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商人最后为什么大多数都转行做地主,除了稳定生活外还有一个原因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2:55:23

古代商人最后为什么大多数都转行做地主,除了稳定生活外还有一个原因

对古代商人和地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商人”这一行业在古代的地位不高,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大特征了。

从商鞅变法的时期开始,“重农抑商”就一直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些人在很多方面都威胁到了统治的稳定。

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商人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里,种植业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渠道。国力增长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治下人口进行更高效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直接创造价值的行业。

而商人则不同,他们更大的作用是让生产出来的物品进行流通,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能让物品更好地实现价值。

他们的经济来源就在于将不同事物送给不同需求的主体,以此来赚取更多的收入。

比如,齐国能从朝鲜半岛进口“文皮”,也就是虎豹之皮,在当时中原非常流行。这些商人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将收购到的文皮销售给其他地区。

虽然从大的范围来看,齐国确实因为商业而繁荣,但从其国内来说,这种繁荣有一定的虚假成分。

要知道,农业生产而来的食物等物资在当时是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粮草的多寡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而这些物资都不是用钱就可以随意买到的。那么齐国虽然因为经商而富有,但也会因为经商而耽误国力积蓄。

春秋战国时期如此,后来的封建社会更是如此。

商人这一职业的存在,虽然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绝对不能过多,必须要对他们进行限制。

否则的话,一旦不生产价值的商人多了起来,相对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就会减少,社会财富的积累就会减缓甚至停止、倒退。

这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是毁灭性的打击,自然要加以抵制。

从社会管理上来讲,商人不利于治下人口的管制

在古代,商品的流通讲究的是“互通有无”,将一个地区过剩的物资输送到另一个稀缺之地,以此来赚取高额利润,所以商人都是比较富有的。

但是,这也就决定了商人具有非常高的“流动性”。

这些人居无定所,虽然有籍贯,可以探查其来历,但常年在外,即使是国家层面想要找这个人也非常困难。

而古代进行“税收”、“徭役”等事项时,这一部分人就显得尤为不好管理。

除此之外,古代的商业运作模式并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商人带着物资进行流通,很容易造成源产地与销售地都出现不良影响的现象。

比如,源产地物价正常的阶段里,其他地区突然紧缺物资,商人大肆采购之后运送至该地区售卖,虽然缓解了紧缺现象,但对于源产地来说,很容易造成物价激增,这对于该地的治理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而外来物资的涌入只是暂时的,经常会导致本地物资销售出现问题,价格下跌,让本地生产者利益受损,甚至破产,对于该地的治理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

再有,商业行为不是一件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往往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除却销售所带来的物资之外,还要对当地商品进行采购,这个度不好把控不说,这些外来人口的管理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商人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商人的“流动”自然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对以稳定为追求的小农社会来说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首先来说,商人积累财富的速度是要大于农业生产的,这才会使得一些人不惜冒着风险和辛苦也要长途跋涉地经商。

他们的生活条件要比普通人都要好,这就会给更多的追求财富者树立不良的榜样。

当更多的人以“商人”为模范,开始放弃农业进行经商的时候,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就是必然的结果。

这动摇了农业社会的统治根基。

而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商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一致。

商人虽然能使得产品更好地实现其价值,但这其实是一个与国争利的过程。

商人虽然也要为国家上缴各种费用,但相对于其财富的积累来说是极少的。他们只是将数量固定的社会财富进行搬运而已,并不能使得社会财富增加。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蛋糕的大小不便,分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大的蛋糕进入到了一小部分人手中,激化了社会贫富差距。

这在古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往往当财富集聚到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就意味着更多人的生活质量会急剧下降,到了无法生存的时候就会出现动乱。

每逢动乱的时代,这些手握大量财富的人对国家来说就非常危险。所以很多朝代都会搞得一些大商家破人亡,这是防患于未然。

商人“逐利”的本质和“流动”的特性决定了,这些人的信息搜集能力都极为出众,这是“间谍”工作最需要的。

所以,像春秋战国阶段里,很多“商人”其实是受国家扶持的“间谍”,也是各国消息打探的重要来源。

所以,商人不像农业生产者,他们的利益和国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农业生产赖以存活的基础是国家稳定,而商人并没有这样的制约。

这也就决定了“商人”这一社会阶层不可能得到农业社会的统治者完全的信任,他们只能是被利用的群体。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商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都要开始购买土地,从商人转行到地主。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之外,还有自保的成分。

实在是因为,在古代“商人”这一职业是没有前途的,并且还伴随着“被清洗”的高风险。

曹丕为何刚即位就颠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将唯才是举改为九品中正

古代地广人稀,农民为何不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反而是给地主打工?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时候百姓的生活过得很艰难,经常会出现天灾就会有许多许多的人饿死,有很多的人为了生计就卖身给有钱人家为奴,那么古代的人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耕种非要过上卖身为奴的日子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候人们的思想程度还没有那么先进,人类文明进步还没有转换到那个点上来,自古以来都是帝王掌管这土地的所有权,再一层一层的分配下来分给百姓,除了土地需要分配粮食种子也是需要政府分配才有的,平常百姓是没有自由播种的权利的。

第二点是因为土地肥沃的地方都已经被那些有钱的乡绅地主给强行规划到自己名下了,农民只能开垦一些荒山野岭土地贫瘠的地方,没有好的土地哪里能种得出大量的粮食呢,如果碰上天灾人祸可能到头来颗粒无收等待的命运就是饿死风险太大了,而且当时基本上每个朝代都会交赋税的,如果土地贫瘠没有收入繁重的赋税肯定是交不上的。

第三点,人力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古代社会的人口并不多大家的生活过得都不好,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百姓也不敢多生儿育女,开垦荒地是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家庭的劳动力少了根本开不了多大的地方而且体力活儿也没有人干得了,再加上那些时代制造力跟不上家里的农用工具都是有限的。

贫瘠的地方开垦难度也大需要强壮的人力和有力量的牲口协作才行,但是有需要的东西都是被官府限制的所以基本条件都很难达到。人们不愿意冒着这样的风险去开垦荒地,因为有太多的意外等着你,是那个时代人们所承受不起的意外,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给地主做事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饭吃而不愿意自己开垦太多的荒地种植的原因。

“古有地主,现有房主!”不知道这两类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啊!
表面来看的话,感觉地主跟房主风牛马不相及,没啥可比性。
但是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地主和房主之间还真有相当类似的特征。
地主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无论他们获得利益的手段是光明正大的还是不光彩的黑金交易,至少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整个社会因为地主的存在而出现了分配不公,有土地这种资源的人成为整个社会中利益最大的一方。其他人只能依附他们,受他们剥削。
再看今天的房主,除了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属于自己居住的房产的房主之外,还有很多人把房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自己有了足够居住的房子,仍然设法投资大量买进房产,并把房产作为一种资源用来剥削其他无房者。目前的高房价正是这些人炒作的结果。
目前已经露出了苗头,房主(此地特指以房产作为盈利工具的炒房团)正日益成为这个社会的新剥削阶级。他们比地主还要可恶!
当然,房价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产商人甚至比房主更可恶。但是地产商人只是一个短时间存在的阶级,随着地产行业的饱和和大量地块陆续开发完毕,这个阶层会逐渐失去呼风唤雨的能量,沦为社会普通阶层。但是在房地产商呼风唤雨的过程中形成的炒房团和房主们却是一个可以延续的剥削阶级。
他们的规模越大,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深入,因而他们的未来也是可以预期的。这个时代允许你比别人强从而比别人富有。但这个社会还需要公正公平,不能因为你在某一个特殊阶段比别人富有,就可以把这种富有变成一种剥削工具。
政府在房价高速上涨的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房价客观上帮助了政府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政府有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责任和义务。蛋糕做大是政府的责任。公平分配蛋糕则是政府的使命。今天为了努力做大蛋糕,政府在公平分配方面有些力不从心,甚至默许了一些不公平现象,但是随着蛋糕的日益做大,这些新剥削阶级会体验到政府追求公正公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绝不是不是说着玩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