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军队编制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清朝军队,首先就得提到八旗军。八旗军是清朝最早的军队编制,士兵全部由旗人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把旗人跟满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旗人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就是说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汉人。
八旗军是清朝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八旗军分两类,一是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二是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这些地方分别是: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驻防八旗的兵力并不多,总共约十万人。其中,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最多,最高峰时达到了一万七千人。成都驻防八旗的兵力最少,只有一千九百人。驻防将军为驻防当地八旗军的最高长官,官阶为从一品。
八旗军虽然是清朝的中坚力量,但人数有限。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绿营军就在此背景下产生了。
绿营军的士兵全部由汉人组成,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军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一个镇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和绿营军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的状态,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他们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完全敌不过骁勇的太平军。此时,一支新的军队走上历史舞台,那就是勇营。
早在于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了勇营这个军种。不过,当时它的名字不叫勇营,而是叫乡勇。乡勇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力量。一般为战时募集,事毕解散,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临时工”编制。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军队: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是所有勇营中最出名的一支军队,此外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各地仿照湘军营制编练的军队。
勇营士兵的粮饷都是由主帅发放,因此是一支私人属性很强的军队。勇营将士如果立下战功,奖励往往非常丰厚,所以士兵和将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非常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勇营大显神威,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在鼎盛时期兵力达三十多万人,其中曾国藩直属部队约十二万,其他湘军督抚合计兵力二十余万。
战事平息后,勇营中的一部分将士遣散回乡,剩余的部队改编为防军,镇守各省险要之地。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从绿营军中选出部分将士,效仿勇营的各种制度,组建了练军。自此,防军和练军就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组建了一支新军,名叫“定武军”,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
和以往的改编不同,这支新建陆军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全部采用洋枪、洋炮,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当时德国军队的编制。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因此士兵的素质也比较高。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后来随着不断扩编,在1905年时,已经发展到六个镇(每个镇12513人),合计共七万多人。而到了1911年时,北洋军已拥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不过,让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被赋予厚望的北洋军,最后却成了压倒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制度。
八旗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绿营
清代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
清朝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干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尚有马兵(骑兵)和水师。其营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称标,副将所属称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称汛。标、协管辖一至五营不等,营以下分若干汛。每营的人数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六七百人。按道里远近,计水陆冲缓,分汛布防。其建制分京师、行省、边区三个方面。京师设巡捕五营,统于步军统领。在内地各直省,均有绿营兵驻守,但经制及兵额不一,其中闽广最多,安徽最少。绿营的军职,以总督为最高,节制总兵以下各级军官。而各省区绿营,自巡抚、提督、总兵各标以下,统归所在总督节制。巡抚原则上不节制提镇。但在不设总督的省份及巡抚兼任提督的省份均可节制镇协。此外,江苏、湖南、福建、台湾、甘肃、新疆和贵州等省,巡抚也有节制总兵之权。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除了统辖本标官兵外,还兼辖若干协营。个别省份的八旗驻防将军,如伊犁将军、成都将军亦统辖、节制部分绿营兵。在边区,新疆、蒙古和西藏建立了屯戍制度。地方绿营基本任务是“慎巡守,备征调”,此外还担负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绿营的这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发挥了臂指相使的镇压功能,成为清王朝维护其统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装力量。
同时,清统治者为了防止藩镇割据,骄兵跋扈,在绿营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第一是以文制武,地方绿营的各级统兵官均归地方最高文官统辖或节制。第二是确立了一套互相分权,相互牵制的体制。如总督有权节制巡抚、提督、总兵,而提督和部分巡抚也可节制总兵以下各级武官。遂分散和限制了总督的指挥权。又如总督、巡抚、提督都有调遣兵马的权力,但是,除了统辖为数不多的本标官兵外,都不直接统辖其它镇协营兵。重兵是由总兵管带,而总兵虽有管带兵马的职任,却无调遣兵马的权力。这都是为了防止兵权过于集中。第三是实行兵皆土著,将则调补,兵籍和兵饷的发放统归兵部的制度。于是将不得私兵,兵不为将有,权利悉归中央。
清代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至咸丰间镇压太平军时,更屡战屡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与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增,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清朝在甲午战争时能动用的军队为63万人,而日军为24万人。
后期清兵的数量虽然很大,但由于政治腐败,兵员素质相当差,武器水平也很落后,战斗力自然很低,加之没有百姓的支持,所以,在战争中获胜的几率很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