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居正掌权时做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嘉靖皇帝的孙子,不上朝的毛病,就是跟自己的爷爷学来的。可是他没有嘉靖皇帝聪明,所以明朝在他手里走向了衰败以至于灭亡。
张居正是万历初期的首辅大臣,辅政10年大权在握。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使得明王朝续命六十年之久,可惜因为劳累过度而猝死。
可以说在张居正辅政这10年,明朝是蒸蒸日上,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可是张居正死后,明朝经济逐渐下滑,万历皇帝必须要负主要责任。是什么导致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的呢?他为何如此憎恨张居正?
01张居正大权独揽,万历皇帝沦为担惊受怕的傀儡。
张居正原本是徐阶的徒弟,徐阶击败严嵩以后,成为了明朝首辅。此后高拱作为帝师也被提拔了上来,两人相争以后,徐阶告老还乡,高拱成功上位。
高拱没高兴多久,张居正便连同太监冯保,将高拱给拿下了。从此张居正大权独揽,成为了万历朝说一不二的人物。
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大计廷臣,斥诸不职及附丽拱者。复具诏召群臣廷饬之,百僚皆惕息。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明史》
张居正不仅是朝中的首辅大臣,他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作为帝师,最重要的责任,当然是要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好皇帝。
那么张居正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张居正拥有作为帝师的才学,但是他却没有合适的教育方式,更加不懂得因材施教。
从万历皇帝后期的表现来看,其实万历皇帝的智商还是比较高的,只是他天生叛逆,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一个良好的教育,才会导致这样的性格。
张居正为人比较沉稳正经,所以他对万历皇帝的教育,也是偏向于这一方面。在教导皇帝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只知道传授知识,却不懂得去揣测皇帝的内心。
当万历皇帝不愿意读书的时候,他老妈就雪上加霜地问万历皇帝:西汉的霍光你晓得吧?那是一个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人。你要是不听话,你的张师傅随时都可以把你给废了。
这话吓得万历皇帝心惊胆战,他可不想被废了,所以只能乖乖认错。这只是记载下来的,还有多少没有记载下来的这种训诫,可能就更加雷人了。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万历皇帝,凭什么不叛逆呢?一个随意就可以废掉他的老师,万历皇帝凭什么就不憎恨呢?
02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没有能力治理朝政。
张居正把明朝搞得十分繁荣昌盛,在这种基础上,万历正式亲政,手握天下权柄。他放眼望去,四海升平,似乎认为这都是他的功劳。
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就有点飘了,他认为天下只要按照这种正常的轨迹走下去,自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乾清小珰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复条其党罪恶,请斥逐,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上裁去留。---《明史》
其实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掌握任何治理朝政的能力,此刻贸然接手这么大的国家,他根本就是不知所措的。
如果张居正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那万历皇帝铁定是要亡国的了。好在张居正为他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这件事还是得责怪张居正,他只教育万历皇帝读书,却不教育他如何管理朝政。这导致万历皇帝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从10岁长到20岁,万历皇帝的确受到了严格且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却没有得到皇帝应该拥有的治理国家的教育。
张居正喜欢权力,自然也不会轻易放掉手里的权力。一般遇到这种权臣,皇帝除了默默学习治理之道,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权臣的培训。
比如说汉宣帝,他就偷偷跟霍光学习治国之道,所以后期他能够得心应手地接管国家。张居正生前从未给万历皇帝染指过权力,他自己也无心去偷学这方面的能力,自然是无法治理好这个国家的。
此后他对张居正的怨恨,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他憎恨张居正太自私,从来没有考虑过这天下还是他朱翊钧的天下。
03万历皇帝和臣子们置气,不愿意立太子。
万历皇帝的人生中,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立太子的事情。万历本人是比较喜欢三儿子,也就是郑贵妃生的福王朱常洵。所以他打算立朱常洵为太子。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明史》
可是群臣却表示反对,因为他们认为皇帝应该立长子为太子。当时的长子是朱常洛,朱常洛是宫女所生,万历很不喜欢。
这么一来群臣和万历皇帝就算是杠上了,为此万历皇帝索性就躲进了后宫,再也不上朝了,这个天下就留给你们这帮保守国本的老臣来打理吧。
万历14年,万历皇帝表示暂时不立太子了,而且也不上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身体不是很好。其实他的身体的确不是很好,因为常年沉湎于酒色之中。
这么一来刚刚亲政4年的万历皇帝,为了逃避责任,开始了为期20年的不上朝时光。这段时间他不上朝、不出宫、不祭祀、不批复,甚至发个言都没有。
偌大的大明王朝,就这么停摆了吗?当然不行,可是没有皇帝主持朝局,天下迟早是要大乱的。结果很显然,因为万历皇帝的懈怠,使得明朝经济迅速倒退。
等到20年后他开始理政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他执政的时间只有4年,当然没有训练出相应的执政能力。
总结:明朝的延续多亏张居正,明朝的灭亡也都因为张居正。
很多人看张居正只看到了他的功劳,一条鞭法使得明朝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为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
可是我们很少会看到一点,那就是明朝的灭亡跟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他执政的10年里,没有给明朝培养出一位好皇帝,甚至没有给自己培养出一个杰出的接班人。
因为万历皇帝的叛逆和不负责任,使得明朝走到了尾声。也是因为没有一位负责人的大臣继承张居正的衣钵,使得变法事业成了烂尾工程。
所以说张居正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不过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家人被万历流放,而他本人更是遭到万历唾弃。这时候如果有个接班人肯为张居正主持公道,那该有多好呢?
之所以有人说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而实亡于张居正,应该是从张居正改革,所带来的弊端,得出的以偏盖全的结论,未免失于偏颇。
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先以高拱所言“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为由,向神宗及李太后告状,罢免了高拱。随后,两人又诬陷高拱指使一名叫做王大臣的人,意图刺杀皇帝。虽然王大臣案最后并没有查实乃高拱指使,以匆匆杀了王大臣结案,但也并不能证明就不是高拱指使的。张居正和冯保通过此案,成功的给高拱泼了一身脏水,在神宗及李太后心中种下了对高拱不信任的种子。高拱就失去了被重新启用的机会。
张居正的这一做法,虽然显得有些卑劣,却让张居正顺利登上并稳固了大明首辅的位置。而太监冯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主官东厂,等于控制了诏书发布,以及情报大权。两人配合之下,一人主外政,一人主内事,而冯保又依赖于张居正,让张居正从此实际上掌控了大明江山。
张居正掌权后,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个是整饬吏治,另外一个是梳理经济,还有一个就是加强边防。
吏治方面,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所发布谕令的执行情况。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交办事宜设定期限,并且使用三本账簿记录,一本由六部、都察院留存,另一本送六科(执行机构),还有一本呈内阁备案。二是对照账簿进行计划跟踪,负责办理官员,完成一件,登记核销一件。如果没有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备案,否则,就会论罪处罚。六科、六部、内阁都有权随时稽查相关事件办理情况。
这么一看,这个所谓考成法,不就是现代很多公司所推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么。绩效考核制度的优势,就是考成法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效率的提升,所以,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制度设计的有缺陷,可能会造成体制僵化,埋下矛盾的种子。所以,考成的具体措施,是需要持续不断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改进的。
考成法的具体实施,是一级一级的进行考核揭发,最终的决策大权,实际上到了内阁手中。同时,都察院的各级御史,即负责监察的言官,也被加入了考核。这就大大限制了御史的监察能力,继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首辅独裁。独裁统治,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效率,但在之后,就会有矛盾的大爆发,这是在不断重演的历史。张居正最后被清算的结局,已经可以预料到了。
而考成法中,考核基层管理政绩的主要指标就是赋税和治安,税收是否按时收上来了,抓的盗贼数量是否足够等等。看到具体的措施,明白了吧,遇到只管完成任务的官吏,管你百姓粮食够不够,只管强行收缴。至于盗贼,抓不到真强盗,还不能抓几个百姓充数呀。而御史们也因为被限制言论,一个个气鼓鼓的,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这些矛盾就在中底层不断的积累起来。
张居正解决了嘉靖、隆庆时,政令不通的问题,在政令畅通后,所引发的新问题,那也要解决呀。原本,张居正死后,这些问题应该由神宗再找人来解决,结果呢,万历直接来个倒退,全盘推翻。改革没有持续深入的进行,这才是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主责在万历。
经济方面,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查真实的土地数量,统一劳役赋税,实行摊丁入地。劳役和赋税统一换算成银两,按土地数量征收。官府再拿银两来购买粮食,雇佣人进行各类工程,以及征兵等。
这也很具有跨时代意义,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所以,应该给与肯定的。一条鞭法虽然没有得到彻底实施,但实际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嘉靖末年,明朝已经开始出现财政危机,到了隆庆元年,府库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的开支,朝廷只能以拖欠军饷、年例银度日。放到现在,这就是企业亏损严重,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而在张居正改革之后,纳税土地从四百多万公顷,回升到了七百多万公顷,国库存粮多达一千多万石,够维持近十年之需;而府库银两也多达数千万两之巨。这也为万历之后所进行的三大征,打下了基础。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在将劳役、赋税全部转换为银两之后,会导致一种情况,收的赋税银保持不变,但是旱涝年景不同,粮价却是会变呀。这就造成一种情况,歉收了,没钱缴纳赋税;而增产了,又因为粮价下跌,却不增收,还很可能减少了银两收入。可是,税还是照样要缴。这就相当于歉收年景缴不起税,丰收年景还要多缴粮的窘境。这些状况,不会苦了各级官吏、大地主,而是最终苦了劳作的农夫百姓。
因此,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应该着手想办法去解决这些出现的新问题。但是,万历最后做的却恰恰相反,将以银两征收赋税的办法保留了下来,却不去解决其中的弊端。这也就将矛盾越积累越深。
军事边防方面,张居正启用了戚继光、李成梁,并且缓解和鞑靼的矛盾,这让明朝的边防在一定时期内非常的稳定,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是,提到李成梁,很多人都知道了,他豢养了努尔哈赤,给后来的明朝树立了一个大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张居正是有责任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大明亡于张居正。毕竟大明实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农民起义军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吏治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导致的。
世上原本就没有可以做到完美无暇的事情,所以,才需要不断的进行变革,进行尝试,以便发现新问题,并解决、纠正新发现的问题。张居正改革同样是不完美的,但是,辩证的说,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至少解决了当时大明朝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是应该被认可的。
张居正改革,让大明迎来了“万历中兴”,不但不是导致大明亡国之人,反而是为大明续命了近半个世纪的大功臣。张居正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能量巨大,可以左右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之一,否则,明朝在万历或者天启年间就亡了。
而明朝之亡,实际上是因为万历在立太子的国本之争后,数十年不上朝有关。万历居于深宫,再也不去体察民情,也不针对大明存在的弊政进行改革,埋下了积重难返的矛盾根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及时掌握天下人口最多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和诉求,那么也就无法给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不应该说,明朝实亡于张居正;而应该说,明朝实亡于万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有杀人不眨眼的、有喜欢木工的、有擅长角色扮演的、还有贪玩的等等,更有奇葩的万历皇帝几乎三十年没有上过朝,那么他这么多年懈怠朝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
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一位,从刚开始继位的时候也是励精图治,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曾经让明朝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但是后期就开始不理朝政了,所以有人就说这个跟张居正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对万历皇帝基本上是大包大揽,一方面形成一种依赖,另一方面也有压过万历的趋势,就这样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这种模式。
另一方面有人觉得万历已经心寒了,因为张居正可以说是他从小到大的老师,教育他仁义道德,但是最后张居正却出现了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个状况引起了很多文官的不满意,后来导致万历对这些官员有很大的意见,也就不想看到他们,自然不上朝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于立太子的问题,万历喜欢朱常洵,但是他不是长子,大臣们却坚持古制要求立朱常洛,所以长期的矛盾堆积导致结果就是不上朝。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并没有根据,后期我国的考古专家打开万历的陵墓才发现他患有腿疾,走路都很困难,自然很难上朝,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能站得住脚,毕竟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多数都是来源于考古发现。
对张居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亡国原因比较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必定要承担责任,比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天启皇帝等等。
如果说张居正导致大明灭亡就是无稽之谈了,张居正,明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辅助万历重振王朝,挽救社稷于危难之中,为明帝国续命六十年,是个实实在在的拯救者,而并非破坏者。
当然,在无数光环笼罩下的张居正,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可能犯下过失,可能是直接或者间接,都会或多或少影响着帝国的命运。
当然,下面的分析也仅仅是事后诸葛亮,如果把我们放到张居正的位置上,能不能活命都难知。
首先对于万历来说,张居正是个比较“失败”的老师
万历皇帝继位之时年仅十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处理朝廷政务明显不太可能。于是乎摄政大权落到张居正和李太后手中,李太后只是从中辅佐,张居正才是朝廷真正的掌门人。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作为皇帝,这些天性可能被直接扼杀,因为其要承担的太多。李太后对万历十分严格,万历皇帝贪玩,不想好好读书,李太后就令其跪在地上,时间可能还不短,来惩戒万历的不认真。
史料记载:
“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
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教育方式基本一致,作为万历的老师,也是为了帝国的未来,张居正对万历的要求更为严苛,有的时候甚至超出了臣子范畴,更像父亲在教育儿子。
为了万历的教育问题,张居正亲自编纂了皇帝教科书《帝鉴图说》,书中有明君的为君之道,匡扶社稷的做法,也有那些昏君倒行逆施的后果。书中图文并茂,生动详实,方便万历理解掌握,可见张居正一片苦心。
一次,万历皇帝听讲官筵讲,有一句“色勃如也”,万历皇帝不小心读错了字。结果张居正突然大怒,对着万历吼道:“当做勃字”,由于声音太大,小皇帝万历被吓得不知所措。这明显不是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在语气和教育方式上,万历可能很难接受。
在学习上如此,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只要张居正说的,万历皇帝只得无条件执行。
“甲戌,张居正奏请明年正月上旬,即御殿日讲。但先帝丧未期,勿设宴,并免元夕灯火。上曰:“已早停止。每侍圣母膳,甚简素。或逢节日,具果宴,不设乐。”居正称善。”
张居正要求在正月,不得设宴席,不得点元宵灯火,万历皇帝一一照做,每日吃素食,侍奉李太后,极其简朴。张居正要求万历皇帝减少不必要支出,该省的都要省,万历皇帝同样全盘接受,不敢多言。
“一日,居正在直庐感病,上御暖阁,亲调椒汤赐之。”
一次,张居正得病,万历到暖阁看望,还亲自下厨做了椒汤给张居正喝。哪个皇帝能这样对待大臣,历朝历代都很难看到,当时的万历皇帝根本没有察觉到此事的不正常。
事实上,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是十分合理且正确的,年幼的皇帝就应该被被严格要求,严师才能出高徒。想来如果张居正知道自己死后的结局,他还会这样做,如果严格要求是错误的,放任不管难道就正确吗?
张居正是一心一意要培养好帝国的接班人,想让万历成为下一个明君。
当然,精明如张居正,也无法预知人的变化,万历皇帝表面上对张居正服从,但随着年龄增长,学识增加,加上万历本身的性格问题,暗流开始涌动。幼年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有些时候年幼的不良经历,会成为日后无法磨灭的梦魇。
正是由于万历年幼的经历,让其在成年后变得过激且放肆。万历执政四十八年,竟然有近三十年没有上朝,这不仅是明朝,放到整个封建王朝史上也是“举世无双”。整个国家成了无 *** 状态,官员任免没人管、大臣的奏疏没人管,任何人都不见。
张居正励精图治的十年,就这么毁在了万历手中,建设很难,破坏很容易。在天之灵张居正如果知道万历如此做派,是不是会反思一下当时的教育问题,还是会再次痛骂这个不成器的学生?
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皇帝尚能把持,等到他死了后,万历帝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所以,张居正犯得第二个错,就是没有利用大权在手的时候选好接班人。
但凡先皇去世之前没有选好继承人,那么朝廷多半会出现问题,权力交接之际,是国家最虚弱、最容易引外敌入侵时刻。
张居正改革很成功,内阁权力强化,大幅增加国库收入,政令畅通无阻,帝国在以高速向上攀登,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张居正必须活着。君主专制之下,张居正可以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前无古人,而随着张居正突然去世,一切都宣告结束。
张居正逆势改革,延长了明王朝的时间,但谁也无法跟命运抗争,如果张居正能多活十年,或者更长,那么明帝国寿命可能还会延长。改革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张居正善于用人,好比司礼监冯保,宦官集团和内阁空前团结,好比王崇古、李成梁,这些人一同促进了改革的实现。
在弥留之际,张居正却举荐了平庸的潘晟入阁,当时的情况已无人知晓,不知这是张居正病得太重,还是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潘晟还没有上任,就被言官弹劾,即刻被万历皇帝罢免。
一方面,当时的情况复杂,万历一心要夺回权力,所以下任内阁首辅万历必定要有所控制。另一方面,张居正的深谋远虑出现了问题,就好比再精密的计算机,难免也出现宕机。
史料记载:
“居正卒,四维始当国。累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张居正去世后,继任者是张四维,为了迎合圣意、收拢人心,张居正的改革被反攻倒算。一概张居正反对派登台,弹劾张居正也成了“众望所归”,至此,改革基本终结。万历皇帝执政,是一定要拿回皇权的,所以这个内阁首辅至关重要。
假如张居正能提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改革延续下去,哪怕是委婉地继续,那也会好很多,最起码不会立刻“人亡政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张居正勤政报国,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张居正改革逆流而上,实现了难得的万历中兴,但要说明亡原因,万历皇帝才是最大的责任人之一。
所以,与其说是张居正犯了错,不如说是大家对万历皇帝的恨铁不成钢,徒之过,师之过!
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朝就真的亡于万历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4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