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李存勖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李存勖虽然姓李,却并不是唐氏的宗族,他是由于家里面有过很多的战功,才被封为了李姓的。当时梁王和李存勖的父亲一直对于争夺中原统治权的问题有过很多的冲突,而且他们两个人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争霸历史。李存勖的父亲十分的勇猛,而且他也有不少的妾侍,李存勖就是他的父亲和他的一个妾室生下来的孩子。但是李存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他是妾室所生,就对他有所怠慢,因为李存勖非常的聪明,从小就很受父亲的喜爱。
在众多的书籍之中,李存勖最喜欢的就是春秋。而且对于音乐方面的知识,他也非常的了解。在乾宁二年的时候,当时唐朝的周边多次受到邻国的侵犯,李存勖的父亲带着当时只有十四十一岁的他开始出征,为唐朝扫平动荡。后来李存勖打完胜仗之后,将俘虏带回来给唐朝的皇帝看,皇帝看过之后,非常的欢喜,也很重用李存勖。过了不久之后,他就被皇帝封为了刺史。
而且李存勖不仅作战打仗非常的有谋略,连平时的一些处事也看得非常的通透。在天复二年的时候,因为在李存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梁王就关于土地的问题争执了很多年,在这一年,梁王又屡次关于这件事情,与他们发起了终端。李存勖的父亲对这件事情感到很忧愁,李存勖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就对父亲说。物品不到极点也不会消亡,这就跟人一样,现在梁王觊觎着天子的位子,自己平时又常做坏事。但李存勖他们家经常做好事,而且还辅佐君王,所以这一切最后都会有他们自己的命数。父亲不应该因为这一件小事,就开始变得这样忧愁,而是应该静下心来看看大局,积蓄自己的势力才对。
他的父亲听到他说了这番话,感觉很安心。后来梁王果然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篡夺了皇帝的位子。但是李存勖的父亲并不承认梁王的位子,他一直信奉着唐朝。再加上梁王跟李存勖父亲两个人一直有着很大的积怨,所以后来他们两个人的对峙也就成为了必然,而他们家的势力又比较强大,所以梁王也就将李存勖的家族视为他最大的隐患。
后来因为李存勖作战非常的出色,加上他平时用人也很准,很多尽心的臣子甘愿在他后面为他效力。在早些年就有大臣想要拥立李存勖为帝王,但是李存勖没有答应。后来终于在天佑20年的时候,他接受了一些大臣们的意见,选择在魏洲这个地方登基成为皇帝。李存勖沿用了唐朝的国号。后来唐建立之后,但是国家还是不是很太平,于是李存勖就亲自率领一大批兵队去平复当时政治比较混乱的后梁。接着又将前蜀给灭亡了。但是后来在一场突然的兵变之中,43岁的李存勖在宫中不幸被人射杀。并被放火之后将他的尸体烧毁。
李存勖这个人非常懂得感恩,他虽然不是唐朝的子孙,但是他的仕途可以说是从唐朝起路的。既然唐朝赐予了他们姓氏,所以他也就一直为李家而尽忠。虽然最后很多人都拥立他成为皇帝,他刚开始也没有答应,但最后答应成为皇帝之后,也是用着唐朝的年号。这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确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而且他军事方面也很有谋略,但是再聪明的人也有失手的时候,无奈的就是他最后由于一场兵变,最终被烧死了自己的宫殿之中。
后唐和南唐以?唐?为国号,意思是继承了大唐,是唐朝的延续,为天下之正统。其中建立后唐的李存勖本不姓李,只是他的祖父被唐朝皇帝赐李姓,所以李存勖在建国时就以唐为名,并且祭祀唐朝数帝,以示自己为大唐正统。而南唐的李昪则称自己为唐朝建王之后代,于江南建立起唐国,史称南唐。
01.后唐的创始人李存勖并不姓李
李存勖的爷爷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世代为阴山都督,为沙陀族的首领,后因其立大功,唐宣宗特意赐名李国昌,从此朱邪一脉就以李为姓,即使后来在唐僖宗一朝曾被朝廷打压,他与儿子李克用被迫跑到鞑靼那里也没改回姓氏。朱温篡唐之后,子承父业的李克用拒绝承认朱温政权的合法性,始终遵奉唐朝,打着复唐的名号与朱温争斗。等他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称帝,也是以唐为国号,自称继承唐之正统,也就是后唐。
所以李存勖的后唐实际上与唐朝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不过是唐末的一个割据势力,并非李姓宗室。只不过以唐为国号好拉拢人心,招揽唐朝遗民,也拥有与后梁宣战的借口。
02.南唐的创始人李昪不是唐朝后裔
李昪确确实实姓李,但是他后来因为收养而改了徐姓,叫徐知诰。他的父亲是李荣,出身低贱,居无定所,因为唐末连年战乱,带着李昪四处流浪,后来更是与李昪母子失散,下落不明。李昪后被南吴大将徐温收养,得以成人,并逐渐积蓄起自己的势力,徐温死后,李昪总揽朝政,不久即逼迫南吴皇帝禅位于他,建立齐国。
当了两年的齐国皇帝,李昪不知道听了哪位高人的建议,决定把自己的名字从徐知诰改成李昪,还与李姓宗室攀上关系,自称是唐朝建王的第四代孙,国号也改成了唐,以示为唐朝的正统继承者。但实际上这个建王之后比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还不靠谱,不过皇帝这样说臣子就得这样信,于是南唐就诞生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但他沉缅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葬于雍陵。 可亚其父 李存勖十一岁时,随父征讨王行瑜,并向唐昭宗报功。唐昭宗非常欣赏李存勖,轻抚其背部,道:「 ”我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对我大唐尽忠尽孝啊!”后来,唐昭宗还对人称赞「 ”可亚其父”。意思是说,李存勖能超过其父亲,使父亲屈居亚军。李存勖遂得名李亚子。 终应父言 李克用曾到潞州境内三垂冈打猎,在冈上的明皇庙前摆设酒宴,听伶人奏唱《百年歌》。歌词陈述人衰老之状,声调凄苦悲伤,只听得李克用老泪纵横。当时李存勖年方五岁,也随侍在侧。李克用指着李存勖,对诸将道:「 ”老夫已老,壮志未酬。但二十年后,此子必能代我战于此地,完成我未竟的功业。”十九年后,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冈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 梁祖之叹 潞州之战时,朱温曾亲赴泽州,视察前线战况,结果得知李克用去世。他对年轻袭位的李存勖非常轻视,认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便径自返回汴州。但李存勖却奇兵突出,将围攻潞州的梁军打得大败溃走。朱温得到战报,先是大惊失色,随即喟然长叹:「 ”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啊。我的儿子们跟他一比,简直如同猪狗一般。” 后来,朱温病重,对侍臣道:「 ”我经营天下三十年,想不到太原余孽(指李存勖)竟然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我看他志向不小,上天又夺我年寿。等我死后,我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我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他伤心哽咽,竟然昏死过去。 三矢雪恨 相传,李克用临终时,曾交给李存勖三枝箭,并对他道:「 ”梁贼朱温是我晋国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刘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投靠朱温。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我给你三枝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李存勖将这三枝箭供奉在家庙中,每逢出征都要以少牢之礼祭祀,将箭矢请出,放在锦囊中,背负上阵,战胜后再送回家庙。他平桀燕、败契丹、灭后梁,每战都是如此。 「 ”晋王三矢”的典故最早出自宋初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阙文》。 其真实性在历代都备受质疑。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考证称,李存勖袭位时,还曾对契丹「 ”遣使告哀,赂以金缯,求骑军以救潞州”,契丹亦出兵相助,而当刘守光被其兄刘守文攻击时,李克用、李存勖也屡次派兵相救,可见至少在李克用去世时,晋国根本没有与契丹、幽州结仇一事。他认为,「 ”晋王三矢”的典故当是后人杜撰,以此夸耀李存勖的英明神武。 王误老奴 黄巢之乱时,传国玉玺流入民间,辗转落到魏州僧人传真手中。梁晋夹河对峙时,传真和尚将玉玺献给李存勖。李存勖得到玉玺,又因诸将连番劝进,遂有称帝之意。河东监军张承业素以唐臣自居,连忙赶赴魏州,当面劝谏道:「 ”大王父子与梁贼血战三十年,是要为国家报仇,恢复唐室社稷。如今梁贼未灭,大王便要称帝,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大王何不先诛除梁贼,为先帝报仇,迎立唐室后人为帝。您再扫平吴蜀,一统天下,到时又有何人能与大王争夺帝位。您谦让的时间越久,将来江山就越稳固。”但李存勖却道:「 ”我也不愿称帝,只是被群臣逼迫,无可奈何。”张承业自知难以劝阻,大哭道:「 ”诸侯们浴血奋战,本为恢复唐朝,现在大王却自取帝位,欺骗老奴啊。”他返回晋阳,从此一病不起。 恃勇矜功 李存勖自恃勇武,平梁时常率轻骑冲锋,亲临战阵,因此经常陷入险境。王镕、王处直都曾致信给李存勖,劝他不要如此轻率。但李存勖却笑道:「 ”不经百战如何平定天下,我怎能深居帷房,将自己养的肥胖呢。”符存审也曾为此劝谏李存勖。李存勖表面听从,但趁符存审不在,又策马跑出军营,还对左右侍从道:「 ”这老头子妨碍我玩耍。” 胡柳陂之战时,周德威建议李存勖按兵不动,先以小股骑兵骚扰,使梁军难以安营,待其疲乏不堪时再发动进攻。但李存勖却道:「 ”我们在黄河沿岸终日挑战,就是要与梁军决战,却始终不能如愿。如今已经打到梁军家门口了,却避而不战,不是豪杰所为。”他当先列阵出击。周德威无奈,只得随从出战。结果晋军大败,周德威也战死于乱军之中。 李存勖灭梁后,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亲自到洛阳朝觐。他返回荆南后,对麾下将佐道:「 ”新朝历经百战,方才平定河南。皇帝便竖着手指,对功臣夸耀道:‘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如此一来,灭梁之功归于皇帝一人,臣僚将佐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功臣对此莫不寒心,我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背信杀降 李存勖灭蜀后,命王衍举族迁居洛阳,并保证道:「 ”我会封给你一块土地,不会薄待于你,日月星三辰为证,绝不虚言欺哄!”王衍欣然动身,率领宗族、百官及其家族数千人,启程东行。他行至关中时,因河北乱起,只得暂留秦川驿。李存勖欲东征平叛,担心王衍在后方作乱,便命宦官向延嗣前去诛杀王衍一家。王母徐氏临死高呼道:「 ”我儿举国降顺,皇帝许以不死,而今却行杀戮。他言而无信,必遭报应。” 而据《新五代史·张居翰传》记载,李存勖当时是要将王衍一行千余人全部诛杀。但枢密使张居翰认为杀降不祥,便私下将诏书中的「 ”王衍一行”改为「 ”王衍一家”。最终被杀者只有王衍及其近宗亲属,随行的前蜀降臣及其宗族千余人得免一死。 嫡庶倒置 李存勖早年娶韩氏为正妻,后又纳伊氏、刘氏为妾。三女之中,韩氏为首,伊氏居次,刘氏最末。刘氏位次虽低但最受宠,又生有长子李继岌。李存勖称帝后,有意立刘氏为皇后,但碍于宗法制度,不能乱了妻妾次序,是以迟迟不立皇后。后来,李存勖在宰执豆卢革、郭崇韬的奏请下,越过韩氏、伊氏,册立刘氏为皇后。韩氏、伊氏二夫人皆忿忿不平。 而对待父亲的妻妾,李存勖也是如此。根据宗法制度,皇帝以庶出继位,当以嫡母为皇太后,尊生母为皇太妃。但李存勖称帝后,却将嫡母刘氏尊为皇太妃,尊生母曹氏为皇太后。当时,刘太妃赴太后宫中拜贺。曹太后羞惭不已,面有愧色。 伶官天子 李存勖自幼便喜欢唱戏,常与伶人嬉戏厮混,称帝自取艺名为「 ”李天下”。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一同嬉闹,四处张望着喊道:「 ”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越众上前,抬手便扇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顿时被打懵了,伶人们也都惊骇不已。敬新磨笑道:「 ”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还呼喊谁呢?”伶人们尽皆失笑。李存勖非但不怒,还重赏了敬新磨。 后来,敬新磨到殿中奏事,在殿内被恶犬追逐。他躲在一根庭柱边,叫道:「 ”陛下不要纵使儿女咬人。”李存勖出身夷狄,非常忌讳狗,闻言大怒,当场便要拉弓射死敬新磨。敬新磨忙喊道:「 ”陛下不能杀我,我与陛下乃是一体,杀之不详。”李存勖忙问缘由,他答道:「 ”陛下年号同光。天下都称您为同光帝。杀了敬新磨,同(铜)就没有光了。”李存勖大笑,饶了敬新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8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