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七王之乱中,梁王刘武为何力挺汉景帝。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往往在政治演化中占据重要位置。西汉七国之乱就是典型的中央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激化。梁王刘武之所以力挺汉景帝刘启,也是出于政治原因,说白了,刘武从中能得到其他藩王所得不到的政治利益,所以他才不与其他七个藩国为伍。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七国之乱有关背景
①缘起。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诛杀7位异姓王在当时可谓留下一段“暗黑史”,一度引起了江湖上的腥风血雨,更有“白马之盟”,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见刘邦对自己皇权至高无上的维护与涤荡。在诛杀异姓王之后,他又紧接着开始大封同姓王。
②性质。
虽然异性重臣被诛杀,可同姓王的加封进爵,在藩国内同样举足轻重,跟之前异姓王相比,他们的权力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如此一来,不论是之前的异姓王还是现在的同姓王,其性质基本没有改变。
③矛盾。
分封同姓藩王,其掌握的实际权力,依然十分强大,与汉朝中央矛盾有增无减。尤其到了汉文帝时期,矛盾变得更加突出,甚至有与汉室分庭抗礼之状。
④战乱。
随着藩王力量的不断增强,在汉文帝时期,他们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也日益激烈,但是苦于当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削藩”,所以一直到了汉景帝时期,才开始着手处理藩王问题,当然,二者之间的矛盾也跟着一触即发。
二、梁王刘武力挺汉景帝
汉景帝此时已经意识到藩王的严重威胁,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他一方面着手下诏削藩,一方面派晁错挑起削藩重担。
可是消息刚刚传出去,各藩国就开始纷纷举兵造反,而他们打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各藩王当中,属吴王刘濞实力最强,而且反抗情绪最为积极。这主要是因为刘濞的儿子小的时候,被小时候的刘启给砸死了,所以刘濞一直怀恨在心。刘濞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极力拉拢各藩王一起举兵造反。他先后聚集在一起的有七个藩国: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
七国齐发,势如破竹,伴着几十万大军直指长安,此时,汉景帝刘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政权摇摇欲坠。有人提议说,只要杀了晁错,也许就能平息叛乱。后来,虽然晁错被腰斩,但这场叛乱越发激烈,根本没有减弱的势头。
话分两头,在这七个诸侯王当中,唯一没有参与反叛的是梁王刘武,他也是分封藩王,但他却没有与这七个藩国为伍,甚至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汉景帝才平息了七国之乱。何故呢?
我们知道,刘启和刘武同为窦太后儿子,刘武是小儿子,非常得宠。而在一次家庭聚会当中,窦太后就曾命令刘启,说你以后必须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刘武。人怕当面,何况又是太后耳提面命,所以汉景帝便硬着头皮答应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梁王刘武从此就觉得,汉景帝之后,大汉江山就是自己的了,所以他才时时处处心系汉室。
众所周知,七国要想攻破长安,必须打梁王的地头过,梁王地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所以七国很难从梁王的头上踩过去,结果梁王以一国之力拖住了七国大军,为大汉将领周亚夫从后方切断七国辎重提供了良机。到最后,由于梁王的鼎力相助,汉景帝终于将七国之乱平定。
三、是亲情亦或是政治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承袭帝位无外乎两种模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之前,两种模式都曾出现过,但自西周以后,基本沿袭了父死子继的模式。这次七国之乱平定以后,由于刘武劳苦功高,所以窦太后试图说服景帝立储为刘武。但我们心里清楚,刘启根本不想把江山送给弟弟。但此时,刘启若直面窦太后,他也许会被怼的体无完肤,于是他派了能言善辩的袁盎去说服窦太后。
果不其然,袁盎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结合宋国五代相残血淋淋的例子说服了窦太后。
窦太后虽然放弃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想法,但袁盎也因此获罪。汉景帝正好抓住这个机会给刘武小鞋穿,让他百口莫辩,刘武也很自然地放弃了争储的想法。
自中国封建王朝诞生以来,就有郡县制和分封制两种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一般来说郡县制的好处多于分封制。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朝代还是不得不采用分封制,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噬。周朝分封而王权衰落,汉朝分封而七国之乱,晋朝分封而八王之乱,明朝分封而靖难之役。
对待分封制做大的地方藩王,一般的皇帝都会削藩。奇怪的是,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能够削藩成功,而建文帝却失败了呢?
汉景帝刘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本来是个没有继承权的儿子,可惜汉文帝四个儿子夭折,才轮到刘启继位。生于深宫大院,青少年时代的刘启是个纨绔子弟,脾气暴躁、性格冲动,一次与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一言不合发生争执,刘启抄起棋盘就向对方砸去,结果失手砸死了。
刘濞的父亲刘仲是刘邦的二哥,出了这样的事,汉文帝赶紧向刘濞道歉,刘濞当然不好向皇帝追究责任,可是杀子之仇可是忘不了的。汉文帝经常训斥刘启,可是收效甚微,非常失望。
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刘启真的浪子回头了,32岁登基后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不仅继续推行汉文帝制定的政策,还将汉朝的繁荣推向了新的高度,史称文景之治。
可惜盛世的背后仍然潜伏着危机,最大的问题就是藩王势力太强,威胁到了中央,汉景帝预感吴王刘濞早晚得反,也为早年失手杀掉他的儿子很后悔。为了消灭隐患,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略,先从楚王、赵王等开始削减封地,小试牛刀。
接着就是向吴王刘濞下手,剥夺了他的会稽、豫章两个郡。吴国面积不小,且刘濞一直在扩充势力,虽然有反心,却苦无造反的借口。汉景帝削藩,给了刘濞最好的起兵借口。刘濞发动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资源、战略资源,征兵二十多万,联合楚王、赵王等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面对大兵压境,汉景帝慌了手脚,有大臣建议杀了晁错就可平息叛军。
汉景帝果断杀了晁错,没想到刘濞认为皇帝软弱可欺,反而继续推进。汉景帝十分后悔杀了晁错,也知道必须用武力才能平定叛乱,他派周亚夫带领汉军迎战。
叛军猛攻梁国,周亚夫不为所动,即使皇帝下诏也不救援。因为汉景帝曾经酒后失言要传位给弟弟梁王刘武,所以即使没有支援,刘武也拼命防守。联军无奈,只好移兵攻打周亚夫,周亚夫正面坚守不出,背地里却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道。
西汉七国叛乱是西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场诸侯国的叛乱。景帝即位后,历史学家晁错提出要削弱诸侯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利用晁错的?削藩策 ?政策,先后对楚国、赵国封地进行了斩封。
此时,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 、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王公联手,以清王的名义发动起义。在梁国、张羽将军的坚持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的进攻下,起义不到三个月就被镇压了。
七国起义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国势力的威胁基本消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七大王国混乱的根源在于强大的王国权力与专制的帝国权力之间的矛盾。诸如刘恒的继位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种矛盾。造成混乱的原因是汉朝的景帝刘七采用了晁错 的削藩策的策略。
西汉七国之乱是吴王刘邦的侄子刘濞领导的联合叛乱。刘濞策划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叛乱。汉文帝在位期间,刘濞 的儿子吴国世子在京城下棋时与文帝的太子刘启 (后汉景帝)发生争执。吴世子粗鲁无礼,被太子用棋盘打死。刘濞 失去了爱子,对汉朝朝廷越来越不满。在西汉七国起义期间,刘濞 派遣了20万军队,称为50万,作为主力。他还派人与匈奴、东岳、闽粤贵族勾结,向西方征兵。叛军成功地袭击了河南东部。景帝非常害怕,他听了诽谤,杀死了晁错 ,并请求刘濞 撤退。刘濞 不但没有退却,还公开声称要夺取王位。叛军抵达梁国,并被京王弟弟梁王刘武的军队封锁。此时,景帝决心用武力镇压它。他命令太尉周亚夫和窦婴大将率领36将军,用特种兵切断叛军的粮食供应,并在短短三个月内击溃叛军。刘濞逃到东越,被东越人杀害。其他六王自杀,七国被废除。西汉七国之乱终于平息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0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