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蜀汉第五次北伐是怎么结束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当时诸葛亮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进行了一百多天的对峙,然而由于司马懿畏惧蜀汉的兵力而畏惧不出,不与诸葛亮交手,导致诸葛亮被司马懿成功拖死。在诸葛亮去世前,他为了避免蜀汉的军队在撤退时受到伤害,于是提前安排了后事,当时诸葛亮要求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并把统帅之位交给了杨仪。然而魏延不满于诸葛亮的交代,他私自出兵,劫断蜀军退路,最终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所杀。也就是说,第五次北伐时,蜀汉不仅失去了丞相诸葛亮,也失去了大将魏延,不过魏延有谋反之意,那这件事对于蜀汉而言,损失大不大?
事实上,魏延的死对于蜀汉而言,损失是非常大的。要知道魏延去世后,第五次北伐才算是彻底的崩塌。毕竟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记载着魏延是打算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继续北伐的,在《魏略》中甚至记载了诸葛亮最初是把兵权交给魏延的,只不过魏延后来被杨仪因为个人原因诛杀了罢了,就此,高级将领中再无一人提出要继续北伐。
而实际上,当时的北伐确实没有任何的战略战术问题,两军对峙,蜀汉从未败过,屯田也非常顺利,后方也没有问题,也没有任何记载说诸葛亮不在时军心动荡,因此,当时的北伐确实是可以继续的,没准,当时的北伐还有可能取得胜利,然而当时姜维等人力主撤退,失去了蜀汉最后的机会。可以说,诸葛亮死后并不是第五次北伐的结束,魏延被杀了才称得上是。
而且姜维主导汉中之后,改变了魏延时期确立的在汉中利用地形防守的方针,变成了更有攻击性的诱敌深入、意图防守反击的方针,而如此一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魏灭蜀之战时,姜维和钟会大战于剑阁,而不是双方相持于汉中,给邓艾阴平偷渡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直接导致蜀汉亡国。如果魏延还在,应该是双方大战于汉中,蜀汉凭借天险死守,谁知道亡国不亡国。更何况在姜维时期,曾发生了高平陵之变这样的事情,魏延很有可会抓住时机再度北伐,就此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此结果,自然比姜维北伐要好得多。
笔者认为,魏延之死,直接影响到了蜀汉后来的发展,因此第五次北伐中魏延去世对蜀汉而言损失极大。
。诸葛亮就算再聪明,也没有料到他的儿子竟然是一根筋。在帮助刘禅对付邓艾的残兵时,竟然不听黄崇、李球等人迅速占领险要之地的良好战略,最终错失最佳战机,不但自己身死,就连在成都的老丈人刘禅也直接认怂了。你说,出现这样的局面又有谁能料到?
同样的,作为蜀汉开朝创始人刘备,他同样有着不小的过失!当年,关羽北伐失利,刘备第一没有做好与孙权的战略联盟。第二,也没有在关羽尚未崩盘之时及时派遣援兵。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死。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无独有偶,刘备对于自己的团队成员来说,他同样是有着不小的用人过错的。“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此乃是刘备得到长沙之后,当着诸葛亮的面说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一人,此人正是魏延。
对于魏延,刘备似乎有着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来因为魏延出力斩杀韩玄,如此关羽便可以轻而易举攻占长沙。二来,因为魏延勇武。早在刘备逃难襄阳之时,魏延便打开了刘琮的大门。虽然,刘备当时没有进去,但是魏延的名字从那个时候便记在了刘备的脑中。
后来,刘备入川图谋益州,刘备带的王牌大将也有他魏延。再到后来,刘备在汉中之战胜利之后,又特别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领镇远将军。刘备对魏延的提拔甚至是超过了当时的张飞,然而,刘备却是疏忽大意了。
魏延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导火线,如果引导得不好,他便随时会引爆炸弹,而且一旦爆炸收拾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然而刘备,只是看到了魏延的可用之处,却忽略了魏延的本质。攻取长沙之后,诸葛亮一眼便发现了,魏延不忠不义,日久必生异样。只不过呢,被刘备阻止,魏延才得以保得一命。
魏延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呢?其实,在刘备死后,他的野心便逐渐暴露出来。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便是当时,魏延在做上汉中太守之后的表现。大概意思就是说,魏延善于训养士卒,但是极其不注重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大有那种,看不惯谁就弄谁的感觉。像这样性情刚猛的人,他怎么可能会甘愿臣服于一个孱弱的刘禅呢?仅仅从这一点来说,刘备当时的决定便是欠考虑的。
幸好,蜀汉有睿智的诸葛亮,孔明先生早在攻取长沙时便一眼看穿了魏延的本性,因而在孔明临死之前,才特意交待马岱,一定要在其死后,把魏延给除掉。
在沉淀的 历史 中说到诸葛亮的历次北伐,频繁多务,沉重艰难, 历史 记载蜀汉刚刚建立不久,诸葛亮就开始了蜀汉生死存亡的多次北伐。他为什么在偏安一隅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又是在蜀汉建立不久,人心不稳,国力有限的宭境中做出了北伐的战略决策哪?
历史 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这里诸葛亮与刘备他们的国家构建设想既有战略上的考量又有战术上的应用,五次北伐总体上北伐保卫了蜀汉政权的稳固,牢固了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
从沉淀的 历史 过程来看,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确实聪明绝顶,聪慧超群,他能不知道自己偏安一隅的蜀地的战略力量吗?他的家底又有多大的能量?你能够与曹操制下的战将如云,中原沃土来抗衡?况且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治世之能臣,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能量恐怕蜀地一般人马都会知道,领教过了,已经没有疑问了。为什么他还要不惜余力的去做出与自己力量不相称的对抗呢?亦有蚍蜉撼树不自量的味道,五次北伐根本上没有达到他的: “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的目的,这就说明了他的北伐意图只是以攻代守罢了,这是他的真正意图,努力的守住蜀汉自保足矣!他怎么不知道他的那点家当,五虎上将更多的是拼凑而已。傲关羽、猛张飞;老黄忠、弱赵云,锦马超能够统一天下?后来居上的魏延那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当时的蜀汉人物他们为了守住家业只能是以口号的形式喊出:“匡扶汉室,统一中原。”而已,更多的是说给天下人听,政治作秀罢了。诸葛亮的北伐给他自己守业护主做到了人生完美的演释,一直到老,他成功了。
这里不仅想起了退守台湾的蒋公一干人马,蒋公退守台湾以后亦如蜀汉的境地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深知反攻大陆只是一种形势的尽力为之罢了,只有高举口号来唤起别人的斗志,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且是更多的喊给别人听,什么:“ 光复大陆,实现三民主义。 ”他已经败退到了一个孤岛上他还有什么能量来完成不自量的虚务?只是政治口号而已,他只能这样的喊下去,喊下去,为了保住自己的那点家业,以凌厉的喊叫来守住自己孤单境地之下的孤岛,一直到老,他竟然做到了。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曲张有度的自保手段。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做到了,现代的蒋公也做到了。都是烟云过后的沉淀 历史 了,只是最近看了这方面的文章有感,发一家之言罢了。
魏延是无反叛之心,有反叛之行。
和人们认为的诸葛亮魏延不和不同,这两位一直是配合默契的搭档,默契到即使魏延说诸葛亮懦弱,诸葛亮依旧让他担任第五次北伐的先锋。丞相宽宏大度,但魏延在诸葛亮在世时,可没说过一个不字,每个来自丞相的命令他都好好完成了。
事实是,魏延全靠诸葛亮罩着才横行那么久,诸葛亮一挂,立马扑街,满朝文武没一个替他说话的。
魏延坐火箭升官是在诸葛亮时期,只是建兴九年不知何故被诸葛亮驱逐出丞相府。并非演义中那样不受待见!
诸葛生前,魏延和诸葛的主要矛盾,在于魏延有独立性。子午谷奇谋为魏延所倡,诸葛所抑,其实是否能成在其次,要害在于魏延其实是在要权。
至于才能,能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为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和杨仪一同被诸葛亮视为左膀右臂的主,自然妥妥的。
魏延在汉中太守这么重要位置上呆那么久,不但没把汉中部队搞成关宁私军,甚至还被诸葛的继承者们使来唤去。这种政治水平,就是不谋反也是迟早被自己人玩死的事儿。
若是魏延不死,也许会让蜀汉多延续几年!
诸葛为了拉拢人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么激荡人心的口号换成了北伐成功十命可受。这就是大蛋糕,北伐军功和丞相府出身吸引了多少益州大族子弟。
魏延死了,军方已经没有大佬能够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了。
军方继任者姜维,也是叛变者,加入蜀国革命队伍时间比魏延还晚,资历非常浅。
《三国志》姜维传:(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可见,这时军方已经被文官集团压制,行军作战多少被文官掣肘了。
想北伐,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魏延被杀的时候,姜维哪有功夫在那里看热闹啊?那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来分析一二。
诸葛亮临终部署蜀军撤退计划
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褒斜道,发动了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和郭淮兵分两路,郭淮据守北原,挡住蜀军西进之路,而东边的司马懿又坚壁不战。
诸葛亮远道而来,而司马懿本地作战,显然司马懿的优势大于诸葛亮。然而,诸葛亮自知来日不多,不甘心空手而归,于是便安排蜀军在五丈原屯田,只要粮草问题解决了,他就有资本和司马懿打消耗战了。
然而,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日夜操劳,终于一病不起。诸葛亮于是叫来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撤军事宜,唯独没有召见魏延。
按照诸葛亮原来的部署,大军将依次撤退,由魏延来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军令,便由他去吧。
魏延违抗军令,先行撤退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便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果如诸葛亮所料,魏延觉得自己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来了,非但毫无退兵之意,还打算统帅全军留下来对付司马懿。
费祎借口溜走,魏延这才感到大事不妙,派人前去打听,才知道各营早就安排好了撤退计划。
当魏延得知此次撤军的总指挥是死对头杨仪后,既愤怒又担心。他怒的是,明明自己才是军队中的二把手,诸葛亮却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一个文官。他担心的是,自己被安排断后,极有可能是诸葛亮他们策划的一场阴谋。
魏延认为,假设杨仪先抵达南谷口,自己将可能面临两种下场。
狠一点,直接在那里将自己的归路封死,界时前有杨仪后有司马懿的追兵,自己该咋整,难道投降魏军吗?且不说,自己家属都在汉中,眼看着就要一步登天,怎么可能到头来混个汉奸的下场呢,魏延当然不甘心接受这样的结局。好一点,杨仪抢先一步到刘禅诬告自己反叛,而费祎、姜维他们显然又是一伙的,到时自己将百口莫辩,不但失了军权,老命也不一定能保住。魏延决定赌一把,他认为只要杀了杨仪,便能化险为夷。于是,他便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带着人马朝南谷口狂奔,并一路烧毁栈道,终于率先占据了褒斜道的南谷口。
杨仪被迫修改蜀军撤退计划
魏延逃跑了,蜀军还得继续安全撤退,于是杨仪决定兵分两路。
一、姜维负责断后
本来,姜维是此次褒斜谷大撤退的倒数第二棒。现在最后一棒魏延跑了,姜维难道也跟着一起跑吗?当然不会。
诸葛亮刚刚去世,便有当地人跑到司马懿那里通风报信去了。司马懿立刻率领大军,向五丈原杀来。姜维便按照原计划突然出现在北谷口,摇旗擂鼓,杨仪又故意安排一部分人回军增援。
褒斜栈道狭窄无比,司马懿纵使有千军万马,也没有进攻优势。加之,他又担心是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便以“穷寇莫追”之理由退回营寨。
二、王平追击魏延
杨仪也担心魏延心怀不轨,提前撤退是为了占据褒斜道的出口,因此,便安排将士日以继夜地修复栈道。
果不其然,魏延在南谷口率军阻击杨仪,王平奉命出击。毕竟是诸葛亮深得人心,王平只一句“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造反?”便触动了魏延手下的将士们。魏延一看将士们都跑了,只能带着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哪里能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便立刻派马岱追击魏延,并一刀砍了其脑袋。魏杨之争,杨仪暂时胜出。
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见死不救?
其一、魏延提前撤退后,姜维便接过了断后的重任,负责抵御司马懿的追兵。其二、诸葛亮临终前已经下令,如果魏延违抗军令,便弃他不顾。因此,姜维既不杀他也不救他,才是真正地遵循了诸葛亮的遗命。其三,魏杨矛盾由来已久,除了费祎还愿意为他们化解一二,其他人早就懒得掺乎。姜维明知道两人争的是兵权,谁能胜出还不知道,他又何必趟这趟浑水?不过,尽管魏延违反了军令,他始终没有背叛蜀汉,反而是杨仪在没得到重用后,常常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趁机投降曹魏。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魏延倒比杨仪来得磊落。你怎么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9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湘水划界时,刘备从荆州分出两郡给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