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免死金牌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朱元璋建国后,大封李善长、徐达等34名功臣。其中6人被赐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汤和、傅友德等28位将军被赐侯爵。除了赐予爵位还有高官厚禄,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徐达做右丞相。此外还把近4万个佃农分给他们,供养他们。朱元璋还跟他们联姻,把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他的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等功臣的儿子。权力、金钱、土地、奴隶都有了,剩下就是无法预知的生死。为了打消功臣的顾虑,朱元璋颁给他们一件神器—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不但本人可以免死9次,子孙也可以免死3次。
按说,这下妥了,人可以死9次害怕个啥呢?但是34位功臣,除了汤和等14名功臣病死,剩下的先后都遇到朱元璋的死亡集结令,纷纷拿出免死金牌,才发现根本没用。这么大的皇上说话不算数吗?不是的,明朝的丹书铁券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因此,皇家是有备案的。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这些功臣的罪名,就会发现,被朱元璋杀死的大臣们,全都篡逆谋反。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国宝文物,五代吴越国王钱缪的丹书铁券上镌刻四方面内容: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皇帝的誓言。在朱元璋给这些功臣的免死金牌上,有四个字被这些功臣忽略了,也许他们都压根没往那方面合计,这就是“谋逆不宥”。什么死罪都可免死,唯独谋反不赦免。但什么是谋逆,最终的解释权由朱元璋说了算。
德庆侯廖永忠战功卓著,因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亲写“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漆牌,赐他悬于家门外。洪武二年廖永忠返回金陵,朱元璋命太子朱标率朝廷百官迎接慰劳。连朱元璋自己也说,按照廖永忠的功劳应当封为公爵。但仅几年后,朱元璋将其杀死,理由是他私自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穿皇帝的衣服等同于有篡国夺权。至于他是否真的穿了龙袍,只有问朱元璋清楚。
猛将永嘉侯朱亮祖的罪行事实很清楚,鞭打官员,接受富商贿赂,擅杀部下,按说,不属于谋反的范畴,但还是被朱元璋召回南京,用鞭子活活打死。所以朱元璋在杀功臣的时候,安给他们的罪名都是谋反。这从点上讲,朱元璋没有违背免死金牌的规则。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件,是各朝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最好的待遇,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皇帝开国后,大批的功臣一般都不会留下活口,除非皇帝内心中认同的,而这些人的功绩与获得的奖励是成反比的。
例如:韩信。韩信帮助刘邦开国后,虽然获得了封侯的殊荣,可不久后还是被杀,就是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老子的地位。明朝的朱元璋比起汉高祖刘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建隆元年,宋太祖平定了叛乱,天下基本平定,可宋太祖忧心忡忡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具体原因是由于: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居然就有人敢反叛,这样的事件放到五代十国算不上稀奇,可现在大宋已经建立,宋太祖肯定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反复重演。
大臣赵普是北宋的大才子,精通治国之道,宋太祖非常虚心的请教赵普:唐末后没有十几年,为什么更换了那么多的王朝?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样的情况发生吗?我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加在北宋的身上。
赵普耐心的回答赵匡胤的问题:唐末后,各地军阀割据,君弱臣强,这是发生夺权篡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现在的藩镇诸侯都是陛下您的兄弟,难免手下强行逼迫他们造反呀,因此只需将军权收回,大宋必定安稳长久。
宋太祖听后,立马摆酒宴将一些把自己扶上皇位的老兄弟,叫到一起喝酒,笑着说:现在大家可谓都是功成名就,可我每天都睡不好觉,还不如你们呐,想当初没有你们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位子上呢?
众人大惊,认为皇上要挥刀斩除异己了,立马说:皇上天恩浩荡,天下谁人敢怀有异心,臣以老迈,还请陛下允许臣告老还乡。此话一出聪明的大臣都纷纷附和,有几个不长眼的,依旧还想霸占着自己现在手中的权力。
可皇上听了这些人的话,只说了一句:告老还乡老兄弟,可是获得大批的土地一级爵位但没有参与政事的权利,不告老还乡的也罢留在朝廷中便是,朕可以和你们每天叙旧,随机哼了一声。这些人听后全部都选择了告老还乡。
因此北宋朝廷能存在很长时间的一个原因就是赵匡胤把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赶回来其老家养老,在各朝各代开国皇帝立马算得上是比较仁慈的。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久,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一桩桩一件件的惨案,直接牵连了成千上万的开国功臣以及其后代,著名的火烧庆功楼事件虽然是杜撰,可无疑说明了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铁证。
汤和能够免于此难的原因很简单,当初开国之时以汤和的功劳绝对能够成为公爵,可朱元璋为了测试汤和故意封他为伯爵,这种事情放到谁的身上都会暗地里数落朱元璋,可他不光没有,甚至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大肆夸奖朱元璋。
要知道当时的汤和并不知道锦衣卫在监视自己,因此汤和获得了朱元璋的好评,免受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的牵连,要知道当初与蓝玉说了一句话的功臣都有可能成为蓝玉的同党,蓝玉与汤和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他没有被牵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功臣,而不像赵匡胤一样放其回老家安详晚年首先要从朱元璋以及赵匡胤当时面临的处境来看,朱元璋的野心非常大,要想让自己的子孙长久的将朱家江山万古流传,这些人的存在绝对是阻碍,功劳太大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这些人仰仗着有免死金牌,为非作歹,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赵匡胤的威望很高,不然这些节度使当初一定不会把他推上皇位,赵匡胤能够选择放其回家就是告诉这些人我活着你们不敢动大宋的江山,我希望你们能够回老家安享晚年,不回也可以,那就来试试我赵匡胤的手段。可以看出赵匡胤比朱元璋的度量以及胆子大多了。
朱元璋害怕放虎归山,等自己死后这些人乱来,可赵匡胤根本不怕,这就是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这些人,而赵匡胤本身就很有实力,这些人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因此可以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害怕这些等自己百年后谋反,这便是二人最大的差距。
朱元璋作为史上最励志的开国君王之一,他的杀伐果断可不是一般帝王能比的。他曾经做过乞丐,可以说是从人下人一路爬到了人上人,对于他来说,所有的锦衣玉食都非常的来之不易,这就让他日夜担心失去握在手里的这一切。而令他最害怕的无疑就是开国时候为他打头阵的那些功臣,所谓功高震主,大家的起点都一样,他自己能做皇帝,别人也能,基于这一点,他越来越多疑,于是设下了鸿门宴,杀了许多的开国功臣。
这场宴席设在马皇后生日之期,朱元璋以为马皇后庆祝生日为由大宴群臣。受到君王的邀请,大臣们自然高高兴兴的来赴宴,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朱元璋早就暗设陷阱,让他们有来无回。在开席之前,大家想着皇家宴席肯定都是珍馐百味,都摩拳擦掌,等着饱餐一顿,然而一开席,却发现上的菜都是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吃惯大鱼大肉的大臣们自然看不上这些菜,所以都没有动筷。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形,心中大怒,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下令宫女太监继续传菜。
接下来上的菜自然就是主角了,鸽子、兔肉、狗肉做得色香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此次赴宴的基本为武将,大家都没有想太多,看到那么丰盛的菜肴自然低头大吃起来。唯独坐在一旁的刘伯温看到这些菜,吓得脸色发白,只是低头饮酒没有动菜。坐在他旁边的徐达看到他的反应心生疑惑,就询问他缘由,他低声的告诉徐达韩信被杀的故事,徐达这才明白,朱元璋要杀功臣了。
果不其然,宴席结束后,这些功臣都被杀之殆尽,只有刘伯温得以保全。其实朱元璋以鸽子、兔肉、狗肉做菜,向大臣们暗示了他已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杀意,奈何到场的都是武将,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意思,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虽然李善长手里有朱元璋之前给他的免死金牌,但是这块金牌只对谋逆以外的罪行有效,因此,被朱元璋扣上谋逆大罪的李善长,就算拥有了免死金牌,但是还是逃脱不了死刑的下场。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在朱元璋建国前期,还是建国之后,他不少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所以朱元璋十分看重他,赐给他免死金牌,对他也十分重用。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一些爬上枝头变凤凰以后就忘记自己是谁的人,通常没有好下场,李善长也不例外。在朱元璋重用李善长之后,李善长就开始飘飘然了。在当时很多陪伴朱元璋开国的功臣,都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因此李善长的地位自然就很高。
在胡惟庸案发生后,朱元璋杀了很多人,唯独李善长没有受到牵连。这样本来就身处高位的李善长,越来越得意。而且在朱元璋生病的时候,按照道理大臣们都要跑到皇帝跟前表表关心和忠心,但是不知道李善长怎么想的,他居然没有去看望朱元璋,这也让朱元璋十分的不爽。
另外,作为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让人威胁到他地位的人,他连很多帮助过他的功臣都杀了,何况于一个小小的李善长呢…因此,朱元璋就一直在找机会,想把李善长给解决掉。
果然不久后,机会来了,李善长被人告发在胡惟庸案件中有隐瞒谋逆之罪,朱元璋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个绝好时机,立刻下令杀了李善长。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但是却还是傻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免死金牌后面写着:“大逆谋反除外”。于是,李善长只能放弃抵抗,就这样被朱元璋杀了。
阅历史看现代,用现代观念来解释丹书铁卷,
比喻一下:公司老板觉得你有能力,帮他在一个项目赚利润,当时自己一穷二白的无以为报,给你一个荣誉VIP员工,承诺和奖励一次不追究你责任的机会,创业成功让你成为股东,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最终的解释权,在老板手里,里面的条文都是老板想好的,当那天创业成功了,或者你威胁到了公司利益,当然你的结果就是被踢出局,你手里拿的那张承诺与奖励,都是废纸而已。不过现在比明朝的时候好了许多,还有机会打官司,或者成功的拿去自己的应得利益,但是在明朝就不行了。
为何明朝丹书铁卷不起作用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非常好的诠释了为何那么大臣拿到丹书铁卷那么开心,因为可以避免一次杀身灾祸。但是还有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是也正是这一句话成为了丹书铁卷的克星。
我们知道朱元璋由一个乞丐到和尚,到起义军一员,机缘巧合认识了郭大姐,让自己有了部曲,慢慢发展成为地方势力,在屡次失败备受打击后。最后战胜了陈友谅等人,成功在南京定都,赶走了元朝的势力,最后北驱草原,在捕鱼儿海大胜元朝残部,最终让明朝取代了强大的元朝,成为了历史以来少有的以南方势力战胜北方的皇朝。
这一点,能够看到朱元璋成功是不简单,其过程也经历了许多的生死,并且有一班文臣武将的鼎力支持才可成功,而在打天下的过程当中,处于创业阶段的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发出去了不少丹书铁卷,因为当时除了荣誉上的给予,其实自己也没啥好给的。
比较当时的明朝初年,大家都是一穷二百,百废待兴的阶段。
不过,丹书铁卷,朱元璋发的还是有原则的,不是随意乱发,首先需要有军功,其次,不是什么罪都可免,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他还是留了一手,特别是谋逆之罪,丹书铁卷是不能免的,这里也是为何后来那么多的功臣,拿到了丹书铁卷只能当收藏品,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的原因。
这就好比喻,公司老板突然发现你对公司不利,取得一些证据,直接开了你,你拿出丹书铁卷也没用,因为在法律上你侵害了公司利益,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在任何人和时代,都是不允许的,朱元璋更懂这个道理,但是许多大臣却被这个丹书铁卷的假象迷惑了。
为何智慧如此之高的文臣武将们,会对丹书铁卷寄予厚望。
有才华的人,肯定会有点脾性。而这些人,不是觉得丹书铁卷靠谱,是觉得自己的能力非常靠谱,过于相信自己,自大自傲,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忘记自己的成功,来自于朱元璋给予的平台,所以在他们非常傲的时候,无论是李善才,还是蓝玉,都给了迎头一击,最后一击倒地。这还是对于外臣,对于自己的亲人,朱元璋只有愤怒,一样下得了狠手,比如广州的朱有亮,自己的作威作福,被当地巡抚参了一本,先发制人的让朱元璋误杀了对头,可是当朱元璋知道真相以后,活活地把他失手在朝廷上鞭死,大家可以想想,对自己的子侄况且如此,何况是大臣。
这个朱元璋的幼年的经历有关,他特别痛恨贪官污吏,而处死大臣,是在大明江山稍微稳固的时候,他已经发现了大家的苗头有点不对了,所以杀鸡儆猴,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仗着自己过去的功劳为非作歹,这样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他的眼里看到的是大明的千秋万代,而不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出发点不同,造就了解决的不同。
任何人在这个时候,这种罪名之下,要拿出丹书铁卷来逃过一劫,朱元璋都是不允许的,也不可能让他发生,因为朱元璋的战斗经历,就是在血海战争中爬出来的,他非常懂得人性的丑恶一面,知道人的贪腐心和欲望之大,是天下都难以填满的,如果任期做大,最后是否要谋取自己的大明江山呢?当然为了尾大不掉,直接就用做直接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虽然历史上他的褒贬不一,可是对于大明前期来说,确实起到了一些的作用,起码社会风气前期的大明还是历史上来说比较不错的。
说那么多总结也是一句话,丹书铁卷其实就是奖励和鼓励的作用,对于大臣更多是面子功臣,真正到了紧要关头,还是皇帝说了算,什么卷都没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9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