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有多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朱元璋之所以能推翻元朝一统天下,除了个人文治武功外,绝对离不开忠心跟随他起义的文臣武将,他们全部都立下了不世出的卓越功勋。
可当大明朝建立后,国家各种事务安定下来,这些忠臣良将却几乎全部遭到了朱元璋的屠戮。但有一员大将,高官厚禄,战功赫赫,性格嚣张。喜欢屠城杀俘虏,经常惹朱元璋生气,他本人却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在洪武年间,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那么他是谁?
常遇春!安徽人氏,跟朱元璋差不多,也是贫农出身,没有文化,从小也没有办法去读书,家里太穷,于是就学习起了武艺,立志将来投效沙场,可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强盗”。
当时的正是乱世,元末时期,天下到处揭竿而起,兵荒马乱,人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常遇春精通武艺,在家乡倒是很有名声,可是毕竟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什么见识,为了一日三餐,于是糊里糊涂的就投奔到了家乡附近怀远一带的强盗窝里了。凭着勇猛的性格和出众的武艺,常遇春很是过了一段“山大王”的逍遥时光,直到他遇到了朱元璋。
在一次“作案”后,常遇春在城里见到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领头的将军骑着高头大马显得一身正气,好不威风。他想起了自己从小的志向,是要成为纵横天下的将军,可现在自己却是一名惹人痛恨的强盗,左思右想,他来到这位将军的军帐之中,主动表示,愿意追随他建立不世功勋,这位将军想了一会便答应了常遇春的要求,收留了他,这位将军正是—朱元璋。
加入军队以后,常遇春的军事才能展露无遗,尤其擅长统领骑兵打先锋。俗语说:”冲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常遇春就是不要命的那种。常常杀得敌人是丢盔弃甲,在面对朱元璋的几位主要对手:张士诚、陈友谅、元朝军队时。都立下了卓越的军功。敌人听到他名字都害怕,主动投降的不在少数。“带兵有方”“武艺精湛”这些优点让敌人胆寒自不必说,敌人最害怕他的主要原因却是因为他喜欢“屠城”“杀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遇春染上了“屠城”“杀降”的坏毛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进攻河南时,在一次胜利后,他认为当地民众并非真心欢迎他的军队,似乎对元朝还抱有幻想,一气之下,居然下令屠城,搞得全城是鸡犬不留。随后周边城池再也不敢对朱元璋军队不敬。
如果说“屠城”多少有点政治目的的话。那“杀降”就真真正正是常遇春的嗜好了。从“采石战役”开始,常遇春就养成了这个毛病,不经请示就擅自处决对投降过来的全部士兵。“九华山之战”他更是活埋了陈友谅军队的三千名降兵降将,朱元璋经常是被他气得暴跳如雷,不停批评他,人家明明已经投降了,他却还是要杀光他们,太不道义了。可是常遇春却全当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随后的战斗生涯,这两件事他都也没少干。
常遇春虽然经常犯错,但朱元璋却一直很喜欢他,从来都是恩赐不断。随着对天下的逐一平定,明朝建立时,常遇春以卓越的军功再加上朱元璋的爱护,受封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这已经是位极人臣了!自己的女儿也嫁入了皇室,成为了当朝太子朱标的王妃!与朱元璋成为了儿女亲家。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完美。
可古语有云:杀降不详!洪武二年,常遇春因为风寒病,暴毙于军中,年仅四十岁。“明代第一先锋官”就此结束了自己勇武的一生。相对李善长、刘伯温、蓝玉等开国功臣的结局,常遇春却是最好的。最起码他的家人逃过朱元璋的屠戮,毕竟死人对朱元璋而言是没有威胁的。
自古以来,受战争迫害最深的就是贫民百姓了,因为他们无权无势,所以他们的命都是无所谓的,死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可笑的是,一般发动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实在是有点难以理解,如果你是为了百姓而发起战争的,不应该尽量避免伤亡吗?那为什么还会有“屠城”这个词语呢?而且喜欢屠城的将军并不少,比如说项羽,还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明代将领——常遇春!
明代的朱元璋是通过起义获得的天下,而他起义的口号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他手下的常遇春将军好像忘了起义的目的,越来越高的地位让他享受起了屠杀的快感。常遇春从小便在少林寺学武功,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战场上骁勇善战,很少打败仗,逐渐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大将,朱元璋很是欣赏他,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常遇春是一个很张狂的人,这样的人如果一生没有大的权利还好,一旦有了资本,后果不堪设想。众所周知,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以前曾和山匪为伍,本身心中就没有什么道德仁义,在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将军后,就尤其喜欢屠杀,他不仅仅屠杀敌方士兵,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
据说曾经常遇春有一次打了胜仗后,占领了河南焦作这个城市,城市里的百姓事先并不知道哪一方军队可以获得胜利,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难题,当百姓迎接胜利的队伍进城时,所写的牌子上应该写哪一个军队呢?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牌子的正面写欢迎义军,而另一面就写欢迎起义军,不过他出这个主意的时候难道没有想到吗?牌子是被高举起来的,进城的士兵那么多,总会有人看到牌子的另一面写的是什么。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常遇春在进城不久后就看到了牌子另一面的字,也许他本身并没有想“屠城”。
但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嗜血的人,脾气火爆很容易就发怒了,所以在他看到牌子背后的字以后,他就怒不可遏的命令手下“屠城”!百姓们何其无辜呢?就因为这一点小事,全城的百姓都失去了性命,更何况这座城市的士兵已经投降,所谓“杀降者不详”,更何况常遇春并不是只有在河南焦作有“屠城”的行为,他在百姓心中就是一个可怕的刽子手,所到之处几乎都是血流成河。
但是所谓天道轮回,常遇春如此嗜血好杀,自然没有什么好命去享受,在他下令屠杀河南焦作所有人后不久,他就突然死了,不过我觉得他这是罪有应得,这样的人不早早死了,恐怕还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他屠杀!
元朝末年,正值乱世。朝堂克扣百姓,天灾人祸齐聚,当下四处起义,朝廷派兵捉拿起义兵,民间动荡不安。许多村民被逼上山间成为盗匪,百姓流连失所。
常遇春也是这样一位被逼成山匪盗徒的人士,但常遇春并不是那种知抢劫百姓为非作歹的暴徒,常遇春心中有抱负,他加入盗匪原本是认为这帮盗匪也是盗亦有道之流,这帮盗匪虽不强抢百姓,但却心中并无报复,他们只愿能在这乱世之中吃饱饭而已,不至于被人欺辱只能忍受而已。
但常遇春想要的远不止于此,常遇春想做的不是一个称霸一方土地的强盗而是一个能够为国家效力是国家绝不可缺失的人才。
乱世是一个比安稳年代更容易出现英雄的时代。当时朱元璋已经闻名天下,很多农民起义军都纷纷投靠于朱元璋的部队,正巧朱元璋带领军队来到怀庆附近,于是常遇春告别生活多年的山匪,毅然决然的向朱元璋走去。
最初朱元璋也只当常遇春只是和旁人一样,认为元朝必将覆灭,所以来投靠他,但常遇春在军队中的表现让朱元璋感到意外,朱元璋也发现了常遇春心中的志气,在多次出兵中朱元璋也肯定了常遇春,并给了常遇春将军的职位。
常遇春早年混迹山匪圈里,即使成为了将军,身上依旧有着一股市井匪盗的气息。当时常遇春奉命攻占焦作怀庆城。当时元军与常遇春的部队在城外作战,而城中百姓其实是希望常遇春这方获胜的,毕竟元军一直压榨百姓。
但城中百姓并不知哪方会取得胜利,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便是将迎接牌匾做成两面,将两方名字各刻一面,谁胜利了就将胜利那方挂出来。
常遇春大获全胜,进城时所有百姓欢呼雀跃,但常遇春的手下却发现了百姓的秘密,于是悄悄告诉了常遇春,常遇春听后大怒,立即下令屠城,顿时一片血雨腥风。
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个朝代,百姓总是被动的群体。上层的政党纷争,权谋之争,最后祸及的终将是百姓。在朝代更迭之时,最难以走抉择的也是百姓。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选择“随风倒”,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这般。对于很多百姓而言,他们并不在乎那个坐在皇位上的人是谁,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可以过得安生。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这个过程中,众多的贤人相助,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其中很多的人被封管加爵,在这些人当中,被封为“公爵”者,倒是不多,只有6个,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六公爵之一”的常茂。
当然,若说出色之处,常茂确实是不值一提的,他的爵位,其实是承袭了自己的父亲常遇春的,而这常遇春,则是那真正不可不提的人物。在大明创立的过程中,论哪些人是顶级是名将,那常遇春便算得上一个。当时,在整个明军队伍中,可以说是享有盛名。
常遇春本是一普通农户人家出生的孩子,家里祖祖辈辈皆是农民,只是,他并不愿意和祖辈一样,落得个老死田间的结局。于是,在幼时,常遇春便立下大志向,想要一朝杀敌战场,振兴门楣。因为家中贫寒,并没有足够的钱财来交学费,于是,常遇春便用打杂工来抵学费。他是个上进的孩子,也能吃苦,在学习武艺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相当的用心,遂在少年时,就已经练就了一身的好体格,并且,学得了一身的好武艺。
只是,当时正处在元朝末年,社会上各个阶级间的矛盾也逐步激化了,当时,百姓我们不能深受盗贼之乱,各个地方的起义军也纷纷举起了旗帜。在一开始之时,常遇春岁投靠的是当时的绿林大盗刘聚,并且,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被刘聚当作了心腹。但是,这刘聚做之事,不过就是些打家劫舍的事情罢了,并不是什么正道,与盗贼为伍,终将是不可取的,也不是常遇春的追求。
适时,朱元璋名声正起,常遇春亲眼见到后,便决心跟随。起初,朱元璋当他是个蹭饭的,便没怎么搭理,但是,在表明心志后,便成功地弃盗从良。在常遇春的一生中,整个的军事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称,自己只要手有10万的精兵,那么他就可以横行天下,谁也拦不住。由此可见,常遇春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自信的,因而在军中,大家也习惯性地叫他“常十万”。
不过,常遇春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嗜杀”。当时,常遇春率军北上,在河南的焦作怀庆城,当时,百姓们都准备好了迎接明军的标语夹道相迎,原本常遇春很是欣喜,但是,常遇春去忽然扭头对部下冷笑:“屠城!”一时之间,杀喊声一片,自此,常遇春也在史册上留下了骂名。原来,常遇春发现,在那些百姓手中的牌子上,正面写着欢迎明军,反面却是欢迎元军,这便激起了常遇春的杀心。
只是,老百姓确实也是难,本来只是想着保命,最后却将自己的性命葬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用网络化的语言,将明朝300多年的历史娓娓道出,其中,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人物等等,都有具体的描述。这本书,让那些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常遇春
公元1359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在池州作战,常遇春是先锋,他在九华山设伏,一举攻克池州,俘虏陈友谅降卒3000余人。面对这批降卒,徐达建议上报朱元璋后定夺。常遇春当时没表态,却在当晚徐达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3000降卒坑杀,只留了几个活口给陈友谅送信,还放出狠话“人是我常遇春杀的,有本事来找我”。常遇春不但杀降,而且还喜欢屠城!害的朱元璋常常叮嘱他不要嗜杀:光有土地,没有人民又有何用(《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在追讨元顺帝,全歼开平元军后,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5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