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功臣的真相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17:50:32

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功臣的真相是什么

朱元璋对待功臣为什么不学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为了皇权的平稳交接王朝的稳固,没有几个开国皇帝能善待那些一起剖头颅洒热血的开国功臣。做的最人性的可能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必经他让那些老兄弟享受了荣华富贵安度晚年有个善终。

那为什么作为宋之后的又一个汉人王朝明王朝的开国之主朱元璋为什么不能像赵匡胤学习呢?留下个善待功臣仁厚的美名呢?这就要看两个王朝建立时的社会环境及价值观。首先宋建立时为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数个国家王朝同时存在互相征伐,几年就换一个国家将军拥兵自重谋朝篡位的不在少数,赵匡胤自己就是。所以他就特别担心手底下手握重兵的将军们也来个黄袍加身,所以公元960年建国之后的一年961年他就迫不及待的解除了那些开国将军的兵权把他们荣养在北京,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统一全国慢慢来先保住自己的皇位及帝国再说,而且当时赵匡胤才35岁正当壮年,自己可以慢慢来统一全国。

而朱元璋则不一样,从24岁投奔红巾军反抗元朝统治开始到1368年建立明王朝,虽然从一介草根崛起到开创一个帝国他只用了17年,但他也已经40岁了。而且此时的明王朝远没有江山一统,败退的蒙古依然没有死心,西南等地都没有臣服朱元璋还需要他们一统全国,而且他的儿子们都还没有长成赫赫威名的成祖朱棣还是一个小孩子。

直到洪武22年1389年国家才平定西南基本统一的。这段时间太长了许多开国功臣要么战死要么触犯法律被惩处要么病死,多年的积劳成疾在当时医疗体系下我认为病死很正常,当时人的寿命都不是太长。我认为这段时期内朱元璋是不存在诛杀功臣的。很多人说胡惟庸案那也是他想造反才被诛杀的,在当时造反是诛九族最大的罪了,明史很多记载是不靠谱的。

真正诛杀功臣我觉得是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开始的,朱标的死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死在了自己的前面,而自己已经不再年轻,65岁的朱元璋已经来不及再次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了,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还是一个15岁的少年,明显无法压服那些击败蒙古平定西南的骄兵悍将。

一旦自己驾崩后这些大将军、国公也来次黄袍加身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朱元璋对蓝玉举起了屠刀。也就在第二年1393年朱元璋就诛杀了蓝玉牵连上万人,史称“蓝玉案”。如果太子朱标不死估计就不会有蓝玉案。至于明史篡改了太多真相了,朱元璋时期法律严苛而已屠杀功臣也是迫不得已。

揭秘朱元璋杀功臣的隐情:为子孙扫除当皇帝的障碍

导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揭发蓝玉谋反。经审讯,说是蓝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划在朱元璋出宫耕种田时起事。朱元璋当然不能容忍谋反之事,于是,蓝玉被族诛,凡连坐的都称为“蓝党”,一律处死。朱元璋亲手写诏布告天下,并将蓝玉谋反的事实编为《逆臣录》。朱元璋在诏书中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杀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朱元璋似乎还觉得自己已经很宽容了。然而,仅列入《逆臣录》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经这一次杀戮之后,明初的功勋宿将差不多都被杀完了,各军府卫所被株连诛杀的军官达几万人。这时候,朱元璋还说什么“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很明显这完全是一句骗人的话,因为此时已经无人可追问了。 如此众多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为什么会毫无反抗地束手就擒呢?显然,他们没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对的准备,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反谋。与之相反,朱元璋却早为这次杀戮做了精心准备。虽然朱元璋对权臣的防范由来已久,但蓝玉案爆发还是有一个重要的导火线。蓝玉案爆发前一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年仅三十九岁的太子朱标死了。皇位继承人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太大。他在皇宫东角门召见群臣时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不禁大哭,这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按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长子接任,而朱标的长子早已夭折,这时排行老大的允才十五岁。朱元璋诛杀权臣,本来想要为子孙铲除后患,当年,朱元璋曾对朱标明确表示,铲除权臣如同除掉荆杖上的棘刺,是为了便于掌握,但是他没想到太子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则记载说,当初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一直处于郁郁不乐的状态,戮杀大臣的行为也更加恣意。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太子跪下来给朱元璋磕头,但心里不同意朱元璋的观点,低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他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这是表明,父亲您似乎不是尧舜那样的明君,否则哪来那么多乱臣贼子?你想,朱元璋听了这话能不生气吗,老皇帝气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过去,要砸太子,太子吓得赶忙逃走。

朱元璋把一切都设计得很美妙,但是惟一没设计到或者说他控制不了的因素就是,朱标早逝,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把荆棘上的刺磨得再干净,一旦后继乏人,操杖之人不在了,那该怎么办?朱标生性敦厚仁柔,他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孙朱允则更为孱弱,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将难于驾驭,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将来怎么能保证坐稳皇位?虽然老将都已经被杀光了,但新起的蓝玉等人能征善战,强悍桀骜,不能不令人担心。因此,为了孙子朱允,为了防备不测,对蓝玉这样的强臣,反也得杀,不反也得杀。蓝玉等人的引颈就戮,恰恰说明是朱元璋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

朱元璋不仅先发制人,说话还不算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二十二日,他推翻了不再追究胡党的承诺,再次借胡惟庸案诛杀了靖宁侯叶升。叶升是蓝玉的姻亲,杀叶升就是揭开了蓝玉案的序幕。这时,蓝玉尚远在征讨西番的前线,死心塌地为朱元璋征战的他对即将临头的大祸毫无觉察。如果他稍有异心,在姻亲叶升被杀后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回来。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家谈迁说:“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他这话的意思是,蓝玉不过是一个脾气粗暴的将领,骄傲跋扈,不善于讨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蓝玉死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杀了宋国公冯胜,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杀了颖国公傅友德。这样,终洪武一朝,在明初开国功臣中,身为公侯而得以幸存的人仅有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胡蓝之狱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赤贫农民、一个游方僧,一旦登上皇帝的宝座,要实现绝对集权,并欲使之传之久远,表现出了怎样的残忍,而他的残忍又让多少人断送性命、付出鲜血!古人评论当年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时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为较汉高祖刘邦实在是远远过之矣。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价“胡蓝之狱”:汉高谋杀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其余萧、曹、绎、灌等,方且倚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他又拿历史上的其他例子做了比较――汉光武帝、唐太宗定天下时,他们自己还很年轻,正处壮年,等到他们老的时候,诸功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了。宋太祖做皇帝的时候年纪虽然不小了,但是他有个能干的弟弟,他这个弟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有这个弟弟驾驭诸臣,这些功臣因此都得以保全。至于明太祖,他起事虽早,但是到天下大定时则年已六十有余了。懿文太子朱标仁柔,等他死后,其子朱允就更孱弱,朱元璋于是不得不为身后之事而做准备了。因此,他两兴大狱,将诸功臣一网打尽,由此可推见其心迹。

胡惟庸之死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发之时,同诛者不过陈宁、涂节数人。而到朱元璋兴胡党之狱时,则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这时候距惟庸死已十余年。后世史家每每论及此处,就会反讽:岂有首逆已死,同谋之人十余年始败露者?这只不过是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借题发挥,阴使狱词牵连到所有的人,以实现他的草禽之计,赵翼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强化专制皇权,维持朱家皇朝的长治久安。但在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可以说保证了统一战争的完成,有利于抵御外敌,有利于保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朱元璋的极端专制和野蛮杀戮,将民主精神扼杀净尽,给后世留下了恶劣的先例,导致中国再次陷入长期专制统治的深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作为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他是如何控制手底下的臣民的?

说是白手起家一点都不夸张,朱元璋就是一布衣平民,他的生平事迹写出来一定就是一部“屌丝逆袭记”,平民起步最后成功的朱元璋就算是其中一个了。朱元璋是一个十分善于安抚民心的人,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是一个军事能力十分卓越的人,对百姓好又能打仗自然会有人追随他。


一、安抚民心、收揽名仕、集结兵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虽然对开国功臣比较的残忍,但是在之前对他们还是很好的。在起义的时候朱元璋的名声还是很好地,善于安抚民心的他很快就集结了几十万的军队,手下还有刘伯温、徐达、郭英等人辅佐。

?朱元璋是一个善于“使用”人才的人,这里面的使用不仅仅就是把将士招到自己的身边,而是会根据每个人的优势安排不同的战役,比如有的人善于进攻突袭,有的人适合守城,能把这些“千里马”都挖掘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将领一旦遇到赏识自己的明君就会死心塌地的跟随他。

二、虽然“背信弃义”,但是稳定政权必备

很多人都对朱元璋的评价都是“背信弃义”,这样的评价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冤枉,也可以说是不冤枉。毕竟别人都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那么长时候最后还给别人杀了,自然是有一点说不过去,但是作为一个帝王,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信不得的。朱元璋害怕“黄袍加身”的事情再一次发生,这样做似乎有让人可以理解。

起义的时候“歃血为盟”,甚至都是结拜兄弟,到最后卸磨杀驴确实说不过去,这件事造成的罪恶劣的影响就是失去了很多将领的民心,朱元璋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想让朱允炆继位安抚民心。

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因为残暴多疑?

我个人觉得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开始诛杀功臣并不是因为他的残暴多疑,而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做如果他想把这份江山稳妥的给交他的孙子朱允文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做一些事情让朱允文能够坐稳这个江山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朱元璋究竟为什么要杀功臣。一;功高震主

我个人相信如果太子朱标不死的话那么朱元璋很可能不会对这些功臣们下手,但是老天爷跟朱元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他培养了二十几年的太子,就这样撒手人寰让我们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这个时候他就要考虑如果想把他的江山传位给孙子朱允文这些功高震主的爷爷辈儿的武将们,会不会答应这件事情他为了让朱允文能够势能力接过大明王朝所以才开始诛杀这些人。

二;有人谋反

武将蓝玉要谋反,文臣胡惟庸要谋反就连朱元璋手下第一功臣的李善长都开始蠢蠢欲动,朱元璋知道如果再不杀一些人再不立一下威那么他的大明王朝就将岌岌可危,所以我认为不是朱元璋残暴多疑而是时局逼得朱元璋不得不下杀手要知道一个站在权力顶峰的人,有的时候一定要展现出他的狠辣手段让所有的人都畏惧他,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人再去觊觎他手中的权利。

三;性格大变

翻开历史我们不能发现有些英明的君主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开始做一些糊涂事,并且性格大变就像汉武帝刘彻一样老的时候竟然杀了自己的皇后逼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朱元璋同样也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太子朱标的病故马皇后的去世以及亲武将们的背叛,这些打击一个又一个的接踵而来让朱元璋无法承受,也就致使朱元璋的性格大变才会犯下杀死这些忠诚的大错。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烧死无数功臣,真相到底是什么?

一、明朝主要功臣死因都是由明确记载,没有一人是被烧死的。

1、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赐死。

2、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3、刘伯温:胡惟庸探病,后因病去世。

二、古代的楼太小,无法同时容纳下数千人,所以更无法容下功臣们同时举杯畅饮问题。

扩展资料

产生谣传的原因:

一、这是清朝少数野蛮族裔统治汉人的文化手段,是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正史中并未记载,而多见于《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市井评书类书籍记载,不可当真。

二、多数开国皇帝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对与自己出身入死的功臣变得非常敏感,唯恐江山被这些人夺去。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最好的佐证。

朱元璋为此成立锦衣卫,负责监视朝廷上的大臣们私下里的一举一动,据说连这些大臣晚上和哪个小妾睡得都知道,日久天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杀光省心。因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深入人心了,也就有了这个版本。

三、朱元璋确实在南京城建立了一座楼,每逢作战,将士们都在这里讨论作战方案,楼里藏有火药。

由于意外,此楼也曾被烧而不慎引起了火药爆炸,火光冲天。加之朱元璋晚年也确实屠杀了功臣,后人便如法炮制了这个“火烧庆功楼”谣传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庆功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3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