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文帝刘恒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有这么个人,他什么都没做,就被人捧着上了皇帝之位,还闯出了一番事业来,这个人就是汉文帝刘恒,说他是最强捡漏王,貌似都不为过。
那么,汉文帝刘恒是如何捡漏的呢?
刘邦作为我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其历史地位自然不必多说。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平民身份,才使得他对自己百年以后的汉氏基业更加在意,毕竟,刘氏的底蕴太少了。
因此,剪除异姓王,分封刘氏宗亲,就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
本以为当这些事情都做好以后,刘氏江山就能稳固了,谁曾想,刘邦的内部却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吕后的野心勃勃。
刘邦对吕后的一些政治拉拢,其实都看在眼里,为此,他甚至要废太子,不惜要杀死自己的兄弟樊哙。可是,这一切终究来不及了。
事实也证明了,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就独揽大权,开始对刘氏宗亲动手,刘邦的几位儿子包括刘如意、刘恢和刘友等人,都是被吕后直接或者间接杀死的。不仅如此,吕后还违背了刘邦的“白马之盟”,大肆分封吕氏子弟为王。
吕后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她的目的是为了颠覆汉氏的基业。
不过,也许是天意使然,吕后的一切谋划还没完全施行,她就和刘邦一样,撒手人寰,留下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吕氏诸党。
吕后的死亡,使得吕氏一党失去了主心骨,一群汉臣们看见了机会,发动了诛灭吕后的行动。
这场战斗最后以汉臣们的胜利告终了。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吕后在世之时,擅行皇帝废立之事,因此,汉臣们认为吕后立的皇帝已经不足以保证刘氏血脉的纯净,于是便打算从那些分封的诸侯王之中挑选。
那么,挑选谁呢?
有时候,失宠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吕后的外戚干政,给了这群汉臣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再次发生,汉臣们决定选一个外戚势力不大的诸侯王为新皇帝。
选来选去,还真有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刘恒。
说刘恒之前,先来说说他的母亲薄姬。
薄姬本来是楚汉战争时期魏国魏王豹的女人。魏国被灭后,薄姬进入刘邦帐下,并被刘邦看中其姿色,被填充进刘邦的后宫。
只是,也许当时只一时兴起,或许是刘邦的妃子太多了。进入刘邦后宫的薄姬就再也没见过刘邦。
好在,薄姬有一群好姐妹,并且很受宠。这群好姐妹听说了此事以后,就在刘邦耳根子边暗示了一下刘邦,刘邦这才记起了这位薄姬,并马上就宠幸了她。
就是在这一次,薄姬怀上了儿子,刘恒。
不过,也仅仅是这一次,刘邦此后再也没见过薄姬,真正的事后柳下惠。
就这样,一直到刘邦死,薄姬也没见过他。而在吕后主政以后,由于可怜薄姬和自己一样不受宠爱,就允许薄姬去了他儿子刘恒的封地。
这就是薄姬此前的全部经历了。
薄姬不受宠,是事实,但是在此时,却成为了他儿子刘恒的最大助力。
刘邦在世时,最宠爱的不说,戚夫人鼎鼎大名,其余受宠的妃子也有很多,比如薄姬的两个小姐妹,没有这两位,薄姬可能都不会有刘恒这个儿子。
在这么多受宠的妃子中,那些群臣是脑子出问题了才会去巴结薄姬。因此,薄姬的势力几乎没有。
至于薄姬的亲戚,有一个,亲弟弟薄昭,没了。
而刘恒所封的代地,也是荒芜之地,说明他也不受刘邦宠爱。
群臣总结:刘恒真是完美人选。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刘恒就成为了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开创了文景之治,刘恒为人宽厚仁孝,善于治国,在我国帝王史上,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皇帝。
刘恒并不是刘邦的嫡长子,最后却登上了帝位,成为西汉的第三代皇帝,(西汉的第二位皇帝是刘恒的哥哥刘盈的,当时吕后专权,所以刘盈没有多少存在感。刘盈驾崩后,吕后立了前后少帝,因为是傀儡,这里就不算正统。)
高祖刘邦的作风是比较霸道的,有夫必有妇,吕后的手段也是非常强硬,而刘盈的性格懦弱,甚至可以说是无能,而他也仅仅只在位七年。
在消灭吕氏家族的势力后,汉朝朝廷扶持了母氏家族比较弱的刘恒为帝,正常情况下,刘恒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因为他既不是嫡长子也没有受到刘邦的宠爱。登上帝位完全是因为运气好。
吕后专权时,杀害了许多政敌,很多刘姓王因此被杀,在吕氏家族势力被消灭后,剩下的刘姓王只剩下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而刘长是吕后所扶养,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对于刘恒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刘恒自幼没有受到过刘邦宠爱,母亲薄姬家族势力微弱,自己被封到了荒凉的代地,却被大臣们推举成为皇帝,并且成功的掌握权力,没有成为大臣们的傀儡,这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而在历史上,人们通常用仁孝来评价汉文帝刘恒,而且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说明刘恒本人还是非常有能力的,而他的谥号为文,在历史学家看来,文通常要比武要好的多,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名气,完全是站在文帝和景帝的肩膀上所得到的,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汉武帝也不可能开创出大汉辉煌盛世的局面。
刘恒是汉高祖的儿子,在一众孩子中,他不算出众的,当年在他还小的时候,就把他和他母亲一起弄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去了。或许就是环境使人激励,使人成长,所以刘恒才有了后来的一鸣惊人,成了一代名君,千古流芳。刘恒当皇帝不仅仅是运气好,更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砸他头上了,是命运,是他的努力造就的。
1、刘恒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造就气馁了
刘恒的母亲就是一个冷宫的妃子,所以,等到刘恒出生就不是一个被得宠的人了。刘恒幸亏有自己的母亲不离不弃,一直鼓励他,说儿子你最棒了,你要努力。同时,他的媳妇也是一个励志的角色,时常帮助他,给他鼓舞,做他的贤内助。所以,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成的,而是有前面的厚积薄发的,刘恒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后来的?文景之治?,大家赞同不?
2、刘恒勤俭节约,注重民生
刘恒是一个能体恤百姓的好皇帝,他能够能百姓的角度出发,由上至下实行节俭,得民心者得天下,刘恒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所以使从上到下的人都喜欢他做皇帝。有人拥护并且支持,所以,就使刘恒成了皇帝,大刀阔斧的做了一番大事情。
3、刘恒的即位也有一定的幸运成分在里头
当时朝廷很多位王爷,大家各有拥立者。刘恒虽然远在不毛之地,但是,他的才识和胆量是大家所共识的。所以,大臣们,尤其是那几位德高望重的人也就推举他为皇帝了。毕竟把江山放在他手里,大家也放心啊。
推举德才兼备的人,这也是众望所归的事。大臣们也是墙头草,看见被大家好评了,于是就齐刷刷地点赞,这就是社会了,没办法,都这样。说刘恒捡了个大便宜,倒不如说百姓有福气了。
刘恒并不受刘邦宠爱,他后来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生前最被低估的一个皇子,没有之一。正是因为他的“默默无闻”保全了根本,最后才被功臣集团推举当选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刘邦晚年封为代王,他的母亲(后来的薄太后)在刘邦死后,吕后因为她不受刘邦宠幸(只“一夜情”就生下刘恒),所以有幸跟随儿子刘恒就蕃代国,远离了京城一切。代王母子从此沉寂了下来,直到代王刘恒称帝。
一场浩浩荡荡的诛吕行动首先在齐国开展,最后引发到了整个功臣集团和刘姓皇族联合起来对抗诸吕。然而,在遥远的代国,代王刘恒正和王妃皇子等人坐享天伦之乐,诛吕行动对于他来说好像没有发生过。
等到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臣集团扫清了诸吕,开始选择皇帝候选人的时候犹豫未决。本来最先反抗诸吕的是齐王刘肥一脉,他的儿子刘襄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吕氏。刘襄又是刘邦的庶长孙,在诛吕行动中立功最大的朱虚侯刘章是他亲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也是他三弟。所以刘襄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人选。但是在议论皇帝人选的时候,齐王刘襄被排除,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弟兄三个太强势,能力太大了。功臣集团怕驾驭不了,所以找个理由给否决了。
太强势的不能做皇帝是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的私心。既然能力太大,太强势的不能做皇帝,那最“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就最有可能做皇帝。况且功臣集团一致认为,薄太后为人最贤,她的家族在当地的名声都很好。政审通过后,汉文帝刘恒最终登基称帝。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0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