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戊戌变法失败和光绪有什么关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898年,清朝光绪24年,也是日本明治31年的9月20日,伊藤博文应邀前来中国,帮助光绪改革派实行新政变法,并且提供新政改革方针。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正式开始,于1898年9月21日宣布结束。而变法结束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20日,光绪皇帝秘密接见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这件事对慈禧来说打击非常大,因为伊藤博文在日本是著名的改革派,可以说日本的君主立宪改革,和伊藤博文的关系非常大。
慈禧太后最害怕的就是这么一个君主立宪制度,她认为这就是用来限制皇权的,其他什么作用都没有。所以慈禧对这位伊藤博文也非常讨厌,她当然不能再忍受光绪这么搞下去,所以开始血腥镇压这次变法。
01光绪任用伊藤博文对不对?取代李鸿章是什么目的?
曾经有人提出,光绪这天与伊藤博文秘密约见以后,是打算任用伊藤博文为自己的宰相,取代李鸿章的位置,主持变法活动。
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李鸿章
这件事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慈禧太后这里,动谁都可以,就是不能动李鸿章。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始终都是慈禧太后最忠诚的大臣。
李鸿章手握重权,也就相当于慈禧太后手握重权一样。即使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心灰意冷,慈禧太后都不愿意放弃李鸿章,可见这两人的关系那是相当好的。
光绪皇帝这次决心改革,的确是不容易的。这让伊藤博文看到一个觉醒的帝国,所以他应邀前来。伊藤博文是一位政治家,他一辈子就是为了搞政治而活着,所以能够帮助清帝国实行变法,对伊藤博文来说,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战和吸引力的事情。
对光绪来说,李鸿章被拿下,是有很大好处的。李鸿章如果下台,那么慈禧手里的权力也就被削弱了。光绪变相地就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不仅能够使得清王朝变得强大起来,更希望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目前的状况是慈禧始终掌握着核心权力,因为光绪手里没有人,而慈禧手里有人。
所以光绪这次还希望能够培养出一帮自己的得力干将,将来用这帮人帮助自己夺取政权。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想法,所以任用伊藤博文取代李鸿章是最冒险的一步。
02光绪密会伊藤博文,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导火索。
1898年9月20日,光绪皇帝与伊藤博文见面,仅仅隔了一天到了21日,慈禧太后下令大肆抓捕改革成员,就连光绪皇帝本人,都被囚禁了。
由此可见,此前的所有事情,慈禧太后都在忍受,唯独光绪想要用伊藤博文这件事,慈禧太后决不答应,她认为光绪这是在胡闹。她这么想,当然是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伊藤博文是日本前任首相,也是主持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可以说伊藤博文是大清国的敌人。
其次,伊藤博文主张君主立宪,这一套制度慈禧早有耳闻,那就是限制君主权力的。限制皇权岂不就是限制了慈禧太后的权力?她不可能答应。
再者,光绪希望伊藤博文取代李鸿章的地位,这件事更是天方夜谭。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是慈禧掌权的工具。而伊藤博文是日本人,光绪真的昏了头。
有了这么几个十分合理的理由,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答应光绪皇帝这种无理的要求。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依旧在慈禧太后手里,所以这件事没有慈禧太后的允许,绝对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此可见,伊藤博文的出现,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慈禧太后正式对戊戌变法采取镇压措施,也正是在伊藤博文来到中国以后,可见这件事已经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线。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清史稿》
此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光绪皇帝卖命,光绪被囚禁了起来,永远失去了权力。戊戌变法其实是一场夺权变法,可惜失败了而已。
03伊藤博文主动递出橄榄枝,面对袁世凯,光绪一言不发。
这场变法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到来了,慈禧太后已经秘密回宫,此刻伊藤博文正在与光绪聊天。伊藤博文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可以为中国的变法事业做点事情,光绪也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希望他能够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呈送给他。
这么一来,这两位的君臣关系,似乎已经快要确立了。但是慈禧太后的出现,彻底打碎了所有的计划。在慈禧太后的压迫下,光绪皇帝不得不屈服,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在伊藤博文的帮助下,紧急前往日本避难。
其实这个时候的伊藤博文并没有老到不中用,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退休的模样。伊藤博文后来回到日本依旧组织了不少活动,由此可见如果这次光绪皇帝接受了伊藤博文,那么他可能就要留在中国帮助光绪变法了。
此后袁世凯匆匆入宫,光绪皇帝面对袁世凯是一言不发。他想要看看袁世凯的态度,袁世凯的话十分刺耳。他认为变法的确可以,但是要重用老臣,比如张之洞这样的。而不是重用康有为这些刚出道的人,他们靠不住。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清史稿》
袁世凯的话一语成谶,这帮人果然是靠不住的。杀的杀,逃的逃,根本没有哪一个可以帮助光绪撑起一片天。
总结:任何一个敢于变法的国度,都值得世人钦佩。
很显然,戊戌变法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戊戌变法不值得钦佩吗?当然值得。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值得后人纪念。
后世有多少人敢于这样的尝试呢?太少太少。伊藤博文得知光绪带领大臣实行戊戌变法以后,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表示了对光绪皇帝的钦佩,认为他有日本明治天皇的风采。
伊藤博文希望在限制君主权力的同时,使得更多民众参与到执政的行列中来,这种执政理念,当然是被慈禧拒绝的。因为慈禧始终希望自己一个人高高在上,让民众参政?岂不是疯了么?
政治斗争失败光绪一蹶难复 身体状况的突然恶化,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党”与“后党”的对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政治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死亡档案揭开早逝之谜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其实是光绪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说慈禧太后是直接谋害光绪帝的凶手,光绪帝也不是被人谋害而暴死的。因为从光绪二十五年前后,光绪帝的疾病突然恶化,日趋沉重,从未好转。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以后,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谋害,也是必死无疑。这有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和他自书的“病原”等大量医案可以作证。 如从御医曹元恒在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写的医案内可知,光绪帝在临死前半年内,病势已十分严重,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在治疗上已是寒凉药及温燥药均不能用,医生们已束手无策。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御医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之语,说明御医们对光绪帝的沉疴已无能为力。延及当年九月,光绪帝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光绪帝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书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总系药不对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诉说自己:“病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言词反映出他当时焦躁绝望的心情。 当时的江苏名医杜锺骏,在他所写的《德宗请脉记》一书中,也对光绪帝的病情有详细记载。杜锺骏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以后,被征召到京专为光绪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本来是满以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来博取微名,今天看来多半是徒劳无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可见早在此时,杜锺骏就认为光绪帝的病已救治无望了。 光绪帝临终时的病情,对于他的死因更能说明问题。从“脉案”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他出现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候,危急万分。第二天有三名御医入诊,其中就有杜锺骏,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已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杜锺骏事后的描述,当时光绪帝气促口臭,带着哭声问他:“你有何法救我?”杜问:“皇上大便如何?”光绪帝说:“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诊断出来,回到军机处开药方,药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大臣们说:“你这样写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吗?”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现在不写,将来一旦变出非常,我难负其责,所以不得不写。” 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医案:“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医案:“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这是现代所谓的中枢神经症状,说明已危在旦夕。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医案:“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捯气儿。(医案: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扇,阳散阴涸”。)夜半,光绪帝进入弥留状态,延至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了。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2、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二、性质
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具有争议性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而已。
三、目的
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四、时间
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结束。
五、意义
1、动摇了清朝政治乃至中国政治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2、确立西方学说,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标准的地位。
3、使新型知识分子出现,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权。
4、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影响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七、内容:
著书立说;设立学会学堂;办报,进行论战;颁布一系列法令,主要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放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酒文化。
康有为、梁启超、眼福、谭嗣同的争论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传达的进化论思想在学术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维新运动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提倡西学的同时,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势风格,在许多思想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
“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机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依次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大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