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随后南征北战,消灭了诸多强大对手,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终于重新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新生的大唐在经历了一连串血与火的洗礼后,终于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轨。
当这个新诞生的王朝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却已经在帝国的权力之巅酝酿。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一直都在明争暗斗,最终爆发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果是秦王集团大获全胜,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被射死,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让位于李世民。
01 唐太宗李世民三番两次想要修改史书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一举将李世民推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巅峰。但是这个事件也让李世民背负了一个骨肉相残的沉重道德包袱,这种负罪感在某种程度上被李世民转化为自我救赎的力量,成为缔造盛世贞观的潜在动力之一,同时这种强烈的道德不安也让李世民把权力之手伸到他本来不应该染指的地方。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地方历来都是“风能进,雨能进,君王不能进”,但是这次的李世民无论如何都要一窥究竟不可。
李世民很想看看史官是如何记载当年那起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史官的笔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对负责写起居注的官员褚遂良说:“你的起居注,都写些什么呢?可不可以让君王自己看一看?我想看看起居注,用自己的得失来警戒自己。”
褚遂良马上劝阻道:“现在的起居注,就是古代记录帝王言语的左史,和记录帝王行为的右史。无论好坏全部记录下来,以期望帝王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可是,我却没听说过帝王自己要看关于自己的史书。”
没想到李世民还不死心,继续问:“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们都记录下来了吗?”褚遂良回答:“常言道,坚守道义不如尽忠职守。我的职责是记录历史,怎么可以不把一切都记录下来呢?”
李世民想要调阅起居注的理由是“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这种理由听起来就有点假,一下就被识破了,褚遂良直接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没想到碰到钉子的李世民还不死心,接着追问他不好的地方有没有都记录下来,这已经是很露骨的话了,如果换成没有骨气的史官,马上就会屈服了,没想到褚遂良依旧硬邦邦的回答自己的职责是这个,当然都记下来了。
这次的试探失败后,只隔了短短一年时间,李世民就再次提出要看“当代国史”,这次直接找到了房玄龄,下命令说要看当朝的国史,让房玄龄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无奈之下房玄龄等人只好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然后送给李世民,其实李世民真正想看的是六月四日发生的事。
房玄龄
李世民看完有关玄武门之变的原始版本后,感觉十分不满意,命令房玄龄加以修改,并且还对修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02 李世民修改史书,到底是在隐瞒什么?
后世的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李世民篡改了史书,李世民为什么要篡改史书呢?他到底想要隐瞒什么?
众所周知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两个兄弟和许多侄子,这是无法掩盖的,也是李世民不需要掩盖的,毕竟那种斗争中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李世民真正想要隐藏的是一件无论如何都不能公诸于世的事。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那个早晨,太极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皇帝和那些宰执大臣们到底在干些什么呢?据史书记载,高祖和近臣们正悠然自得地“泛舟海池”,沉浸在一片诗情画意中,对宫门前发生的惨烈厮杀一无所知,直到尉迟敬德出现在面前,才如梦初醒。
这种记载很明显不符合常理,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夜,李渊打算次日召集三兄弟入宫对质,并且还要叫上所有的宰执重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有闲心去海池泛舟,应该是早早地等在太极宫才对。
就算真的去海池泛舟,可是当不远处的北正门发生激烈的厮杀,并且杀的鸡飞狗跳、人喊马嘶的时候,李渊和一帮帝国大佬怎么可能还对此毫无察觉。
只要李渊察觉了发生在北门的厮杀,作为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并且执掌大权的帝王,应该会马上做三件事:
第一,马上离开海池,躲到某个最隐蔽最易于防守的地方,命令近卫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第二,火速下诏,让身边的宰执重臣到玄武门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听候裁决;第三,立刻调集皇城中所有未参加政变的禁军,逮捕兵变的各方首脑和主要将领,调查事变真相,严惩政变者。
如果李渊真的采取了以上举措,李世民的这场政变可能就会功败垂成,毕竟这场政变是李世民先出的手,同时李渊的心里还偏向于李建成,所以李世民必败无疑。
所以李世民必须提前做好某种措施,让太极宫中的所有人都暂时的失去视觉、听觉和行动能力,不能向李渊报信。
03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隐藏的真相是,他囚禁了李渊,并且可能要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杀掉李渊
李世民要如何保证在玄武门开战前,太极宫中的所有侍卫、嫔妃、宦官、宫女不会去向皇帝报信呢?
答案只有一个,控制他们,派兵进入太极宫,用武力控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到这里,一个被隐藏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面了,玄武门之变事实上有两个战场,一个在玄武门前,一个在太极宫内。
太极宫内的战场有多大?是整个太极宫吗?需要把太极宫中的所有人都控制住吗?
李世民没有笨到把有限的兵力都用到太极宫中去漫天撒网,他只需要控制住关键人物高祖李渊就万事大吉了。在玄武门袭杀太子和齐王后,马上派兵入宫,把高祖和一帮近臣囚禁起来,而囚禁的地点有可能就是海池。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囚禁父亲李渊呢?
答案很简单,应该是要逼迫父亲交出政权。
但假设李渊坚决反抗,誓死也不交权,李世民该怎么办?李世民不可能就此退缩,否则一切都会前功尽弃,他自己和手下人可能会有被杀头的危险,那么最后的手段只有一个字,杀。至此,我们已经接近了李世民竭力要隐藏的那个真相的核心。
很有可能在李世民的计划中,入宫控制高祖的行动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困父”,消灭所有反抗的禁军侍卫,将高祖和近臣们彻底控制起来;第二部就是“逼父”,让某个将领出面,逼迫高祖下诏,把军政大权交给秦王;最后一步,也是李世民最不希望走到的一步,那就是万一李渊誓死不从,李世民不得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弑父”。
这样的“三步走”是任何一场逼宫行动都不可逃避的内在逻辑,幸好李渊还算识相,没有逼李世民走到第三步。但是在那个以“忠孝之道”为准则的社会中,就算没有真正的实施第三步,但只要在心中预演过一次,就可能留下永远无法抹除的阴影。
也许正是因此如此,所以时隔多年后,李世民尽管可以把弑兄、杀弟、屠侄的真相昭示于天下,但唯独不敢公开他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所以贞观史臣不得不挖空心思的编造了高祖和近臣“泛舟海池”的荒诞一幕。
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李世民问诸遂良能否修改史书,是因为自己的做法不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想借此美化一下自己。要知道古代皇帝做人做事都是有史官随时记载,不管是好事坏事都会被记载,而且都是客观事实的记述,所以古代的皇帝都想让史官来更改记述。为的就是来以此让自己在历史中有个好的形象。就这样李世民也不能逃避这个事实,所以就打算问一下史官能否将自己美化一下。这样的话自己的安史之乱就可以盖过去。让世人忘记自己曾经杀了自己的兄弟,以此达到自己称帝的事实。
但是要知道历来史官都是那种清明廉洁的人才能够当这个职位。所以根本不用阿谀奉承皇帝。就这样当李世民问道能否修改史书,美化自己,诸遂良根本没有给李世民更改的答复,反而白了李世民一眼。因为史官的任务就是公平公正的记载皇帝的所作所为,要不然就算自己不这样记载。也总会有人记载。如果这样的话,史官这个工作将会被玷污。
谁让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上是如此的狠毒,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有放过。所以想美化自己是不可能的,因此李世民只能作罢,但是要知道作为皇帝,不可能没有荒唐的事,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形象美化,那就得作事圆滑。
就这样,李世民再后来的记载中,都是形象比较好,也是因为李世民做事都比较严谨,不会留给史官把柄。就这样李世民在后来历史上的形象是非常令人称赞的。就这样李世民的目的也因此达到了。
李世民篡改了当时太极宫里的情况,被改成了时帝泛舟海池,就是这个细节,让后人被蒙骗了一千多年。玄武门之变的动静那么大,李渊怎么可能还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去泛舟海池啊!很明显这个细节是被李世民给改了的,并且在史书上还非常夸张的去抹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两个人描写得非常的肮脏不堪,让人觉得他俩的死简直就是罪有因的,但是其实我们都被欺骗了。
玄武门之变本就是李世民为了帝位在谋反,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且后来他还弑父,这才当上了帝王。玄武门之变给李世民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难以心安,总是觉得心里面很郁闷,觉得自己做得很过分,但是又不得不这样去做。造成了如今这样得结果,他心里面难以安心,所以一直想改变一点什么,他害怕史书得记载对他产生不利,也不想被后世唾骂,于是产生了篡改史书的想法。
李世民曾经不止一次想要篡改史书,但是褚遂良根本就连一点机会都不给李世民,史书碰都不给李世民碰一下,李世民很是无奈,褚遂良也太可爱了,非常的恪尽职守啊!面对褚遂良的严于律己,李世民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在他那里不知道碰了多少次壁,但是从未死心。
后来史书还是被李世民给篡改了,毕竟他是帝王啊!他若是想改,总是有办法的。当时皇宫当中乱箭齐飞,李渊根本就不可能泛舟海池的,硬生生的被李世民改成了这个样子。而且很有可能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住了,根本就动都动不了,被人看守着,不然他怎么可能看着外面战火弥天,自己却什么都不做呢?李世民篡改史书这一做法,始终是他最大的污点了,而且欺骗了后人一千多年,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李世民篡改历史只是为了然自己多去皇位的过程变成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他是无法完全抹杀自己的这样行为。史官的责任就是完整的真实的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这是他们的一种职责。史官都是非常正直无私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李世民名可以篡改一些历史史实,但是无法完全覆盖掉这一段历史。这样的行为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承认,也不能被当时的史官所容忍,李世民篡改历史的行为就已经引起了当时史官的愤怒。
皇位之争就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双方只有一方能够存活下来。李世民必须狠下决心,痛下杀手,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痛定思痛之后,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让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恩恩怨怨有一个了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中成功的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整个大唐王朝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自己的父亲也要听命于他。
评价一个君王的标准不能看他夺得皇位的过程,而应该看他在位的时候对国家的贡献。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牺牲了自己的兄弟。你是没是一个非常有志向,非常感恩的人。他身上的责任不是他一个人的,是三个人的。还有他的大哥和他的三弟。所以他必须让大唐王朝走向繁荣富强,这也是他前进的动力。
李世民厚葬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他们的葬礼之上,李世民留下了真诚的眼泪,这绝对不是鳄鱼的眼泪,我相信李世民的内心里还是有着一丝的温情。
这应该就是李世民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尽管这个真相被贞观史臣极力掩盖,但是在现有史料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和疑点。从这些线索和疑点入手,我们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段话:“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此外,在《唐文续拾·卷二》李俨所撰的《杜君绰碑》中,我们也发现了“矢及宸闱”这样的说法(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杜君绰是进入玄武门埋伏的九人之一)。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流矢及于内殿”和“矢及宸闱”应该都是关于“第二战场”的一种较为隐讳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李世民派兵入宫控制高祖的过程中,肯定与皇帝身边的禁军侍卫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武装冲突。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不可能全被李世民收买,而一旦看见秦王带着士兵杀气腾腾地闯进宫中,那些侍卫也断不会束手就擒或者坐以待毙,可见一定范围内的战斗是不可避免的。而发生战斗的时间,应该是与第一战场、也就是玄武门前的混战同步,也就是东宫齐王兵正猛攻玄武门的那个时候。
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上述推断,下面这些疑点和线索也是绝不容忽视的:
第一,回顾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参见两《唐书》、《资治通鉴》中相关记载),有一个现象令人满腹狐疑,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杀李建成并意外坠马之后,忽然就从史料的记载中“消失”了,直到尉迟敬德迫使高祖发出敕令,交战各方全部放下武器,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李世民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演出了“跪而吮上乳”的一幕。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无端“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上哪里去了?他都干了一些什么?如果说李世民是因为坠马受伤,被扶到什么地方休息去了,史书中为何只字不提?此外,身经百战、英勇过人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坠马”而丧失作战能力吗?在战场上一向身先士卒、不顾枪林箭雨而冲锋陷阵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受了一点轻伤就下火线吗?他会放心大胆地把入宫控制高祖的关键行动交给手下,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静观事态演变吗?
答案只有三个字:不可能。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所以他必然会全力以赴,也必然会拿出百倍的勇气、决心和力量来进行这场战斗,直到政变成功的那一刻。而当李世民袭杀建成和元吉后,能否迅速开辟太极宫中的第二战场、能否在第二战场取得成功,最终将决定玄武门之变的成败!
在此情况下,即便坠马受了一点轻伤,李世民也绝对不可能躲起来休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率兵入宫开辟第二战场,控制高祖和那些宰执重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