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延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蜀国后期人才缺乏,那些曾经的猛将年老的年老去世的去世。能够重用的大将只有年来的赵云和诸葛亮留下的魏延。但是这两个人不能挽救蜀国凋零的结局,魏延最后被蜀国杀掉。但是现在魏延的目前跪着两个石像,其中一个石像你绝对想不到是谁。
传言一个石像代表着诸葛亮,人们非常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会跪在魏延的面前?专家猜测,这应该和修建魏延墓的人有关。修墓之人应该是魏延的拥护者,当时诸葛亮不没有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导致北伐失败。这个修墓的人肯定在为魏延抱不平。但是当时的情况,诸葛亮是不可能让魏延冒险的。
诸葛亮小心谨慎,做事都要有完全的准备,所以子午谷奇谋是不会被采纳的。退一万步来说,如果采用了魏延的计谋,北伐一定会成功吗?历史无法重来,无法验证这一结果。魏延在人们的心中就是一位自负的人,诸葛亮曾经说过魏延的脑后长着反骨,但是就算如此,诸葛亮还一直重用魏延。最后魏延被蜀国杀掉,很多人说是诸葛亮留下的遗命,但是真实的三国志,并没有这样的记载。那么魏延到底为什么会被蜀国杀掉呢?
魏延死于权力斗争。马岱接受杨仪的命令杀掉魏延,杨仪是嫉妒魏延的功劳,假借诸葛亮之名,杀掉对手魏延。后来魏延的尸体还是魏延手下的忠将费尽千辛万苦偷运出来的。
修造魏延墓的人一定认为魏延是蜀国的功臣,才让诸葛亮跪在魏延的墓前。但这是不是冤枉诸葛亮了?诸葛亮因为这个修墓人,受此侮辱,很委屈。
事实上,魏延并不是被诸葛亮害死的,而是他自己主动起内讧才被诛杀的。但是魏延的后人认为诸葛亮也是害死魏延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便制作了一个跪着的诸葛亮的石像,并且将这个石像摆放在魏延的墓前。
当初魏延一直想跟随刘备,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机会,后来魏延鼓动士兵们杀了韩玄并救下了黄忠,随后便成功加入了蜀汉阵营,但是诸葛亮却说魏延?天生反骨?,并且打算杀了魏延,好在刘备拦了下来。而后,刘备便带着魏延四处征战,魏延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不少汗马功劳,可以说魏延当时的能力完全能够媲美?五虎上将?,但是诸葛亮一直不信任魏延,后来诸葛亮北伐虽然也带着魏延,但是魏延的很多计谋,诸葛亮都是不采用。
而后,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重,于是便让杨仪等人带兵撤退,而魏延负责善后,安排好一切以后,诸葛亮便去世了。然而魏延根本不愿意听杨仪的话,也不愿意帮杨仪善后,所以魏延和杨仪闹了不少矛盾。后来魏延和杨仪都说对方要谋反,但是朝廷中的大臣都保证杨仪不会谋反,而魏延则无人保证,魏延一怒之下便率领军队攻打杨仪,但是却被杨仪手下的王平镇压了,而后杨仪又派马岱去追杀魏延并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死后,魏延的后人觉得魏延之死主要是怪诸葛亮、杨仪和马岱,其中诸葛亮是不信任、不重用魏延,导致魏延误入歧途,而杨仪则是陷害魏延并且下令追杀魏延,而马岱则是亲自斩杀了魏延的人,所以魏延的后人觉得诸葛亮、杨仪和马岱需要向魏延忏悔,这才将他们三人的石像跪在了魏延的墓前。
三国诸葛亮,神机妙算,盖世无双,被后世传颂了上千年。如果以马后炮的视野来看的话,蜀汉其实是兴于诸葛亮,也亡于诸葛亮,这一点从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
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夺取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张飞会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包括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魏延却意外的被刘备任命为了汉中太守,导致?一军尽惊?。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绝不是仅靠运气得来的。刘备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天下谋略,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过于谨小慎微。诸葛亮的这种特点,适合于守成,而不适合于创业。前期由于刘备的存在,两人配合,所以,蜀汉的创立大业非常迅速和成功。
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在用人上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同。
刘备是包容并蓄,什么样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该如何用。正是因为刘备的兼容并蓄,才更容易让刘备更全面的识人用人。比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马谡。刘备去世之前,曾经警告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刘备生前还是将马谡安排到了适合的地方。
而诸葛亮明显就不同了,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风格类似的人。比如蒋琬、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是十分严谨、低调之人。
魏延是什么样的人呢?跟诸葛亮所喜欢的人才类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于冒险,且不计后果。魏延在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时,就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气魄,一下就折服了众人。再加上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而且善谋,在汉中设立了?重门之计?,稳固了汉中数十年。有勇有谋,这也让魏延有了敢于冒险的资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让谦虚谨慎的诸葛亮非常厌恶了。所以,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压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及历次北伐时,要求独率一路精兵,分路攻击关中的要求,均被诸葛亮给否定了。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要扭转整体战局,要靠什么?就是奇谋。结果,诸葛亮却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规中矩的步步为营取胜。蜀军的意图很明显,猜都不用猜,魏军明显无压力。魏军势力更强,补给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军不靠奇袭,必然是耗不过魏军的。结局么,蜀军就是在那里无谓的消耗蜀国原本就有限的国力。
诸葛亮持续不断的打击魏延等异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人才。毕竟,做事风格不同,不等于不忠于当前的组织么。
这点在演义中表现的最突出,诸葛亮一见到魏延,就说魏延天生反骨,要斩了魏延。幸亏刘备坚决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条命。其实,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总结之后,所谓的?面相?、?骨像?,都是用来造势的工具而已。一种是用来拉拢人,说某某人?隆准龙颜?,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号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种就是用来打击排除异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将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对立面。其中包括很多只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可能就是这么开始讨厌魏延的。
而且,从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来看,就是要孤立,并除去魏延。诸葛亮开撤军大会,故意将魏延排除在外。这对于任何高级核心将领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特别是对于?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会冒火。然后么,魏延自然就会犯错了,最后被杨仪派马岱所杀,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说,诸葛亮在大局谋划上,的确超出常人。诸葛亮已经看出来,魏延必然不会反叛,而蒋琬、费祎等人,也都无法制衡魏延。所以,诸葛亮只能无奈的认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诸葛亮当然并没有什么私心,是从大局考虑的。但是他的这个?大局观?,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思想所决定的。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真就给魏延以重任,让魏延担负全局,魏延还会自己亲自带兵去冒险,而不顾大局么?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会甘愿自己去冒险。如果魏延坐到了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会从全局考虑了。魏延必然会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将领,派遣这名将领出兵子午谷,直取潼关。而魏延自己则会亲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与子午谷奇兵会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取得关中的可能性,要比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打法成功几率大多了。
魏延因为被诸葛亮、杨仪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带兵截杀杨仪,才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马岱所杀(杨仪都指挥不动姜维,如果杨仪派姜维去找魏延,估计姜维会跟魏延聊,聊着聊着很可能姜维会回头干杨仪,至少姜维不会那么轻易就动手杀了魏延,王平就没这么干,只有马岱比较虎)。
魏延死后,尸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现在汉中城北两公里的石马坡。石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传着一些故事,说是原本魏延墓前有两匹跪石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杨仪,一匹是直接杀死魏延的马岱。另外还有一个低头忏悔的文官雕像。
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没有,并没有实物留存下来。魏延墓现在仅存的遗迹,是一匹跪卧的石马,存放于汉中博物馆之内。石马像之类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标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至于那个文官塑像,应该也存在过。毕竟魏延的冤屈,在蒋琬主政之后,就已经被洗刷了。虽然后人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认同魏延,更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个文官雕像,手中拿着地图,低头做忏悔状,也不足为奇。而这名文官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魏延和诸葛亮、杨仪等人的恩怨,早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段历史却值得借鉴,如果你是蜀汉大将军,全权负责主持北伐,会怎么决断呢?是学诸葛亮中规中矩北伐?还是会采取魏延的谋划,冒险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计策?或者干脆守住汉中,待在蜀川休养生息?欢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谋划、见解。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魏延墓是怎么回事。魏延墓在现在的汉中市的石马乡,据传是蜀相蒋琬所立,墓前有两个石马与一个石人,有人认为这两个石马杨仪和马岱,而这个石人手拿汉中地图向魏延做忏悔状。
而这个石人很显然是诸葛亮,意思是说,历史上诸葛亮一直不听从魏延的子午谷之计,所以北伐一直没有成功,但其实这个是不符合逻辑的,既然这个墓是蒋琬所立,那么怎么可能会让诸葛亮的石像跪在魏延面前呢?
我们这边就不讨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了,因为这个根本就不需要讨论,这个子午谷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邓艾的阴平之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魏国比蜀国强,而且这次征蜀之战,魏军出动了二十万。
如果诸葛亮有率二十万北伐,不说分给魏延一万,分给他五万都不成问题,而魏延虽然是有军事才能,但是最后却斗不动杨仪,落了个身死灭族的下场。
如果从三国演义,魏延确实是被诸葛亮设计杀害的,因为他看出魏延有反骨,而且会反蜀投魏,不过,这个毕竟是演义,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不是诸葛亮设计杀害的呢?
诸葛亮临死之前,他留下了两个方案,第一个,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第二,如果魏延不断后,那么大军自拔,完全不管魏延。为什么诸葛亮会这样安排呢?原因也很简单,他太了解魏延了,魏延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才能不比诸葛亮差。
即使诸葛亮死了,他完全可以代替诸葛亮继续北伐,但是这个只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所以的蜀军将领并不认可,他们都认为,当务之急,是将大军带回去,避免被魏军给歼灭。
魏延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弃诸葛亮的遗命不顾,然后先行南归,并且把蜀军的退路栈道给烧了,然后据南谷口攻击蜀国大军,看起来,这是魏延与杨仪之争,但是这是诸葛亮死后的关键的时候,魏延怎么可以如此做事。
所以王平的一句话,直接让魏延的士兵都散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魏延做得不对,而且在朝中的蒋琬等人都认为错的是魏延,而不是杨仪。诸葛亮的安排是想让蜀大军顺利回去,并不是真的想要设计杀死魏延。
最终杀死魏延的,其实是魏延自己,是他的自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0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