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和齐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60年,战国末年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拉下了帷幕,这场关乎当时最为强大的两大诸侯秦国与赵国命运的一战,最终以秦国惨胜,赵国惨败终结。从公元前262年,秦、赵因上党交兵,到公元前260年九月白起斩杀20万赵军降卒,长平之战前后历时近三年,秦、赵不断往天平之上增加砝码,最后演变成百万大军的相互厮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赵国作为山东六国抵抗秦国的屏障,在如此惨烈的战争中,六国之中竟无一国出兵来救,甚至连平原君到齐国借粮也被拒绝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护佑列国,秦国虽也伤亡惨重,但大胜之下声威大震,随时有东出灭国的可能。此时诸国已然清醒,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纷纷出兵救赵,但作为山东大国的齐国依然选择了置身事外, 拒不援赵 。齐国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要坐视守卫着自己西大门的赵国灭亡呢 ?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是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奏了效,齐国“事秦谨”不敢出兵出粮支援赵国,但齐国主政的君王后并非庸人,应当明白秦国“近”的被“攻”完之后,齐国就变成了新的“近”,早晚必定要与秦一战,既然如此,为何齐国依然选择不救赵国呢?这或许就要从当年的乐毅破齐开始说起了。
最初的齐国非常强大,是不弱于秦国的存在,两者曾并称东西二帝,各自制霸一方。从齐威王在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接管霸权,到齐闵王前期,齐国合纵韩、魏攻破秦国函谷关,齐国保持了数十年的超级强国地位。然而盛极而衰,在燕国间者苏秦的大力蛊惑下,齐闵王四处树敌,且贪心不足的吞下了“天下财富聚集之地”宋国,使齐国迅速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在燕昭王和乐毅的号召之下,韩、赵、魏、秦、燕五国出兵伐齐,在济西大败齐军,之后燕军独自攻破齐都临淄,横扫齐国七十城,齐国几近灭亡。齐闵王出逃,在卫、邹、鲁等地连连碰壁之后,逃到了莒城,在这里他被楚国将军淖齿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死,如日中天的齐国开始走向败亡。
在齐国最危险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神奇的英雄人物田单,靠着即墨与莒城两座小城,竟奇迹般地再造了齐国,这就是著名的“田单复齐”。重建之后的齐国,因饱受战争的摧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正是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再遇战事,必然难以应付。幸运的是各国都没有做这个乘虚而入的坏人,除了赵国。公元前274年,赵国将领燕周率军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昌城、高堂二地。公元前271年,赵相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攻至齐国的平邑后撤军。在齐国最为强大的时候,赵国参与五国伐齐,在齐国最需要和平的时候,打上家门的不是虎狼之秦,而是被称为山东屏障的赵国,这让齐国如何不心寒,又如何还能再出兵相救。
事实上,秦之所以能将六国一一攻灭,除了自身强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六国从未真正一心过,纵然有轰轰烈烈的合纵攻秦五次,但绝少有六国同心同德的时候,每次都被秦国在表面坚定的同盟之中找出破绽一一化解,正如秦惠文王所说:“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不可俱止于栖之明也”。对齐国来说,秦国远隔千里的虎,虽然可畏但终究不会马上伤到自己,但三晋与燕、楚那是身边的狼,一个不慎就可能被咬下一块,如此思量,也就能够理解为何齐国会坐视五国灭亡了。
参考资料:《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长平之战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力量已经接近定型,只要国家在进行较量的时候,出现战略上的失误,出现政治上的错误,那么从中脱颖而出的国家就很有可能成为接下来的唯一霸主,秦国和赵国就是有非常大可能成为统一天下的两股力量,秦国和赵国进行较量之时,人们最愿意提及的战争莫过于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势力相对较弱,然而秦国取得了胜利,甚至在战争开始之时,秦国还围困了赵国军队两个月之久,但让人感到非常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这两个猛虎撕咬的时候,其他国家没有掺杂进来,按照常理来说,不应该搅一下浑水,从中谋取利益吗?
总的来说,赵国和秦国进行激烈碰撞之时,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敢贸然搅局?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如果处置不当的话,其他国家会成为赵国或者秦国的攻击对象,因此在进行利益权衡之时,当然选择中立,再者,天下已经出现了合流迹象,剩下的国家也希望看到一个国家倒闭,也好从中谋求利益,在绝对的利益面前没有盟友,最后谁也不敢冒风险,帮助一个吃了大败仗的国家。
五国攻齐为什么没有灭齐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直接重创了赵国,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国伐齐重创的齐国,曾经也是和秦国平起平坐的强国。就五国伐齐来说,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的存在,意味着乐毅没能彻底消灭齐国。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乐毅耗时五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齐国呢?
一、首先,早在公元前284年,乐毅就率军攻破齐国都城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于是,燕惠王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因此,对于乐毅来说,在齐国耗费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却依然没能拿下莒城、即墨这两座城池,也即没能彻底消灭齐国这一诸侯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齐国城池,也是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乐毅的怀柔策略,目的是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上下的斗志,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进一步来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从这一角度来看,乐毅是有机会彻底消灭齐国的,但是,他希望在不引起齐国上下激烈抵抗的基础上,彻底消灭齐国。而这,促使乐毅围困了即墨、莒城这两座城池,却没没有攻破城池的重要原因。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另一方面,对于乐毅来说,很可能缺乏攻下即墨、莒这两座城池的实力。因为在齐国的城池中,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在战国时期,齐国都城都城临淄之外,还在边境设立了四个都城,也即这就是“齐国五都”——临淄、即墨、高唐、莒、平陆。对于齐国五都来说,将齐国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也即这个都城,可以理解各个区域的中心城池。在此基础上,齐国在五个都城中,都准备了大量的精锐士兵,以及必要的物资等,从而方便其和战国七雄之间的作战。
平之战,秦与赵相持不下,派人向齐国借粮,齐国不要。
齐国大臣建议说:“不如向赵借粮,等秦知道了再撤走。不借就被秦人忽悠了。赵是齐国的屏障。赵今天死,明天一起死。况且救赵对高邑是好事,击退更是赫赫有名。不应该舔一点粮食,害国家。”齐国不听,在昌平破赵四十万,包围邯郸。秦国的士兵不听他们的话是不会放弃的。这是秦的一招,也是齐楚的一招。赵志干净整洁。他的牙齿有嘴唇,但当他的嘴唇死了,他的牙齿就冷了。赵今天会死,明天会痛。且救赵,若应奉漏瓮巢角壶也。赵、高仪也;但志,名也。以义救国,乃强秦之兵,不爱粟,为国而生。“王琦咪,听着。破秦昌平四十余万,然后围邯郸)。
这是司马迁常用的方法,他认为双方的话语量严重不对等,以此来悄悄把自己的结论灌输给读者。就像双方在法庭上的争论。一方可以陈述理由,拿出证据,进行煽情表演。没有理由反驳,没有证据质疑,没有煽情的表现暴露。对方不允许说话,最多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很容易让读者多说。就这样,司马迁悄悄地牵着读者的鼻子走,把自己的结论变成了读者的结论。
在这段对话中,周子说了107个字,而齐王只说了两个字“福鼎”。司马迁达到了目的。后来的史家学者拍着大腿惋惜,骂王启鉴目光短浅,意志消沉。甚至事后诸葛亮还把40年后齐国的灭亡归罪于长平之战,指责是自己造成的。
齐国该不该救长平的赵?齐威王会救他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齐国都不应该也不会救赵。如果齐国不在背后捅他一刀,赵应该烧香谢天恩。
先说说过去。赵国就是那个在背后捅了齐国一刀的忘恩负义的小人。著名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众所周知,就是赵被魏灭,邯郸城被魏攻破占领,齐国在亡国边缘围攻魏救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齐国打败了魏国,使赵国免于灭亡。赵奇济贫救民的善举。另一方面,齐国赢得了战争,却杀敌一万,损失八千人。齐捐钱救赵有什么奖励?是赵的忘恩负义在背后捅了他一刀。齐国的祖父是齐王,也就是长平之战中赵的父亲赵。为了变强而放慢脚步的赵国并不领情,多次受到攻击。“十二年,赵亮会一起进攻。十三年,韩旭为将军,攻。”
赵惠文十五年,赵助燕收支平衡。这次联军攻破齐国都城临淄,烧毁齐国历史悠久的宫殿、祠堂、院落、房间,在一个空无一物的地方洗劫齐国的金银财宝。齐的祖父齐就是在这次失败中被杀的。齐国全境被洗劫一空,燕国几乎占领了齐国所有的土地和城市,只有两座城市战斗激烈。齐的父亲仓皇出逃,生活在人民中间,一家子辛辛苦苦,吃了很多苦。要不是家里的女儿可怜他,偷偷帮他,她可能会冻饿而死。她被认为是无数在战争中死去并被遗弃在荒野中的幽灵。王琦没有孩子,也不会有王琦健生。也许被烧毁的宫殿的废墟还在那里,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你是齐国,你会擦擦脸,忘掉这一切,去救赵吗?
看看现在。在秦国和赵昌平的战斗中,你赵拿了别人的东西,拿了韩王,送到秦国得到党,引来秦人打你。你从赵那里得到好处,却要别人捐钱捐血,牺牲来帮你打仗,保护你抢的东西。这是世界上的真理吗?会有这样的傻子吗?齐剑不傻。
让我们谈谈未来:谁知道阿沁的秦始皇会出生在天堂?长平之战,秦始皇未出世。以败家子的作风,哪里能灭赵?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在天边,而赵的威胁却活在齐国的家门前。如果赵国打败秦国,夺回上党,就成为今天中原地区最大的国家,位于山西、河北、河南北部。与仅占山东省半壁江山的齐国相比,具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当时的赵国在西线失去了秦国的后顾之忧,转而在东线攻打齐国。气在那个地方,而那个人,他们能扛到哪里去?燕在北方的恩怨很难理解。秦刚才已经得罪了。魏是被你弄残的。离楚很远。谁来救你?齐怎么能不死?
因此,秦昭被称为在昌平战斗,双方都被打败了。齐国利用秦国的手来教训赵这个背信弃义的贼,消耗齐国的实力,削弱其财力,难道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吗?
正如王坚所料,秦军与赵昌平激战三年,而秦军“死伤大半国空”,赵昌平也在城内全军覆没。因谎报战功,说赵国40多万人将被困长平,秦国的赵浩棋上了当,立即出兵攻打邯郸,希望以魏为榜样占领邯郸,消灭赵国。然而,邯郸之战又持续了两年。尽管秦国努力休养生息,几度出兵夷帅,但都没能打下邯郸。结果只带了几万被抢的兵,和赵、魏一起反击。精疲力竭的秦军立即崩溃,占领的上党县、太原县和河东县全部失守。郑安平为副都督,引兵二万,河东郡长王绩,逃往旷野。武安侯被处死,王绩被抓后斩首。连同郭襄范雎和司马迁的祖先司马晋,他的头也被砍掉了。
更巧的是,几年后,燕国送来了2000辆战车。有人说它派60万大军分两路攻赵。栗腹被袭40万,秦青被袭20万。结果被赵打败了。栗卒,副帅卿秦,愿降。赵乘胜追击,包围了燕国都城冀。王子不得不为了和平放弃他的领土。赵的力量如此之大,你需要救他吗?你要是被赵骗了,你就不会要求赵平吃点苦头,吃点苦头,吃点苦头,吃点苦头,不伤筋骨,就地欺负晋冀鲁豫了。这恐怕不是为了围阎斗,而是找了几个城池就撤退。消灭南方的燕子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齐没有从长平救赵,这是合理的,恰当的,明智的。
后来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同时,我们努力工作,屡遭挫折,百折不挠,熟练操作,忍辱负重,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绝不是《史记》中“六点努力”那么简单轻松。仔细研读史书中的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要被对话、心理描写、场景描写、作者的结论所诱导,从而更好地洞察奇妙的事物。这样读历史,才能尝到甜头。
一说起赵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个字?纸上谈兵?,由此引起赵括在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懂实际作战经验,而只是根据从兵书上学到的理论来指挥军队打仗,导致赵军精锐在长平一战损失殆尽,由引揭开了赵国灭亡的序幕,把赵括定为赵国衰弱的罪魁祸首,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在回答问题前,先简单了解一下赵括家世及事迹。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但赵括的父亲赵奢更是赵国历史上的全能型名将,赵奢原本只是一个征收田租的下层官吏,因为秉公执法杀了赵国国君弟弟平原君家中九个管事的人,而得罪平原君,平原君想要杀赵奢,却被赵奢的大义和才能所折服,反而向赵国国君赵惠文王推荐赵奢是个人才。
赵惠文王起用了赵奢,先是管理国家租税的征收,后来赵奢又成为领兵作战的将军,赵奢的才能在赵国得到了验证,先后数次立下大功,比如阏与(? yǔ)之战、麦丘之战,赵奢先后都立了功,而且还是在赵国名将廉颇认为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取得的,赵奢在赵国的地位与蔺相如和廉颇平级。
赵括就是赵奢的儿子,虽说虎父无犬子,但并不是说父亲厉害,儿子就一定厉害,相反赵奢就觉得自己的儿子赵括有些不靠谱,认为赵括理论强,实践弱,虽说知子莫若父,但赵括在麦丘之战的表现,完全就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麦丘之战发生在燕国名将乐毅伐齐之际,乐毅一举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下三座没有攻下,而当时的赵国也是趁火打劫,攻打齐国的麦丘城,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商河县,赵国久攻不下,于是赵惠文王派赵奢率领大军攻打麦丘城,限期一个月拿下城池,而赵括则跟随父亲参战。
麦丘城由于城内粮食充足,再加上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子弟协助守城,赵国攻打了很久都没有拿下,赵奢到来后,先是强攻麦丘城,仍然和前任赵国将军一样损兵折将也没有攻下,于是赵括向父亲赵奢建议不要强攻,先了解情况再作决定。
这天,赵军抓到几个齐国俘虏,赵奢准备拷问俘虏城中的情况,但是齐国俘虏怎么都不肯说,于是赵括出场了,建议优待俘虏,每天给俘虏好吃好喝,时间一长俘虏就招供了城中百姓的粮食不足,已经快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于是赵括利用城中缺粮食为突破口,想出了一条计策。
赵军释放了抓到的俘虏,让他们回到城中,同时用投石机向城中投射粮食,而这些投到城中的粮食就被百姓疯抢,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粮食就是救命稻草,而齐国守军将领并不希望百姓来抢这些粮食,因为会扰乱军心,百姓又没饭吃,只有赵国投进来的粮食才能救命。
另一方面,放回城中的俘虏也开始说赵国的好话,与齐国守将逐渐产生矛盾,这些俘虏就被齐国守军抓起来了,然后齐国将领又不准百姓抢粮食,就这样百姓与齐国守将逐渐离心,终于在一天,百姓趁机杀死了齐国守将,打开城门投降赵军,而这一切都是赵括的计谋,前后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就破了城。
这是赵括在长平之战唯一的一次在历史上的露面,在麦丘之战中,赵括的表现并不完全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形象,至少他的计谋成功地实施了。
再来说长平之战,为何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要用赵括当主将?
赵孝成王是赵武灵王的孙子,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当政期间,提拔起用了一大批名将,有蔺相如、廉颇、赵奢、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除了平原君是赵国公族外,其他人都是出身低微提拔起来成为名将的,说明赵惠文王有识人之明,除了赵奢去世之外,赵惠文王时期的名将都留到了赵孝成王时期。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最初起用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廉颇抵抗秦国所用的计谋就是利用城池与险地与秦国打消耗战,虽然廉颇损兵折将,但好歹没有丢失城池,从长平之战后来的数据来看,长平之战的规模算是战国晚期投入兵力最多的战争。
赵国先后投入45万军队,基本这是赵国全部的青壮年了,而秦国前期大概是20~30万军队,等到换帅白起时,差不多有50~60万军队,差不多也秦国全部的青壮年了,双方投入的军队数量总和超过了一百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在早期又打成了消耗战,所以对于粮食等物资供应绝对是极其紧张的。
在那个战火不断的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并不高,又有如此之多的军队在前线作战,战争打的其实就是后勤供应和综合实力,赵国主帅廉颇采用的又是消耗战,这个时候赵国的粮食真的是不够吃了,全国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如果廉颇继续采用消耗战,赵国已经没有实力支撑下去了。
秦国经济远强于赵国,秦国有关中粮仓和巴蜀粮仓,经济实力超强,国内又奖励耕种,粮食对于秦国来说,比赵国相当要充足得多,赵国在缺粮期间,曾经向魏国和齐国借粮食,可是魏国和齐国没有借给赵国,在如此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无法继续支撑廉颇打下去,必须改变策略,主动出击,击败秦军才有活路,如果继续消耗下去,赵军都得饿死,到时候还是失败。
关于长平之战持续的时间中,有的书上说是三年,有的说是一年,不管时间是多长,可以肯定的是赵国缺粮食是事实,于是赵孝成王就想改变廉颇的战略,而实行激进的主动攻击秦军战略,廉颇作为赵国名将和前线主帅,肯定对赵孝成王的命令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拖延,就算是范睢没有施行离间计,赵孝成王换掉廉颇已是箭在弦上的事了。
至于为什么用赵括,显然是当时赵国没啥人才了,那个时候李牧还小,也不出名,而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又参与过战役,况且用赵括是赵国君主与大臣商议的结果,那个时候蔺相如还在,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赵括能实行赵孝成王主动攻击秦军的命令,如果把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廉颇说成是范睢离间计的作用,那也太小看赵国君臣了。赵孝成王再傻也不会把整个赵国全国的军队都交到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手上吧!
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失败,显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忽视了自已的对手是谁。
赵括以为他的对手是王龁,其实秦国既把主帅换成了名将白起,又大举增兵,想一举解决赵军。白起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虽然仗着秦国实力强大打了不少胜仗,可你看看白起打的大胜仗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比如伊阙之战白起率领不到十万秦军,全歼24万韩魏联军,华阳之战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斩首13万13万韩赵魏联军,淹死2万赵军,白起还曾经率领十万秦军攻破楚国都城,这和后来王翦灭楚要60万人形成强烈对比。
可以说白起是整个战国时期最能打仗的将军,战绩颇为出色,一个首次领军打仗的赵括,第一次出战就遇到身经百战、赫赫战功的白起,哪怕赵括是韩信,也不可避免地会战败。
更加错误的是赵括还以为他的对手是王龁,所有的战争都是根据对手是谁来制定策略的,赵括一开始就搞错了对手,难免会有更加错误的策略,而白起又是打歼灭战的高手,在策略上甚至都不输韩信,一步一步地把拥有丰富战争理论知识的赵括引入了秦军的包围圈。
白起的最终战争目的就是全歼赵国军队,而且白起的胃口一向非常大,想把45万赵军全部吃掉,将赵军分割包围,围了赵括46天,赵军原本就缺粮,再加上被包围更加缺粮了,赵括最终铤而走险,强行突围,身先士卒,战死沙场,赵括仍然不失为一名热血军人。
虽然长平之战赵括本人负有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但把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赵括一个人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同时把?纸上谈兵?的黑锅扣在赵括身上两千多年,也是不公正的,赵括确实有错,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谁成为赵军的主帅,都很难在白起率领的秦军下取得战争胜利,更别说是赵括了。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赵国经济实力弱于秦国,在如此高强度大规模的战争面前,维持赵国继续打下去的关键物资粮食开始不足,又从其他国家借不来,逼得赵国决策者改变策略,必须尽快结束战争,只有主动出击打败秦军,继续消耗下去,赵军只能饿死。
2、秦国将白起换帅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括的战争策略,麻痹不赵括的思想,让赵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3、赵括本人确实存在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没有发现秦军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导致赵军陷入秦军包围无法突围,再加上缺粮,赵括除了拼死突围,已无路可走,可是名将白起搭起的分割围歼之策基本无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0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