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功臣,郭子仪善终其他几个结局怎么样

以史为鉴 2023-06-18 02:20:14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功臣,郭子仪善终其他几个结局怎么样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功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如是写到。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铲除奸臣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仅仅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便攻占了河北、河东大部以及东都洛阳,国都长安,给了刚刚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帝国一记重拳。

说起平定安史之乱,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那位功高盖主而且还得以善终的郭子仪,还有那位机敏过人的名将李光弼。在笔者看来,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有这样四大名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先说明,这四大名将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喜轻喷,轻喷(狗头保命)……

郭子仪画像

01汾阳郡王郭子仪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士,唐朝著名将领。早年以武举及第,累官至九原太守,而后因母亲去世回家丁忧。

因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夺情”,命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副大使,暂行朔方节度使之权,随后又被正式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率领朔方军攻略河东、范阳等地,威胁安史叛军老巢。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兵变之后,一路北上来到了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治所灵武,在此登基即位,是为唐肃宗。因唐肃宗身边的保卫力量空虚,郭子仪草草结束河北战局,率军回师灵武,接受唐肃宗的统一调配。

郭子仪从此之后,先后担任司徒、中书令等职,被封为代国公,协助太子李豫收复长安、洛阳等地,随后唐军九镇节度使因未能形成统一指挥,招致相州惨败,郭子仪主动承担兵败之责,被罢官免职。从此之后,郭子仪渐渐淡出了安史之乱的战场。

公元762年,郭子仪被重新启用,大破河中叛军,被封为汾阳郡王。次年,仆固怀恩引兵攻破长安,郭子仪只身入回纥军营,说服回纥可汗,联手击败吐蕃,收复长安,迎回了遁逃陕州的唐代宗。唐代宗因此对郭子仪大肆封赏,明升暗降,调离了军队。

唐德宗即位之后,拜郭子仪为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剥夺了郭子仪手中最后的实权。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唐德宗为其亲上谥号,给予了他无尽尊崇。

李光弼画像

02临淮郡王李光弼比起郭子仪能够得以善终,后面这几位就惨多了。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士,唐朝著名将领,出身世家大族“柳城李氏”,是左羽林卫将军李楷洛之子,早年随父亲南征北战,而后承袭父亲爵位蓟郡公。

公元756年年初,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副使,率军配合郭子仪攻略河东、河北等地,威胁安禄山老巢——范阳。不久,在相州惨败中,保全了麾下大军,受到了唐肃宗的赞赏,取代了郭子仪成为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暂代朔方节度使之职,在河阳之战中牵制了安史叛军主力,为唐肃宗调集兵力保卫潼关赢得了时间。

公元761年,唐肃宗不听群臣进谏,偏听偏信,命李光弼率军冒进,导致大败,其后改任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河南副元帅,继续率军进攻安史叛军,取得了临淮大捷,被封为临淮郡王。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李光弼被推为“中兴第一将”,但却因为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的构陷,李光弼为求自保拥兵不朝,导致声命受损,最后抑郁而亡。

仆固怀恩画像

03大宁郡王仆固怀恩仆固怀恩,金微都督府人士,唐朝著名将领。安史之乱爆发之时,郭子仪临危受命出任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正是他麾下的朔方左武锋使。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之后,仆固怀恩第一时间跟随郭子仪回师灵武,拱卫唐肃宗。

在此后的数年中,仆固怀恩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又以三女和亲为代价,借来了回纥精兵,配合郭子仪收复了长安、洛阳等地。在郭子仪承担相州惨败的罪责、李光弼出镇两淮之后,仆固怀恩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率军在昭觉寺之战中歼灭了史朝义主力大军,随后一路尾随,逼死了史朝义,“终结”了安史之乱,被封为“大宁郡王”。

在这一战中,仆固怀恩全家付出了战死四十六人,三个女儿远嫁塞外和亲的代价。不仅这样,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仆固怀恩遭人陷害,不得不起兵自保,随后又引回纥、吐蕃大军进攻唐朝,从唐朝名将成为了叛将,最后病死军中。

来瑱画像

04颖国公来瑱来瑱,邠州永寿人士,右领军大将军来曜之子。早年曾跟随父亲来曜在四镇任职,累官至颍川太守。

安史之乱爆发后,来瑱在颍川大败安史叛军,被升任为淮南西道节度使,其后又多次击败安史叛军,屡败叛军名将,被时人称之为“来嚼铁”。

来瑱在军事上的功绩不容置疑,但是他算不上是唐朝的忠臣,在安史之乱战事稍歇之时,便想着拥兵自重,受到了唐肃宗的冷落。唐代宗即位之后,密诏派遣裴奰率军讨伐来瑱,但却被骁勇善战的来瑱击败。经此一事,来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前往长安向唐代宗请罪,被唐代宗剥夺兵权,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兵部尚书之职。

不久,与来瑱有过节的宦官程元振诬告来瑱,使得来瑱丢职削官,被贬播州,在途中被赐死……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怎样?

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此话用在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两个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俩人作为唐朝中兴名将中的双子星座,并称“李郭”,都为拯救帝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么两个不世功臣,结局却完全两样。郭子仪寿终正寝,享年85岁。这在古代,是绝对的老寿星了。李光弼57岁郁郁而终,临死前的一番话,表露出一种人生的无奈。

我们扒一下小品中的话,“同样是帝国的功臣,最后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一)俩人战功之比较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 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

公元757年,郭子仪带兵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公元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公元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单骑会回纥首领,说服他们联合起来,大破吐蕃。

李光弼: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评价:看辉煌的战史,郭子仪经历的战争场面比较多。

但在最关键的安史之乱期间,由于邺城之战一阵无名“妖风”,致使唐军大败,最后由郭子仪承担了责任,被免除军职,李光弼接任他的职务。

所以后来就是李光弼唱主角,郭子仪成了看客。总体军功来说,李光弼显然要超过郭子仪。史书上称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PK的结果,李光弼略胜一筹。

(二)军事指挥艺术

郭子仪: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曾带兵克复两京。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入寇,领兵收复长安,郭子仪又单骑去见回纥首领。这里只体现了郭子仪的个人英雄主义,战斗的展开平铺直叙,没有令人叫绝的精彩点。

李光弼:收复常山郡战斗李光弼派兵每人持一长枪摆成方阵,弓箭兵掩护,夹滹沱水迎敌,如此布阵,史思明的骑兵优势即无从发挥,被一举击败,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经典阵法。

太原保卫战,发明“地道战”,击败蔡希德用“火牛阵”,巧施“美马计”使史思明河阳受挫。

《旧唐书· 李光弼传》说得更为直接,称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名将比起李光弼,也“或有愧德”。虽然这个评价有些拔高,但的确得承认,他的战争指挥艺术,放在中国军事史的长河中,都占有光荣的一席。

PK结果,李光弼完胜

(三)治军手段

郭子仪:由于他和军中兵士能融合在一起,威望很高,能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后来仆固怀恩叛乱,郭子仪一出面,旧部下纷纷归降,可见其在兵士们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弼: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以威压服部下,但总有猜忌和畏惧,他带领的军队不能真正的抱成一团。后来因为怕宦官陷害而不敢入朝,使部下对其形象大打折扣。

PK结果,郭子仪明显高一筹。


(四)胸襟和气度

郭子仪:一生屡遭谗言陷害,多次被褫夺兵权。相州兵败,遭宦官鱼朝恩谗言,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郭子仪,使得郭子仪被罢免兵权。郭子仪坦然承受。

因嫉妒郭子仪战功卓著,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大臣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唐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去。

鱼朝恩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

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感动得哭道:“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李光弼:任北都太原留守,御史崔众不敬,李光弼小题大做,杀其立威。

刚接朔方军,张用济等怀念郭子仪,发了一些牢骚,说话有些过格,李光弼借机杀其立威,以此震慑三军。

后来二把手仆固怀恩入见,带五百个胡人骑兵相随,将帅互相信任度让人存疑。

郭子仪和李光弼俩人,都曾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任职,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后来,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任节度使,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心里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征,李光弼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

郭子仪即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家遭逢乱事,连皇上都弃都避难去了。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

于是互相扶持对拜,共谋破贼大计。

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郭子仪的胸襟。李光弼却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胸显然太小了。

PK结果:郭子仪完胜。

(五)忠贞度

郭子仪: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占领长安。唐代宗急忙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组织力量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 郭子仪被剥夺兵权日久,闲居在家,国家一召唤,立即带麾下的二十名亲兵赶赴前线,最后智退吐蕃大军,收复长安城。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叛乱,引回纥、吐蕃入寇,郭子仪要单骑闯回纥大营,部下劝阻。

郭子仪说:“今天如果跟他们开战,不仅我们父子会同死沙场,我诚心诚意前去会盟,他们若能接受,则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虽死,全家亦可保全。”

说罢单骑驰入营中,一边策马向药葛罗走来,一边“免胄、释甲、投枪”,也就是把身上的头盔、铠甲和武器全部扔掉了。最后在他的苦劝下,回纥联合唐朝军队共同对付吐蕃,取得灵台大捷。

李光弼: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弃都逃到陕州,向四方发出勤王诏书,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道节度使因痛恨宦官专权而对朝廷心生不满,居然按兵不动,没有人向关中派出一兵一卒!

唐代宗当时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他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其后,吐蕃被郭子仪打败,唐代宗返回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收租赋。

后来唐代宗再诏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

但此时对他不放心的唐代宗把他母亲接到长安敬养,其意思非常明确。以至于在徐州的李光弼临终时,属下问他死后的安排,他感叹道:“我长年在军旅,不能回家奉养母亲,是不孝子,还说什么呢?”

PK结果郭子仪

总评:郭子仪是一个忠心护主的忠臣。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能说是一个雍容大度的战将。

李光弼政治眼光短浅,忠诚度一般,猜忌心很重。仅仅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战将。

所以,最后俩人的结局天壤之别。无论历史地位和名气,郭子仪都要大大高于李光弼,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历史上郭子仪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上完人并不多,我认为郭子仪就是其中一个。大家放心,他的结局很好,活到了85岁,而且是善终,子孙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家族荣耀百年。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呢?
?


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帮助唐肃宗恢复李唐江山。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唐玄宗带着十万人马逃难到四川,这个时候中原一片空虚。他儿子李亨果断临危上任,提前登基成为唐肃宗。而李亨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其实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郭子仪。当时的唐肃宗刚刚登基,便命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是权力相当大的,手里拥兵至少五万人以上。

唐肃宗将宝都押在了郭子仪身上,郭子仪也没有让他感到失望,陆续帮助唐肃宗恢复了河北和河东地区。在这之后郭子仪更是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统领天下兵马,可谓是权倾朝野,但是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他的志向是恢复李唐江山。这是唐肃宗之所以一直重用郭子仪的原因,人家不仅有才能,而且没有贪心,这种人到哪儿去找呢?
?


郭子仪心态好,就算遭到三代帝王打压,依旧不急不躁。要是论起郭子仪的功劳,那等于是通天奇功,因为他重造了大唐王朝,郭子仪对李家来说是大恩人。所以郭子仪受到的封赏也非常多,当然了与此同时而来的,则是三代君主的怀疑。 唐肃宗时期,是重用郭子仪的黄金时期,郭子仪帮助唐肃宗安定天下的时候,其实唐肃宗就已经开始怀疑郭子仪。

因为郭子仪本事太大了,唐肃宗索性罢免了郭子仪副元帅的职位,结果唐军一路败退,不得已之下,唐肃宗重新启用郭子仪,这才挽回了败局。唐代宗时期,郭子仪被剥夺了军权,可是当仆固怀恩怂恿回纥、吐蕃的军队进攻河北地区,这个时候唐代宗才再次想起郭子仪,重新给与他兵权,命他赶走外敌。

到了唐德宗时期,郭子仪已经八十岁了,被唐德宗升任为太尉,拜为尚父,跟姜子牙一个级别,但是免除了他的所有军权。 德宗嗣位,诏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前二千户,给粮千五百人,刍马二百匹,尽罢所领使及帅。---《新唐书》

郭子仪一生都在为李唐王朝奋斗,虽然总是遭到猜忌,也有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郭子仪本人却不动如山,心态非常好。
?


李唐王朝压根就离不开郭子仪,所以郭子仪才能得以善终。吐蕃军队非常强大,而且又联合了回纥包括仆固怀恩等人,所以郭子仪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之前他跟回纥有过合作,所以只身前往回纥军营劝说对方罢兵,随后集中精力对付吐蕃集团。这个时候唐代宗压根就离不开郭子仪,早就想要拿掉郭子仪的兵权,但是唐朝要想跟吐蕃保持稳定局面,就必须让郭子仪镇守边疆才行。

所以郭子仪就算是到了80岁,依旧还是在帮助唐朝维持稳定。 仆固怀恩纵兵掠并、汾属县,帝患之,以子仪兼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怀恩子瑒屯榆次,为帐下张惟岳所杀,传首京师,持其众归子仪。怀恩惧,委其母走灵州。广德二年,进太尉,兼领北道邠宁、泾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抚观察使。辞太尉不拜。---《新唐书》

其实在唐肃宗时期,如果没有郭子仪的话,那唐肃宗也是很难再造大唐王朝的。因为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固然也是忠臣,可军事作战能力当属郭子仪第一,而且郭子仪的胆子比他们俩大,这是公认的。唐德宗上位以后,其实郭子仪已经岁数非常大了,所以压根就不在重用范围之内。可是唐德宗依旧将郭子仪留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郭子仪的魅力所在。
?


郭子仪的忠诚始终表现在明处,这是他最聪明的地方。很多大臣十分忠诚,但是他不会表达出来,那是没用的。比如说明朝的于谦,是非常忠诚的,但是他终于明朝,却未必终于某一个皇帝的形象实在是太明显,所以被朱祁镇给拿下了。比如说袁崇焕,他的确是忠诚的,但是他不会通过某些事情表现出来,所以崇祯帝对他十分记恨。

还有很多这样的官员,他们不太会表现自己的忠诚,所以时常遭到皇帝的记恨。可是郭子仪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郭子仪的忠诚是表现在明处的,他做任何军事行动之前,都是要跟当朝的皇帝商量。在充分得到对方的允许以后,郭子仪才会出兵,而且郭子仪交出兵权的时候非常爽快,不管皇帝什么时候让他交出兵权,他立刻就照办了。?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资治通鉴》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是驸马,跟公主之间常常有矛盾,因为公主脾气大。所以郭暧生气的时候说:你不就是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是不想当皇帝!这话传入了皇帝耳中,唐代宗却不生气,还告诉公主以后要温顺一点,没有郭子仪哪里有李唐王朝呢?结果郭子仪把儿子痛揍了一顿,绑了去给唐代宗赔罪,还自称有死罪。这就可以看得出郭子仪太会表现忠诚了。
?


总结:郭子仪活了85岁,历经四朝而不衰,靠的是智慧。郭子仪的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仅在打仗的时候,能够英勇杀敌,在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也能够游刃有余。他靠自己的努力,将李唐王朝从旋涡之中拉了回来,也将自己的家族推向了一个高峰,甚至将自己的名声提高到了巅峰,而且作为一名功高盖主的武将,能够得以善终,千古少有。所以我认为郭子仪是历史上少有的完人。

历史上郭子仪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飞鸟尽,良弓藏?。在古代历史上,有太多的武将军功赫赫,却被君主所猜忌而不能保全性命。战神白起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直捣楚都郢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大伤赵国元气。而在前257年,秦昭襄王以抗命不遵为由,将白起赐死高邮;明朝的开国武将几乎全部遭到清洗。而在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名将,他在国家危乱之际力挽狂澜,对王室有再造之功。而功勋显赫的他却几经沉浮,以八十五岁高龄完美谢幕,死后赠太师、配享皇家庙廷,身后备极哀荣。他就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七朝元老郭子仪。

唐朝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开创了武举考试,以此来选拔武将。郭子仪就通过武举考试加入军官行列的。他从从九品下的基层军官做起,至754年已官拜从三品的九原郡太守,这时郭子仪已经快六十岁了。

郭子仪的真正受到重用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为母亲守孝的郭子仪被朝廷紧急启用。他被任命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统帅朔方军讨逆安禄山。不久收复静边军、云中,杀叛将周万顷、大败叛将高秀岩,累军功加封御史大夫。

郭子仪与李光弼在赵郡击破史思明后,回师常山。在嘉山一带,与尾随而来的史思明部展开决战。是役,叛军四万余人被斩,缴获战马数万匹。史思明率残部逃往博陵。

正在此时,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一行仓惶逃往蜀郡,结果在马嵬驿发生兵变,杨国忠被愤怒的将士诛杀,杨贵妃被逼自尽。

兵变之后,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北行。不久,李亨在灵武称帝,玄宗做了太上皇。

756年八月,郭子仪和李光弼赴灵武,唐肃宗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宰相兼朔方节度使。在次年的安邑之战中,郭子仪的儿子郭旰战死。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唐肃宗李亨准备组织反攻,郭子仪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长安后,郭子仪乘胜收复洛阳等多地,因功加司徒,拜代国公。

不久,唐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皆为元勋,不宜统属为由,不再在军中设立元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由于鱼朝恩对郭子仪心怀嫉妒,适值唐军相州新败,鱼朝恩就在肃宗耳边吹风,把相州之败的责任一古脑推到郭子仪身上。郭子仪被解除兵权。

760年,在群臣的要求下,肃宗起用郭子仪出征,但最终又被鱼朝恩从中作梗。后来,洛阳再度失陷,郭子仪又披挂上阵。

唐肃宗李亨死后,代宗李豫继位。郭子仪又被宦官程元振构陷,失去军权,去给肃宗修建皇陵去了。后来代宗欲起用郭子仪东征,又被鱼朝恩和程元振给搅黄了。

直到763年,吐蕃进犯,而长安周边却几乎没有防御兵力,代宗这才起用老将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驻防咸阳。后郭子仪听闻长安危急,紧急赶往长安,此时代宗一行已出逃。十五日后,长安被收复,郭子仪又被任命为长安留守。代宗回京后满腹感慨,自责重用郭子仪太晚了,又赠了郭子仪一块免死券,还把郭子仪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郭子仪最后一次为国再立功勋是抵御吐蕃。吐蕃数次入侵,均被郭子仪平定,此时郭子仪大约已七十岁左右,还为国征战在沙场上,令人钦佩。

781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郭子仪安然辞世,谥?忠武?。忠心可鉴,英武一世。这个谥号精确地概括了老英雄郭子仪的一生。郭子仪一生宠辱不惊,受宠时,恃宠不骄;失意时,不忘初心,忠心依旧。当时代宗任命他为尚书令时,他谦虚低调,恳辞不受;而在他几度失去兵权时,他也没有因怨生恨,报国之心依旧如故。对于屡次打击他甚至挖了他的祖坟的鱼朝恩,郭子仪还在皇帝面前为其开脱,称系自己带兵不严,士兵挖了百姓的坟,百姓便同样报复他。这也是他的自保之举。可见,郭子仪不但是位英勇的武将,还是位睿智的智者。正是凭借这高超的情商,老英雄屹立七朝不倒,完美谢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4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