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收养的义子曹真,为曹魏赴汤蹈火儿子却将曹魏江山拱手相让!

以史为鉴 2023-06-17 17:39:37

曹操收养的义子曹真,为曹魏赴汤蹈火儿子却将曹魏江山拱手相让!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西凉董卓入京,毒杀刘辩、何皇后母子,东汉名存实亡。34岁的曹操,怀着“故征西将军”的梦想,首举义旗兴兵讨董。他与袁绍、袁术联军,迫使董卓焚毁洛阳,退往关中长安。曹操意气风发,振臂高呼:“西进!灭董!扶汉”!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鄴。

可是,袁绍、袁术等人的冷漠,给了曹操当头一棒。他毅然决然,独自率兵西进,追杀董卓大军。荥阳一战,徐荣名扬天下,曹操身中冷箭,士卒折损大半。曹操身着箭伤,手持断箭,恳求群雄——西入武关,讨伐董卓……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现实又一次令曹操心寒:十多万诸侯联军,整日饮酒作乐,竟无一兵一卒西进。曹操冷笑着,忍着刻骨的箭痛,离开了联军营地。那时的他,恨袁绍、恨袁术、恨董卓,恨每一个霍乱天下的枭雄。

兴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

直到有一天,袁术的党羽,追杀外出的曹操。秦邵面对利刃,安然说道:“我就是曹操”……

那飞溅起的一抹鲜血,刺痛了曹操的心。他渐渐意识到:他肩负的不再是一个人的理想,而是一群人的生死。

葬下秦邵后,他找到了孤儿秦真,收为养子取名曹真。他让曹真与曹丕,一起居住、一起读书、一起打猎。他们就像兄弟一样: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等日升月华;一起慢慢长大;一起慢慢变老……

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长大的曹真,也不失亡父的英烈。面对来袭的猛虎,曹真策马驱前、弯弓搭箭,一箭而取兽王之命。曹操欣慰地笑了,他说:“真儿,今后虎豹骑归你统领”。

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

曹真破灵丘黄巾;折蜀汉吴兰;败川将高翔。领虎豹之精骑,少经百战而不折,终成一代名将。

汉中一战,夏侯渊身死定军山,曹真出任中领军、征蜀将军,成为曹魏高级将领。曹丕继位后,曹真又出任镇西将军,总督凉州军事,与西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关羽、曹操、张辽、徐晃、张飞、刘备、黄忠、马超……一个个惊才艳艳的人物,带着未完成的使命,走完了并不圆满的一生。

英雄们离去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他们的意志仍在传承。巴蜀之地,诸葛亮高举北伐旗帜,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命运就是如此不可捉摸,并戏耍着一代代的过来人。首举抗董义旗的曹孟德,成了天下最大的野心家。而他的继任者曹丕、曹真、曹休,成了匡扶汉室最大的绊脚石。

昔日最讨厌的人,如今照镜相逢。那本该刻着“故汉征西将军”的墓碑上,撰着“魏王”两个大字。联军的龌龊、徐荣的痛击、秦邵的代死、荀彧的倔强……

内心深处的理想、处处碰壁的现实、生死至交的期望、互为鱼肉的乱世,一切交错合一,有了称王不称帝的曹操。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曹操的离世,彻底覆灭了大汉,曹魏政权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大汉最后的忠臣诸葛亮,带着更加炙热、初纯、耀眼的光芒,怀着兴汉的梦想,成为了曹魏的劲敌。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击败了马谡,曹真杀退了赵云、邓芝,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曹孟德的继承者,成了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兴汉最难走的一步。

坐镇凉州多年的曹真,终于明白了当初荀彧之死:有了父亲,没了大汉;没了父亲,何来汉室?一个人两颗心,他的一生,应该很累吧!对与错,是与非,早就无法辨别。

曹真只知道,父亲养他长大,他就要守住父亲的曹家。诸葛亮是个人杰,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杰。可这样的人杰,曹魏不需要。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马谡失街亭后,曹真没有太多的喜悦,他知道:诸葛亮不久会再来的。一个将理想看得比性命重要的人,又怎会停下追梦的脚步?

曹真派郝昭、王生,修筑陈仓工事,抵御诸葛北伐。诸葛亮的二次北伐,因曹真未雨绸缪,再次无疾而终。不久后,曹真病逝,诸葛亮有了新的敌人,他叫——司马懿。

司马懿一次次,抵挡诸葛亮北伐。并在五丈原,为曹魏摧毁了兴汉全部的希望。所有人都认为:诸葛亮死了,曹魏也就安宁了,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

曹真的儿子曹爽,与司马懿一起,成了魏明帝托孤重臣。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夺其兵权,以兄弟、亲信执掌禁军。并移郭太后入永宁宫,一时间风光无两。

曹爽亲信侵占洛阳农田;他本人出入威势与皇帝无二;并纳魏明帝八个才人为妾。一时间,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曹氏大失人心,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

危机关头,大司农恒范,出城向曹爽报信。他说:“皇帝在您手中,我又带来了大司农印,粮草无忧。许昌有武库,足以装备军队。我们去许昌,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

桓范出赴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结果,曹爽思量许久,来了句:“我就算投降了,也不失为富贵翁”!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恒范气得大哭:“曹真一代豪杰,怎么会生出你们这样,如蠢猪一般的兄弟!你们这是要连累我灭族啊”!曹爽投降司马懿,被灭三族,曹魏名存实亡。

曹操举义兵讨董兴汉,却因秦邵之死而成魏王;诸葛亮北伐匡扶汉室,却为曹真所阻;曹爽执掌大权,又将江上拱手让于司马懿。一切的因缘际会,使得汉室覆灭、曹魏覆灭,司马懿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个个惊才艳艳之人,拼尽一生,却不如一个曹爽来的彻底洒脱:

拱手让天下,汉魏共归晋。

纵有管乐才,难料身后事。

曹操三个养子个个能力出众,为何结局都不如意?

这个问题提得值得商榷。首先不能算都能力出众,其次不如意这个概念实在有些宽泛,我觉得至少曹真结局还是非常好的(儿子们被杀是他们的结局,不是曹真的),虽然可惜伐蜀未成(只是退兵而已,并不是演义中兵败被气死),但要是这种都算不如意,那谁都有遗憾,谁都不能算如意了。而这三个人情况各不相同,也没什么必然联系。

题主说曹操的三个养子,指的显然是曹真、何晏、秦朗。曹真之父是曹操同族曹邵(一说名秦邵,是曹操亲信),早年为了给曹操招兵买马被杀(一说是为保护曹操被袁术部下所杀),曹操怜惜其子,收为养子。而何晏、秦朗都是曹操所纳女子与前夫所生,是曹操的继子。三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要说能力,曹真确实能力出众,何晏的能力实际上很虚浮,不算真才实学。而秦朗其实没有太多表现,能力究竟有多少也不好说。

曹真:一生尊荣。

曹真的一生可谓尊荣倍至。虽然年幼丧父,但有了曹操这个养父,却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曹真随军作战,英勇无敌,先后在平定黄巾余孽、汉中之战中屡立战功。曹真被曹操收养后与曹丕共同居住,故而感情非常好。所以后来曹丕即位,曹真更是青云直上,做到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假节钺,是曹魏掌实权的最高级将领之一。

又镇守河西,击败诸胡联军,恢复曹魏在西域的统治,并南下参与了江陵之战。曹丕临终前,命曹真与曹休、陈群、司马懿共同辅佐年少的曹叡。曹叡即位后,曹真拜大将军,并在大司马曹休病死后接掌官职,任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无论官职、实权,都是曹魏毫无疑问的第一大臣,可谓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尽早让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曹真被贬低得很厉害,说他在诸葛亮北伐时屡屡中计,丧师辱国,最后被气死。真实历史上,正好相反,曹真可谓诸葛亮克星。第一次北伐时,正是曹真派遣张郃夺取街亭,曹真也亲自在箕谷击败赵云、邓芝的偏师,指挥军队合围,让诸葛亮无功而返。曹真又准确判断出诸葛亮将攻陈仓,命众将严加把守,挫败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只不过,之后曹真为了解决蜀汉不断骚扰的问题,力排众议,率军伐蜀,终因天降大雨,蜀道难行,粮草供应不上,加上国内反对声音而无奈退兵,之后不久病死。这只能说是壮志未酬,有些遗憾。但总体来说,曹真绝对是极尽尊荣的。

不过他的子孙确实很惨。曹叡临终前,以曹真之子曹爽与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曹芳。曹爽压制司马懿,独揽朝政,结果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与弟弟曹羲、曹训等皆被杀,夷三族。堂堂曹魏头号权臣,最后断子绝孙。当然了,这算不得曹真本人的结局,曹真本人是身后事谁晓得了。

何晏:身死族灭。

何晏是东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也有说法是何进弟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何晏也就以继子身份成了曹操养子,后来还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成了驸马。但是这位何驸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主要是魏晋时的玄学清谈,没什么实际意义。并且因为早年曾经穿着与曹丕一样的世子服饰,素为曹丕厌恶,在曹丕一朝未获官职,曹叡即位后也只是做了不掌实权的冗官,所以一直郁郁不得志。

直到曹叡临终,以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爽打压司马懿。何晏找到机会,巴结曹爽,成为其亲信,官至侍中、尚书,封列侯,一时风光。但是,战队能获利,自然也有风险。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独专国政,何晏也被列为曹爽一党,被杀,夷三族。

秦朗:遭受排挤。

秦朗的母亲很有名,因为连关羽都为她折服。秦朗之父名叫秦宜禄,为吕布部将,受吕布之命出使袁术,袁术看中秦宜禄,强行留下他,而其妻杜氏和儿子秦朗就留在下邳,不能团圆。直到后来刘备联合曹操共灭吕布前,关羽几次找曹操,希望能能将杜氏赐给自己,曹操奇怪,等灭了吕布,特别召见了杜氏,结果一见钟情,竟自己将杜氏纳了,负了关羽一片痴心。秦朗也就成了曹操养子。曹操对秦朗那是疼爱有加,甚至对人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秦朗为人低调,基本什么事都不管,却因此在猜忌宗室大臣的曹叡治下颇受信任,作为天子近臣,受了不少贿赂,颇有家资。青云直上做到骁骑将军、给事中,还出征鲜卑获胜,一时风光。曹叡临终前,本意以燕王曹宇(曹操之子)为大将军,会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却因为曹叡近臣刘放、孙资素来与曹肇、夏侯献不和,甚至被出言威胁,故在曹叡最后时刻力劝其改变主意,以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都被逐出朝廷,从此再无秦朗记载。

所以,曹真结局不错,但是儿子很惨,同时也牵连了何晏。秦朗确实不得志,但至少保住了性命。三个人情况都不相同,没什么必然联系。

曹操死后为曹丕留下了哪五位名将,连司马懿知道后都不敢轻易篡权?

曹操可谓是一代枭雄,他有勇有谋,任人唯贤,只要是有识之士,他一定会非常尊重。司马懿是曹操的手下,此人非常聪慧。曹操最大的特点就是敏感多疑。身边有着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存在,他内心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他生怕自己死后,司马懿会左右曹丕的前途,于是为儿子曹丕留下了五位名将,以此来牵制司马懿,削弱其地位。第一位名将就是被称为?千里驹?的曹休。曹操对待他视如己出,重点培养。曹休有着突出的军事才能,对于曹操也是忠心耿耿。在曹操死后,他就成了曹丕执政的领军人物,也是没有辜负曹操的嘱托。第二位就是曹操的养子曹真,他是三国时期的 将。在曹丕病重时他曾辅佐朝政,多次打败诸葛亮,可以说曹真在的时候,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将。

第三位是张郃,他出身寒门,受到曹操的提拔,内心非常感激。他的谋略甚至比司马懿更胜一筹,被司马懿视为眼中钉,所以是牵绊司马懿的重要人物。第四位也是曹操的养子,此人具有一定的军事武备能力,所以深受曹操的喜爱。最后一位是曹仁,他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为曹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曹操的一位得力助手,是三国曹魏的名将。在曹丕时期,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虽然受到重用,但事实上并没有实权。曹操在死之前培养了诸多优秀的认为来辅佐曹丕,其实更是为了限制司马懿的权利,让司马懿永无出头之日不敢篡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7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