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军入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清军入关似乎是吴三桂一手所致,正是因为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才有了此后清朝的三百年江山。事实上,在此之前清军已经先后六次杀入关内,而以明末的局势来讲,即使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或许只会改变清军入关的路线,而根本无法阻止清军入关。
清朝吞并整个漠南地区后,已开始全面威胁中原地区
在大家的印象中,起源于东北的后金,似乎只是从东北方向对关内形成威胁,因而只要守住山海关,清军便无法进入关内。事实上这个局面早已改变,随着后金东进,漠南彻底沦陷,清朝已经开始从北方全面威胁中原地区。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在宁锦、山海关防线难以攻破的情况下,后金便已经开始积极向西扩张,在他的联姻攻势下,蒙古科尔沁、扎鲁特等部便已经归附后金,而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则因为与库图克图汗(林丹汗)的矛盾,为了避免遭到报复,随后也归附后金。
皇太极继位后,东部蒙古各部已经大多归附清朝,因而开始对势力主要集中于漠南地区的库图克图汗进行打击。明崇祯元年(1628年),皇太极派遣贝勒阿济格与喀喇沁部会盟,与东部蒙古各部共约讨伐库图克图汗。
同年九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征,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等蒙古各部纷纷率兵前来会盟,此时的库图克图汗空有大汗之名,却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清军和蒙古联军,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明崇祯五年(1632年)4月,皇太极再度亲率大军西征,会同蒙古各部再度攻打库图克图汗,眼看清军势大,库图克图汗不得不放弃归化城继续向西逃窜。然而,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部众逃散十之七八,库图克图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逝。
清军已从东北和北面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
明崇祯八年(1635年), 清廷再度派多尔衮、岳托等人率兵西进,招降了库图克图汗剩余的部众,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大蒙古国汗位至此彻底断绝,漠南蒙古完全落入后金手中,清朝至此从东北和整个北方对大明中原地区形成威胁。
吴三桂投降之前,清军已先后六次入关
由于东部蒙古和漠南蒙古的纷纷沦陷,清军其实已经完全不必从山海关入关。事实也是如此,在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之前,清军已经先后六次从北部杀入关内,且情况一次比一次严峻。
第一次: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率军(对外号称十万),避开宁远、锦州防线,兵分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城。明廷急令各路兵马入京勤王,袁崇焕统率各路援军,阻清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京师之围稍解,袁崇焕便被崇祯下了大狱,结果祖大寿率军还师宁远,皇太极又趁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崇祯三年(1630年)初,皇太极眼看无便宜可占,遂向东连克数城,这才率主力返回沈阳。
第二次。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皇太极在第二次西征察哈尔班师途中,以明朝边将“扰其境、杀其民、匿逃人”为由,率兵侵入上方堡,进围宣府。清军攻城,守军以大炮猛烈反击,清军被迫退走应州,兵掠大同,攻陷得胜堡。京师震动,连忙诏令总兵陈洪范驻守居庸关,巡抚丁魁楚驻守紫荆关、雁门关,就连已经在河南包围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曹文诏也被调往大同,虽然最终迫使清军退出了关外,但农民军却也趁此机会得以突围。
第三次。崇祯八年(1635年),清军在迫使库图克图汗(林丹汗)之子投降的同时,率军在太原府所属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大肆劫掠一番,这才率军东归。
第四次:丙子虏变。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八旗兵十万,兵分三路从喜峰口、独石口入关,巡关御史王肇坤率兵抵抗,结果兵败身死,明军被迫退守昌平,清军直逼居庸关、昌平北路。大同总兵王朴驰援,杀敌一千一百零四人,俘获一百四十三人。七月,清军杀入京畿,攻陷昌平、良乡,继而围攻顺义,顺义知县上官荩、游击将军治国器和都指挥苏时雨据城死守,城池陷落后三人均殉国。此后,清军又先后攻陷宝坻(今属天津)、定兴、安肃(今河北徐水)、大城、雄县、安州等近畿州县。
第五次:戊寅虏变。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将,绕道蒙古,从墙子岭、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斩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崇祯急忙诏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统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等入卫京师,结果卢象升力战而亡。时高起潜拥关、宁重兵近在五十里外的鸡泽,却拒不赴援,听闻卢象升兵败身死后,又率军东逃二十里,结果遭遇伏击大溃,仅只身逃逸。自请督察军情的首辅刘宇亮到了保定,听闻前线战败后也仓皇退入晋州,而清军则乘胜长驱直入,先后攻陷昌平、宝坻、平谷等地,京师震动,崇祯帝又连忙下诏徵总督洪承畴率军入卫,陕西巡抚孙传庭为兵部侍郎率援军同行。清军这次入侵连败明军57阵,攻克山东济南府、3州、55县、2关,杀明总兵两名、守备以上将吏百余人,俘获人、畜共462300余,获黄金4037两、白银977460两,活捉德王朱由枢、郡王、奉国将军朱慈赏、监军太监冯允许等。直到次年二月,清军这才出青山口返回盛京。
第六次。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清廷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从黄崖关杀入蓟州,总兵白广恩领兵拒敌,阵斩清军三等轻车都尉斋萨穆、参领五达纳、佐领绰克托、额贝、护军校浑达禅、骑都尉额尔济赫等。然而,清军却长驱南下,至山东兖州,杀鲁王朱以派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先后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获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百姓三十六万九千口及牛马衣服等物。回军时又攻打河北沧州、天津、三河、密云等地,直到次年五月,清军才退军回师。
如上所述,虽然此时山海关尚未丢失,但由于清廷向蒙古逐步渗透,已经可以随时绕道蒙古入关,明廷已经是防不胜防。
明末瘟疫横行十余年,九边重镇已无力抵抗
弘治年间,明廷为了加强北部防线,曾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在明末卫所制全面崩溃的情况下,除辽东镇外的其余八个重镇已经是明廷最后的战斗力保障(后金崛起后辽东镇已丧失作用),尤其是在整个漠南已经被清廷占领的情况下,想要阻止清军入关,除了固守山海关之外,还必须以八个边镇为核心加强整个北部防线,然而明末的这场大瘟疫,却直接摧毁了明朝的北部防线。
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便曾爆发过一次规模巨大的瘟疫,史料记载“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而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再度爆发瘟疫(鼠疫),而由于百姓们逃难,瘟疫开始迅速向周围地区扩散。崇祯九年(1636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蔓延至陕西榆林府、延安府;崇祯十三年(1640年),蔓延至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蔓延至京师地区;崇祯十五年(1642年),蔓延至天津。同时,鼠疫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开始由腺鼠疫转换为肺鼠疫。
关于这场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无准确记载,但《崇祯实录》却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可见当时瘟疫的严重程度,而根据史学家的推测,万历和崇祯年间的两次大瘟疫,至少造成了陕、晋、冀上千万人的死亡,仅北京的死亡人数便高达20万以上。
这场瘟疫不仅造成了大量百姓的死亡,而且更是直接摧毁了明军的战斗力,尤其是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直接被摧毁。当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向京城之时,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很容易便杀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京师也是一样,瘟疫之前驻守京师的军队至少有十万,而瘟疫过后便只剩下了五万多人,以至于闯军杀至城下时,守城将领即使低声下气求人守城,仍然是“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连三四千宫中太监都上了城墙。而即使如此,城墙上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
这种情况下,明廷的北部防线已经是形同虚设,而李自成灭亡明朝之后,也没有对北部边防进行加强,已经被瘟疫摧毁的北部防线,又如何抵挡清军入关。
综上所述,就算吴三桂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从山海关入关,无论是明廷还是李自成,都无法抵挡清军入关,唯一能改变的,也仅仅是清军入关的时间和路线罢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驻守在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迎清军入关。清朝进入山海关,不久占领北京,鼎定天下,统一中国。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吴三桂没有打开山海关,没有向清朝投降,那么,清朝还会入关吗? 满意答案゛无情公子ゞ8级2012-05-11肯定能入关,只不过晚点时间而已,明王朝已经灭亡,吴三桂孤掌难鸣。哪有那能力和满清打持久战。(如果刘宗敏不抢陈圆圆,吴三桂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话,两家合作,满清也没那么容易打破关锦防线)其他回答(15) 热心问友 2012-05-11会是会,只是没那么容易 热心问友 2012-05-11会,冲进去再战江湖之杀7级2012-05-11肯定会的,谁也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 热心问友 2012-05-11满清是没那个实力进入关内的。。所以历史罪人就是吴三桂!款且当时吴三桂不是投降满清,而是想借助满清的力量击败李自成,但满清更是狼子野心,等两败俱伤的时候才出来捡便宜!所以吴三桂和满清是狼狈为奸!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清军能够成功入关完全是靠着运气。
如果不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的所作所为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叛变,向清朝交出山海关,李自成的大军就能顺利接防山海关防线。
那么清朝的八旗兵就只能在关外遛马了吧。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
看上去李自成大顺朝功亏一篑,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压制清朝阻止其入关的机会。
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下满洲是何时崛起的。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宣布七大恨,随后设计攻陷了抚顺。
明军游击李永芳请降,努尔哈赤便将孙女许配给他。
"入抚顺也,杀一大将,堕三城损偏裨将以下八十余员,屠军民几至二万"。
之后八旗在抚顺大肆掳掠杀戮一番归去。
这是努尔哈赤的造反之始。
那么攻陷了北京直接导致吴三桂投清的农民军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明人自己的说法是"山西,陕西大饥,府谷民王嘉胤倡乱,白水盗王贰等应之,众五六千人,为流寇之始"。
王嘉胤作乱是在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距离努尔哈赤正式反叛足足有十年的时间。
努尔哈赤起兵 影视资料
这十年的时间里明朝可以说主要的对手便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军队。
但在这十年间,明军非但没有压制住后金,反而被其连续击败。
有一种看法认为"明朝自己没有内乱,八旗谈笑间灰飞烟灭",这早在400年前就被现实证明绝非事实。
而实际上,正是后金的崛起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为了维持日益庞大的辽东边防开支,明朝先后四次加派了辽饷。
祸不单行,恰好此时贵州、四川、湖广三省又发生了苗民起义。
直接导致这三省税银被截留。
面对财政的赤字,明朝就别无选择,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加税。
万历皇帝
"其浙江十二省、南北直隶,照万历六年会记录所定田亩,计七百余顷,每亩权加三厘五毫"。
如此大规模的加税,才不过得到了二百三十一万两的额外收入。
随着辽东前线的明军从萨尔浒大败开始的一系列崩溃式失败。
辽东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大,相应的,在辽东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必然带来相应的财政需求。
辽东军事压力越大,对财政的需求越大。
比如曾经接手辽东防务的熊廷弼就曾一次请求三百二十四万两白银,一百八十万石粮食,九十七万两千石豆子,两千一百六十万束草料以资军用。
仅仅这一次的需求就远远超过了之前明朝大规模加税搜刮所得。
熊廷弼
巨额的军事开支依旧无法支撑明朝解决后金政权,能勉强维持辽东战线已经做到极致。
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辽东战事,明朝不得不把军事开支优先供给辽东,也就是俗称的"拆东墙补西墙"。
到了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军饷达到了八百万,相当于两次加派和当年太仓收入的总和。
但辽东的军事开支依旧觉得不够,为此明朝第三次加派了辽饷"命各省直田地,每亩再加派二厘,以敷兵、工二部之用。
"第三次加派仅仅搜刮了一百二十万两,除了二十万给工部制作兵器外,其余都充作募兵和安家之用。
辽东的危局就如一个巨大的财政黑洞。
在三次加派之后民生迅速困难。
因为宗室为首的豪富们用各种手法避税,导致税收摊派到中下阶层的农民身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农民们大量逃亡。
虽然成功征收了大量辽饷,但是正规的田赋反而无法收上来了。
这种情况到了崇祯年间已经非常严重。
崇祯元年(即农民军出现那年)户科右给事中黄承昊奏言:"今岁太仓岁入二百万两,支出五百万两。
"相比万历年间太仓收入的一年三百八十九万两。
随着辽东战事的爆发,辽饷的加派透支民力,使得正常的岁入减少了近一半。
崇祯皇帝
为了满足辽东的军需,明朝还不得不对其他各军镇进行大规模欠饷。
到了崇祯年间"宁夏欠十之四,甘肃欠十之六,山西欠十之七",整个九边合计欠饷五百二十余万两。
崇祯皇帝对西北三镇请发三年欠饷的要求视而不见,导致边军不断有逃兵和哗变。
失去生计的农民和逃亡的军人两者汇集之后,一股真正能灭亡明朝的力量便诞生了--他们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兵源。
到崇祯第四次派加辽饷,崇祯三年"亩加九厘外,再增三厘",合计前三次派加辽饷达到了六百八十五万两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为了剿灭李自成的"剿饷"不过二百八十万两,还不到供应与后金作战的一半,当事人对谁更加忌惮一目了然。
换言之,酿成明朝内部混乱最终起义蜂起政权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正是后金造成的辽东军事无底洞。
这一点,就算李自成的大顺朝顺利接收了明朝的遗产,也是必须面对无法逃避的。
清军
清朝拥有那个时代东亚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力。
首先就不存在没有吴三桂等人就无法打赢的情况。
事实上从山海关大战之后,清军与李自成大顺军作战大多摧枯拉朽,李自成的军队与清军交手是的表现也并不比明军更加出色。
那么这样的大顺军就算顺利接防山海关,清军就无法入关了吗?
这同样不是事实,在吴三桂献关之前,满清八旗早已先后五次大举入关,最远打到了淮北。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军事路线都摸清楚了。
仅仅崇德元年那次,清军"转掠两千里",劫掠"人畜四十六万两千三百有奇、黄金四千零三十九两、白银九十七万七千四百六十两"。
山海关
可能又有人说不打开山海关,清军只能做到绕路。
就像小偷偷偷进入你家光顾一样。
那么清军真的没有正面打破此时山海关的能力吗?
事实上早在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就以满人勋贵佟养性为指挥官,以汉人为兵丁组建炮兵营,并赏赐颇丰,"一等炮手赏银八十两,二等炮手赏银五十两"。
要知道在明军的锋兵一月收入也不过二两银子。
同时,清军大力仿制明军引进的西式火炮--红夷大炮,最终于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仿制成八旗第一门红夷大炮。
并于同年依靠着犀利的红衣炮摧毁了明军车营获取了大凌河战役的胜利。
之后三王归顺的时候还带着洋人的技师。
除此之外还有副将、参将、游击共一百零七人;精壮官兵三千六百四十三人以及士兵的家属七千六百三十六人;水手壮丁四百四十八人,其家属六百二十四人。
共计一万二千二百五十八人。
这其中包括了西法训练出来的炮兵和熟练的工匠。
这使得清军火器力量大增,在围困祖大寿的时候就很自豪的表示明军无法挡住"四十余红衣之威"。
事实上在当时明军就感叹"奴之火器十倍于我"便是指此。
据现代学者估算清军仿制的加上三王带去的红衣有接近百门之多。
理论上足以正面击破被松锦战役掏空的山海关。
佛朗机炮
那么为何清朝不这么做呢?
事实上这和皇太极的战略有关。
在松锦之战后明军九边精锐几乎全灭。
就连原本的铁杆小弟朝鲜也觉得"中朝之运,亦以衰矣"。
不断有人建言让皇太极直接攻打明国。
不过此时的皇太极有自己的打算"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意以为不可。
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
朕今不取关外四城,岂能克山海?今明国精兵以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事实上正如皇太极所料,明朝这棵大树被八旗的"伐木"战略耗尽了财力和军力。
最终自我溃灭,清军战略可谓圆满。
而这一战略的根本是大忌明朝京师周边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实际上,八旗兵锋过处,围绕京师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皇太极
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在巡查顺德府期间记录下了八旗大军过后各地的惨状。
他出京至庆都、新乐、真定、栾城、伯乡、内丘、顺德(邢台),"一望荆榛,四郊瓦砾,六十里荒草寒林,止有道路微迹,并无人踪行走",而平乡"受患及惨,至今城内止余焦赤残垣,及堆积瓦砾。
"整个"畿南郡邑,曾经戊寅之惨(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的入关),惊魂未定,兼以五载荒瘟,民亡十之九。
"当时明朝的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仅仅京郊和畿南一带,就曾遭到八旗四次袭扰,尤其以崇德三年和崇德七年两次最为严重。
这种打击让环京师的华北地区民生凋敝,社会生产力备受打击,无法为明朝政府和军队提供稳定的财政和物资支持。
这种情况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主京师后也一样需要面对。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面临着明朝一样的困境
事实上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后就被迫退出京师并一路战败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稳定可以依靠的根据地,因此一直被称之为"流寇"。
李自成拿下北京之后大顺朝面对京师周边地区大面积的民生凋敝,也不可能做到像正常国家一样靠税收来供养政府和军队,也因为地方无法支撑而一直依靠劫掠为主要补给手段来供养军队。
面临着相同困境的大顺朝,在各地统治的根基更浅,所面临的困难相比明朝只会更大。
可以看出如果清朝愿意的话,就算吴三桂如他的初衷一样归顺李自成,两家相加也不是清军对手。
武器不如人,军队不如人,没有好的根据地,连保证军队的税收也无法做到自然无法与以逸待劳日日中天的清朝八旗军争锋。
现在回到标题我们可以得出答案是能做到。
没有吴三桂也会有三王,事实上投降派往往是因为己方处于弱势而非为投降而投降。
没有投降派强势的一方或许会费点力但是依旧能达到目的。
就算吴三桂不反叛献关,清朝席卷中原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宿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