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庞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起庞统,大家肯定能够想起来,之前他也是在周瑜旗下的,担任者功曹的这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真的是非常小了,它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指能够参与一个郡,或者是一个县的政务讨论,从这里是不是就可以看出里他到底小到哪种程度了呢?正是因为他在周瑜的帐下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到了后来,当曹操率军南下的时候,他就只身犯险,来到了曹操的阵营。
这个时候他建议曹操,把曹军所用的战舰用一些大铁索相连,这样一来,曹操的战船其实就相当于是和平地一样了。北方的士兵在这个船上面,也不会晕船的,这个时候战斗力一定能够得到提升。曹操面对这样一个建议,也是十分开心的答应了,到了后来,在曹操和周愉交战的时候,我们就十分的清楚了,周瑜选择了火攻。曹操的军队因为都用大铁链连在一起,所以当大火开始蔓延的时候,他们其他的船只没有办法逃走,就像是靶子一样,一烧便整个烧光了。
这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赤壁之战了,这一场战役,其实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在课本之上就已经学过了,但是看这一段的时候,真的觉得非常的厉害呢!那是怎样的大脑,才能够想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军事策略呢?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因为庞统所献上的这个连环计。这一个计策可以说将曹操辛苦了数十年取得的成就,一夕之间就给毁光了。这个时候如果说庞统是曹操的克星,好像也是十分恰当的。
因为这一场战役,周瑜彻底的出名了,人们都记住了那个谈笑间,曹操军队便已灰飞烟灭的周郎。对于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周瑜,后世也不止一次的用笔墨对他进行着渲染,他正是因为这样的战役,而留名千古。这个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是非常开心的吧!毕竟在此之前,曹操向南进军的时候,那可是一路畅行无阻。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抗得住曹操的进攻,曹操也在这个时候变得有些骄傲自满起来,他甚至直接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让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曹营作为质子,东吴投降。
这时的孙权其实也想过投降的,毕竟这个时候曹操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完全没有能力与信心和他抗衡。他手下的许多人,也都劝着他投降,但是这个时候周瑜则十分坚定的,要和曹操拼死一战,并且告诉孙权,这个时期曹操的军队其实已经长途跋涉,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厉害了。再说曹操的军队都是一些北方的人,比对于南方气候来说,其实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请求拼死一战,这个时候的孙权也渐渐有了信心,才能够和曹操决一死战。
到了后来,也就有了火烧赤壁,有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个时候除了周瑜之外,献上这条计谋的庞统也已经一战成名了,他的名声甚至高过了自己的上司周瑜。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才思敏捷,还爱骑射习武,家道殷实,从不吝啬财务,乐善好施。古语有云“乱世之下出豪杰”,鲁肃就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袁绍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封鲁肃做了个东城长,战乱年代,粮食很是宝贵,周瑜闻鲁肃之名,带领了一众难民前来问鲁肃借粮,那鲁肃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三千斛,经此一事,周瑜便觉此人与众不同,乃是英雄豪杰,便建立了坚固的友谊。
后来,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之下,随着周瑜一起到了东吴,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祖母去世,回乡安葬,回来之时,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非常被孙权看重,与他同榻而卧,把酒畅言。
旧臣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逊,经常诋毁他,孙权却不以为然,异常看重。鲁肃尽力辅佐孙权。鲁肃一直主张合纵抗曹,单凭东吴或者蜀地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曹操,只有两人联合才能对抗曹军。在他的竭力劝说下,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周瑜病逝,将重任全部交于鲁肃。刘备假意借荆州,惹得孙权勃然大怒,两国经常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和颜悦色的安抚双方,邀请关羽相见,鲁肃单刀赴会,说的关羽面红耳赤。单刀之会并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适逢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双拳难敌四手,和孙权讲和,双方协商,平分荆州,孙、刘休战。
《赤壁》鲁肃剧照
鲁肃少年时候,骑射样样精通,最爱习武。正值东汉末年,汉朝廷腐朽,宦官当政,那个时候鲁肃就遇见东汉政权迟早覆灭。天下一分为三,数曹操权势极大,另有东吴孙权,西蜀刘备虎视眈眈。鲁肃与周瑜结识是在周瑜问鲁肃借粮的时候,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鲁肃张口就借给了他三千斛粮食,可见此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随后,周瑜、鲁肃就成了知己好友。
后来,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投靠东吴孙策,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只因祖母突然离世,不得不回乡安葬。再等他回来时,孙策已死,孙权当政。只是这孙权也是爱才之人,看重鲁肃,与他同榻而饮,这次榻上饮酒,鲁肃也给孙权“鼎立江东”之策。让孙权据守江东,蓄势待发,将来有望建号称帝,孙权听此一席话,更是敬重鲁肃。
鲁肃一直坚持东吴和西蜀联盟,分析天下局势,北边已经被曹操基本平定,现在就只剩下南方,曹操志在必得,单凭东吴或西蜀一家,根本就是以卵击石,两家联合,还有一些胜算。鲁肃将此想法告诉刘备,诸葛亮也很赞成。经过两方不断商议,孙、刘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东吴的江东之地得以稳固,荆州之地也得以保全。
周瑜死后,将重任托付给鲁肃,并说只要鲁肃在,东吴政权就在。只是天妒英才,鲁肃45岁时就病重身亡,孙权很是痛心疾首,亲自到场哀悼鲁肃。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鲁肃为人性格豪爽,从不吝啬财物,所以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适逢周瑜闻名而来,问鲁肃借粮,鲁肃没有片刻犹豫,便借给他一仓粮食的一半,后来两人建立了坚固的友谊,鲁肃也随着周瑜一起投靠了东吴。
孙权很是信任鲁肃,鲁肃也没有让他失望。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之策,分析天下的形式,权衡利弊之后,让孙权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时机,先占荆州,然后建号称帝,慢慢夺取天下。鲁肃的榻上之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鲁肃如诸葛亮一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商讨两人结盟之事,曹操恐吓孙权,孙权有所犹豫,鲁肃后来分析了局势,更加坚定了孙权的联盟之心。时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使得江东政权稳定。后来在荆州一事上,鲁肃单刀赴会关羽,可见此人的胆量与智谋。鲁肃死后,孙权亲自哀悼,诸葛亮也远在益州进行默哀。
《三国》吕蒙剧照
鲁肃身为一代文臣又怎么会和吕蒙结成好友呢?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非常英勇,在孙策在位时,他依附他的姐夫邓当,以是将军之才。后来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对他更是看重。吕蒙也当不负众望,围困曹仁于南郡,攻占荆州三郡,用计谋生擒郝普,在逍遥津战役中,英勇杀敌,抵抗张辽军的追袭。只是此人不好读书,刚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下掌管军务,不能不学习,不然如何服众。”吕蒙不爱读书,便以军中事务繁杂,实在无暇脱身做借口推辞了。
后来孙权又说:“读书可以明志,没有要你细细钻研,只是让你了解历史,我比你事务更多,但是每天也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受益良多。”吕蒙终于听劝,开始读书。自此,吕蒙常常浏览史书、兵书、学士渊博。
鲁肃来到寻阳,与吕蒙商讨军事,惊讶的说:“你的才干谋略,再也不是当时在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应该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大哥知道的太迟了。”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于吕蒙结成好友,告别而去。鲁肃死后,吕蒙代领其军,大败关羽,占领了荆州。
《三国》吕蒙剧照
吕蒙从围曹仁在南郡,在皖城大破朱光的军队,战功赫赫,官拜庐江太守。而后在攻占荆州三郡、智擒郝普,在合淝之战中奋勇抵抗魏军的追袭。最有名的还是吕蒙白衣渡江,这是三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成功的偷袭战争之一。吕蒙和陆逊共同谋划得针对关羽的一次阴谋,吕蒙抱病,让陆逊统领军务,这陆逊年少,再加上事前修书给关羽示弱,因此关羽并不防备。接着,关羽将荆州守军调往前线进攻曹军之际,吕蒙率领江东军轻装渡江,偷袭荆州,取得了成功。前线的关羽又被曹军打败,夺取荆州又无望,只得退守麦城,最终因为弹尽粮绝,被曹军俘虏杀害。
鲁肃和吕蒙为一人效忠,两人的渊源还要从孙权说起。吕蒙虽然英勇,可是不爱读书,说白了就是莽夫。孙权劝吕蒙说:“你是要担当大任的人,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就以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托了,孙权又说:“我没有让你学富五车的意思,只是让你广泛阅读,增长见识。你说你军中忙,可是我比你更忙,尚且常常读书,那是因为获益匪浅。”吕蒙就开始读书,打仗期间也在读书。
鲁肃在和吕蒙商议军事的时候,非常惊讶的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再也不是当时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时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非常敬佩他,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好友方才离去。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将军,字子敬,临淮东城人。难么鲁肃遣子问路,也就是说先把子遣走,没有了子,就只剩下敬了。而且在古文中“问路”又有指导的意思,所以鲁肃遣子问路的谜底就是敬请指导。
看下联,阳明笑启东窗。阳明是指明代的理学家王阳明,这里不像上边那个,巧妙去字,而是回到阳明本身的意思,阳明阳明,意思就是有太阳,很光明,也就是说阳光照进来,简化说就是光临。“笑”暗指“欢乐”的“欢”字,只有欢乐了才能笑出来。打开东窗让阳光照进来,人很欢乐,连起来就是“欢迎光临”。
这副对联巧妙的运用了当地的历史名人的名字,包括人的字。设计的巧妙而又不容易猜出,很有文化气息,谜底蕴意很好,表现了当地人热情好客,欢迎四方来客。后来“鲁肃遣子问路”被作为礼貌用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关于鲁肃,他并没有诸葛孔明那样被世人熟知,只是因为他大智若愚的性格,他的聪明一般不在人前表露,只等到孙权需要的时候,他就充分表现出他的大智慧,他所献上的每一条计策都为东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东吴,只有你是一个人才,你就可以得到重用,所以东吴从来不缺人才,孙权之兄孙策在位时,更是大肆延揽英豪 ,孙权继位后对人才更是不一拘一格的任用,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才策略,使得孙权一门纵横江表数十年。
一、广泛听取意见
孙氏一门从来不会只倚重哪一个人,只要你说的对,你的建议对东吴的政权有好处,你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你就会被重用,就算存在争议的地方,只要你能提出最可行的方案,都按你的方案实行,这使得人人都争相为国家效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东吴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总是能够准确地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其中赤壁之战中联刘抗曹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孙策揽英豪让东吴人才济济
孙策在位时,挖掘、招揽了众多人才,而且这些人才都各有各的擅长的地方,也就是说,孙策在位时,东吴的各方各面都有着大量的人才储备,所以他能随时随地的应付各方各面存在的突发状况,这种得东吴无论是面临任何危机时,都有能力可以轻松的解决,所以说,如果没有孙策,就没有后来的东吴,孙策是东吴的奠基人。
三、孙权更是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哥哥招揽了一大批的人才,如果孙权不会任用他们,那么东吴仍然存在一定的危机,但是孙权是一个心胸非常广阔的人,在人才的任用上,没有年龄、家世、门弟的限制,所有东吴才会出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大才,同时陆逊、朱然、顾谭这些人才都是少年成名,正是在这些人才的齐心合力之下,孙权一门在复杂严竣的局势下,屹立江表数十年不倒。
因为天下的形势已经不一样了,治世无猛将,乱世无贤臣,只有时代才能造英雄。
问题的描述其实不太清晰,那我就假设说的是整个三国时期吧,毕竟西蜀和其他两国相比本来能人就不多。而且因为地盘有限,人口基数太小,所以难免人才青黄不接。
西蜀的五虎将那是名震天下的,关张赵马黄,每一员将都是可以抗起一片天的勇将,也是三国时期顶级的将领,不过,可能正是因为刘备手下的猛将太猛了,这才导致第一梯队和其他梯队的差距太大,衔接不上。
曹魏一直都不缺名将,虽然级别上顶级将领不多,但一流名将却是一抓一大把,而且可以持续不断的输出名将,前期的夏候氏、曹氏名将,以及张辽、张郃等等,后期的钟会、邓艾、羊祜,实力都可以列入一流名将之中。
东吴其实也不强,我觉得他们一流名将几乎没有,只有些有专长的准一流将军再配合长江天险,才得以成为三国霸主之一。
五虎将之所以成为五虎将,他们的威名都不是在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之后打响的,而无一例外都是在诸侯割据,天下混乱的时候闯出了自己的名头,魏吴的名将也是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混乱的时候,才有将军们拼杀立功的机会。
天下相对稳定的时候,战争的规模往往都不会太大,战役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自然将军成名的机会就少了。所以,就算你有台时速五百公里的跑车,可让你在上下班高峰的市区里开,时速能超过50公里我都佩服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