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为何就把商鞅处死了

以史为鉴 2023-06-16 17:04:34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为何就把商鞅处死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秦惠文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真正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谋反罪论处,行五马分尸之刑,不能不说有点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没有谋反。

商鞅原本是卫国公族,后来师从法家,游说列国寻找致仕机会,他先到了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临死时向魏王举荐商鞅,结果魏王兴致缺缺。他又建议魏王将商鞅杀死,魏王同样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国的重用,就开始另谋出路,恰在此时,秦孝公广撒招贤令,然后商鞅就跑去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准备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不感兴趣,倒是很喜欢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开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术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持下,商鞅坚持“不法古,不循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的是为富国强兵。但是,从商鞅决定进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变的是秦国的祖宗之法,那么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会收到影响,而秦国的贵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这个格局,势必会惹怒贵族阶级,但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贵族阶级也只能忍着。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这个掌权人的支持,贵族阶级势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是一种全面彻底的变法,太子犯法,也必须收到处罚,所以在秦惠文王还是太小的时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并不通融,只是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亲自受罚,就处罚了他的监管老师公子虔,而以墨刑处罚了他的授课老师公孙贾。何为墨刑,即在脸上刻字,涂上墨碳,一辈子除不掉。

这后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处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门。

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几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种彻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想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这样的人一旦失势,必然是墙倒众人推。贵族阶级对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里的工具,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商鞅迷恋权势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必然给另一部分人带来利益。商鞅变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个外来的辩士,成为秦国的左庶长,又成为大良造,权倾一时,如果秦王稍微弱一点,商鞅的势头就盖过了秦王,这样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许继续存在,而商鞅却不听从赵良的建议,及时隐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国的变法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它已经是成熟品,即便没有商鞅,变法也不会失败。所以商鞅实际上已经成了弃子。

公子虔说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乐的杀掉商鞅来取悦贵族们,顺便树立了威信。

商鞅师从法家,自然知道当初吴起在楚国变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却觉得自己比吴起幸运,或许能够有好的结果,然而,他和吴起一样,旧主一死,新主就要杀掉他们,不同的是,商鞅的确比吴起幸运,至少商鞅变法被执行了下去,而吴起变法却失败了。

秦惠文王为什么杀商鞅 商鞅被五马分尸真正原因

秦惠文王为什么杀商鞅
秦孝公时期,为了巩固秦国的统治,使秦国的经济和军事都有稳定而大幅度的提高,秦孝公重用了商鞅,让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运动。

有了秦孝公的许可,商鞅便很快地在秦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这些方面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等等。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变法成功,大大鼓舞了商鞅对变法的信心。在政治上,商鞅设立了郡县制,这一做法加强了秦国君主的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商鞅采取鼓励的方式,对有功劳的士兵进行提拔和奖励,商鞅的这一做法,鼓舞了士兵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在经济上,商鞅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但是却压抑了手工业和商业萌芽。法律上,商鞅借鉴了李悝变法中的法令条例,保护了百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利。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这也是商鞅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大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受到了秦孝公支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商鞅,秦孝公有了危机感,他意识到商鞅的号召力很大,开始担心商鞅变法会威胁统治者的权力。
秦惠文王即位后,第一件事就将商鞅车裂而死。因为嬴驷在当太子期间,屡次触犯法条,商鞅还不留情的就处罚了太子老师,这让太子怀恨在心。他即位后,一方面因为私心,另一方面就是他看见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有了警惕心。朝中大臣造谣商鞅叛变一说法,秦惠文王借此机会处死了商鞅,并将他的同党全部剿灭。
芈月和秦惠文王
在小说《芈月传》中,以芈月、芈姝、魏琰和秦惠文王展开了一场后宫争斗战。2014年,《芈月传》进行了开拍,演员定妆照一经公开,得到了很多观众的期待。芈月和芈姝的姐妹之情能否挽回?她们和秦惠文王的爱情又是如何结局?

芈月是楚国的公主,和芈姝不同的是,芈月母亲是楚威王的侍妾。芈月出生后,深得楚威王的宠爱,芈月幸福快乐的生活截止在楚威王去世之时。楚威王去世后,楚威后将芈月的母亲赶出宫门,芈月和弟弟芈戎在宫中相依为命。幸得芈姝对他们姐弟俩很是照顾,芈月才躲过了宫中的一系列陷阱。
后来,芈月作为芈姝的媵侍,陪同姐姐芈姝远嫁秦国。秦惠文王当时已经30多岁了,是一位城府极深的帝王,他被芈月的聪慧机智所吸引,并且不顾芈月身份低下,将芈月带在他身边悉心的栽培芈月。芈月被秦惠文王的深情和责任感所打动,在秦惠文王身上,芈月仿佛看见了父亲楚威王的影子,对她很是照顾和偏爱。慢慢的相处过程中,芈月对秦惠文王有了好感,认为他是可以保护自己一生的人,对他很是依赖。芈月为秦惠文王生下嬴稷之后,将生活的重心都转移到了儿子和秦惠文王的身上。在后宫中,秦惠文王教会了芈月用计谋和手段,并且教会了芈月重拾生活的信心。最后,芈月渐渐地发现,秦惠文王不过是一个只要权力为国家做事的人,他的心思无法猜透。
秦惠文王嬴驷一生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

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王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商鞅,商鞅变法深入人心,但是他触动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当时,商鞅变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支持,民间百姓对商鞅的呼声也很高,赵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利益。在他上位后,对商鞅进行车裂,而且顺手铲除了商鞅的党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
秦惠文王善于发现人才,在他即位期间,采用了张仪,并且对他进行了重用。张仪对秦惠文王在扩张领土上的建议便是连横。秦惠文王认为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毫无怀疑的进行重用。张仪主张秦国参与各诸侯复杂的斗争,秦国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谋利。在扩张上,秦国对东边的魏国下手,魏国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秦兵,败下阵来,魏国被迫割让15座城邑给秦国,秦国的领土大大的增加了。除此之外,秦惠文王还平定了义渠。
樗里疾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秦惠文王很是欣赏他的才干。秦惠文王在位期间,派遣樗里疾率兵攻打魏国,樗里疾骁勇善战,在作战方面也有很高的技巧,樗里疾率兵攻入魏国后,夺取了曲沃,将他加入到秦国的领土中。后来,樗里疾先后攻打了赵国和楚国,都为秦国夺得了领土,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
秦惠文王四十六岁时,得了重病去世,葬于咸阳。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何秦王还要杀他呢?

为什么商鞅有这种想法呢?一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二是华山派的新任掌门秦孝公发出了求贤令,有人献计使秦国强盛的,我与之分土。商鞅到了秦国之后,通过贿赂老熟人景监得以觐见秦孝公。第一次觐见,商鞅讲了帝道,把秦孝公说睡了;第二次讲了王道,秦孝公还是没听懂。

第三次,商鞅讲了霸道,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末了对景监说,这个人讲得有点意思。于是,商鞅趁热打铁讲了第四次,更浅显易懂的强国之道,终于打动了秦孝公。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开朝会商议变法之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都跳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这事早在商鞅的意料之中,变法说白了就是利益再分配,这势必会招来既得利益团体的反对,因为他们只看到变法之后,分蛋糕的人多了,而没看到蛋糕变大了。

所以,性情耿直的商鞅却直截了当地驳斥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他们所说的,完全是凡夫俗子的言论!商汤、周武王都是靠不守旧而兴盛的。为了实行变法,商鞅不但敢顶撞当朝大臣,就连秦国的太子,他也敢得罪。在太子犯法之后,商鞅都太子的师傅施加了严厉的惩罚。

除了贵族,秦国的百姓对变法也不满,因为变法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男人负责打仗,女人负责生产。稍有怠慢或不满,就被狠狠的处罚。所以,有人就劝商鞅适可而止,趁着秦孝公还在位,赶紧归还封邑,辞职去安度晚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商鞅没有听从。果然,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有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想逃到魏国,又被送了回来,只得起兵反抗,结果兵败被杀。商鞅相秦国十年,为秦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最后却被秦惠文王无情的杀死呢?大鹏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秦惠文王要通过杀死商鞅,来消解秦国人对集权统治的怨气,否则,国家很可能发生动乱。其二,秦惠文王要通过杀死商鞅,来转移权力格局,防止商家做大。因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其三,秦惠文王为自己的老师公子虔报仇,自从公子虔的鼻子被商鞅给削下来之后,他已经八年没有出过家门了。从表面上来看,商鞅被杀,是他变法得罪人太多。实际上不管得罪人不得罪人,秦惠王都要会想办法处决他,因为功高震主。

这说明改革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一定会引来既得利益集团的仇恨和报复,甚至还有那些吃瓜群众的落井下石。我们的社会几千年来缺少变革,缺少对变革者公正的评价,缺少对变革者应有的尊重,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出于什么心态一定要置商鞅于死地?

可能是以下这两种心态:一个是当时的商鞅在秦朝的威望太大了,除掉商鞅可以稳定自己的地位,二来说,当时的商鞅触犯了秦朝贵族的利益,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就得除掉商鞅。估计,秦惠文王也觉得商鞅没有错,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不得不杀掉商鞅。

在秦孝公时期,据说因为商鞅的功劳太大,大到秦孝公要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他,但是,商鞅没要。虽然商鞅没要,但是这个事情估计在秦惠文王眼里还是一根刺。只要看见商鞅,就扎的自己眼睛疼。怎么会有这种比皇上功劳还大的臣子呢?所以,当贵族要求时,就把商鞅车裂了,要不然可以换其他的处决方法吧!同样是死刑,但是处死的方法很多呀。

第二个就是考虑要收服贵族势力。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朝也是诸侯制。这就证明,当时的秦国有很多势力很大的宗族或是贵族。而商鞅变法,就是完全得罪了这些人。他爹秦孝公时期,秦孝公是顶着压力而上。到秦惠文王时候,变法已经实行的很顺利,他估计是想用最小的代价处理这件事情,达到和反对势力和解的目的。这个最小的代价就是除掉商鞅。

当时的商鞅,在秦惠文王看来,估计作用也没有那么大了。没有商鞅,变法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变法已经走上正规,商鞅去世以后,变法还是推行。关键是,商鞅去世以后,贵族势力达到目的,也会得到安抚。就这样,尽管商鞅没错,还是被杀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