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薛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四年即得天下,数年战场厮杀,猛士、名将辈出,其中大将张玉、朱能最广为人知,获封的爵位也最显赫,但靖难诸将中有一位却被严重低估,论功劳他能排进前三,仅次于张玉、朱能,智勇双全,百战百胜,然而因为起点太低,大封功臣时竟然连一个爵位都没有得到,他就是猛将薛禄。
薛禄原名薛六,胶州人士,朱棣起兵靖难时,他是最早一批跟随作战的,夺取北平九门,占领北平周边都有他的身影,只不过当时薛禄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卒,起点实在太低。但薛禄作战勇猛,敢拼敢冲,真定之战中,薛禄第一次立下大功,生擒了耿炳文麾下二号大将左副将军李坚,李坚同时还是驸马督尉,娶了朱元璋第七女大名公主,地位超然,此战后薛禄被破格提升为指挥佥事。
真定之战后,朝廷以李景隆换帅耿炳文,又派兵围攻永平,薛禄随朱棣成功解了永平之围,然后趁势奔袭大宁,获得了宁王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随后接连攻克富峪、会州、宽河等地,屡次立功,回师北平后,薛禄再次升迁至指挥同知。建文二年初,朱棣以薛禄为先锋,成功攻下大同,随后于白沟河和李景隆展开决战,大败李景隆六十万大军,薛禄又率骑兵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济南,俘虏无数,升任指挥使。
东昌之战中,燕王军队轻敌大败,损失惨重,大将张玉也陷入重围战死,燕王撤兵北平途中被盛庸、平安等南军将领派兵围追堵截,又是薛禄负责殿后,将追兵一一击破,保护大军撤退。重整旗鼓之后,燕军再次出击,大战滹沱河,薛禄率精骑冲击敌阵,悍勇无双,往返敌营数十次,大破南军。
虽然薛禄神勇过人,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单家桥之战时,薛禄马失前蹄,被南军大将平安生擒,五花大绑看守起来,薛禄趁看守松懈奋力一挣,将绳索挣脱,回身夺刀杀死守卫,并抢了一匹战马,连杀数人突围回到自己阵营,兵士们一看自己的首领竟又回来了,士气大增,一鼓作气击败了敌将平安。
此后,薛禄又接连攻破顺德、大名、彰德等地,在淝河、灵璧等战役中,战功显赫,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称帝后大封功臣,薛禄被任命为正二品武官都督佥事。论战功、论勇武谋略,薛禄居功至伟,明史称“靖难诸功臣,张玉、朱能及禄三人为最”,杨士奇也说薛禄“为将智勇兼备,未尝败北”,只是薛禄乃普通士卒出身,即便每次立功都获得了封赏,但最终还是没能获得爵位。
不过名将总归是名将,朱棣即位明成祖以后,薛禄多次跟随成祖北伐,屡次建功,永乐六年薛禄升任都督同知,八年,升任右都督,十八年,迁都北京,薛禄获封阳武侯。明仁宗继位,加封薛禄为太子太保。明宣宗继位,薛禄任先锋,平叛汉王朱高煦之乱,之后任镇朔大将军,巡视边防,宣德五年,加封太保,同年薛禄病逝,追赠鄞国公,属于他的荣耀纵然迟到,但终没有缺席。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得朱棣的喜爱,也因此很多人认为他爹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做皇帝,完全是看他的面子。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朱瞻基随后安全抵达京城,继位为帝,也就是明宣宗。
他的皇叔朱高煦并不甘心,没多久就起兵谋反。但是朱高煦显然跟他的父亲朱棣差太远了,最终被明宣宗平乱,不过他并没有被杀,只是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
然而,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这让他再也受不了了,直接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杀戮反而厚养,明宣宗为何因为一点小事就受不了呢?
很多人都在想,三番五次的造反都能忍,却忍不了一件小事,这到底是什么路数。表面上看造反和绊倒明宣宗,一定是造反更加严重。
即使没有后面的事,只是造反就已经是大逆不道,小命肯定是完了。更何况还三番几次的造反,早就死了八百回了。
但我们并不能单纯地拿这两件事做对比。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但凡是都有个度,谁都是有脾气的。
朱高煦其实和他这个侄子的矛盾,恐怕就要从朱棣时期说起了。
朱棣造反,朱高煦跟着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反而朱高炽胖胖的,行动不便,只能留守北京。
从性格上讲,朱高煦也和朱棣有些相像,但可惜的是他排行老二,太子之位让朱高炽得了。这让朱高煦非常不满,不仅不肯就藩,反而胡作非为。
不过朱棣也不忍心,对这个儿子下场。
至于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不会不知道自己这个弟弟的所作所为,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动作,还对他增加俸禄。
明宣宗同样如此,对于他叔叔当初截杀他不会不了解,可就算这样,对他也是赏赐有加。然而做完这一切,不仅没有让朱高煦放弃野心,反而认为朱高炽父子软弱无能。
可以说朱高煦的所作所为,早已给自己断了后路,虽然明宣宗没有杀他,不代表不记恨他,关键不在于朱高煦是否绊他一跤,而是他的态度。
三番几次造反,都饶了他,明宣宗也顶着很大的压力。毕竟从任何时候看,造反的结果都没有好下场,朱高煦只是被废为庶人而已,这已经是多大的恩情了,可到了这个时候他竟然还不知悔改,这让明宣宗认为留着他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文言文阅读(19分)
薛禄,胶人。行六,军中呼曰薛六。既贵,乃更名禄。禄以卒伍从燕起兵,首夺九门。真定之战,左副将军李坚迎斗。锋始交,禄持槊刺坚坠马,擒之。擢指挥佥事。从援永平,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还救北平,先驱败南军游骑。进指挥同知。攻大同,为先锋。
战白沟河,追奔至济南,迁指挥使。战东昌,以五十骑败南兵数百。时成祖为盛庸所败,还走北平。庸檄真定诸将屯威县、深州,邀燕归路。禄皆击走之。战滹沱河,右军却。禄驰赴阵,出入数十战,破之。追奔至夹河,斩馘无算。战单家桥,为平安所执。奋脱缚,拔刀杀守卒,驰还复战,大败安军。掠顺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挥花英。乘胜下东阿、东平、汶上,连战淝河、小河、灵璧,功最。入京师,擢都督佥事。
永乐六年进同知。八年充骠骑将军,从北征,进右都督。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帝韪其言。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禄操习之。十五年以行在后军都督董营造。
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阳武侯,禄千一百石。二十一年将右哨从北征。还,讨平长兴盗。二十二年再领右哨从北征。
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总兵官,备御塞外。寻以获寇功,益禄五百石。是年颁诸将军印于各边镇,禄佩镇朔大将军印,巡开平,至大同边。
宣宗即位,召还,陈备边五事。寻复遣巡边。宣德元年从征乐安,为前锋。高煦就擒,留禄与尚书张本镇抚之。明年春,奉诏巡视畿南诸府城池,严戒军士毋扰民,违者以军法论。是夏复佩大将军印,北巡开平,还驻宣府。敌犯开平,无所得而退,去城三百余里。禄帅精兵昼伏夜行,三夕至。纵轻骑蹂敌营,破之,大获人畜。师还,敌蹑其后,复奋击败之,敌由是远遁。召还。三年从北征,破敌于宽河,留镇蓟州、永平。复数佩镇朔印,巡边护饷,出开平、宣府间。五年遇敌于凤凰岭,斩获多,加太保。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诏发军民三万六千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之,皆听禄节制。临行赐诗,以山甫、南仲为比。禄武人不知书,以问杨士奇。士奇曰:上以古贤人待君也。禄拊心曰;禄安敢望前贤,然敢不勉图报上恩万一。其年六月有疾,召还。逾月卒。赠鄞国公,谥忠武。
禄有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靖难诸功臣,张玉、殊能及禄三人为最,而禄逮事三朝,岿然为时宿将。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奔至夹河,斩馘无算 馘:首级
B.帝韪其言 韪:是,正确
C.寻以获寇功,益禄五百石 益:增加
D.寻复遣巡边 复:两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禄勇而好谋,谋定后战的一组是(3分)
①锋始交,禄持槊刺坚坠马,擒之 ②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禄操习之
③禄驰赴阵,出人数十战,破之 ④严戒军士毋扰民,违者以军法论。
⑤三年从北征,破敌于宽河 ⑥禄帅精兵昼伏夜行,三夕至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禄作战勇敢,首夺北京内城的九门。在这场鏖战中,薛禄单骑冲入敌阵,将敌军左副将军李坚刺于马下生擒,南军大败。
B.薛禄率在战斗中也曾马失前蹄被敌人俘获。在押解途中,他奋力挣脱绳索,杀死守卒,劫马回营继续率领本部战斗,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C.薛禄在二十一年,率领右哨跟主上北征,班师后平定长兴盗患。再统领右哨,跟从北征。
D.薛禄曾上言永宁卫一些地方宜建城堡守卫,明宣宗批准并派遣三万六千军民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行,均听由薛禄调遣。临行前并赐诗赞扬,以仲山甫、南仲比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5分)
(2)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5分)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素有反心。为保障江山稳固,朱棣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剥夺了朱高煦的二个亲王护卫队,并把他赶到封地乐安州就藩。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又夺回朱高燧的常山左右护卫,也让他去封地彰德府就藩。然而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时间就驾崩,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年纪轻轻的朱瞻基显然被朱高煦和朱高燧轻视了,这两个叔叔又开始蠢蠢欲动。
朱棣
不过,朱瞻基年轻归年轻,却是个文武全才。朱瞻基自小就跟随爷爷朱棣巡视军队,随军北征,对军事也比较了解。即便是在军中,朱棣也让胡广等名士为朱瞻基讲解文史,传授知识,培养他的文才和治国之道。长期过这种生活,让朱瞻基同时兼有朱棣和朱高炽身上的优点,即能文能武。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封地乐安州率先起兵造反。造反前,他派人联系了朱高燧,约定共同起兵,但朱高燧并没有草率呼应。原因其实很简单,即便合两兄弟的兵力仍然是不足够的,两兄弟各一有支亲王护卫,人数在5000到10000人之间,总兵力不足两万人马。况且朱高煦和朱高燧之前的关系虽好,但毕竟多年未曾见面。对于朱高燧来讲,朱高煦能约他起兵,却未必能在功成之后能与他同享富贵。所以朱高燧选择按兵不动,坐观形势。
朱高煦
既然朱高煦已经起兵,朱瞻基不能讲叔侄情面了,只能坚决以武力压制。朱瞻基做了个极为巧妙的安排,即对外宣传让阳武侯薛禄挂帅征讨。薛禄是朱棣靖难之役时的老将,曾与朱高煦多次并肩作战。朱高煦对薛禄了如指掌,他不怕薛禄,于是朱高煦决定在封地固守以待薛禄,与薛禄对决。然而他等来的是朱瞻基,朱瞻基要的就是朱高煦固守乐安州,而不是去攻打其他地区。朱高煦果然上当,朱瞻基以绝对优势围困乐安州,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朱高煦无处可逃,败亡已定。朱瞻基并不急于与朱高煦交战,而是往城里面投射火器以震慑朱高煦,再投射大量的招降信,以瓦解朱高煦的军心。最终,朱高煦举手投降,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叛乱。
朱高煦
《明史》:己巳,亲征高煦,命郑王瞻、襄王瞻墡居守,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大赉五军将士。辛未,发京师。辛巳,至乐安,帝两遣书谕降,又以敕系矢射城中谕祸福。
以武力搞定朱高煦的朱瞻基,把眼光投向了他的三叔朱高燧。看来朱高煦并不是一个厚道之人,他居然招供起兵前曾约朱高燧共同起兵。拿到这个口供之后,以时任户部尚书的陈山为首的一些群臣建议捉拿朱高燧。当然也有些大臣反对捉拿朱高燧,例如杨士奇、杨溥等。如果是普通的将领,光凭这个口供朱瞻基就可以下令抓人。可是朱高燧毕竟是朱瞻基的叔叔,朱瞻基万万不想担上杀叔之恶名,所以仅凭这个口供捉拿朱高燧是不够的。然而朱高燧又没有响应朱高煦起兵,朱瞻基就没有理由对付朱高燧了。
朱高燧
不能用武力解决朱高燧,聪明睿智的朱瞻基想到了一个妙计。他召见杨士奇,对杨士奇说:?我想把这些要求捉拿赵王的奏折,交给赵王看,让他自己来处理。?于是朱瞻基派人把群臣的奏折通通都送给赵王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1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