁之战的。

《三国志》对于赤壁之战有着与大多数著作不一样的描述,《三国志.先主传》中有段话这样写到: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按照这里所记载的话,那么魏军是先战败,然后其船只才被烧毁的,也就是说魏军失败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受到火攻。那究竟是为何?

从曹操后来给孙权写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并非因为火攻。曹操在信中这样写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描述赤壁之战时也没有提到魏军遭遇火攻而大败的事,而是遭遇了一场瘟疫,曹操到了赤壁之后,与孙刘联军作战,却始终没有大的进展,后来又发生了一场瘟疫,曹操便下令撤退了。

当时这种瘟疫应该是血吸虫病。只有南方才有血吸虫病,而且以两湖地区最为严重,所以魏军的士兵对这种病几乎没有抵抗力,因为北方很少遇到这种病。血吸虫病的高发期在秋季,其潜伏期大概是一个月。而曹操练兵时间正是在秋季,赤壁之战发生在秋末,假如魏军士兵都感染了血吸虫病,那么此时就会全面爆发,军队的战斗力会急速下降,无心应战。

东汉瘟疫

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聚集起几十万人,不仅是因为人民对生活没有希望,被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更是因为张角打着他能治好人民的口号。然而,他能不能治好病,对于那些急着去医院的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后来,直到公元217年,瘟疫已经到了完全无法控制的程度。

在这样的绝境中,一个被后人称为医圣的人开始大显身手,他也被称为张仲景。张仲景写了一部巨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被医学界奉为圭臬。在这本书中,他还准确地指出了这场瘟疫的起因,为后来的人研究当时这场鲜为人知的瘟疫留下了重要的证据。

其实这场瘟疫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黑死病、霍乱、天花那样恐怖的疾病,而是现在人们听起来无伤大雅的“伤寒”。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三国时期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战术或战略,而是因为这样一种疾病。伤寒造成了曹操军队战斗力极低,也造成了士兵的减少,最终让他付出了战斗的代价。

民间防控

后来根据历史学家的调查统计,这场瘟疫造成东汉4/5的人口死亡,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比例。同时,人们受到医学水平知识不足的限制,时间长了就开始有各种奇怪的理论,比如“邪侵说”。就连曹植也写过一份文件,记载当时鬼神使各地的人得病而死。对于无助的平民来说,没有办法让他们治病,也没有办法让他们得到皇帝的拯救。他们必须自己照顾自己。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寻找一些方法来拯救自己,包括驱魔仪式,念咒和驱鬼等。,但这些都是绝对无用的。这场瘟疫最终导致了当时全国十个房间和九个空房子。与如此大的瘟疫相比,连年爆发的战争和起义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人无处可藏,只能等待死亡的到来。如果说家家户户都能让人感到恐惧就够了,那么真正让人恐惧到骨髓的,就是所谓的“千里乌鸦”,因为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死了,一家接一家的嚎啕大哭,直到死一般的寂静,这才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张仲景也遭遇了疫情。毕竟,他原本100人的家庭,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去世了。张仲景在看到自己的家人相继死去,看到全世界人民的绝望之后,为自己无力拯救人民而感到深深的绝望和痛苦,而他也终于将这样的痛苦化为力量,发誓一定要解决这样的瘟疫,拯救人民,践行真正的医者之仁。于是在这样的目的下,张仲景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张仲景原本已被举为孝廉,仕途前景一片光明。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通过察举,推荐在孝与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来做官。这个机会相当宝贵,20万人口以上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1人,20万人口以下的每2年推荐1人,全国每年只有数十人有幸得到这个机会。然而,目睹身边的人连遭不幸,张仲景立志从医,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医术。他在医学方面展露出惊人的天赋,医术逐渐超过了老师。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瘟疫,取得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襄阳府志》记载:“仲景之术,精于伯祖。”一个人本事再大,在大规模疫病面前也是杯水车薪,懂得瘟疫防控与治疗的医生越多,老百姓的生命才越有保障。为此,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张仲景将各种“伤寒”分为6大病种,并根据其临床上的不同表现再逐一细分,针对每种病分别给出治疗手段和药方。《伤寒杂病论》中载有方剂113个,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载有方剂262个,除去两书重复之处,实收方剂269个,有些至今还在被人们所使用。如白头翁汤:治疗痢疾;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肺炎;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

不仅如此,《伤寒杂病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这种先“辨证”再“施治”的方法一直被后世中医所推崇。

更值得后人钦佩的是,在担任长沙郡太守期间,张仲景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仍坚持给百姓看病。平时还好,瘟疫流行时,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医无门,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个月留出固定时间,官府衙门不处理其它公务,让百姓进来看病,诊断、治疗的地方就设在官府大堂上。

由此,张仲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