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五国伐齐,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合纵攻秦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一次作战。大致有5次。在战国时期,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中,大部分都是五个诸侯国组成联军,也即可以称之为五国伐秦。比如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
再比如战国末期,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不过,对于五国伐秦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秦国,尤其是没有影响到秦国消灭山东六国的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战国中期,一次合纵攻齐,也即五国伐齐,就让齐国差一点彻底灭亡。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为何数次合纵没影响到秦国,一次合纵就重创了齐国?
一
首先,五国伐齐和五国伐秦,之所以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齐国的实力不如秦国。一定程度上,巅峰时期的齐国,是完全不输秦国的。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二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齐闵王并称为东西二帝。虽然之后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了帝号。但是,这已经说明,秦国把齐国视为平起平坐的对手了。
对此,在战国时期,秦国遭到山东六国的数次合纵进攻,却几乎安然无恙,反倒齐国只是因为一次五国伐齐,就开始走向衰落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秦国拥有易守难攻的函谷关,而就齐国来说,则没有这样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这促使齐国在五国伐齐时遭到重创。
二
对于齐国来说,主要位于今山东省一带。山东省的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鲁西南局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齐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在五国伐齐时,齐国主力在济西之战中损失殆尽后,基本上无法凭借地形来坚守下去。
在此基础上,乐毅率领大军得以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而秦国来说,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面对战国七雄的联军,秦国只需要坚守函谷关,基本上就可以抵挡联军的进攻了,这显然是齐国不具备的地理条件。
三
另一方面,面对五国大军的进攻,齐国和秦国的应对策略不同。就秦国来说,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面对魏国、韩国、赵国、燕国、楚国这五国的大军,秦国没有贸然决战,而是先通过坚守来消磨对方的锐气。一年后,也即公元前317年,等到燕国和楚国撤军之后,秦国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魏赵韩三国联军,歼敌8.2万,取得了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的胜利。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五国伐齐的济西之战中,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但是,齐闵王依然强令将士和五国大军展开决战。对此,在笔者看来,主场作战的齐军,完全可以通过坚守来消磨五国联军的锐气,等到对方懈怠的时候,再不断出击,从而取得胜利。可是,齐国却选择在对方锐气正盛的时候决战,可谓是自取灭亡了。
四
最后,除此之外,在五国伐齐时,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消灭齐国的意愿更加强烈。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齐闵王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对于齐国消灭的宋国来说,可谓战国时期最富庶的诸侯国了,比如宋国的定陶、商丘等城市,都是当时人口聚焦的繁荣之地。至于齐国本身,因为山海鱼盐之利,也遭到了周边大国的觊觎。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处在西部边陲,其土地对于山东六国的吸引力不是太高,也即地处中原之地的齐国,更加吸引周边大国。
比如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这场战役中,虽然五国联军取得了胜利,却没有进一步攻占秦国的疆域,这显然无法重创秦国了。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的五国伐齐时,不仅策划这一次行动的燕国倾尽全力,赵国等诸侯国也因为奔着攻占齐国疆域的目标,所以派遣了精锐力量。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等地,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廉颇这位名将的出击,意味着赵国在五国伐齐时也是出力不少。而在诸侯国合纵攻秦的时候,各国因为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往往是各怀心思,没能全力进攻秦国。
“五国伐齐”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战国中期,发生了一件对当时天下形势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五国伐齐。简单来说,就是当时国力日渐强盛的齐国,在国君齐愍王的推动下一举兼并了当时人畜无害的宋国,这招致列国公愤和畏惧,进而导致秦、赵、魏、韩、燕五国联合伐齐,致使齐国险遭灭国。
五国联军由燕将乐毅统领,将齐国攻杀得仅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最终田单以火牛冲阵,从即墨一举杀出,并辅之以离间之计迫使乐毅离开燕国,恢复了齐国。然而从此以后,曾经强盛的齐国便一蹶不振,再难与列国争锋了。至于齐愍王,也在逃跑的过程中死于楚人手中。不过,这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素来以虎狼之国著称的齐国,却很早就承诺自己不要齐国一寸土地,并于战局稳定后不久就班师回国了,这与秦人一贯的风格大相径庭。毕竟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出兵打仗这种需要付出钱财和伤亡的行为,不求回报是难以想象的。
若想要弄明白秦国行为背后的蹊跷,我们就必须从当时的全局背景进行探讨。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激烈竞争之后,当时华夏的诸侯国基本分化成了三个梯队,即以秦、齐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包括韩、赵、魏、楚等国家的第二梯队以及诸如燕、宋、鲁之类存在感极低的第三梯队。这当中,秦国和齐国是战国中期左右天下局势的核心,其中秦国不论是军事水平、经济实力等均位列战国群雄之首,综合实力独占鳌头,然而其财力却远不如齐国。
齐国坐落于山东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此外它还背靠渤海与黄海,拥有十分充裕的渔业和海盐资源。在当时的社会,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几乎可与当今社会的石油资源相提并论了。另外齐国的地理位置连接南北,交通枢纽作用明显,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其首都临淄更是当时名列前茅的大城市。所以,齐国的强盛主要体现在经济、财富层面。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就是说,临淄当时有七万户富裕居民(大约几十万殷实人口),这些人竟能发展自己的娱乐爱好,齐国富裕可见一斑。
另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曾喜好听吹竽演奏,并酷爱集体吹奏,所以有人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这恰恰反映出当时齐国人的娱乐爱好有多么的广泛,以至于齐国吹竽者人才济济,即便有人混入也不会认真勘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齐国的刀币甚至一度通行于周边,换言之对于其他国家的百姓而言,齐国铸造的货币信用度更高,从金融、经济学角度观察,其中影响不言而喻。
问题在于,在经济层面几乎碾压其余所有诸侯国的齐国,在其他方面都有所欠缺。比如军事方面“齐人长于技击、疏于阵站”,也就是说斗殴勇猛、打仗疲弱;行政方面,或许是齐国太过富裕,统治阶层缺乏改革的动力,当其他国家正在如火如荼推行变法运动之时,齐国只在齐威王时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弊政改革,以打击官员贪腐,并提拔了一些平民官员,但并未触及到管理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根本。甚至齐愍王时期的丞相,即孟尝君田文的封地,几乎就是国中之国,完全不受齐廷约束。
在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对赵军的军事实力未见成效的时候,秦、齐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制约,给予了夹在中间的中小国家足够的外交缝隙和生存空间,这在秦国看来并非一件好事。毕竟作为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秦国而言,东出函谷、吞灭六国才是自己的基本国策,然而有齐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东面制衡,并持续为羸弱的三晋和楚国给予补血,秦人的愿景将变得可望而不可即。当然,齐国对如此局面同样不满意,毕竟几乎坐拥天下财富的齐王也想成为天下之主。
齐愍王时期,除了宋国的经济尚能与齐国略较一二,其余诸侯国皆遭碾压。从实力上来看,齐国也的确是除了秦国之外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地缘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抛开不谈的话)。不过此时齐愍王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发动军事实力对外扩张,而是利用手头充裕的资金,一方面扩大经济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尽快将齐国的短板领域补全。除此之外,齐国还应该借助山东列国对秦国虎狼之名的畏惧,不断策动组织合纵伐秦,以达到不断孤立和削弱秦国的目标。只要齐国能够将天下战乱动荡之处集中于华夏西陲、秦国边境之处,就能够进一步提升齐国的经济优势。毕竟,在自身周边稳定的大背景下,天下人才、财富将会在“虹吸效应”的作用下聚集于齐。
这种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的举措,从长远来看却能为齐国创造一个足够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等待时机成熟之后,齐国将有可能大出于天下。可惜的是,齐愍王并不这么认为,他是一位期待投资尽快赢得回报的人,所以就将商业贸易同样富裕的宋国视作自己的盘中餐,在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短板的情况下贸然攻宋,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宋国位于今天河南省东部的商丘一带,交通枢纽地位较之齐国更为突出,国力却十分羸弱。作为商朝后裔的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中原诸侯嘲笑的对象,所以在齐愍王的眼里是一个手到擒来的软柿子。但是,正是因为宋国的地缘位置和富裕程度,使得它不可避免地被许多国家所惦记,齐愍王的行为不仅撕裂了这些二三流国家原本在东西制衡局面下的安全感,更抢走了众人的眼红之物。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齐国占据了富裕的宋国土地,却因攻宋而导致元气大伤,军事实力不足以保护到手利益的时候,那些因齐愍王行径而产生畏惧之心的诸侯国与秦国联合伐齐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在一夜之间,齐国就成为了天下诸侯的公敌。既然东西两强制衡的局面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那么彻底打破这个僵局,其最大的获益者自然就是秦国自己。秦国之所以率先表明不要齐国的一寸土地,一方面在于秦齐并不接壤,一块飞地不利于管理防卫;另一方面在于,已经获得战略宏利的秦国必须尽快推动伐齐事宜,以防止齐国恢复灭宋时损耗的国力,并整合好宋国力量,更为了趁其他国家尚未反应过来东西制衡僵局一旦被打破的后果时,造成既成事实。最终,齐国衰落,秦国继续强大,即便此后赵国凭借胡服骑射,其军事实力能够与秦军匹敌,也难当“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铁骑。
综上所述,战国中期之所以会出现“五国伐齐”的戏码,是因为在秦齐东西制衡的大背景之下,齐愍王不懂得利用手中的经济优势去填补军事等其他领域的短板,而是只顾眼前利益的贸然攻宋,以至于齐国陷于天下公敌、自己身败名裂的局面。与其相比,秦国的表现堪称卓著,秦昭襄王很清楚五国伐齐意味着什么,所以很早就舍弃了占据齐国的“小利”,以谋求称霸天下的“大利”,两相比较之下,给予后人很大的启示。
五国伐齐,也即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对战国七雄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五国联军和齐军激战于济西,结果齐军遭到重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五国伐齐时,燕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不仅报了齐国曾经消灭燕国的深仇大恨,而且将齐国的珍宝钱财抢夺一空,并且在战国七雄中打出了自己的威望。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一些人看来,秦国反而在五国伐齐时,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反而是在为燕国做嫁衣。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时,为何秦国选择加入,而不是坐山观虎斗呢?进一步来说,在乐毅伐齐时,秦国选择出兵,获得了哪些好处呢?
首先,在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如果秦国选择坐山观虎斗的话,很可能就不是燕国击败齐国了。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和韩国一样,本来都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根本不具备单独击败齐国的实力。即便燕昭王励精图治,可是,燕国还是和齐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战国中期,齐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重创魏国,成为当时的中原霸主。除了击败魏国之后,齐国还一度攻破了燕国都城,并在公元前286年吞并了宋国。
因此,齐国当时的实力,是完全不输秦国的,也即秦国、齐国在当时处在第一阵营。在此基础上,如果秦国没有加入五国伐齐的话,那么魏国、韩国、赵国很可能也不会出兵帮助燕国,毕竟没有秦国的支持,最后的胜算或明显降低。反之,秦国的加入,可以鼓舞大家的士气,增强五国联军的整体实力。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考虑到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想要五国伐齐的顺利进行,秦国必须亲自出兵,而不是坐山观虎斗。从战国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秦国和齐国之间还隔着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也即秦国攻打齐国,需要跨越三晋,所付出的成本自然相对较大。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是攻占了齐国的疆域,后期的占据成本也比较高。既然如此,秦国干嘛还要出兵帮助燕国攻打齐国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五国伐齐时,秦国获得的直接好处虽然不如燕国,但是,只要可以削弱齐国,秦国就是最大的赢家了。
在五国伐齐之前,秦国和齐国之间曾爆发了桑丘之战。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6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忠曾归属曹操,他为何没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