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以下犯上,历史上诸侯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大多以诸侯的失败告终,原因主要在于一来皇帝占据大义名分,在法理上拥有天然的优势,二来皇室兵多将广,在兵力配置上占据优势,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不过历史总会出现意外,明朝的靖难之役就是如此。
原本朱允炆占据大义名分,他为帝王,以朝廷的名义对燕王朱棣采取军事行动合法合理,再加之他有全国之力,朱棣当时仅仅只有北平周边几座城池和几万兵马,实力悬殊,谁曾想结果却出人意料的是朱棣攻占南京城,朱允炆命丧大火,丢失帝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其他藩王和大臣是怎么想的呢?
朱允炆的削藩失败,我们常常总结的不外乎一是因为朱允炆削藩的时机不成熟和削藩的杂乱无计划,时机不成熟表现在朱允炆刚登基,民心等各方面不稳固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杂乱无计划表现在面对藩王的势大,朱允炆不经考虑直接在半年之内将势力比较强大的五王全部废黜,尤其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的爵位,削藩之心昭然若揭,此举不仅给了朱棣准备之机也彻底得罪了朱元璋的其他子嗣,将维护皇权的削藩行为演变为皇室与诸侯王之间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要知道当年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并没有立马废除诸侯王的封国,而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采取推恩令的方式徐徐图之。
二为朱元璋的缘故,因为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对能征善战的武将展开大肆屠戮结果导致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无将可用。
其实与其说朱允炆因削藩失败丢失皇位,倒不如说朱允炆因为执政的理想化丢失了民心,在三位儒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不切实际的鼓舞下,年轻的朱允炆对真正的朝堂运作并不熟悉,改革朝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无形中得罪了武将,贸然削藩又将各路藩王彻底得罪。朱元璋为什么会给藩王军事权力?就是为了给皇室提供最后一道保障,万一有奸臣在朝廷当道,皇帝可以用诸王的兵力拨乱反正。
在得罪了藩王和武将之后,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较量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朱允炆派去进攻朱棣的将领们出工不出力,剩下有实力的藩王要么向朱棣表示臣服,要么不为所动,比如谷王朱橞,朱允炆让他守卫金川门,他倒好得知朱棣前来进攻时直接开门投降了。
藩王和将领们都如此表现,更别提百姓了,在他们眼里朱允炆与朱棣的争斗本质上是老朱家自己的内部矛盾,不论谁当皇帝,天下还姓朱,与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没必要造反,只要谁取得胜利表示臣服即可,甚至因为朱棣的尚武,武将们更希望朱棣取得胜利。
朱棣也很聪明,攻占南京城后,直接恢复被朱允炆废除爵位的藩王们的爵位,其他藩王看朱棣如此表现,自然对他表示拥护,所以靖难之役在朱棣攻占南京城后便宣告结束,并没有进一步波及全国。
朱棣当初是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的,并不是造反,因此朱允炆名义上还是国家的君主,不过随着朱允炆在战乱中的“死亡”,皇位出现空缺,为了掩人耳目,为了合法合理,朱棣在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下,“勉为其难”的登基为帝,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迎来新的盛世。
参考资料:《明通鉴.卷十三》
《明太宗实录.卷一》
《明鉴纲目.卷二》等。
靖难之役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那么你了解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靖难之役指的就是明朝时期朱棣策划的推翻建文帝统治的一次内部斗争。这次的靖难之役让燕王最终还是取得了 成功 ,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但是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关于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表面上看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就是建文帝主张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而这样的举动难免会因为触犯到藩王的权利而遭到质疑和反对,当然所有藩王所站的都是朱棣这一边,而这样一来朱棣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就是想通过这些藩王的动作,而给自己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理由,也就是清君侧,这样看起来从某些方面来说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还真的是这样。
但是这只是从表面上看出来的,而靖难之役的原因还是因为朱棣对皇位并不死心,所以想要拿着清君侧这个借口然后对建文帝发起攻击,在条件足够之时再由自己登上皇位,这才是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朱棣早在朱元璋还没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因为出去死去的皇子们,唯有朱棣 军事 能力非常的强大,而且也是剩余几个皇子中年纪比较大的,所以不管是立长还是立闲,燕王称帝的可能性都是最高的。
但是历史却和朱棣开了一个大玩笑,朱元璋居然越过他将皇位交给了下一辈的朱允炆,这对于朱棣来说根本就是不能触碰到,同时这也是靖难之役发生原因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靖难之役的介绍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同时也是建文帝的四皇叔,本来被封为燕王的他在自己的藩地也过着很好的生活,可是朱棣偏偏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对于自己的小辈继承了皇位这一事情他早就心存不满,然后等到削藩这事情一出的时候,朱棣马上和各地的藩王一起联合成一直有力的队伍,然后果断的发起了靖难之役,这样看来朱棣靖难之役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那么朱棣靖难之役直接是怎样的关系呢?
在说朱棣和靖难之役的关系的时候,可是说朱棣是靖难之役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实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靖难之役是朱棣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各位藩王的力量,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然后将建文帝赶下台,尽管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非常正常的反击,但是透过这个表相再看朱棣和靖难之役的关系那就非常的不一般了。
在朱元璋晚年时期,他的几个儿子都没了,而朱棣开始显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根据年龄大小来安排,朱棣无疑都占据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朱元璋的选择却让朱棣十分的恼怒,这样一来朱棣的靖难之役很快埋下了伏笔。果然不久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就是靖难之役的最主要的策划者,同时整个靖难之役凭借的都是他自己的想法,总之不管怎么说,朱棣靖难之役的事情中,这些可能都是之前早就计划好的。
靖难之役的实质
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因为对削藩极其的不满,然后打着清君侧的借口进行了反叛的斗争,这一仗一打就是三四年,最后还是以朱棣的胜利为结局,当时虽然是打着清君侧的几口联合几个藩王共同谋事,可是成功之后确实燕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事实呢?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什么?
靖难之役的实质其实就是燕王发动的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尽管表面上看上去是因为削藩而影响到了燕王以及各位藩王的利益,但是靖难之役的实质却远不是这么简单的。那么为什么说靖难之役的实质就是争夺皇位呢?削藩是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发动的一场无声的战争,而建文帝本就有些畏惧燕王的势力,所以想要偷偷一步步来,可是他一发出动作燕王就明白了,之后就有了燕王装疯卖傻的事情,为的就是抓紧时机好出兵打出个措手不及来。
之后的时间内朱棣很快就率兵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了,表面上看朱棣是因为不满削藩才做出如此动作的,殊不知是朱棣早已经心存不满,认为建文帝根本就是个没有本事的人,为了明朝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其实朱棣早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推翻建文帝了,朱棣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毕竟他才是朱元璋的儿子,可是最后皇位却又越过了他,若是建文帝真是个有才华的厉害人物也就算了,可是建文帝并不适合做皇帝。朱棣为了得到皇位可是煞费了苦心,但是因此大家也可以看的明白,其实这场靖难之役的实质就是对于皇位的争夺战争。
靖难之役的战争背景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一、太祖分封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
朱元璋曾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觐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
明朝初年,每一个藩王除食粮万石以外,还有军事指挥权,藩王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一点九万人,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拥兵十万,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明太祖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时任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二、“靖难”遗训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役,我们都是很熟悉的。那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一次争夺帝位的斗争。而之所以说靖难之役是十分的血腥的,其实不仅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不过也有人说朱允炆是下落不明)。因为除此以外,在靖难之役当中死掉的人是很多的,再加上朱棣在进入南京之后大肆的杀戮(尤其是那些曾经为朱允炆出过计谋的文臣武将,更有人被诛灭了十族)。
靖难之役对当时的社会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这样悲惨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而原本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喜爱,直接让朱标的儿子、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了。而这时候,其他的藩王就不认可了。他们在想自己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要让一个小辈去当皇帝?因此在建文帝元年,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
但是可惜的是,朱允炆虽然派出了老将耿炳文,但是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导致自己方面的主力军队不断被朱棣歼灭,而朱棣又采用了灵活的技巧,经过几次大战已经把南军的主力消灭的差不多了,最后朱棣成功的在建文四年攻下了南京。而建文帝他本人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也有人说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宫,从此成为了一名僧人,亦是有人说建文帝他坐船去了东南亚。
不过不管怎么说,朱棣是最后的胜利者,是为明成祖。在朱棣即位之后,他大肆杀戮,清洗朝中朱允炆旧党。再加上之前死于靖难之役的人,据说前后死伤人数多达数十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