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司马懿不进城完全在演戏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的烦恼在于他太智慧,聪明的脑袋承载着大大的野心,但却不能表现得太露骨。他甚至可以装傻,但不能表现得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纵使他真的也不比诸葛亮差。
曹操在见到司马懿的那一刻,他已经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司马懿有着和诸葛亮同级别的智慧,诸葛亮在,自己就必须重用司马懿,唯有他,可以抗衡诸葛亮的北伐。身在曹营的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他在曹操面前是透明的,他自己也能感觉到曹操及曹丕对自己的戒备。所以,想要实现宏图,不能太过显露,并且诸葛亮必须也得活着。
空城计,他也许早就猜到诸葛无兵抵御,但是此情此景,只能看穿,不可说破。大军入城,诸葛亮必死无疑,而那时,自己也会被曹氏弃用,甚至无法善终。他与诸葛亮的区别在于,诸葛亮等不起,但他可以耗得住。所以,空城计他选择了装傻,而诸葛亮或许也深知此理,才敢摆这么一场。所以可以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既是诸葛亮的演技高超,也是司马懿的演技高超。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空城计,司马懿不进城完全在演戏
《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是以三国时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空城计》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空城计》课文赏析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描绘的是各路人马在乱世中如何用“计”,获取战争的胜利。
何为“计”?计,策略也。多个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如何使用“策略”是博弈论研究的.内容。因此,《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由许多博弈案例构成的教材。
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一个著名的计策。当时,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在西城,准备后撤,等到安排停当,忽闻司马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身边的5000名军士,已分一半去运粮草,只剩下2500名军士在城中,众官尽皆失色。
我们用博弈论分析这个计策。
当诸葛亮获悉司马懿带领大军而来时,有两种策略选择:“弃城”和“守城”。如若采取弃城而走的策略,因为身边既无多少兵士,又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没有能力阻挡敌兵的追赶,走不多远,必被所擒。如果采取“守城”的策略,两千多名蜀军难以抵挡得住司马懿15万大军的攻城。
如何让司马懿退兵呢?
在这个空城计的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即司马懿攻城,诸葛亮守城;司马懿攻城,诸葛亮弃城。
“如果”司马懿知道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那么,“攻城”是“占优策略”:无论诸葛亮采取“弃城”策略,还是采取“守城”策略,司马懿“攻城”最好,结果都是诸葛亮被擒,司马懿大胜。
然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空城计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支付,不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公共知识。诸葛亮知道双方各个策略组合下的可能结果,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采取“守城”策略,表明城中埋有伏兵,如果他攻城,将会大败。
司马懿如何“得出”诸葛亮在城中有伏兵的结论呢?司马懿带领大军来到西城,看到城门大开,老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而诸葛亮在弹琴,神态自若——这一切均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诸葛亮了解双方的局势,做出泰然自若的假相,目的就是让司马懿认为采取“攻城”策略,必将遭到失败,并且这种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即,在司马懿那里,采取“攻城”策略,诸葛亮采取“守城”的策略组合下,博弈结果不是司马懿“大胜”、诸葛亮“大败”,而是司马懿“大败”、诸葛亮“大胜”。
可以看出,当诸葛亮采取“守城”策略时,司马懿在“攻城”和“后退”之间进行权衡,自然会作出理性的策略选择——“后退”。
司马懿作出这样的判断,还依赖于对诸葛亮的“了解”。在他看来,诸葛亮一生都是谨慎的,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是不会大开城门的。司马懿的推理是归纳的:既然诸葛亮一生没有冒险,此次肯定不会冒险。
尽管司马懿作出错误的归纳推理,我们不能说他是不理性的。司马懿所作的错误的策略选取,是不完全信息造成的。
诸葛亮通过大开城门,向司马懿发出虚假的信息,使司马懿认为城中有伏兵。诸葛亮的做法,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说,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期望效用。
在这完全信息下的博弈中,博弈参与人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
所谓期望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期望收益最大化,是指当人们在结果的实现为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当选择给他带来的“期望效用”最大的策略。所谓期望效用,就是收益与实现该收益的可能性(概率)的乘积。
在空城计博弈中,司马懿的选择,也是遵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在司马懿那里,“后退”的结果是“不胜不败”,但好于“攻城”的结果——“可能大败”。
司马懿所“知道”的各个策略组合下的后果,以及各个策略下的可能性(概率),均是诸葛亮以司马懿相信的方式“告诉”的。
因此,空城计只能使用一次。
在前段时间播出的高分口碑剧《虎啸龙吟》中,就上演了空城计这经典一幕。诸葛亮打开城门,还悠闲地弹着琴,司马懿见状立马感觉不对,难道这又是诸葛亮的计谋么?其实司马懿心里一直都比较怕诸葛亮,担心自己一步错就造成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只要对上诸葛亮就非常小心。但是在电视剧里还有另一种解读,就是司马懿要养着诸葛亮,不然自己回去也会有危险,所以明知城里没人也不敢攻进去,要养寇自重。
司马懿如果真的带领着大军来到了诸葛亮所驻守的西城,不可能不放一枪,然后看到西城四门大开,诸葛亮带着两个仆童在城楼上泰然自若的弹琴,就大惊失色掉头就跑,还美其名曰诸葛亮生平谨慎,从不弄险,城内必然有埋伏。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他为什么不杀进去呢?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以绝对的优势碾压蜀军,只要他大手一挥那基本上是摧枯拉朽,蜀军根本招架不住,直接的结果就是诸葛亮陷入无力回天的局面,蜀汉必败,但是司马懿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司马懿谨慎,稳重,聪明呀!所以呢司马懿会想;“如果你这空城计是真的,那我派兵入城会打败仗。于我自己不利,或许我自己还有身死的危险。如果是假的呢,那我杀了你大魏就安宁了,我能杀你诸葛亮那是多大的功绩啊,功高盖主啊!
在裴注版的三国志里面,有引用《魏晋春秋》中的相关记载,说是有空城计。但随后,裴松之进行了考证说明,当时司岛懿在宛城驻守,西线的都督是张郃,所以,这是虚构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后世中一个非常崇拜诸葛亮的人说有诸葛五事加进去的,后非常经典被写进《三国演义》中。
虽然空城计是赵云所为,但司马懿怕的不是赵云,而是诸葛亮。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这是司马懿的真实言论,所以他不敢以身试险,还记得死诸葛吓死活仲达吗?其实最谨慎的是他,他如不谨慎早就被诸葛亮灭了。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汉灭亡是重用外戚原因吗
下一篇: 崇祯皇帝为何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