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的名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所说的秦国指的是秦朝建立之前的那个秦国。春秋时代,秦国的名声还是不错的,但到了战国,秦国的名声却一天一天被败坏,甚至到了为天下所不齿的地步。那么,从春秋到战国,秦国的名声怎么败坏的呢?
所谓“攮外必先安内”,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秦国一直忙着和西边的西戎作战,甚至秦襄公之前几位国君都因此壮烈牺牲,根本无暇争霸中原,其他国家看秦国很安分,没得黑。后来又发生了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秦穆公“霸西戎”以及秦穆公礼贤下士并帮助晋文公继位这些事情,秦国的名声更是好得不得了。
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时代。秦国当然不可能坐等被人鱼肉,只能自强以存活,秦孝公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统一天下的野心也昭然若揭。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级爵”制度,这让每一个秦国士兵变得残忍好战,秦昭襄王时期白起甚至坑杀40万降将。秦国的名声能不坏吗?
秦国名声败坏的关键在于秦国的3次背信行为,包括扣公子卬、扣楚怀王、扣平原君。
公子卬是魏国公子,商鞅的好友,当时的魏国和秦国以黄河为界限,魏国的东边是险要的山岭,如果秦国可以吞并魏国就能占据天险,形势绝对大好。秦孝公于是就派了商鞅去攻打魏国,商鞅太狡猾,骗公子卬要和他订立盟约,结果把人给扣了,魏国因为失去主帅大败。这件事直接引起了齐、楚两强的警惕——当时秦国的实力远不及齐、楚——魏惠王的合纵计划因此能提前实施。
张仪戏楚其实是张仪和楚怀王对着骗。苏秦死后,六国坚持“合纵”摈秦,楚国和齐国2个强国是核心。张仪想方设法要瓦解齐楚联盟,他骗楚怀王要归还楚国被侵占的领地,条件是楚国和齐国绝交。楚怀王表面上答应,实际却暗中保持和齐国的隐形联盟,秦国则是借机争取时间收拾好赵国。
至于扣平原君可以说是秦国一次重大的外交失误。得罪秦国的魏齐躲到平原君处寻求庇护,平原君收留了他。后来平原君到秦国被扣留,秦王要求交出魏齐,还写信威胁要攻打赵国,逼得魏齐自杀,赵国贤臣虞卿下野。
秦国的这3次背信行为把自己的名声逐渐败坏,这就像一个经常不守信用的人,当然名声不会好。
因为秦国的人才不如晋国,所以这就是秦国无法攻击晋国的根本原因。在春秋时期,秦国虽然在战国时期崛起,但是并没有一统天下。而且在春秋时期,秦国还受到了晋国的长期压制。并且在200年之中,秦国与晋国的较量中一直处在下风,没有占到优势之处。曾经秦国和晋国也是合盟国,但是在城濮之战过后,秦穆公就跑去与楚国结盟了。
?
但是在秦晋争霸的战争中,秦国却寡不众敌,屡次战斗败,在崤之战中,秦军的兵力受到了晋国的大力歼灭。所以在辅氏之战、麻隧之战中,晋国占了上风,导致了秦国一直被压制,无法进入中原。秦国在整体的实力上无法战败晋国,因为当时晋国的疆域都是富裕之地,占有有利地势,而秦国的疆域,就是一些边远、偏远地区。
?
晋国能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利的地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之中有明君,在当时的春秋五霸中,晋国就占了四位,而秦国自从秦穆公去世后,秦国长时间的没有明君坐阵,国力发展缓解,老百姓的生活也挣扎在生存线上,最后到了秦献公、秦孝公即位后,秦国才在战国时期有所改观,才出现了新的局面。
?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了一些谋臣,才得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而这些人才还是从中原之地挖来的,所以说这些不是秦国的本地人。而与比相反的是,晋国的地域辽阔、人才济济,晋文公在位期间所任用都是晋国人的本地人,就连后面的晋国六卿也是人才辈出,这就成了春秋时期最丰富的人才库。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文化;而秦国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上层意识,有利于当时社会局势与思想统一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多元文化造成一定的损失,秦国提倡法治,排除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思想与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一定层面上是巨大损失的。
武器更新换代,国家深化改革,
大量实力大诸侯国更加强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