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是怎么建立明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且无中断过,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有这样丰富历史的国家,虽然说其中两千多年是封建统治,而在这两千多年里,出现了上百位的皇帝,他们有的名垂青史,而有的却成为了大家口诛笔伐的人,而我们在嘴边所熟知的盛世王朝无非就是唐朝和明朝,而我们今天不说唐朝,我们要说一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
说起朱元璋,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起家逐渐的成为皇帝,就连与大明最有仇恨的清朝,康熙都曾这样的评价朱元璋“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不仅如此,毛主席也曾评价过朱元璋,可见朱元璋作为皇帝是多么的厉害,而那么大家感兴趣的并不是朱元璋当皇帝,而应该是曾经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如何建立起属于他的大明王朝呢?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那时候的统治者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对于百姓可谓是草芥人命,不管百姓的死活,把他们当做奴隶,而在那时候,蒙古贵族更是如日中天,而百姓们不敢怒更不敢言,根据记载,当时当地的朝廷已经向人民百姓征税到达了百年以后,而蒙古人对于当时的汉人可以说是完全不当做人来看,蒙古人杀一个汉人的惩罚就是交一头毛驴,除此之外,汉人不能用姓名,只能有出生日期来记,而最令人可恨的是,每当谁家的姑娘要出嫁,而这位姑娘的第一夜必须是先送给蒙古人才可以,而年幼的朱元璋是目睹的这一切长大的,而为了生计的朱元璋不得不与自己的二哥分道扬镳去各自谋生,而朱元璋不仅仅去当了一段时间和尚,更是流落人家四处讨饭。
而能让朱元璋翻身成为皇帝的重要原因就是遇见了贵人,首先第一个就是郭子兴,而郭子兴对于朱元璋是推心置腹,而也就是这样朱元璋才可以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而郭子兴就是朱元璋的第一贵人,而第二个就是李善长,给了朱元璋很多的建议和谋略,朱元璋更是称李善长是再世萧何,可见其地位。第三位贵人则是朱生,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战略思想就是朱生提出来的,而也成为了主要的指导思想。第四位贵人就是刘伯温,而刘伯温的能力是在朱生和李善长之上的,而所谓“天下三分诸葛亮,江山一统刘伯温”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所有的大事小事可以说都是问过刘伯温的。
所以说纵观历史后,朱元璋的成功不仅仅是偶然,更是自己的努力以及遇到生命中许许多多的贵人相助才逐渐走向辉煌的路,寒门弟子对于朱元璋没有一个人是不崇敬的,毕竟是从寒门子弟走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出生濠州贫农之家的朱重八,凭借着过人的天资,被命运之神钦点,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枚闪耀着异光的宝珠。
他打破权贵门第的局限,从一个四处云游乞食的和尚,一步步走向庙堂,成为了出身最为微寒的皇帝;他打破历史征战的固定模式,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自南向北完成了统一的皇帝。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不靠先祖,不靠传承,这二位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赤手空拳打下的江山。巧合的是,朱元璋远祖居于沛县,到其父辈才迁徙至濠州,而汉高祖刘邦正是沛县人,两人可算同根同源。
朱元璋自比汉高祖,除了效仿其广纳人才,知人善任外,甚至刘邦赴过的鸿门宴,朱元璋也曾经历极其相似的一幕。
早年,朱元璋迅速崛起,占据了濠泗滁和4州,红巾军中,原先的大将孙德崖忌惮其壮大,欲除之而后快。便命人作书一封,邀请朱元璋赴宴一叙。席间,孙德崖目示部将吴通舞剑,吴通会意,拔剑直刺朱元璋喉头。所幸,朱元璋早有准备,平安脱身。曾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此时的吴通也正舞剑意在明公。
相似的出身,相同的命运,朱元璋在自立吴王之后,挥师西进,率军逆水而上,征战陈友谅时,曾作诗:
楚汉之争,成皋之战,汉高祖刘邦占据洛阳,战胜了对手项羽,最终夺得天下。如今朱元璋披荆斩棘,收复燕云,驱除胡虏,已过了“咸阳”那关,只剩“洛阳”一仗,面对他的“项羽”——陈友谅,希望也能像刘邦一样,定鼎天下,再造河山。
图片来源网络
明太祖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传奇之路
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长久者。于是杨坚“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不仅严于律已,更是令行禁止,于是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
作为天子能躬行节俭,固然难能可贵,然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凡事需要适度,宽以待人。
但是杨坚却只以,是否节俭这一点来评判、考察他的儿子们,长子杨勇因“奢侈之渐”“多内宠”,被废黜太子位,尽管杨勇宽仁和厚,颇有政见。
三子杨俊因“盛治宫室,穷极侈丽”,被免官为民,尽管杨俊“仁恕慈爱,颇有令闻”。
次子杨广却因善于矫饰,沽名钓誉,蒙蔽了杨坚,恩宠日盛,加之母亲独孤皇后的偏爱,被立为太子,隋朝的命运,也即在这一刻埋下了导致粉身碎骨,国破家亡的雷弹。
元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黎民怨,起义乱,朱元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重围,改朝换代的,所以他深刻知道“弦急则断,民急则乱,民穷则离,民富则亲”的道理。“民若不能安其生,君又岂能安其位”?
春雪霏霏,终旬不止时,朱元璋思昔日居寒微,衣单食薄,甚是艰辛,想必京城孤老,如今也定苦寒无依,于是传旨下诏,赈济贫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是由于朱元璋的起自田亩,所以更能体恤民情,养民生息。
元朝时,人分四等,宋人、汉人属最低等,备受剥削压制,朱元璋曾有诗句:“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在他真的重开了“大宋”天,汉人重又夺回了国家的主权之后,朱元璋却以他博大的胸襟,包容宇内,“华夷虽间,乐天之乐,率土皆然,若为人上能体上帝好生之德,协和人神,则禄给世世无间矣。”并“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才能,一体擢用。”这是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海纳百川。
图片来源网络
社稷初定,国泰民安,朱元璋便命丞相胡惟庸留京处理军政事务,自己则乘龙舟溯江而行。寄情山水,写诗作赋。途中作有《江流赋》:
诗作流露出对宰相权利之大的忧虑,罢游还朝时,朱元璋悄悄来到丞相府前,只见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朱元璋杀心顿起,株连胡党,夷灭九族。并从此罢撤相职,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朱元璋作为皇帝,不仅抢占了丞相的工作,大权独揽,甚至躬亲断案,秋毫明辨,小权都不旁落。史料记载,朱元璋亲手写下的判书就多达192例,亲自审问的案例更是无法计数。
他事必躬亲,宵旰图治,不仅亲阅奏章,还要微服私访;不仅燃灯阅古,更会腰书力田。他写过一篇寓言故事——《勤惰说》:“昔有勤、惰,居同乡,其志则同,其操则异。”有理有趣,用以鞭策自己,教育后人。对于出身乡野,只匆促读过两年书的布衣皇帝来说,笔耕不辍的朱元璋确实是勤奋有加,令人敬佩的。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登上帝位,可以呼风唤雨,享尽荣华,但是作为农民的儿子,朱元璋依然保持着节俭朴素的本色。他下令,车舆服用诸物,该用金饰的,一律用铜代替,不可劳民伤财,追求奢华。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更严于律官。
少时的朱元璋受尽了贪官污吏的压榨,心怀痛恨,他深知贪官欺压人民,人民就会奋起反抗,推翻他辛苦建立的王朝, 为保江山社稷,他严立法禁,罪之不恕。洪武九年,“空印案”牵连甚广,一一惩治,无一幸免。在朱元璋这里,没有法不责众,只有罪有应得。他的雷厉风行,不计代价,使得洪武年间的清官数量,占到了整个大明王朝的三分之二。
惩杀贪官,少有异议,但屠杀功臣,就成为了他此生最大的污点,“嗜杀”的帽子,从此摘除不去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大定之后,朱元璋便将屠刀伸向了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开国员勋中除了早早病死或陨于战阵的,其他几乎全无善终!
太子早逝,皇太孙年幼,朱元璋为确保王朝不落他人之手,对功臣良将,痛下杀手。然而世事难料,他防住了外人,却疏漏了儿子,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但是这时朝中早已无人可用。或许,只要仍是朱家王朝,就是朱元璋所能接受的最好结局了吧。
公元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卧西宫,溘然长逝。
时间回溯到公元1368年1月4日这天,41岁的朱元璋意气风发,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衮,足蹬朝靴,面对堂下的文武百官,他顽皮地作诗一首:
有乡野的粗鄙,有帝王的气魄,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位乞丐皇帝,打破规章,搅动天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变为皇帝的过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扩展资料: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
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地来种菜吃。
洪武三年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从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小子,成长为一个主宰明王朝的大皇帝,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从25岁投奔义军,到40岁登基称帝,我们可以将其奋斗的15年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招揽自己的队伍从加入义军到攻占应天之前这段时间,朱元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招兵买马,招揽自己的队伍。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到濠州城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队伍,迈出人人生的关键一步。朱元璋作战勇敢,又富于谋略,很快就被郭子兴认为义子,并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
当时的濠州城有郭子兴、孙德崖、赵君用等五位大帅和数万义军人马。城内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争斗不断。朱元璋觉得困于濠州孤城非长久之计,必须要向外线发展,并且要有自己的兵马。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到家乡凤阳募兵,小时候的玩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纷纷投奔,募得七百多人。年底,朱元璋从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二十四人跟随他离开濠州,经略定远。这二十四人史称“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之后征战依靠的基本力量。
在进攻滁州途中,朱元璋结识了谋士李善长,在李善长的建言下,朱元璋整肃军纪、保境安民,队伍面貌为之一新。占领滁州后,朱元璋的人马由24人发展到三万人;而且这期间,朱文正、李文忠、沐英、常遇春等战将陆续加入;而后廖永安、俞通海巢湖水师的归附,使得朱元璋具备了南下渡江作战的实力。
短短四年间,朱元璋已从一个小兵成为三万大军的主帅,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第二阶段,创建自己的根据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趁元军与张士诚交战之际,攻占了应天(今南京)。南京虎踞龙盘,地理位置优越。自此,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步步为营,稳固发展。
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四面受敌,地盘狭小,东、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陈友谅,北面是小明王的义军。朱元璋接受谋士刘伯温的建议,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以避免两线作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西面的陈友谅大军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被击败。陈友谅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对手,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便可轻松对付其他割据势力。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消灭了东面张士诚和东南的方国珍。
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稳固发展,采用先难后易的战术各个击破,逐步消灭江南地区的割据势力。
第三阶段,成立自己的帝国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中原,进击元大都。第二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北伐军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取山东,下河南,攻潼关,各路大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北逃。至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
为什么是朱元璋取得了成功?小编觉得有以下几点:
战略得当。朱元璋一直谨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注重发展自己的实力,不急于称王称霸。在自己弱小之时,能够韬光养晦,与各方势力结盟,甚至于向元廷求和。 位置优越。南京地处各方势力的包围之中,虽然危险重重,却幸运的避免了元朝军队的直接打击,给了朱元璋以发展壮大的时机。 朱元璋的统御才能。朱元璋作战勇敢、谋略得当,使他在郭子兴的义军中崭露头角;朱元璋志向远大、军纪严明,使他成为了诸将愿意追随的大帅;朱元璋善待儒士、虚怀纳谏,使他成为谋士们愿意效劳的明主。 元朝看似强大,却空有其表;群雄看似强大,却安于一隅。只有朱元璋,出身虽然低微,但他有志向、有勇气、能吃苦,能纳谏,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